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多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镇江多土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来源:好兔宠物网
镇江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文化镇江

高质量

的路径,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

―、镇江乡土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liMiS

龜麵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课题组

研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土文化高质量发展 化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比如,农民的文化素养进 一步提高,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教育 实践活动,提升了农民的文化层次,农家书屋、村级 阅览室也先后出现。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进一步 丰富,依托乡镇文化艺术团,很多乡村也成立了文艺 团队,民间文化艺术表演活动丰富了乡村的夜生活。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 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镇江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除了农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外,乡土文

同,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政治上,提高他们的 工作能力和责任心强的农民工,通过考核将优秀劳 务工转成人事代理成为公司正式员工。对政治上要 求进步且具备人党条件的发展加入党组织,对工作 上表现突出的年底一样可评先进生产者。开展“文明 劳务工”评比活动,以此激发农民工积极向上的热

体贴民心;组织“文明劳务工”参观本单位建造的大 能够激励他们创出新成效,作出新贡献。

通过宣传、培训、组织管理、关爱一系列相结合 的方法,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法治化、制度化 方向发展;技能培训,知识讲座,让他们不断掌握新 知识、新技能,从而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农民工

政治待遇,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对思想作风好、 型工程,使他们接受新知识,不断扩大知识面,进而

情,通过评选表彰,在农民工群体中树立先进典型, 队伍日趋稳定,在生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施工生产 起到学有榜样、追有标兵的引领作用。高质高效,同时也促进了企业健康和谐发展。

第四,以关爱为出发点,把政治思想工作与关爱 服务农民工结合起来。送电影下基层,送文艺下基 层,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开展“冬送温暖”、“夏送清 凉”和节日慰问等活动;为他们购买意外、大病保险, 让他们困难时有保障,无后顾之忧;举行“工地婚礼”

40

(作者单位:镇江路桥公司)

文化镇江

镇江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

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计算机的普及,农民的 文化消费水平也进一步提升,消费观念也进一步改 变,文化旅游市场逐渐兴起。

新时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镇江 头管理”现象,对文化市场的监管机制不完善,甚至

出现一些不健康、低俗的乡村文化。

三是乡土文化建设人才匮乏,呈现后继无人的 现象。很多青壮年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或者在外求学

很多乡村根据村庄自身文化渊源、发展特色以及行 政区划改变等现实情况,在乡土文化的传承、发展上 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现象。有的乡村借助自古就有 的文化传说和文化遗址,发展文化旅游业,进一步推 动乡村各项建设,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乡土文化。比 如丹徒区谷阳镇槐荫村(董永传说),有效发掘村庄 的地域特点和历史文脉,开辟了文化引领的乡村振 兴道路。有的乡村打造浓厚的村组红色文化、工业文 化气息,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文化,比如润州区韦岗街 道韦岗村,积极培树红色文化,广泛宣传韦岗战斗 (新四军江南第一仗),并根据村组自然水系条件和 工业化发展痕迹,推广区域旅游服务。有的村组在区 划调整后整建制拆迁改造,积极保护和传承非物质 文化遗产,比如镇江高新区嶂山村,保护传承嶂山马 灯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通过现代化手段 记录、培养小传承人等方式,让这一文化遗产得到保 护传承和发扬。

但是,镇江的乡土文化建设观念依然相对淡薄, 农民文化生活单调,文化消费的水平和能力较低,公 共文化设施简陋,一些传统文化及文化遗产面临断 代的风险。

二、镇江乡土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发现镇江乡土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与 国内很多地方一样,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这和城乡 二元结构的限制是密不可分的。当然也存在一些镇 江地方特色的个性化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 面:

一是乡土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远远不能满足

实际需求。农村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医疗等各方 面发展明显滞后。特别是城乡居民实际收人水平的 拉大,进一步拉开文化建设、发展和文化休闲、享受 能力的差距。

二是乡土文化建设的管理水平较低,文化建设 呈“无序化”。除了乡村党建文化以外,其他乡土文化

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有关部门协同性不高,存在“多

后留在城市,导致乡土文化建设人才严重缺失。根据 调研统计,现在很多农村文化活动参与的主体大多 是55-70岁之间的老年人。很多文化遗产传承人年 老体弱,文化传承面临“断代”危险;很多文化工作者 缺少专业的理论指导,无法满足文化高质量发展的 需求。

四是大部分乡村文化项目缺乏新意,难以持续 性开展。由于各方面投入度较低,很多基层文化团队

开展的活动总是“老一套”,内容相对单一,形式相对 固定,甚至很刻板陈旧。比如韦岗街道燕子窝山歌和 狮舞表演,延续河南特色,多年始终保持一种曲调, 特别是用方言表演,很多群众听不懂、没兴趣。乡土 文化的现代化气息、生活化味道不够,群众参与度 低。不少村民宁可坐上麻将桌,都不愿去参与文化体 验项目。

三、实现镇江乡土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按照**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指示精 神,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这一背景下,更应该 思考如何以文化振兴赋予乡村生活更高的价值,进 而提振农民、振兴乡村的“精气神”。我们不仅要把文 化作为衡量农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尺度,还要在高水 平上满足农民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

1.

