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衍与梁代文学
【文无/、物】 萧衍与梁代文学 唐李延寿在《南史・梁本 纪》下说:“自江左以来,年逾 二百,文物之盛,独美于兹。” 叉同书《文学传序》也说:“自 中原沸腾,五马南渡,缀文之 士,无乏于时。降及梁朝,其流 弥盛。盖由时主儒雅,笃好文 章,故才秀之士,焕乎俱集。” 为何梁代文学能独标一时,达 南朝文学之极致呢?刘师培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认为: “齐梁文学之盛,虽承晋宋之 绪余,亦由在上者之提倡。”可 谓卓见。因为统治阶级的思想 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 的,尤其像中国这样一个长期 由封建专制主义占统治地位的 国家,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势 必会对社会思潮、时代风气、文 学的发展嬗变起到举足轻重的 影响。汉文帝尚黄老,汉武帝 尊五经,对道教、儒学的兴起都 产生过重要作用。唐诗的兴 ◎钱汝平 盛、明清制艺的繁荣,也与唐代 以诗赋取士和明清以来以八股 选士的制度相关。梁代文坛如 此兴盛局面的形成,的确是梁 代统治者爱好和提倡文学的直 接结果,而梁武帝则在其中扮 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南朝是一个非常重视门第 阀阅的时代。《文苑英华》卷 七六0引《寒素论》云:“今服 冕之家,流品之人,视寒族之 子,轻若仆隶,易如草芥,曾不 以之伍。”然而这种界限有时 也会因文学而被打破。《梁 书・张率传》:“其年,迁秘书 丞,引见玉衡殿。高祖曰:‘秘 书丞天下清官,东南胄望未有 为之者,余以相处,足为卿 誉。’其恩遇如此。”张率,字士 简,吴郡人。张率一家为江东 土著甲族,虽奕世贵显,但与渡 江而来的北方高门如王 谢相 比,族望却逊一筹。而秘书丞 5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是天下清官,宋齐以来一直是 王、谢之类的北方高门子弟的 起家之选。而此次这种惯例却 为“东南胄望”的张率所打破, 而造成这种突破的就是文学。 又,到溉因其祖到彦之曾担粪 自给,被世族何敬容讥嘲为 “尚有余臭”(《南史・到彦之 传》),而他却官至吏部尚书, 几个兄弟也都见荣于梁世。再 比如庾於陵天监年问拜太子洗 马,“lH事,东宫官属,通为清 选,洗马掌文翰,尤其清者。近 世用人,皆取甲族有才望,时於 陵与周拾并擢此职,高祖日: ‘官以人而清,岂限以甲族。’ 时论以为美”(《梁书・庾於陵 传》)。庾於陵是庾信的伯父, 据陈寅恪先生考证,庾氏一族 本“负洛而居”,值永嘉之乱, 中原乏主,始迁南阳新野县,因 而为南阳新野人,继迁南郡江 陵县。庾氏虽是渡江而来的北 方高门,但其政治地位却远逊 于洛阳胜流如王导等辈(《魏 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故萧衍 有是说。于此可见,由于梁武 帝大力提倡文学和举拔人才, S6 文学的地位和作用的确与以往 不同了。就统治者来说,它实 际上已经成为“取士”的一项 重要标准,对包括一部分寒族 在内的知识分子而言,它是较 为直接便利的进身途径。梁武 帝的这些措施无疑会对社会上 尚文之风的盛行起到推波助澜 的作用。钟嵘《诗品序》云: “才能胜衣,甫就小学,必甘心 而驰骛焉,于是庸音杂体,人各 为容。至使膏腴子弟,耻文不 逮,终朝点缀,分夜呻吟。”从 中可见全社会对文学的普遍爱 好。