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观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翻译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JOURNAL OF F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No.3 2018Sum No.148
文化翻译观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翻译
徐 敏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福建福州 350017)
摘要:网络流行语是一面折射这个时代流行文化与社会发展的镜子。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外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故人们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翻译需求更为迫切。如何将这些网络流行语准确地道地译为英文,同时又不失本土文化特色,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成为网络流行词汇翻译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为理论基础,选取2015—2017年最新网络流行语的汉英译本为语料,对其相关翻译策略进行阐述,旨在说明翻译流行语时应以其中的文化内涵为单位,最大化实现两种语言在转换时的文化等值。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跨文化交际;汉英翻译;文化翻译观;文化等值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421(2018)03-0037-06
当今社会处于互联网无处不在、无所不及的信息大爆炸时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也催生了相关的互联网文化。文化的发展,必然带来语言的更新。陈原指出:“凡是社会生活中出现了新的东西,不论是新制度,新体制,新措施,新思潮,新物质,新概念, 新工具,新动作,总之,这新的东西千方百计要在语言中表现出来。不表现出来那就不能在社会生活中起交际作用。”[1]在日益繁荣的互联网文化背景下,各种各样的网络流行词汇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令人目不暇接。各路网络达人们通过各类社交媒体,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缔造出一个网络专属的流行语帝国。一、文献综述
根据徐鹏鹏、罗方雅的统计,由于互联网的普及,现代社会每天会产生3个新词语,一年下来产生的新词汇上千个,涉及网络语言、经济新词、教育新词、生活新词等方方面面。新词每时每刻都在被创造、被赋予最新的内涵。
何谓新词?王德春认为新词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2]。新词可以通过新建、借词、衍生、增词、转借、旧词来合成。新词是某种意义上社会发展的“晴雨表”[3]。不论何种说法,新词因其新颖和独特的内涵,在翻译领域也备受学者青睐,成为研究热点。新词作为社会进步和人类思维力提高的共同产物,其翻译必能揭示多元社会下人们多维思维的导图[3]。如今,关于汉语新词的翻译研究不计其数,许多学者都在这一方面做出积极探讨。杨全红早在1999年的《简论汉英新词新语的翻译》中就如何做好汉语新词的英译工作提出相关建议,其中更是包容性地提出“同一新词的多种译文, 特别是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表达法, 均宜收集
[4]
在案, 以备来时之需”。关于翻译新词的方法,
此后的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学者孟祥春认为在跨文化融通的大背景下,对新词的翻译需从语境、目的语、语体等多方面综合考量,使用恰当的翻译策略[5]。
收稿日期:2018-03-20
作者简介:徐敏(1991— ),女,福建南平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38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8年6月
宋孝延和胡安娜从目的论视角提出,要在忠实法则和连贯性法则指导下进行汉语新词的翻译,既要原本再现新词的意思,又要使其在目的语文化和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6-7]。何蔡和汤红娟创造性地从语际转换社会功能机制视角下分析热词的翻译,认为该视角指导下的译文全面地考虑到了接受者因素、语境因素、文化因素及时代因素,从社会功能机制的广度和深度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语言符号内容信息及文化信息转码,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8]。张媛则认为翻译汉语新词以生态翻译学为落脚点,将其与背景相结合,进行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维适应性的转换,建立一个健康、有利于翻译活动的生态环境[9]。在探究翻译方法的同时,也有不少学者关注汉语新词翻译存在的问题。汉语新词的翻译是一项费力难讨好的活儿,常常出现回译法弄巧成拙,译本要么疏于文化,要么不符合表达习惯等现象[4]。此外,目前对于新词的翻译方法过于零散,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同时翻译过程中缺乏灵活性;再者因受文化差异和翻译水平限制,不少译本有待商榷[10]。
在如今的新词翻译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关于汉语新词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对于汉语新词的研究,以关注翻译方法及存在的问题为主,研究面单一;其次,对于汉语新词的研究往往过于笼统,各方面杂糅在一块,专门研究某一领域的新词翻译少之又少,研究的译例多被反复使用,在现在看来这些新词已有一定的年代;最后,对于研究汉语新词翻译的理论,也较为单一,多关注其纯文本意思的对等,少有学者从实现文化对等的角度专门探讨汉语新词翻译。
