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新教材高中语文 单元素养评价五(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120分钟·120分)
一、阅读鉴赏(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长时间的冷战,这些历史事实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尽管如此,多数人愿意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五四新文学不仅改变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而且,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各种西方文化元素逐渐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这开辟了汉语白话文学的新阶段——“现代文学”。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就曾经深刻地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这同时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相反,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人们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恰恰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儒冠儒服、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的机器节奏响彻生活的每个角落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例如“意境”“情景交融”乃至“天人合一”——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概念产生的
- 1 -
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以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在一个群雄争霸、风起云涌的时代,“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
(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对于文化传统而言,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关键问题。 B.任何时期的文学所受到的作为纵轴的文学传统与作为横轴的现实世界所构成的压力都不尽相同。
C.一批饱学之士总是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浩如烟海、门类繁杂的中国文化的工作。 D.当今社会,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是维护传统礼仪,力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解析】选D。原文相关表述为“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各种西方文化元素逐渐融入了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因而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
B.五四时期的“盗火者”与崇洋分子尽管都对西方文化兴趣浓厚,但方式却不相同,一种是借鉴创新,而另一种却是照搬表述模式。
C.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才能深刻理解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同时也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
D.对传统文化中有关文化基因、社会功能、重大启示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的思想含量和独特价值。
【解析】选A。强加因果。原文第一段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五四新文学不仅改变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而且,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各种西方文化元素逐渐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晚清至20世纪,中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长时间的冷战的事实,增加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关键问题的复杂程度。
B.之所以说五四新文学运动是一个成功范例,关键是因为汉语白话文学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
C.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中,“意境”“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等保存了一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
- 2 -
因,这与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概念产生的社会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D.为了便于论述个人观点,作者在前两段的文字中分别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解析】选C。于文无据。
(二)(2019·黄山高一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
人们在学习中能否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目标不同,采取的阅读模式也不同。大体而言,阅读模式有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两种。研究型阅读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疑问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往往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对经典的作品与权威人士的著作就更是如此。但是在研究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怀疑是读者面对所有著作应该持有的态度。疑问式的阅读对于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学术研究不外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具有质疑的眼光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问题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提出的问题如果一时解决不了,最好的做法就是先将它存起来,等遇到坚实的证据时再解决。脑子中有一批问题储存着,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学术财富。
二是对比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要追求知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读者就必须精心挑选阅读的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的说法加以记忆,从而构成自己稳定的知识谱系。但是这种阅读习惯也容易形成盲从的缺陷。其实我们认识事物,经常都是在对比中进行的,研究型阅读也是如此。例如对比东晋的郭象、支遁与林希逸对《庄子·逍遥游》中“逍遥”的解释,我们就会发现支遁的解释比较接近庄子的本意,而郭象与林希逸的解释则深受魏晋玄学与宋代理学的影响。一般来说,在阅读这类经典性的古籍时,研究者很少只读一种本子,而是选择几种重要的权威注本,同时进行细读以便进行对比,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是联想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记忆知识的需要,读者常常将知识归纳成要点,然后努力将其纳入自己的头脑中。至于它们之间究竟有何联系与同异,一般是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之内的,研究型阅读则不然。一个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读书时不仅会常常想到自己的专业,更重要的是还会常常想到自己目前所研究的对象与问题。经常进行这种联想式的阅读,就会有效地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与思维的鲜活性,从而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尽管联想式的阅读不大可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先天因素,但人们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大大提高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的先天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相互结合,互为补充,人们需要弄清哪些领域需要研究型阅读,哪些领域又需要知识型阅读,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 3 -
