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
《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第一部分
第二章
1. 清蛋白的功能特征:运载,营养。
2.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APP) :当人体因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组织损伤侵害,诱导炎症,此炎症反应过程称之为急性时
相反应(APR),该过程中出现的蛋白质统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其中血浆前清蛋白、清蛋白、转铁蛋白浓度出现相应下降.
3. 前清蛋白(PA):主要包括视黄醇结合蛋白和甲状腺素转运蛋白
错误!生理功能:为运载蛋白和组织修补材料。
○,2临床意义:(1)属负性APP; (2)作为营养不良的指标;(3)作为肝功能不全的指标.
4. 触珠蛋白(Hp):又称为结合珠蛋白。
1生理功能:主要是能与红细胞中释放出的游离血红蛋白结合,防止Hp从肾丢失而为机体有效地保留铁,并能避免Hp对 ○
肾脏的损伤。
2临床意义:连续观察可用于监测溶血是否处于进行状态。 ○
5. 铜蓝蛋白(Cp)
6. 转铁蛋白(Tf)临床意义:用于贫血的鉴别诊断,缺铁性低色素贫血时,Tf代偿性合成增加。
7. C-反应蛋白(CRP): 临床意义:是第一个被认识的APP。主要用于结合临床监测疾病:(1)筛查微生物感染;(2)评估
炎症性疾病的活动度;(3)监测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和外科手术后并发的感染(血清中浓度再次升高);(4)新生儿败血症和脑膜炎的监测;(5)检测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等.
8. 蛋白质测定 :
错误!一般利用下列四种蛋白质特有的结构或性质来测定(原理):
(1)重复的肽链结构;(2)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对酚试剂反应或紫外光吸收;(3)与色素结合的能力;(4)沉淀后借浊度或光折射测定。
错误! 方法:(1)凯氏定氮法:是公认的参考方法,目前用于标准蛋白质的定值和校正其他方法等;(2)双缩脲法:是目前测定血清中蛋白质的常用方法。(3)直接紫外吸收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常用与较纯的酶、免疫球蛋白等蛋白质测定.
第三章
1。空腹血糖正常值:3。89~6.11mmol/L. 2。降低血糖的激素:
错误!胰岛素:由胰腺的胰岛B(β)细胞所产生的多肽激素。
3。胰高血糖素(最主要):是胰岛A(α)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可促进肝糖原分解及糖异生,同时促进酮体生成和脂肪动员。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调节。
4。高血糖症:指空腹血糖浓度超过7。0mmol/L.
5.糖尿病(DM):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和)胰岛素作用低下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高血糖症。 6.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1DM的典型症状(如多食多饮多尿和无原因体重减轻等),同时随机血糖浓度大于等于11。1mmol/L(200mg/dl) ○。 ○,2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FPG)大于等于7.0mmol/L(126mg/dl)。
错误!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试验中2h血浆葡萄糖浓度(2h-PG)大于等于11。1mmol/L(200mg/dl)。
注:以上三种方法都可以单独用来诊断DM,其中任何一种出现阳性结果,必须随后用三种方法中任意一种进行复查才能确诊。
7.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是在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2h内做系列血浆葡萄糖浓度测定,以评价个体的血糖调节能力的标准方法.主要用于下列情况:
错误!诊断妊娠期糖尿病(GDM); 错误!诊断糖耐量减退(IGT);错误!有无法解释的肾病、神经病变或视网膜病变,其随机
血糖<7.8mmol/L,可用OGTT评价;○,4人群筛查。
9. 诊断DM血浆标本:建议使用氟化钠—草酸盐(钾)混合物抗凝。
10. 糖化蛋白的检测:血液中的己糖(主要是葡萄糖)可以将糖基连接到氨基酸的残基上,生成糖化蛋白.这是一个缓慢的、不
(完整word版)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
可逆的非酶促反应,与血糖浓度和高血糖存在的时间相关。作用:可为较长时间段的血糖浓度提供回顾性评估,而不受短期血糖浓度波动的影响,因此,糖化蛋白浓度主要用于评估血糖控制效果,而不用于DM的诊断。
11. 糖化血红蛋白(GHb)的形成不受每天葡萄糖波动的影响,也不受运动或事物的影响,所以GHb反映的是过去6~8周的平
均血糖浓度。
12. 果糖胺:所有糖化清蛋白都是果糖胺。糖化清蛋白浓度反映的是近2~3周血糖的情况,在反应血糖控制效果上比GHb
更敏感,更及时.优点:果糖胺测定可自动化,有很高的精密度,并且比测定GHb更便宜。 13. DM的实验室诊断指标包括:○,1血糖(包括空腹和随机);错误!OGTT.