高度重视,科学谋划发展思路。党委、政府要高

度重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矢志推动乡土文化的高 质量发展。一方面,继续延续领导干部责任制分工, 在市、区、镇(街道)等各级政府部门明确文化工作的 责任领导,健全工作架构,协调部门间的合作沟通, 坚决落实责任到人;另一方面,主动聘请农业农村方 面的专家学者为顾问,按照乡土文化发展规律和乡 村振兴工作要求,做好文化建设规划和各类方案的 制定工作。

2.

持续加大乡土文化建设的投入。当前,乡土文化建设的经费主要还是来源于政府,即财政资金拨 付。各级政府部门要结合各地农村发展现状,进一步 加大对农村、尤其是乡土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市级

41

镇江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文化镇江

财政应平衡城乡两块的文化资金投入,不能一味向 城市倾斜。建议应将文化建设经费列入同级政府的 财政预算,要求每年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 人的增幅;各区、镇要提高年人均文化惠农活动补助 经费,纳人财政预算,并依需要列支专项乡土文化建 设经费。此外,应进一步提高发展站位,积极鼓励企 动有趣,符合大多数人的欣赏习惯。农民不仅从丰富 的文化演出中获得需求满足,还会因文化活动参与 和技艺、能力的展示而受到激励。比如,润州区官塘 桥街道秀山村的秀山号子,就是来源于村民劳作时 的场景。现如今,该村组专门组织了一支表演队伍, 把原先劳作的场景进行表演艺术的加工并搬上舞 业资本、民间资本乃至外资进人乡土文化建设领域, 台,不断激励村民传承传统,自我革新,也有效保护、

构建多元投入的混合资金模式。

3.

积极完善乡土文化建设运行机制。要着力并完善乡土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一方面制定标准, 规范操作,有序推动;另一方面鼓励创新,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要以完善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体制为基 础,合理平衡政府、农民和市场管理之间的关系,政 府要积极履职,依权限统一向村民提供各类乡土文 化公共产品,比如文化站、广播、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等。这些设施可制定相应规 格,按标准统一定制,以保障每个村组的有效添置和 使用。同时,要鼓励各村组结合各自村庄类型和发展 实际,围绕各自文化特色打造不同品牌。比如拆迁安 置的村庄,可能未必原址安置,在新的安置点参照原 先村容村貌打造文化设施,还是另辟路径重新打造, 应当交由村民代表大会集体商议后确定;比如原先 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文化传承的村庄,则应该思 考如何“老酒装新瓶”“越发飘香\",要在完整保护文 化遗产的基础上,推陈创新,做好继承与发扬。

4.

尊重提升农民的文化主体地位。任何一种文化 体系的形成和演变,都离不开主体的参与和创造。农 村的创造者是广大农民,乡土文化的内生机制和外 延形式,都是农民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其实质是 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体现与重构。我们要积极调动 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参与、创造乡土文化生活,进而 重构乡土社会的伦理秩序与情感、价值认同。比如, 以优秀的乡土文化引导广大农民离开麻将桌,参与 其他文化娱乐项目。

5.

培育并激发乡土文化社团的活力。乡村社会存

在各种民间文化社团,他们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深 谙当地的文化底蕴,很多演出内容贴近生活、形式生

42

传承了这一“口口相传”的文化遗产。

全 6.

传承创新乡土文化的资源禀赋。作为历史上的

农业大国,优秀的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具有 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有 着独特的作用。乡村振兴,实际上是对乡村文明发生 自觉和建立自信的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文化资源发 掘并弘扬的过程,乡村文化振兴应当从挖掘乡村文

化的内涵开始。

7.

扎实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在深人挖掘农村

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旅游文化。有 关部门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抓准本地本村的文 化特色和亮点,完善有关配套设施建设,优化生态旅 游管理模式,探索适合的发展路径。在全市大力推广 全域旅游的形势下,

有关镇、村应顺势而动,主动谋 划自身的发展方向,积极融人整个地区的全域旅游。 在发展过程中,既要坚持原汁原味的文化特色,也要 想方设法抓住新的发展潮流和趋势,特别是要注意 统筹协调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让乡土文化恢复 生命力和内涵,以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状态呈现,成

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通过教育、培养 等方式,提升农民的文明素养和文化消费能力,重塑 乡村文化消费市场和农民消费习惯,引领广大农民

推进乡村文化产业的全面振兴。

(课题组负责人:何斌

成员:王振、孙雯雯、蔡露、蒋娴、吴建强、

张永刚、张阳、祝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