(摘编自左东岭《从知识型阅读到研究型阅读》)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会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
B.人们只有精选阅读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说法加以记忆,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知识。 C.研究型阅读中,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对阅读对象持怀疑态度,具备质疑的眼光。 D.研究型阅读不用归纳知识点,它关注的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点与异同,目的性较强。 【解析】选C。A项,以偏概全。由原文“读者往往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可知,读者不是任何时候都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问题。B项,缺少前提条件,对象错误。由原文“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就必须……”可知。D项,无中生有。原文无“研究型阅读不用归纳知识点”的说法。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为引导人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着重论述了研究型阅读的三种主要方式。 B.文章以郭象等人对“逍遥”的解释为例,旨在证明学术观点易受时代思潮影响。 C.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突出了研究型阅读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D.文章在论述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差别的基础上,强调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解析】选B。以郭象等人对“逍遥”的解释为例,旨在证明学术研究经常是在对比中进行的。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提出问题对学术研究非常重要,它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一个人一旦有了质疑能力就能在学术上取得进展。
B.一个人经常性地进行联想式阅读训练,会有效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与思维的鲜活性,因而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C.研究者在阅读经典性古籍时,往往会选择几种权威注本,同时进行细读对比,一定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D.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之间是互补的关系,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二者缺一不可。
【解析】选B。A项,假设关系不成立。由原文“提出问题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可知,有了质疑能力,学术上不是肯定有进展。C项,绝对化说法错误。由原文“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知,这种做法有可能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是一定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D项,曲解文意。由原文“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目标不同,采取的阅读模式也不同”可知,在
- 4 -
人生的不同阶段,两者并非缺一不可。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9分)
先王有大务,去其害之者,故所欲以必得,所恶以必除,此功名之所以立也。俗主则不然,有..大务而不能去其害之者,此所以无能成也。夫去害务与不能去害务,此贤不肖之所以分也。
孔、墨、宁越,皆布衣之士也,虑于天下,以为无若先王之术者,故日夜学之。盖闻孔丘、..墨翟,昼日讽诵习业,夜亲见文王、周公旦而问焉。用志如此其精也,何事而不达?何为而不成?故曰精而熟之,鬼将告之。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今有宝剑良马于此,玩之不厌,视之无倦。宝行良道,一而弗复。欲身之安也,名之章也,不亦难乎?
宁越,中牟之鄙人也,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以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
养由基、尹儒,皆文艺之人也。荆廷尝有神白猿,荆之善射者莫之能中,荆王请养由基射之。..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尹儒学御,三年而不得焉,苦痛之,夜梦受秋驾
[注]
于其师。明日往朝其师,望而谓之曰:“吾非爱道也,
恐子之未可与也。今日将教子以秋驾。”尹儒反走,北面再拜曰:“今昔臣梦受之。”先为其师言所梦,所梦固秋驾已。上二士者,可谓能学矣,可谓无害之矣,此其所以观后世已。 .
(节选自《吕氏春秋·博志》)
【注】秋驾:飞车之术。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B.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C.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D.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解析】选A。可在了解句子大意的情况下,根据句子结构、关键词等断句。通过分析句子,“矫弓操矢”是“往”的状语,故二者不能断开,这排除了B、C项;关键词“矣”往往用在句末表示肯定或判断的语气,这又可排除D项。
原文为: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 5 -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功名,旧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这里指功业和名声。 B.布衣,借指平民百姓。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布衣。 C.文艺,文学和艺术,有时指文学或表演艺术,这里是官名。 D.士,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是脱离生产劳动的读书人。 【解析】选C。这里的“文艺”指的是精通技艺。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
A.本文主张,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去其害之者”,即排除各种干扰,才能使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B.文中关于“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的看法,反映了作者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是很可贵的。
C.本文选取了孔丘、墨翟、宁越、养由基、尹儒的事例,通过对比论证,强调了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的重要性。
D.《荀子·解蔽》说:“类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本文所要表达的观点与荀子的这一思想是相似的。
【解析】选C。没有使用对比论证。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吾非爱道也,恐子之未可与也。今日将教子以秋驾。(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箭的速度很快,可是飞不过二里远,因为它停止了;步行速度很慢,却可以走到几百里之外,因为脚步不停。
(2)我从前并不是吝惜技艺舍不得教你,是怕你还不可教授。今天我将教给你飞车驾驶的技艺。 附【译文】
先王有了大事,就要消除妨害它的因素,所以他所要求的一定能得到,他所憎恶的一定能除掉,这是功成名立的原因。平庸的君主却不是这样,有了大事却不能消除妨害它的因素,这是他不能成功的原因。能不能消除妨害事务的因素,这是贤和不肖截然不同的原因。
孔丘、墨翟、宁越,都是没有地位的读书人,他们就天下所有事务进行考虑,认为没有比先
- 6 -
王道术更重要的,所以就日夜学习。据说孔丘、墨翟白天背诵经典研习学业,夜里就梦到亲眼见到了文王和周公旦,当面向他们请教。他们用心如此精深,还有什么做不到?还有什么办不成呢?所以说精心习熟,鬼神都将告诉他。并不是真的有鬼神告知,是因为精心习熟啊!现在有宝剑良马在这里,人们一定会把玩起来不知满足,观赏起来不觉疲倦。而对于嘉言懿行,却稍加尝试就不再钻研实行。这样做,还想使自身平安,名声显扬,不是太困难了吗?