网络流行语作为汉语新词的一个热门分支,更新换代较一般的新词来说更快,其所承载的特殊文化信息在目的语中常常未能及时找到准确对应的表达,常常在翻译上让人无处下手。对此,笔者选取2015—2017年的中国日
报网英语点津的流行新词板块中收集的相关译本,尝试从文化翻译的角度,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利用相关翻译策略实现网络流行语背后的文化等值传递。二、文化翻译观简介
文化和语言相互依存,文化的发展,必然带来了语言的丰富。一个时代的语言,就是这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缩影,凝练了这个时代的文化特色。“每一种语言都服务于文化并反映该文化的需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亦即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文化形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等都会在语言当中得以体现”[11]。而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活动,是连接两种不同文化和语言的桥梁。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翻译, 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翻译[12]。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对于一国特色事物的翻译,更应该以文化为基础,语言为载体。正如许钧先生所说,翻译就是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13]。
目前,对于文化与翻译研究最为著名的当属苏珊·巴斯奈特,她指出了文化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并对此进行进一步阐述。1990 年,巴斯奈特与勒弗维尔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论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首先,翻译应当以文化作为基本单位,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对文本和话语内容的转换;其次,翻译不是一个简单的解码再重新编码的过程,更是一个跨文化交流的行为;第三,翻译不能够只是局限于对源语言文本的描写和转述,而是要实现源语文本在目的语语境中相同的文化功能的等值;第四,为了满足不同时期不同的文化需要以及一定文化中不同群体的需要,翻译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一样的原则与规范[14]。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的核心就是翻译要以文化为单位,其次再考虑形式。它突破了传统以纯文本或语境为单位,强调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到原语文本在原语文化中所起到的功能,通过对文
第3期徐敏:文化翻译观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翻译
39
化内涵的理解和剖析,在翻译中实现文化的等值传递和转换。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对研究特色词汇,尤其是像网络流行语这类时效性强、蕴含特定时代文化信息的词汇的翻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三、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一) 传播速度快
网络流行语常常是针对某一个社会现象或热点由某人创造产生,以互联网为载体,通过网络上的各大社交媒体得以推广。凡是经过网络发布出来的词汇,因其独特性以及读音上的朗朗上口,在短时间内形成数以百万的点击率,一夜爆红。
(二) 更新换代快
由于网络流行语往往只是伴随一段时间内的特定事件或热点而产生,这些事件都只在一段时间内受社会关注[15],因而具有来的快,去得也快的特点。凡是热点事件都具有时效性,一旦一个事件或热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淡出公众视线,新的一批热点登上社会舞台,那么曾经随之产生的流行语就会被之后更新的流行语所取代。典型的例子有“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洪荒之力”、“一个亿,小目标”等均与特定新闻事件相关。
(三) 受众群体年轻化
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对象往往以学生和年轻上班族为主,因为他们是互联网时代下各大社交媒体的主流人群,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办公和娱乐多以网络为主,故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强,往往流行词汇在他们中的传播速度快,并且数量庞大。
(四)方言化
如今的时代,是大力提倡保护方言的时代。许多网络流行语就来自于方言,一些网友通过社交媒体交流时,不经意间或是经常说出的某句方言,因其发音独特或是具有娱乐性或是简单通俗亦或是重复使用率高而成为流行语,例
如“老铁”、“蓝瘦香菇”、“撩妹”、“我好方”等。
(五) 通俗幽默
网络流行语之所以能流行起来,就是因为其语言具有娱乐性,带有幽默调侃之意,并且能准确反映大众的内心呼声。此外,它们的措辞往往通俗直白,也正因为如此,才能轻而易举被大众所接受。如“累成狗”、“吓死宝宝了”、“吃瓜群众”等都反映了当下大众幽默自嘲的心里倾向。
四、文化翻译观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翻译策略
(一) 直译法
直译法,顾名思义就是直接翻译,也就是字对字的翻译。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亦即以原文形式为标准,依样画葫芦”。[16]由此可见,直译法就是既能够保留原文的内容,又能够使原文和译文的结构和形式一致。当源语言能够在译入语中找到与之相适应的词,同时在文化内涵上又能够与之配对,这时候,直译法是最能够保持原汁原味的一种译法,即内容、形式和文化的三层重合。