14. DM慢性并发症的实验室监测指标包括:○,1血糖与尿糖;错误!糖化蛋白(如GHb与果糖胺);错误!尿蛋白(微量清蛋白
尿与临床蛋白尿).
15. 低血糖症:多数人建议空腹血糖参考下限为2.78mmol/L(50mg/dl)。
第四章
1.血浆脂蛋白分类方法
错误!超速离心法。 错误!电泳法.
2。载脂蛋白:脂蛋白中的蛋白部分。其在脂蛋白代谢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载脂蛋白构成并稳定脂蛋白的结构,修饰并影响与脂蛋白代谢有过的酶的活性,作为脂蛋白的配体,参与脂蛋白与细胞表面脂蛋白受体的结合及其代谢过程。 3.人血浆主要载脂蛋白的特征:
载脂蛋白 AⅠ AⅡ B100 脂蛋白载体 HDL HDL LDL 4。CM是由食物而来的外源性脂质进入末梢组织的运输载体. VLDL是内源性脂质进入末梢组织的直至运输载体。 HDL主要功能是将肝外组织细胞内的胆固醇运回到肝. LDL将胆固醇运输到外界组织.
5。卵磷脂胆固醇酯酰转移酶(LCAT) 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ETP) 第五章
1. 酶活性:酶催化化学反应的能力。
2. 血清酶:错误!血浆特异酶:如铜蓝蛋白等。
○,2非血浆特异酶:可再分为(1)外分泌酶:指来源于消化腺或其他外分泌腺的酶。如淀粉酶 (2)细胞酶:指存在于各组织细胞中进行代谢的酶类。
3. 血清酶变化的病理机制:
错误!合成减少:肝损害时合成酶的能力受损,血清中相应酶减少,慢性肝病时更为显著。 错误!合成增多:细胞对血清酶的合成增加或酶的诱导作用是血清酶活性增高的重要原因。
4.酶释放增加:酶从病变(或损伤)细胞中释放增加是疾病时大多数血清酶增高的主要机制。细胞酶的释放量还受下述一些因素影响(需详加阐述,见教材P96): 错误!细胞内外酶浓度的差异 错误!酶的相对分子量
错误!酶的组织分布
○,4酶在细胞内的定位和存在形式
5.酶排除异常:不同疾病和不同酶从血液中清除的时间和机制不同,同一疾病不同酶恢复正常的时间也不一样,这和酶的半寿期以及一些其他因素有关.
7. 酶活性浓度:必须根据线性反应期的反应速率才能准确地计算出酶活性浓度,否则将导致误差.
8。 根据米-曼方程,当底物浓度 [S] 》Km时(一般酶测定时底物浓度最好为Km值的10~20倍),则反应速率V≌Vmax。
1定时法;○,2连续监测法。 9. 酶活性浓度测定方法:按反应时间分类 ○
10。 血清酶活性浓度测定中标本的采集、运输与保存的技术误差因素:错误!溶血:少量血细胞的破坏就可能引起血清中酶明显升高;错误!抗凝剂:草酸盐、柠檬酸盐和EDTA等抗凝剂分离的血浆一般不宜做酶活性测定,肝素适用于急诊时迅速分
(完整word版)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
离血浆进行测定,但可使γ-GT升高,使AMY降低,需加注意;错误!温度:大部分酶在低温中比较稳定,一般至少应在血清分离后当天进行测定,否则应放冰箱冷藏。但有个别酶属于冷变性,在低温反而不如在室温稳定。 11.酶活性单位:在特定的条件下,一分钟内使底物转变一微摩尔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
12.酶的免疫化学测定优点:(1)灵敏度高,能测定样品中用原有其他方法不能测出的少量活衡量酶;(2)特异性高,不受体液中其他物质,如酶抑制剂、激活剂等的影响;(3)能用于一些不表现酶活性的酶蛋白,如各种酶原或去辅基酶蛋白,或因遗传变异而导致合成无活性的酶蛋白的酶测定;(4)特别适用于同工酶的测定。
13。共通(或通用)反应途径:即有工具酶参与的类似的反应原理。最常用的有两类分光光度法:错误!利用较高特异性的氧化酶产生过氧化氢,在加氧化发色剂比色;错误!利用氧化-还原酶反应使其连接到NAD(P)-NADP(H)的正/逆反应后,直接通过分光光度法或其他方法测定NADP(H)的变化量.