宁越是中牟的草野之民,苦于耕作的辛劳,对他的友人说:“怎样做才能免除这种痛苦呢?”他的友人说:“做什么也比不上学习。学习三十年就可以显达了。”宁越说:“让我用十五年来实现。别人休息,我不敢休息;别人睡觉,我不敢睡觉。”学了十五年,周威公拜他做了老师。箭的速度很快,可是飞不过二里远,因为它停止了;步行速度很慢,却可以走到几百里之外,因为脚步不停。如果凭宁越的才干,又长久不停地努力,他成为诸侯的老师,难道不正应该吗?
养由基和尹儒都是精通技艺的人。楚国朝廷中曾有一只白色的神猿,楚国善射的人没有一个人能射中,楚王就请养由基来射它。养由基拿着弓箭去了,还没开弓,实际上就把白猿射中了,箭一射出去,白猿就应声坠落。由此看来,养由基具有在射中目标以前就能从精神上把它射中的技艺。尹儒学习驾车,学了三年仍无所得,为此很苦恼,夜里做梦,梦见从老师那里学习飞车驾驶的技艺。第二天去拜见老师,老师看见他,就说:“我从前并不是吝惜技艺舍不得教你,是怕你还不可教授。今天我将教给你飞车驾驶的技艺。”尹儒转身后退几步,向北再拜说:“这种技艺我昨天夜里在梦中已经学了。”他先向老师叙述自己所梦到的,梦到的正是飞车驾驶的技艺。上面二人,可算是能学习了,可以说没有什么东西能妨害他们了,这正是他们扬名后世的原因啊!
(四)古代诗歌阅读
(2019·泰安高一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9分)
题崔公池亭旧游
温庭筠
皎镜方塘菡萏秋,此来重见采莲舟。 谁能不逐当年乐,还恐添成异日愁。 红艳影多风袅袅,碧空云断水悠悠。 檐前依旧青山色,尽日无人独上楼。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起句回忆昔日游览崔公池所见之景:水清如镜的池塘里,绽放着芳香红艳的荷花,时节已是初秋了。
- 7 -
B.颔联诗人避开对昔游之乐的具体描写,而以抒情之笔写今日之感慨,且饱含人生哲理,读来别有韵味。
C.“红艳影多风袅袅”中的“红艳”指荷花,此句是说荷花繁盛,水中倒影与水上花枝一起在风中摇曳。
D.诗题曰“题崔公池亭旧游”,末句云“尽日无人独上楼”,可见此次重游,既无主人崔公,亦无他人陪伴。
【解析】选A。“回忆昔日游览崔公池所见之景”理解错误,起句写故地重游、眼前所见之景。 12.清代诗人屈复《唐诗成法》评此诗曰:“情景兼到,照应有法。”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全诗情景交融,意蕴绵长。首联和颈联,诗人描绘出荷花盛开、波光摇曳、碧空云断、池水悠悠的秋日荷塘之景,清新幽静的景致中透露出物是人非的空阔失落之感;尾联触景生情,抒发“青山依旧”而故人杳然的无穷感慨。②本诗前后照应,结构严谨。颈联“红艳影多风袅袅”与首联“菡萏秋”照应;“碧空云断”与“皎镜方塘”照应;前三联内容照应诗题之“池”,尾联照应诗题之“亭”。 (五)名篇名句默写。(4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表述的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答案:(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二、语言运用(20分)
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他不懂古文,面对图书馆里满架的中国历史资料,只能望洋兴叹。 ....
②在20世纪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米塞斯对时事政局、经济发展有着敏锐的洞察和精准的预言,但他不愿与人雷同,这体现了他卓尔不群的性格特征。 ....
