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时军政府事略
来源:好兔宠物网
2011年11月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Nov一201 1 第3l卷第6期 V01.31 No.6 甘肃临时军政府事略 焦会琦,杨小敏 (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摘要:甘肃临时军政府在“维持共和、救济人民”的宗旨指导下,从政治、军事、财政经济、社会文化教 育等四个方面颁布和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保证了临时军政府的安全。在内容上既体现了宣扬民主共 和、促进民生发展的宗旨和目的,也继承了此前秦州自治的一些思想和内容。从总体上看,甘肃临时军政府的进 步性是值得肯定的,他是甘肃第一个真正的共和政体。 关键词:黄钺;甘肃临时军政府;甘肃军政府;维持共和;救济人民 中图分类号:K257 一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351(2011)06—0026—05 百年前,在以孙中山、黄兴等为代表的中华 民族革命先行者的推动下,武昌首义成功举行并立 即得到了十余省的响应,辛亥革命迅速成为一场全 国性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 腐朽、反动的满清政府,揭开了中华民族历史征程 的新一页。 升允等指示下派兵进攻陕西革命军,一度直逼西 安,造成了西北革命局势的紧张局面。为支持陕西 革命军,黄钺等人于1912年3月11日在秦州(即 今甘肃天水)发起了一场在当时并不算引人注目的 起义,建立甘肃临时军政府,打击了甘肃的反动势 力,同时也有力地支援了陕西乃至全国的革命发 展。 但是,当时的甘肃不仅一般官员、士绅思想落 后,如黄钺所说:“(武昌起义、陕西响应后)虽 全陇因之震动,而知大义者绝鲜” l《反正颠耒 ,“鄙人 深念,甘民一般之倾向注重目前,即号称学士、大 夫者,亦强无半点新知识,其有放若大眼光远窥全 局者,千百中殆之一二人”『】1《反正颠耒》,甚至在南方 各省一般为进步士绅掌握的省咨议局议长一职也被 守旧分子张林炎把持,张还联名副议长刘尔忻发电 致袁世凯、伍廷芳反对共和政体,并宣称:“查我 实事求是地说,秦州起义是辛亥革命时期全国 范围内的最后一次革命起义,其发动时清帝已经宣 布退位,袁世凯也已经宣布接受共和,并于3月10 日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革命在形式上已经 取得了全面胜利。但这并不能否定秦州起义的进步 性,更不能抹杀黄钺等革命志士的历史贡献。 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学界已经取得了诸多成 果。但是在目前有关辛亥革命的著作和论文中,就 我们所知,深人、全面探讨秦州起义的还没有。有 些只是略有提及①,有的只字未提。因此,我们深 感有必要进一步推动对秦州起义的资料挖掘和研究 工作。我们的这一篇文章就是为了引起学界更多的 中原民族休养于专制政体之下者四千余年,服教畏 神,久成习惯。今改用君主立宪政体,已越开明专 制之梯级,尚恐难于急就范围……公如能采及刍 荛,确定君主立宪政体,某等自当惟命是从,共勃 新政。倘力持共和主义,则某等虽至愚极弱,实万 注目,吸引更多的学者一致努力把秦州起义及相关 问题的研究推向更高水平而勉力所作。 对于黄钺发动秦州起义以及甘肃临时军政府与 兰州当局达成和解的过程,黄钺《反正颠末》、魏 绍武《黄钺在秦州反正回忆》及窦建孝《秦州黄钺 起义》等文已有较详细的交代②,因此本文对此问 不敢随声附和,肝脑吾民。亦惟有联合陕甘新三省 及他省同志,共图保境,遥戴皇灵,决不承认共和 主义。”[21 、 羌 袁世凯、伍延芳反时 由此足可见当 时甘肃政界、绅界思想之落后。因此,甘肃当局不 仅没有立即响应辛亥革命,反而在反动官僚长庚、 收稿日期:2011-08-21 作者简介:焦会琦(1977一),男,陕西铜川人,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讲师。 ①见章开沅,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史》(下册),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0-#-,第1090页;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中华书 局1987年,第406--407页。 ②分别见政协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10页;《甘肃文史资料选 辑》第-t-- ̄,第54—64页,魏绍武,名鸿发,绍武其字,甘肃伏羌(今甘谷)人,生于1887年,卒于1983年,秦州起义时任甘肃临时军 政府镇司令部一等参谋官;政协天水市委员会编,《天水文史资料》第六辑,第21-25页。 题不作赘述,而主要集中于甘肃临时军政府建立后 所采取的各方面政策、措施,以此探讨甘肃临时军 政府的性质及其作用。 作为一个通过武装起义建立的地方革命政权, 甘肃临时军政府为巩固政权、支援全国革命,在其 存在的有限时间内(从建立到与兰州当局和解,甘 肃临时军政府撤销,即1912年3月l1日到1912年 6月7日,仅存在了约三个月时间)在政治、军 事、财政经济、社会文教等几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 积极、有力的政策、措施,发挥了一个进步的地方 革命政权的应有作用。 一都督酌发”,“凡投效人员,除军队外均只给伙 食”。111泔 叶军政府法妁 这样一方面减少了公费支出, 缓解了财政困难,减轻了人民负担,另一方面也阻 止了少数投机者趁机混人以图升官发财的美梦,在 定程度上保证了临时军政府组织上的统一性、团 一结性。 此外,在《甘肃临时军政府法约》第三章地方 自治条约中明确规定了秦州自治局的职权,体现了 临时军政府切实推进地方自治、促进共和的决心。 清末,作为“新政”的一部分,秦州曾试办地方自 治,由张世英负责。但是由于政治腐败、社会动 荡,自治流于形式。起义成功后,黄钺等采纳张世 、政治方面:维持共和、宣扬民主 英建议,把办理地方自治作为推动秦州实现共和的 重要因素,继续由张世英主持秦州自治,在秦州城 设立自治局、州议会。自治局有管理地方、人事任 免、编练民团、征收地方租税、司法等权力。自治 局在临时军政府支持下,积极推进自治,设立了 区、社、村、甲制,层层分管,办理地方自治。 另个,在《甘肃临时军政府法约》第四章军队 条约中,有多条明文规定军队要切实保障人民民生 和财产权利(参见下文军事部分)。 第三,积极对外(兰州、北京)交涉,坚持主 义,不畏强权。1912年3月11日(农历正月二十 起义发动后,黄钺等迅速组织成立甘肃临时军 政府,以代行政府职责,兼做指挥机构,并发布檄 文,通告全国,倡明起义宗旨,即维持共和、救济 人民。同时颁布《甘肃临时军政府法约》、《甘肃临 时军政府行事章程》,以明确各部门职责,约束部 众,保境安民。此外,为加强起义政权建设,提高 办事效能和政治威望,贯彻革命宗旨,临时军政府 还采取了其它一些具体措施。 第一,黄钺等在临时军政府组成人员上注意协 调各方面利益,减少敌对力量。既吸收了以湖南籍 人士为主的革命党人,如李宗纲、黎兆枚、黄嗣、 三日)秦州起义,宣布共和,这对于当时之甘肃和 西北政治不啻为一声惊雷。但是因为秦州没有电报 局,未能及时通电全国。黄钺随即派人赴陕西发 报。由于陕甘战事等原因,前两次均未能发报。直 到三月二十七日,秦州才派人在西安发报成功。这 时。赵惟熙也已于1912年3月19日在兰州领衔通 周昆、刘文厚等,也吸收了一些支持共和的秦州著 名士绅,如张世英、哈铸、萧汝玉、董浩民、周希 武等,同时还吸收了部分赞同共和的旧官僚,如向 粲、张廷武、梁国栋、韩晓忠、杜杰等。由于革命 党人和支持起义的秦州士绅为军政府组成主体并掌 握了实权,如军政府都督(兼任总司令部总司 令)、军政司司长、财政司司长、司法司司长、镇 司令部招讨使等要职均为革命党人担任,总务处总 务长、民政司司长为进步秦绅担任 “甘肃 时军政府厦总私部 职官名录》因此在组织上保证了临时军政府的革命性 质,使革命宗旨得以贯彻始终。 