《南史・到彦之传》: “(任)防还为御史中丞,后进 皆宗之。时有彭城刘孝绰、刘 苞、刘孺,吴郡陆佳、张率,陈郡 殷芸,沛国刘显及溉、洽,车轨 H至,号日兰台聚。”他们聚在 一起,不外乎是吟诗赋文,切磋 技艺,成员未必固定,也不一定 有明确的主旨,却是后世文学 社团的先声。当时还出现了不 少文学世家,梁武帝父子自不 必说,刘绘为“后进领袖”,诸 子个个“雕龙”。刘孝绰“兄弟 及群从子侄,当时七十人,并能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属文,近古未之有”(《南史- 刘孝绰传》)。王筠一门,“七 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 代,由于南朝历代帝王的提倡 和文学自身的不断发展,人们 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 地深入。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 文学摆脱了长期以来一直是经 人人有集”(《南史・王筠 传》)。这些现象,只有在文学 空气极为浓郁的情况下才能出 现,它反过来也会促进文学的 进一步繁荣。《南史・曹景宗 传》:“景宗振旅凯入,帝于华 光殿宴饮连句,令左仆射沈约 赋韵。景宗不得韵,意色不平, 启求赋诗。帝日:‘卿技能甚 多,人才英拔,何必止在一 诗。’景宗已醉,求作不已,诏 令赋韵。时韵已尽,惟余竞、病 二字。景宗便操笔,斯须而成, 其辞日:‘去时儿女悲,归来笳 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 病。’帝叹不已。约及朝贤惊 嗟竟日,诏令上左史。”从曹景 宗的启求赋诗来看,当时流行 的主要诗体——五言,在上流 社会几乎成为人人可以运用的 形式,而且时人皆以会诗为能 事,连武将也以不会作诗为耻。 这种文学氛围的形成,武帝实 有推进之功。 南朝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 学附庸的地位,成为独立的学 科。宋文帝于儒学、玄学、史学 三馆外,别立一文学馆;宋明帝 改设儒、道、文、史、阴阳五部, 文单独为一部,就是新的文学 观念指导下的产物。梁武帝正 是顺应了这种形势,在他下诏 组织的一些文学活动中,为了 评定诗人才能的高低,还设立 了一些规矩和限制,让诗人们 在这些规矩和限制中充分发挥 自己的才能,挖空心思,翻新斗 奇。如《梁书・王僧孺传》: “是时高祖制《春景明志诗》五 百字,敕在朝之人沈约已下同 作,高祖以僧孺诗为工。”又 《梁书-文学・丘迟传》:“时 高祖著《连珠》,诏群臣继作者 数十人,(丘)迟文最美。”又 《梁书・刘孝绰传》:“高祖为 《籍田诗》,又使(徐)勉先示 (刘)孝绰。时奉诏作者数十 人,高祖以孝绰尤工。”在这种 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文学活动中,往往梁武帝自己 先作诗,然后文学家蜂起相和, 皇帝作了榜样,臣下自然是积 极响应。有时是限字数,如梁 天监初“武帝宴华光殿,命群 臣赋诗,独诏沆二百字”。又 《梁书-王规传》:“高祖于文 德殿饯广州刺史元景隆,诏群 臣赋诗,同用五十韵,(王)规 援笔立奏,其文叉美。”有时是 既限宇数又限时间。如《梁 书・褚翔传》:“中大通五年, 高祖宴群臣乐游苑,别诏(褚) 翔与王训为二十韵,限三刻 成。”有时是限韵,如前面所提 到的曹景宗诗限用“竞”、“病” 两韵即是一例。梁武帝还是一 个善于在文学活动中调节气 氛,能充分提高与会者创作热 情的领导者。他除自己命题作 诗以作出榜样外,还对与会者 的文学才能作出评价。