- 8 -
③ICO市场中存在众多散户,这些散户的进入也让ICO市场鱼目混珠,诈骗、圈钱、想做事这三....类ICO发行群体在市场中积聚。
④街头“神医”贩卖神乎其神的灵丹妙药,做得风生水起,活得有滋有味。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些“神医”的“神技”又为什么屡试不爽呢? ....
⑤去年7月,为保证叙利亚地区的稳定,美国和俄罗斯签署了冲突降级区的协议,但是现在,这份停火协议却成了徒有虚名。 ....
⑥“炫富”也是导致“仇富”心理的重要因素,这种炫耀,使民众的仇富仇官心理更加激化,激化到只要碰上好车,就一律侧目而视。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④⑤⑥
【解析】选B。①望洋兴叹: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符合语境,使用正确。②卓尔不群:优秀卓越,超出常人。不能表现性格特征。使用错误。③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此处应该指人,使用错误。应该用“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④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使用正确。⑤徒有虚名:指名不副实。这里说的是协议得不到落实,应用“一纸空文”。⑥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心存畏惧,不敢正视,也指愤怒或不满地看。使用正确。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孟永立自从在微博上发布了个人声明,容大俱乐部官方微博就发布公告,称孟永立因个人原因辞去了俱乐部董事长及董事的职务。
B.近期,西班牙著名诗人希梅内斯创作了与《小王子》《夏洛的网》齐名的心灵读本——散文集《小毛驴与我》,感动了中外无数的小读者。
C.新西兰调查机关近期就对华镀锌板反补贴调查作出裁决,决定不对中国产品采取反补贴,这将有助于两国进一步深化交流与合作。
D.他呼吁要平衡照顾各国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不能仅仅以发达国家、个别国家的安全标准要求全世界。
【解析】选D。A项,语序不当,可将“自从”提到句首;B项,偷换主语,可在“感动”前加“这部作品”;C项,成分残缺,可在第二个“反补贴”后加上“的措施”。 16.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 )
A.这套教材很实用,我借给你,如果能用你就留着看,看完后还请你原物璧还。 B.鄙人才疏学浅,初到贵地,如有机会就教于各位前辈,则不胜荣幸。
C.面对学生送的礼物,赵老师说:“下次不要带东西,这次我就笑纳了,下不为例。”
- 9 -
D.通过对战士们的采访垂问,我们了解到了战士们在部队里的生活情况。
【解析】选B。A项,璧还,敬辞,用于归还原物或推辞谢绝赠品。B项,就教,敬辞,向对方求教,向人请教。C项,笑纳,敬辞,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D项,垂问,用于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17.请参照例句,对下面两句话提出不同的见解,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成理,表达简洁、流畅;每段话不超过60字。(5分) 例句:学海无涯苦作舟
不同见解:生命有限,知识无穷,莫让学海变苦海;不如乘着乐趣的小船让求知的航程走得更远。
(1)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2分)
不同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3分)
不同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行万里路如果不读书,最终也许只能做一个邮差。有万卷书导航,万里之行后才更容易找到回家的路。
(2)输在起跑线上也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从人生初始,就一直生活在对输赢的斤斤计较之中。只想赢在起跑线上的人,可能最后会输在终点线上。
18.(2019·西安高一检测)下面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LOGO,代表该公司的品牌,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该LOGO内容及寓意。(不超过120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内容:华为公司LOGO,由上方的八瓣散开的花瓣图案和下方的HUAWEI拼音文字组成。(2分)
寓意:散开的花瓣如光芒四射的太阳,寓意着光明、热情和希望,象征着华为公司蒸蒸日上;八
- 10 -
瓣花瓣呈对称状,寓意和谐发展;花瓣向四周散开,寓意开放合作;整体标识图案饱满大方,寓意稳健发展。(答对任意两点即给4分)。(说明: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若答其他寓意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均可。) 三、写作表达(50分) 19.微写作。(10分)
黑塞在他的《读书:目的和前提》中,为了“说清楚富有个性地、生动热情地与书籍打交道大概是个什么情况”,他将自己“迷恋阅读的一些情形”写了出来。请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也说一说你的读书经历。
【参考示例】
我的读书经历
小时候,每天晚上睡觉前妈妈都会拿着一本书给我讲故事,这让我养成了喜欢听书的习惯。因此,我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盼望着自己早点长大上学识字,以便能自己读书。
到了上小学时,我便开始自己读一些少儿书籍,虽然那时我对书中的一些内容还是一知半解,但我还是百看不厌。到了上初中的时候,少儿书渐渐不能使我满足,于是我看起了古典名著,如《东周列国志》《红楼梦》《资治通鉴》等。《三国演义》内的义士使我难忘,《水浒传》里的英雄让我刻骨,《西游记》中的神仙令我铭心……看书看到痴迷的时候,我在学校看,在家里看,甚至走亲戚都会拿着书看。如今,书已经成为我身边不可缺少的一位朋友。
书带给我无穷的乐趣,也教给我做人的道理,像阳光、像雨露,滋润着我健康成长,我爱读书!