入选《咬文嚼字》杂志社发布的“2016年十大流行语”之一的网络流行语“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源自漫画师喃东尼创作的在微博上发布的系列漫画:两只小企鹅共同坐在一艘小船上,有一段“话不投机”的对话,最终导致它们所坐的小船侧翻。由此,“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走红社交媒体。后指两个朋友之间的友谊经不起考验,说变就变。根据此意思,将直译为“friend ship sinks”,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字面意思,同时传递了背后友谊崩塌之意,保证了该词文化与形式的等值传递,使读者看后一目了然。而这其中“友谊的小船”译为“friend ship”又刚好是英文友谊“friendship”的拆分,可谓一举两得。另一流行语“套路”的翻译也采用了直译,译为“tricks”。“套
《中国译学大辞典》中对直译的最新定义就是:“译文的形式与内容都与原文一致,谓之直译;40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8年6月
路”一词指的是某人采用有所欺瞒或有极具实际经验的方法来处理事情,从而形成了一类固定的行为模式。该词在实际的具体应用过程中就略带贬义。因而在翻译时选用英文中同样带有贬义“trick”一词,指的是“诡计,把戏,花招”,与“套路”一词在词型和文化色彩上相一致,指代明确,让读者看到之后准确地产生和中国受众相同的文化联想。此外,还有一个典型的流行语“你行你上啊”,被直译为“You can you up”。“你行你上啊”是篮球迷争论而来的流行语,意思就是不要轻易否定别人的努力和成果,你要是可以你就去试试看,恐怕还不如别人!这是一句典型的中国式吐槽,有着鲜明的当代中国百姓日常话语特色。该词还有一种意译为“If you can do it then you should go up and do it”,虽然完整地译出了意思,但相比直译,显得拖沓冗长。而该词最为译语读者广为接受的还是“You can you up”,简洁明了,朗朗上口,清楚地表达了字面意思,读音的音节也与中文相符合,同时体现了中国式吐槽特有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特色。并且,“You can you up”被收录进美国俚语词典,与曾经的“no zuo no die”一起成为中国式吐槽英语,再次向世界展现了汉语语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强大影响力,同时也是直译法在实现形式与文化等值传递的完美体现。在2015—2016年的网络流行语翻译中,同样运用了直译法的词语还有:“一脸懵逼”直译为“be stunned”;“心塞”被译为“feel stifled”;“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直译为“Important things are to be repeated for 3 times;“累成狗”译为“dog-tired ”;以及“两会”上将“有钱就是任性”译为“A rich man is capricious”(后有网友将“capricious”改为“willful”)等等。对于新兴的汉语网络流行词汇,其包含了浓厚的中国当下的特色文化。根据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翻译时文化居首位,其次才考虑形式。而直译法能兼顾这二者,既保证了形
式与功能和原文对应的美感,又最大限度地在译入语中找到文化等值传递的表达,减少译入语读者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误差,是展现源语国家文化特色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 意译法
翻译的目的在本质上是使交际成为可能,使内容较易理解[17]。对于特色词汇尤其是各种新兴流行语,大多都是源语言本国自己创造的,在译入语中很难直接找到形式或者表达完全对等的词汇,这样就容易造成词义空缺和文化缺省。但是对于这类词汇的翻译,又必须要以文化为单位,才可以弥补译语读者的理解空白。而意译法恰好弥补了这种缺陷。《中国译学大辞典》认为“意译是与直译并列的主要译法之一。译文内容一致而形式不同谓之意译,即以原文形式为标准,译文表达形式上另辟蹊径”[16]。它不追求形式的完全对等,不拘泥于文字符号的一一对应,而是在综合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突破了直译中形式与内容的束缚,根据实际需要和词语内涵,对词语的表达进行改动,显得更加灵活,适应性更强。意译法强调的是词语的意义和文化内涵的传递,尽可能地实现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在功能上的等值。
“老司机”一词本意是指经验丰富的年长的开车司机,后被网友引申为指在某些方面熟门熟路、资历较老、见识广、经验足的行业老手。因此在翻译的时候,我们不可能直译为“old driver”,这样一来其背后蕴藏的文化含义和感情色彩一同被磨灭,译语读者理解出现歧义。而英语中有一个同样强调“经验丰富,熟练的老手”之意的词“old hand”。这样一来“老司机”就被意译为“old hand”,将其中的具体信息直接表达出来,让读者形成直观印象,同时包含了这个词在中文中的文化含义。同样用意译处理的恰到好处的一个词是“撩妹”。“撩妹”一词出自方言词,主要是客家话、粤语、赣语等南方方言,后慢慢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意思是向女性示好以求获取女方芳心的过
第3期徐敏:文化翻译观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翻译
41
程,是指讨好女孩子、挑逗女孩子或泡妞。把握好这个词的本质含义,英语中其实也有和这个词内涵大致对等的词,故最地道的译法是“hit on a girl”。对于“hit on”一词,Urban Dictionary解释为“trying to get someone to like you by flirting with them(通过调情,试图让对方喜欢上你)”,这个词在英文中本身就有一些挑逗意味,同时是口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因此选用该词来翻译,既能够在功能上体现口语化的一种等值,又能够恰当地把握其文化信息的传递,那么这个词的意思和文化色彩对译入语读者来说自然不言而喻。此外,诸如“厉害了我的哥”被译为“oh my god, you rock”;“辣眼睛”则译为“be hard on the eyes”;“搞事情”译为“rock the boat”;“感觉身体被掏空”译为“run out of steam”;“吓死宝宝了”译为“I am freaked out”或“I am frightened out of my wits”等,都是意译法在汉语流行语翻译中的地道应用。尽管这些词在表达上有些许牺牲原语的言语表达形式,但是在促进文化信息的理解,填补文化缺省带来的理解空白。