第二,在起义当天发布的《甘肃临时军政府檄 文》中,黄钺等即表明其宗旨为“悯人民之疾苦, 0电全国,宣布甘肃承认共和,并假称甘肃承认共和 为1912年3月6日(农历正月十八日)。 ¨反正舾末》、《费 钱在莽 反 正 忆》、《辛蛮革命时期在胰甘总督公暑的见闻 因此,兰 卜l方面承 认共和迟于秦州,电报到达北京却早于秦州。赵J睢 熙并多方污蔑秦州方面,以致黄钺等遭到南京黄 兴、北京袁世凯的斥责,袁世凯甚至称:“(兰州 公认共和,全省周知)独秦州一隅,拥兵抗令,且 有侵略杀伤,似此行为,直是甘心破坏。即指为全 国公敌,夫复何词可辩。”[1l 统柬 肛 南 痛大局之颠危”,而欲”脱水火斯民之厄,竞共和 —篑之功”【l 】甘肃临时军政府檄文 、 甘肃临时军政府法约‘第一幸 总纲 , 且口 京、北京两方面都要求秦州立即取消独立,撤去临 时军政府。对此,黄钺等并没有屈服于北京、南京 的压力,而是据实申明。此后秦州方面多次发电诉 说实情,指出甘军1912年农历正月二十五、六还 在进攻凤翔,后因得到秦州独立消息方才罢兵,而 维持共和,救济人民。这个宗旨在军政府所颁布的 《甘肃临时军政府法约》中得到了明确的体现。如 第一章总纲明确规定“本军政府以维持共和、救济 人民为宗旨”,第二章执事员条约第一条规定:“本 军政府执事人员均不得违背本军宗旨”,第九、十 两条又规定:“起义之初款项支绌,除兵饷应从优 发给外,其余执事人员均暂免支薪水,惟伙食费由 且兰州方面迟迟不改官服政制,因此“赵之发电, 但有空文,钺之反正,立收实效,此后彼先,亦复 何害!”并称“况钺所接赵等三月十八日来文,则 填宣统四年正月三十日,所见赵等宣布共和告示, 则填宣统四年二月初一日”Il】《呈复 坑文》,即指明赵 惟熙宣布共和应为三月十九El,不是三月六Et,而 且赵惟熙等宣布承认共和之后并无实际举措。为使 秦州起义之宗旨不被曲解,黄钺明确表示“(北 京)若借秦事而发愤激之谈,欲惩秦州以为立威之 渐,则秦州虽蕞尔弹丸,能屈于公理,不能屈于强 权”,并申明“甘肃果实行共和,钺所部何求而不 去?”后经多方说明,特别是四月二十六日四川通 电及五月三十一日湘都督谭(延闽)通电后,黄钺 等发动秦州起义的宗旨才被外界所周知,袁世凯的 态度也才有所转变,对秦州临时军政府予以了肯 定,但仍不承认秦州起义早于甘肃承认共和。而黄 钺为避免甘省陷于战乱,人民惨遭横祸,在北京、 甘肃承认其起义宗旨和临时军政府性质,达成《和 平解决条约》后,即于1912年6月7 Et辞去临时军 政府都督一职,南归湖南故乡。 在甘肃临时军政府与甘肃军政府(兰州)达成 的《和平解决条约》中,黄钺等着重于两点要求: 一是兰州政府(即甘肃军政府,下同)需恢复甘肃 临时军政府名誉,并保证其在秦州已经实行的各种 便民政策,并命令各府州县仿照办理;二是兰州政 府必须仿照东南各省,切实实行共和。 1《甘肃 时军政府、 甘肃 府和平解决景 黄钺临行前特发《致北京大总统 电》,作《临别赠言》,并委托刘文厚在兰州省议会 做临别赠言,再次申明起义宗旨,同时也表达了对 维持共和、建设政治民主、发展民生的忧虑,特别 是对袁世凯的进言,鞭辟人里、直言不讳,当世罕 见。魏绍武称:“以袁世凯当时之权威,而敢出此 坦率之直言,亦可谓当时所仅见之一人。”[11 戡在泰川 反正毗 由此足可见黄钺为申明宗旨,捍卫秦州起义 共和成果,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英雄气概。 第四,提倡民族平等,避免激化民族矛盾。辛 亥革命有一个重要的口号是驱除鞑虏,这使当时很 多人把革命狭隘地理解为不加分别的驱逐、杀戮满 人,由此激化了民族矛盾。如西宁黄表会即以“扫 清灭洋”为口号1 】《辛玄革命前后的西宁瓤》,陕西起义后建立 “秦陇复汉军政府”等。秦州起义爆发后李树勋率 四川北伐军进兵徽县声援陕西、秦州,前锋部队遭 当地回民团练伏击,后李又派兵报复,烧毁徽县回 教礼拜寺和回民房屋七百余间,大批回民外逃天 水、张家川,部分回民煽动以武力报复。黄钺等知 道消息后立即派王如翼等人赴徽县调解,李树勋即 命停止捕杀回民团练人员,并令徽县官府出资二千 两白银修复礼拜寺,方得避免了回汉矛盾的激化。 黄钺等不仅注意保护满、回少数民族百姓,甚 至对曾为清官的满人、回人也一视同仁。起义时负 隅顽抗的满人、秦州游击玉润被义军击毙,黄钺特 命礼葬,并保护其家眷、财产。