《梁书 ・刘孺传》:“(刘)孺后侍宴寿 光殿,诏群臣赋诗,时孺与张率 并醉,未及成,高祖取孺手板题 戏之日:‘张率东南美,刘孺洛 阳才,揽笔便应就,何事久迟 回?’其见亲爱如此。”又《梁 58 书・张率传》:“(张率)又侍宴 赋诗,高祖乃别赐率诗日:‘东 南有才子,故能服官政。余虽 惭古昔,得人今为盛。’率奉诏 往返数首。”又《梁书・谢月出 传》:“(谢览)尝侍座,受敕与 侍中王嗦为诗答赠,其文甚工。 高祖善之,仍使重作,复合旨。 乃赐诗云:‘双文既后进,二少 实名家。岂伊止栋隆,信乃俱 国华。”’又今本《玉台新咏》卷 十收有粱武帝《联句诗》一首, 当是其在宫廷文学集会中所 作。又今本《艺文类聚》卷五 十六收有《清暑殿效柏梁体》 七言一首。联旬者有梁武帝、 任唠、徐勉、柳懂、谢览、张卷、 王峻、陆杲、陆任、刘洽、江葺诸 人。又今本《太平广记》卷二 四六亦收有《五字叠韵诗》一 首,联句者有梁武帝、刘孝绰、 沈约、庾肩吾、徐摘、何逊诸人。 从上述材料看来,武帝的确积 极投身于这些活动中,似乎忘 记了自己的帝王身份,他的这 些诗都诙谐幽默,颇富人情味 和亲和力,体现了一个文学活 动组织者善于调节气氛、激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与会者热情兴致的领导才能。 梁武帝有时亦提倡数典用事之 风。《南史・刘峻传》: 武帝每集文士策经史 事,时范云、沈约之徒皆引 短推长,帝乃悦,加其赏 赉。会策锦被事,成言已 罄,帝试呼问(刘)峻。峻 时贫悴冗散,忽请纸笔,疏 十余事,坐客皆惊,帝不觉 失色。自是恶之,不复 引见。 又《梁书・沈约传》: (沈)约尝侍宴,值豫 州献栗,径寸半。帝奇之, 问日:“栗事多少?”与约 各疏所忆,少帝三事。出 谓人日:“此公护前,不让 即羞死。”帝以其言不逊, 欲抵其罪,徐勉固谏乃止。 他们所讨论的,是每个人能记 起多少关于某一事物的典故, 刘峻露才扬己,让武帝脸面上 不好看。沈约深知武帝有文学 争胜的心理,可私下里的话又 让武帝知道了。从这两则材料 来看,梁武帝颇有文人相轻的 积习,不惜以帝王之尊与文学 家争胜。梁武帝喜好数典用 事。可能和他前期所预的南齐 王俭文人集团有关。齐永明元 年,萧衍曾为王俭东阁祭酒。 王俭本琅邪王氏,族望赫赫,又 是一代学宗,当朝权臣,萧衍于 其学风有所承袭,当可理解。 《南史・王摘传》云: 尚书令王俭尝集才学 之士,总校虚实,类物隶 之,自此始也。俭尝使宾 客隶事多者赏之,事皆穷, 惟庐江何宪为胜,乃赏以 五花簟、白团扇。坐簟机 扇,容气甚自得。摘后至, 俭以所隶示之,日:“卿能 夺之乎?”捣操笔便成,文 章既奥,辞亦华美,举坐击 赏。搞乃命左右抽宪簟, 手自掣取扇,登车而去。 可见王俭集团也颇好策事 数典,逞炫博富。上述梁武帝 在数典用事上炫耀才能、追求 博奥并与文学家们争胜的事 例,说明了武帝对自身个人才 能的看重,也无疑会对整个社 会的文学创作产生重大的影 响。为了给大家提供写作时检 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索典故词藻的方便,天监十五 年,武帝还组织了由何思澄、顾 协、刘杳、王子云、钟屿等五人 组成的班子,历时八年,完成了 七百卷大型类书《华林遍略》。 在他的影响下,后来萧纲在雍 州也组织了陆罩、萧子显等三 十人,于中大通六年编成了 《法宝联璧》,时人比之《皇 览》。 梁武帝对文学活动所设的 种种规矩限制和对数典隶事之 风的注重,深刻地影响了梁代 文学创作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 向。