(三) 注释法
网络流行语有很多都与特定的新闻事件或者网络热门事件相关,往往这些事件都是这些词语产生的背景。在翻译的时候,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无法完整表达这类词汇的意思和文化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够准确翻译,往往会采用注释法。例如,入选2016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2016年度十大网络用语的“吃瓜群众”一词,原指在网络论坛中,有人发帖,下边有人跟帖评论,后转指那些围观者。渐渐地就有人直接用“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指那些对事实真相知之甚少的看客们。对于围观者一词,英文中有对应的表示,“onlooker”,正好就与“吃瓜群众”意思对应。而为了强调“不明真相”,因此进行了意译加注,译为“onlookers who are unaware of the fact”。如果仅仅只是采用意译,那么英美的读者看后必定一头雾水,
不能按照这个词在汉语中需要展现的文化本意去思考,无法领悟在中国特定文化背景下这个词的内涵和感情色彩。同样,对于刷爆2016年微博和朋友圈的“蓝瘦香菇”一词,不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只会让译语读者看后一脸茫然。其实这个词是一个广西小伙子失恋后在网上发布视频时候的感慨,就是“难受,想哭”的意思,但由于受地方腔调的影响,导致其普通话发音不标准,变成了“蓝瘦香菇”。所以这个词在翻译时,笔者认为通过音译加注最为稳妥,译为“lanshouxianggu which in fact means upset (lanshou) and wanna cry (xianggu)”,既能保留这种特殊的地方腔调带来的幽默色彩,又能完整地呈现该词背后的含义,不至于让缺少汉语语境和文化背景的读者看后不知所云,使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误差最小化。与此同时还能有效地传递在幅员辽阔的中国,汉语地方腔调的差异产生的不同的语言文化特色,彰显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虽然该种方法在近两年网络流行语翻译中的应用并不多,但如果“在目的语中没有对应的形象与文化含义,而原语的形象又非常重要,值得保留,在恰当的场合”[5]则可考虑使用注释法。
(四) 回译法
对于一些原本就是来自于国外的外来词,原本就是直接从英语或是其他语言音译而来的,我们在英语中就能够直接找到相应的译法,这类词汇的翻译,我们直接采用回译就能实现文化的完全对等。例如“壁咚”源自日语流行词汇,其本身就有对应的日语英译,故在翻译时直接回译“kabedon”。相同的例子,比如备受年轻人推崇的“跑酷”。“跑酷”是早些年风靡国外,近几年在中国流行起来的一项极限运动,因其对场地的零要求,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也没有特定的动作,灵活性强而迅速成为中国年轻一族的热门运动。“跑酷”一词,源自法语单词“parkour”的音译。因此,对这个词的翻译,采用回译法译为“parkour”
42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8年6月
恰到好处。此外,“狗带”一词也是由英语音译而来,属于在读音上完全“拿来”之词,因此回译成“go die”;和“葛优躺”一样引爆人们话题的“日本眯”一词,本身就源自日语,字面意思就是“现在就睡一会”,是一种在日本被认为是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表现。对于这一词并未译为“napping”,而是回译成其日语的对应表达“inemuri”,极大地将其与日本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当前,回译法多出现于由外来词演变而来的汉语流行语。当流行语满足回译的条件时,回译就是消除文化理解障碍,进行顺利文化交流和转换的最直接通道,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汉英两种语言的一致性。
(五) 拼缀法
也叫造词法,选取一个词的一部分和另一个词的一部分合成一个新的词汇,是最富有创造性的一种翻译手段之一。由于网络流行语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幽默性和新颖性,词汇产生的方式都更为活跃。因此,“利用英语构词混成法的特点,结合英语音﹑形﹑义等诸方面的特征,进行创新翻译”[18],满足时代进步的需求。这种译法产生的词语新颖时尚,展现词汇文化内涵的同时,体现了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环境下,人们与时俱进、追求与众不同的观念。例如,网络上大热的“同人小说”被译为“Fanfic”(fan加fiction的缩写);对于那些在度假时喜欢实时通过社交媒体播报晒照的人,被称为“实时播报假日”,译为“Statuscation”(status加vacation的缩写);现代看病时强调的医生对患者的安慰——话语可卡因,译为Verbicaine(verb和cocaine的缩写);以及当今社会许多人都有的“无手机恐惧症”,译为“Nomophobia”(no加mobile phone的缩写以及搭配表示疾病的后缀-ia)��这类由拼缀法产生的词汇,创造性填补了译入语中词语空白,让缺乏汉语背景的译入语读者,能够根据词汇特征,自然而然地将其与要传递的文化信息挂钩,快速有效地理解特定的文化内涵。作
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再次彰显了语言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译者别具一格的思维方式和匠心独运的创意。五、结语
网络流行语折射了一个时代文化特色,展现了一个民族在语言文化上的推陈出新,活跃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对网络流行语的翻译,应展现其时代特色,尽可能做到使其蕴藏的文化等值传递。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为译者在处理流行语这类特色词汇时提供了新的视角,应重视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作用,转变传统的翻译理念,灵活选用合适的翻译策略,“根据译文的阅读对象和原语在原语文化中的功能,在译语文化里进行功能的等值”[19],进一步推动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黄永存.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对汉语新词英译的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9(4):113.