14。在急性胰腺炎发病后2~3h AMY开始升高,多在12~24h达峰值,2~5d下降至正常。
第六章
1。微量元素:系指占人体1/10000以下,每人每日需要量在100mg以下的元素.
错误!必需的微量元素:铁(Fe)、铜(Cu)、锌(Zn)、钴(Co)、锰(Mn)、铬(Cr)、硒(Se)、 氟(F)、钼(Mo)、 碘(I)、镍(Ni)、 钒(V)、锡(Sn)、硅(Si)。 ○,2有害的微量元素有铅(Pb)、铝(Al)、 汞(Hg)、镉(Cd)。 2。地方性甲状腺肿:一般指碘缺乏所致的甲状腺肿。 3。克山病:硒缺乏已被证实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 4.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K。
5。骨质疏松症:维生素D缺乏所导致的骨质疏松症可见于老年人.由于其肾功能减低,胃肠吸收欠佳,户外活动减少,影响骨钙化可发生自发性骨折。 6.维生素B1缺乏:引起脚气病. 7。维生素C缺乏:典型症状为坏血病。 8。叶酸缺乏:巨幼细胞贫血
第七章
1.影响血钾浓度的因素:
○,1某种原因引起钾自细胞内移出时,则血钾升高;
错误!细胞外液受稀释时,血钾降低,浓缩时,血钾增高; 错误!钾总量过多往往血钾过高; 错误!体液酸碱平衡紊乱
注:临床观察钾平衡时,除了观察血钾浓度外,还应考虑影响血钾的其他因素,如肾功能。 2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和阴离子为钠和氯,而钾却主要分布在细胞内液。 在加用胰岛素时,很容易造成低血钾 2.钠钾测定:
错误!标本:如果标本分离前被冷藏过,可造成细胞内钾外移,使测定结果增高。
错误!测定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火焰光度法(参考方法)、原子选择电极法(常规法)、分光光度法。
4。P50检测:P50增加,氧解离曲线右移(hb与O2的亲和力降低)。
5.血气分析仪:标本要求:动脉血标本收集最好用无菌的;肝素的专用动脉采血器;在密闭空间;尽快送实验室检测;要在舒适。安静状态采集
6.参考范围:实际碳酸氢根(cHCO3¯):22~27mmol/L 标准碳酸氢根(SBC): 22~27mmol/L
第八章
1. 胆红素:是难溶于水的脂溶性物质,在血液中主要以胆红素-血浆清蛋白复合物的可逆形式存在和运输。
2.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血浆中胆红素含量增高,使皮肤、巩膜、黏膜等被染成黄色的一种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正常人血清胆红素总量不超过17.2μmol/L(1mg/100ml)。
(完整word版)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
3.黄疸的成因与发生机制:
错误!胆红素形成过多;
错误!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 错误!胆红素在肝外的排泄故障。
4。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胆红素形成过多:胆红素形成过多的溶血性因素:错误!先天性:红细胞膜、酶或血红蛋白的遗传性缺陷等;错误!后天性:血型不合输血、脾亢、疟疾及各种理化因素。 5。三种类型黄疸的实验室鉴别诊断:
血液 类型 正常 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未结合胆红素 有 高度增加 增加 结合胆红素 无或极微 正常或微增 增加 尿液 胆红素 阴性 阴性 阳性 胆素原 阳性 显著增加 不定 粪便颜色 棕黄色 加深 变浅 梗阻性黄疸 不变或微增 高度增加 强阳性 减少或消失 变浅或陶土色
6.胆汁酸的类型:一、按来源分为错误!初级胆汁酸:在肝细胞内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的胆汁酸,包括CA和CDCA;错误!次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在肠管中经肠菌酶作用形成次级胆汁酸,包括DCA、LCA、UDCA等。
二、按其结合与否分为游离型胆汁酸和结合型胆汁酸。结合型是指上述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的产物.