20.大作文。(4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1月,一篇新闻报道让“冰花男孩”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冰花男孩”王福满是云南贫困山区的一名留守儿童,他在寒冬的早晨长途步行去学校,致使头上结满冰花。“满头冰花”的照片传至网上,旋即触动了网友柔软的心,各方网友纷纷捐款,有关部门也迅速行动,爱心洒向小男孩及其周边学生。时至今日,已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在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王福满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小男孩因为这一次网络意外走红,命运得到了转变;而中国还有千千万万像“冰花男孩”一样的贫困留守儿童。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00字。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时事材料作文题,这则材料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对“冰花
- 11 -
男孩”事件的简单叙述,后半部分是对事件的总结评论。显然,材料的关键是最后一句话。最后一句话的第一个分句指出“冰花男孩”自身命运的改变,这是一个“矛盾”;后一个分句指出“冰花男孩”与其他贫困儿童的不同,这又是一个“矛盾”。这两个矛盾就是我们写作时立意的出发点。如此,作文可有如下立意:(1)互联网慈善改变命运;(2)个别救助的意义;(3)救助要全面长效;(4)公平问题。 【参考例文】
期待“冰花男孩”成为新时代的“大眼睛”
2018年1月,因一张“头顶冰霜上学照”,云南昭通市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小学三年级学生王福满走红网络,其一家的生活状况受到外界关注。很快,在有关方面的帮助下,王福满和父亲及姐姐从老家飞抵北京,在天安门广场观看了升旗,并参观了北京市公安局反恐和特警支队以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冰花男孩”一家的这趟“圆梦之旅”,不仅让他们自己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更让一直关注此事的公众内心温暖。而在此之外更可以想见,“冰花男孩”一家的生活水平和状态出现改善也会是大概率事件。确实,一年以后,在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王福满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就个体而言,这样的结局显然是再好不过了。
不过也必须看到,发生在“冰花男孩”身上的“梦想照进现实”,尽管令人动容,但依然是机缘巧合下的小概率事件。
如果不是那张照片击中了公众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如果没有互联网技术加持下的大面积传播,如果……王福满的境遇很可能不会有如此大的改善。而我们都知道,在这个信息海量且繁杂的时代,“网红”的出现总是偶然的,甚至是可遇不可求的。
更重要的是,与王福满一样,还有许许多多的孩子同样需要在上学路上跋涉,同样需要与寒冷和贫困抗争。他们虽然没有出现在聚光灯下和网络热搜中,成为“网红”的概率小之又小,但他们同样勇敢、坚强、乐观,同样值得关注。
正如过往报道中所提到的,尽管王福满的境遇让人同情,但他并不是同学们当中家庭最困难的,也不是上学路途最远的。只要对如今的农村生态有所了解,就很容易发现,这样的群体也绝不仅仅限于鲁甸一处。
1991年,在那个互联网技术尚未普及的时代,一张“大眼睛女孩”的图片传遍了全国,引发了公众对农村失学儿童的关注。在那之后,不仅是照片的主人公苏明娟的命运发生了变化,她本人在某种程度上更成为了希望工程的象征和符号。在希望工程的推动下,无数贫困儿童得以重返校园。
- 12 -
孩子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教育扶贫更是一项宏大的课题。这既需要社会各界的爱心,更需要科学的方法和制度作为保障。如果“冰花男孩”能如“大眼睛女孩”一样,成为改善留守儿童境遇、建立长效机制的契机,才是整个群体之福,也是公众更为乐见的。
- 1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