[2] 王德春.多角度研究语言[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21.
[3] 孔雁.全球语境下新词翻译的“他者”解读与“自我”构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4):89.[4] 杨全红.汉英新词翻译: 一项费力难讨好的活儿[J].中国翻译, 2003(5):72.
[5] 孟祥春.“裸婚”与“裸官”英译——兼谈文化负载新名词的翻译策略[J].上海翻译,2011(4):64.[6] 宋孝延.从目的论谈汉英新词翻译[J].科技信息, 2011(9):210.
[7] 胡安娜.目的论下流行热词的零翻译探析[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65.
[8] 何蔡,汤红娟.从语际转换的社会功能机制分析热词“洪荒之力”的翻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1):59.
[9] 张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网络新词翻译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3(6):53.
[10] 龚爱华.汉语新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第3期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2(5):83.
徐敏:文化翻译观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翻译
43
性——以 2016 中国网络热词的英译为例[C]// 贵州省翻译协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语言文化与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贵阳:2016:12.[16] 方梦之.中国译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2011:101.
[17] 何文贤,范云霞.文化差异及翻译的本土化策略[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6(6):89.
[18] 周文德.网络热词特征及其翻译[J].鄂州大学学报,
2014(9):61.
[19] 许均,廖七一,等.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371.
[11] Wang Lifei. A Survey of Moder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 Shanghai: Shanghai Education Press, 2000.
[12] 刘榕.文化语境与翻译[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05(1):69.
[13] 许钧.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
社, 2004:363.
[14] Bassnett, S. & Lefevere, A.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M].London: Cassell, 1990:8.
[15] 张雪佼.论中国网络热词翻译的局限性和不可译
Translation of Internet Buzzwords on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XU Min
(DongFang College,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0, China)
Abstract:Internet buzzwords serve as a mirror which reflects popular cultu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current age. In the tide of globalization,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become increasingly frequent which demands accurate translation of Internet buzzwords. How to translate these buzzwords into English with both accuracy and authenticity as well as to retain nativ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re problems to be solved. Based on the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put up by Susan Bassnett, this paper chooses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Internet buzzwords during 2015-2017 as the corpus and studies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o illustrate that Internet buzzwords should be translated in cultural meaning units so as to maximize culture equivalence between two languages.
Key words:internet buzzwords,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culture equivalence
(责任编辑:张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