7.胆汁酸代谢:在肠道中约有95%胆汁酸(包括初级和次级的;结合型和游离型)被重吸收。
8.胆汁酸的肝肠循环:其生理意义在于使有限量的胆汁酸被反复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促进脂类物质消化吸收的生理作用。 9.血清酶检测按其与肝胆病变的关系分为三类:错误!反映肝实质细胞损伤为主的酶类,以ALT最为敏感;错误!反映胆汁郁积为主的酶类;错误!反映肝纤维化为主的酶类,主要有单胺氧化酶(MAO)
10。肝脏功能检查目的主要是:寻找肝脏疾病的病因和病原,从而做出筛选;检测损伤的类型和定位,了解肝脏损伤程度,评估预后和观察病情;了解和监测肝脏功能状态;判断疗效和对手术的耐受性;健康咨询,帮助了解各种理化和环境对肝脏的损害;其他系统疾病对肝脏功能的影响和损伤。
11。肝功能试验选择原则:根据实验本身的功效选择;根据临床实际应用的需要选择;根据具体病情和各医院的实验室条件选择 第九章
1。肾清除率:表示肾脏在单位时间内(min)将多少量(ml血浆中的某物质全部清除而由尿排出). 肾脏疾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尿液检查;肾功能检查 2.内生肌酐清除率:能较早地反应肾小球滤过功能并估计损伤程度
3.血尿素的浓度:血尿素浓度除受肾功能影响外,还受到蛋白质分解实际状况影响,故血肌酐测定较血尿素测定更能准确地反映肾小球功能。
4。尿酸是嘌呤类的终末代谢产物
5.血液中物质浓度的测定:通过对血液中某些物质的测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脏的功能状态;虽然敏感性和特异性不是很高,但检测简便,是临床常用的肾功能指标.
4.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检查:包括肾小管葡萄糖最高重吸收率(TmG),其临床意义:可反映近曲小管重吸收功能,但由于测定方法较繁琐,临床上多不采用。(详见P216)
5。肾小管排泌功能检查:酚红排泄试验(详见P216)
6。肾小管和集合管水、电解质调节功能检查:尿比重与尿渗量测定(详见P217),此外,昼夜尿比重实验(又称莫氏实验)、尿浓缩试验和稀释试验也是判断远端小管和集合管浓缩和稀释功能的指标。
7.肾小球性蛋白尿检查:由于肾小球滤过屏障损伤而产生的蛋白尿称为肾小球性蛋白尿。多为中高分子量(5万~100万)蛋白,它们的出现或增多,对各类肾小球病变具有特异性鉴别诊断价值。蛋白尿包括清蛋白、转铁蛋白(Tf)、IgG、IgA、IgM、C3、α2—巨球蛋白(α2-MG)等。临床意义:错误!有助于肾小球病变的早期诊断;错误!可推测肾小球病变的严重性。 8.尿微量清蛋白(Alb)临床意义:有助于肾小球病变的早期
(完整word版)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
诊断;可推测肾小球病变的严重性。
9.肾小管性蛋白尿检查:当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受损,对正常滤过的蛋白质重吸收障碍,尿中低分子量蛋白质排泄增加,称为肾小管性蛋白尿。
10。尿液B2-m升高是反应近段小管受损非常灵敏和特异的指标。 10。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实验室检查方法的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
错误!必须明确检查目的,是为了早期诊断、估计预后,还是为了观察病情;
错误!按照所需检查的肾脏病变部位,选择与之相应的功能试验方法由简到精,由易到难; 错误!欲分别了解左、右肾的功能时,需插入导尿管分别收集左、右肾尿液;
错误!在评价检查结果时,必须结合病人的病情和其他临床资料,进行全面分析,最后做出判断。 11.血、尿中尿素测定方法:错误!尿素酶法(间接法):酶偶联法;酚—次氯酸盐显色法;纳氏试剂显色法错误!二乙酰一肟
法(直接法)。
12。蛋白尿:主要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对蛋白质的通透性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发生异常所致。
13低蛋白血症:NS患者血清总蛋白浓度降低,主要是清蛋白浓度降低。产生原因:错误!尿中清蛋白大量丢失错误!机体的其他部位清蛋白降解也增加.
第十章
有人认为TC/HDL-C比值可更准确地预报冠心病的发生.
1。理想的心肌损伤标志物:除了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外,还应该具有以下特征:错误!主要或仅存在于心肌组织,在心肌中有较高的含量,可反映小范围的损伤;错误!能检测早期心肌损伤,且窗口期长;错误!能估计梗死范围大小,判断预后;
错误!能评估溶栓效果.