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一 方面诗歌创作的随意性、盲目 性比以前减少丁,但不少时候 成了为写作而写作,诗人并没 有真情实感的流露,变成了刘 勰所说的“为文而造情”。同 时由于这些活动大多是在宫廷 宴会上进行的,它自然脱不出 酒宴赋诗和描绘宫廷以内的事 物的窠臼,势必造成题材的渐 趋狭窄。况且这种创作活动的 群体参与方式,也极容易导致 创作的相似性和趋同性。在宫 廷宴会酒酣耳热的情况下创 作,艺术上的思维定势就会发 挥作用。即使是才华横溢的诗 人,也很难在限制严格的情况 下别出心裁。再加上一定的题 材和体裁,还必须要有与之相 适应的艺术表现手段,这样形 成创作上的相似性和趋同性的 可能性就更大了。当然形成创 作上的相似性和趋同性最重要 的原因还在于各人的创作势必 要受到文学活动组织者的深刻 影响。组织者的文学观念、审 美趣味和艺术作风,往往为文 学活动的风格奠定了基调。所 以读齐梁诗,特别是梁后期的 诗,立意构思和遣词造句方面 的相似性和趋同性是颇为明显 的。王夫之指出:“建立门庭, 自建安始。曹子建铺排整饬, 立阶级以赚人升堂,用此致诸 趋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纸挥 毫,雷同一律……降而萧梁宫 体……所翕然从之者,皆一时 和哄汉耳。”(《姜斋诗话》)的 确,萧梁诗人的时代风格很明 显但个人特征却不突出。也就 是说,在萧梁诗人的创作中,共 性多于个性,时代风格掩盖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个人特征。但另一方面,事物 总是辩证统一的,也正是由于 作诗有了这些规矩限制,比以 前要求更严,难度更大了,所以 也容易使诗人为了不落窠臼, 高人一筹,而在艺术构思、语 言、声韵等方面精心琢磨、争奇 斗艳。这对诗歌形式本身的积 累无疑又是有利的,对诗歌技 巧的提高也是一个推动。闻一 多先生说:“越是有魄力的作 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 得痛快,跳得好。”(《宫体诗的 自赎》)由于梁代文学是在特 殊社会和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 的,它主要掌握在帝王和世家 大族的手中,由于生活的优裕 和视野的狭窄,使得他们的创 作严重地脱离了社会现实,一 个总的倾向便是作品的题材越 来越狭窄,形式讲究越来越细 致繁琐,多少妨碍了诗歌的成 就,如《太平广记》卷二四六收 录的《五字叠韵诗》一首,实为 梁武帝与沈约等人的联句 之作: 后牖有榴柳(萧衍), 梁王长康强(刘孝绰)。 偏眠船舷边(沈约), 栽匕每碍埭(庾肩吾)。 六斛熟鹿肉(徐摘), 膜苏姑枯卢(何逊)。 这一首联句诗由六人各吟一句 而成,诗句全用叠韵。诗人们 为了趁韵,完全不顾诗句的意 义,读来不知所云。这样的游 戏笔墨,也许在古音韵学上有 一定价值,而在文学上则完全 堕入了形式主义的恶趣深渊, 然而,这毕竟只是一个极端的 例子。梁代诗歌讲求声律和用 典,体现了梁代诗人在艺术形 式探索方面所拥有的自觉性和 创造性,它使诗歌形式本身获 得了丰富和提高。总之,萧衍 以开国之君的身份提倡文学, 积极参与并组织文学活动,他 的文学观念总的说来又能兼容 并包、堂庑开阔,所以在侯景之 乱前的四十多年里,社会崇尚 文学蔚然成风,形成了“自江 左以来,年逾二百,文物之盛, 独美于兹”的局面。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中文系) 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