2。传统的心肌酶谱:
一、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敏感性不高,特异性较差;
二、乳酸脱氢酶(LD)及其同工酶: 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LD出项较迟
三、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同工酶CK-MM、CK-MB、CK—BB。CK的检测方法:用单克隆抗体测量CK-MB的质量,用二株抗CK—MB的单抗测定CK
-MB蛋白量,诊断急性心肌梗死较酶法更敏感、更稳定、更快。
3.CK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标志物的优点:
1快速、经济、有效,能准确地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是当今应用最广的心肌损伤标志物; ○
错误!其浓度和急性心肌梗死面积有一定的相关,可大致判断梗死范围;
3能测定心肌再梗死; ○
○,4能用于判断再灌注成功率。 缺点:
错误!特异性较差,特别难以和骨骼肌疾病、损伤鉴别;
错误!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6h以前和36小时以后敏感度较低。只有CK—MB亚型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
错误!对心肌微小损伤不敏感。
4。肌钙蛋白(Tn):含抑制因子部分称为肌钙蛋白I(TnI),与原肌球蛋白结合的部分称为肌钙蛋白T(TnT)。 5.心肌肌钙蛋白I(cTnI):
错误!评价:(1)优点:敏感度高于CK,能检测微小损伤;检测特异性高于CK;有较长的窗口期;双峰的出现,易于判断再
灌注成功与否;肌钙蛋白血中浓度和心肌损伤范围的较好的相关性可用于判断病情轻重,指导正确治疗。胸痛发作6h后,血中心肌肌钙蛋白浓度正常可以排除急性心肌梗死。
(2)缺点:在损伤发生6h内,敏感度较低,对确定是否早期使用溶栓疗法价值较小;由于窗口期长,诊断近期发生的再梗死效果较差.
错误!心肌肌钙蛋白(这里指cTnI 和cTnT)是当前最好的确诊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志物.
6国际“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研究组(TIMI)
7。在胸痛发作2~12h内,如肌红蛋白(Mb)阴性可排除急性心肌梗死。 8。肌红蛋白的评价:
错误!优点:(1)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12h内诊断敏感性很高,有利于早期诊断,是指仅出现最早的急性心肌梗死标志物;(2)
能用于判断再灌注是否成功;(3)能用于判断再梗死:(4)在胸痛发作2~12h内,肌红蛋白阴性可排除急性心肌梗死诊断。
(完整word版)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
错误!缺点:(1)特异性较差,但如结合CAⅢ,可提高Mb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异性;(2)窗口期太短,回降到正常范围太快,
峰值在12h,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16h后测定易见假阴性。
肌红蛋白广泛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分子量小,出现较早,是AMI发生后出现最早的可测标志物。 心肌肌钙蛋白(这里指cTnT、cTnI)是当前最好的确诊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志物。
第十一章
1. 胰岛细胞:A细胞(占20%,分泌胰高血糖素),B细胞(占75%,分泌胰岛素)。 2. 急性胰腺炎: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液淀粉酶和脂酶升高. 3. 消化性溃疡: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 4. 淀粉酶测定:血液、尿液中淀粉酶均增加。
第十二章
1. 细胞内钙:钙结合蛋白可作为钙的转运蛋白。
2. 细胞外钙:血钙:血浆中的钙称为血钙,分为可扩散钙和不扩散钙两大类.
不扩散钙是指与蛋白质结合的钙,其中一部分与柠檬酸,重碳酸根等形成不解离的复合钙;另一部分是发挥生理作用的离子钙(游离钙),约占总钙的。
3. 钙、磷、镁的激素调节:
错误!甲状旁腺素(PTH):调节作用:溶骨和骨钙的大量释放;促进溶骨;降低血磷,升高血钙;促进高活性的1,25-(OH)
2D2的生成。
错误!1,25—(OH)2维生素D3:能负反馈地抑制,25(OH)D3-1α-羟化酶的活性,但正反馈地调节肾25(OH)D3—24-羟化酶
的合成。其调节作用:(1)对骨的直接作用是促进溶骨;(2)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对钙、磷的重吸收.对维生素D3的作用调节酸活性. 3。降钙素
4. 引起低钙血症的常见病因有:低清蛋白血症;慢性肾功能衰竭;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维生素D缺乏;电解质代谢紊乱并发
高磷血症.
5. 骨骼约99%以上的钙。
6. 反映骨形成的标志物:骨钙素(BGP),骨性碱性磷酸酶(ALP),Ⅰ 型胶原前肽。 7. 反映骨吸收的标志物: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
第十三章
1. 红细胞膜结构符合“流动镶嵌模型”理论。 2. 成熟红细胞主要通过糖酵解获取能量(无氧酵解)。
3. 红细胞酶的缺陷、能量代谢障碍、膜结构及功能状态的改变均与溶血密切相关。 4. G-6—PD缺陷症引起:蚕豆病。
5. 触珠蛋白(Hp):增高见于急性炎症、烧伤、肾病综合症;降低见于血管内溶血、严重肝病等,
6. β-地中海贫血:HbA减少(重症者可消失),HbA2增高,HbF明显增加。a-地中海贫血三者正常或减低。
第十四章
1. 动态功能试验:有助于确定内分泌疾病的病变部位与性质。 2. 巨人症:在生长发育期生长激素(GH)过度分泌可致。
3. 甲状腺激素:为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3)的统称,二者均为酪氨酸含碘衍生物。含量:T4 >T3 ;活性:
T4< T3.
4.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T3、T4增高,促甲状腺激素(TSH)降低,主要病变部位在甲状腺。 5. TRH兴奋实验:TRH可迅速刺激垂体合成和释放储存的TSH,可了解垂体TSH合成及储备能力. 6. 肾上腺髓质激素:主要合成和分泌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氨基酸衍生物
7. 肾上腺皮质激素:包括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性激素;此三类激素都是胆固醇的衍生物,故称类固醇激素。
第十五章
(完整word版)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
1. 癫痫:发作时患者血液及脑脊液中乙酰胆碱含量显著增高。
2. 精神分裂症病人:血浆中多巴胺的代谢产物升高B—内啡肽含量明显升高,而5—羟色胺含量减少。 3. 帕金森患者:脑脊液中多巴胺代谢产物含量减低,DA缺乏。
4.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其内容主要包括神经递质、蛋白质及酶学等,检测标本多采用脑脊液。
5. 脑脊液蛋白质定量:如正常成人超过450mg/L,可见于感染、出血,占位性病变、蛛网膜粘连及多次电休克治疗等。
第十六章
1.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为胎盘内最重要的激素,主要用于正常妊娠、滋养层疾病的诊断及监护。血清HCG峰值在妊
娠8~10周时出现。
2. 血清hCG峰值在妊娠8~10周时出现,可达100000U/L。除用于诊断早期妊娠外,还可以用于滋养层疾病的诊断及监护。 3. 妊娠16~18周时,孕妇均应该进行胎儿神经管缺陷和唐氏综合征的筛查实验。 4. 测定母体AFP水平,可检出约90%的开放性神经管缺陷。
5. 孕中期,母体血清AFP、hCG,游离E3是孕中期筛查胎儿先天性缺陷最重要的三个指标.
第十七章
1. 本周蛋白(BJP):是肿瘤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轻链,被确认为多发性骨髓瘤的标志。
2. 体液肿瘤标志物临床应用范围:①肿瘤的早期发现:生化标志最低检测限为10^8细胞;②肿瘤的鉴别诊断与分期;③肿瘤
的预后判断;④肿瘤的疗效监测;⑤肿瘤的复发预报。
3. 酶类肿瘤标志物:特异性不高,敏感性较高。特点共五点(理解),见教材P410。 4. 前列腺癌早期诊断: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检测作用重大。PSA有高度脏器特异性。 5. 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 6. 卵巢癌病人:血清CA125升高.
7. 乳腺癌的肿瘤标志物:CA15—3、CA549、CA27-29,MCA.
第十八章
1. 抗氧化酶种类: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和其他血红素蛋白过氧化物酶. 2. 水溶性小分子抗氧化物质:谷胱甘肽、抗坏血酸(维生素C)。 3. 维生素E:抗氧化活性
4. 水溶性小分子抗氧化物质:谷胱甘肽,抗坏血酸
5. 蛋白质性抗氧化物质:铜蓝蛋白、清蛋白结合的胆红素、金属硫蛋白(MT)。
第十九章
1. Ⅰ型高脂蛋白血症:是导致血清甘油三酯显著增高的遗传性血脂代谢缺陷病. 2. Ⅱ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液总胆固醇(TC)水平增高。
3. Ⅳ型高脂蛋白血症:特征是血液中富含VLDL的TG呈不同水平的增高.
第二十章
1. 血药浓度监测中常测定的有:庆大霉素、苯妥英、地高辛.
2. 不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情况:有客观而简便的观察药物作用的指标,如:降压药、降糖药等。 3. 血清及血浆是治疗药物检测(TDM)最常用的样品。
4. 在TDM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三类:光谱分析法、色谱法、免疫化学法。其中光谱分析法常用有紫外/可见及荧光分
光光度法。 TDM的应用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