而秦州回族士绅哈 铸、花湛露、花廷黻等还任职临时军政府,为起义 发挥了一定的贡献。义军占领秦州后,城内外也没 有发生回汉、满汉民族仇杀事件。这些都是缘于黄 钺坚持民族平等政策,明确革命宗旨为推翻满清专 制统治,而不以个人及民族群众为革命对象。 以上种种措施,提高了临时军政府的凝聚力和 办事效率,体现了黄钺维持共和、救济人民的革命 宗旨,保持了义军控制区内的安定,使临时军政府 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秦州人民特作《秦 州四民纪功词》口 弛,以表达对黄钺等起义领导 人的尊敬之情。 二、军事方面:备战弭兵、保境安民 黄钺率兵抵达秦州时,其实际所控制的兵力只 有一营四百余人,后虽争取到秦州城防军和地方进 步人士的支持,其总兵力亦仅千余人。Ⅲ慑正颊 、 钺 在秦。州反 但是由于秦州绅学各界人士长期宣传、推 动,革命思想已得到较普遍的接受,因而起义并未 遭遇当地清军的反击,仅击毙负隅顽抗的游击玉润 一人,甚至城门亦仅关闭两个小时。… 黄钹在秦 起义过程可以说非常顺利,政治、社会也保持了较 好的稳定。 但是新生的革命政权处境并不乐观,甚至可谓 险恶。由于甘肃当局镇压陕西革命军,而秦州位居 陕甘孔道,因此附近驻扎的清军为数不少。起义第 二天下午即有马忠孝一营进逼城下,后被秦绅张世 英、哈铸劝退至秦州城西五里的天水郡驻扎,才得 以未起战火。甘肃当局随后又令崔正午五营驻清 水,刘文绣一营驻剡门镇(今清水县远门乡,为甘 肃经清水出陕西的交通咽喉),罗平安两营驻高桥 (在清水县山门镇),李宗纲一旗驻甘泉,并令正在 凤翔进攻陕西革命军的张行志军回师攻秦。但各军 有的因为被陕军或四川同志军牵制,有的因为倾向 革命(即罗平安、李宗纲两部),有的则意存观望 (即刘文绣部),均未听令至秦。Ⅲ槽戡在利反正毗 因此 临时军政府虽处清军环伺之中,但所遭受的真正的 武力威胁并不大,这成为秦州历经仅三个月的紧张 局势而免受兵祸的重要原因。 虽然上述各军并未全部兵临秦州城下,但是其 潜在的军事威胁仍不容忽视。为保证临时军政府的 安全,达到促成甘肃乃至西北的共和,必须加强军 事建设。为此,I临时军政府采取了以下重要措施。 首先,成立临时军政府总司令部和镇司令部, 由熟悉军事、富有胆识的原旧军官刘文厚任镇司令 部正招讨使,负责调度指挥。刘文厚虽然是旧军 官,但是一直倾向革命。秦州起义发动前刘文厚来 秦,劝黄钺尽快发动起义,并亲赴徽县联络旧部 (即驻徽县的清军忠武右旗),探察川军情况,坚定 了黄钺等志士们的起义决心。任招讨使后刘尽忠职 守,措置有方,使临时军政府得以稳定,并维护了 秦州地区的和平局面。 其次,扩充军队。起义成功后临时军政府I ̄I]N 现了黄钺推动共和、造福人民的起义宗旨。 三、财政经济:轻弊恤民、救济民生 财政是一个政权存在的基础,而稳定、繁荣的 经济则是财政收入的来源。起义成功后,临时军政 府面临的最严重困难就是财政紧张。为保证军队建 用缴获的武器添募军队,扩充军事实力。以黄钺原 属部队为基础,添募部分新兵,并改编原秦州游击 所属标兵、原城防队等成步队一标又一营,先锋队 设、政权稳定,并体现维持共和、救济人民的起义 宗旨,临时军政府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基本上 解决了财政紧张的问题,保证了地方经济的平稳发 一营,马队、炮队、卫队、敢死队各一,共计步骑 炮八个营,一个队,约有三千余人。[11 铖在奈州反正回忆 同时裁去清军旧制游击、守备、千总等职,将空浮 名额除去,以避免虚领军饷,且收一兵一力之效。 并加紧训练,积极备战。 第三,联络陕军、川军以为声援。起义发动 前,黄钺多次联系陕西、四川方面,其中派往陕西 方面就至少有七次,而前六次均未成功,到第七次 终于得到陕军首领张云山回信,“荷允赞助反正, 并派队来秦,定期夹击,以为声援” 1《反正颠末 ,时 为1911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但是由于陕西战事 吃紧,终未能派兵前来。四川方面也由于进兵缓 慢,起义发动时仍远在汉中、勉县一带,没有给予 秦州有力支援。起义成功后四川北伐军才进至徽 县,遥为声援。可以说起义的发动没有获得陕西、 四川的支援,只是在成功后获得了两方面的客观 上、大局上的支援,直接的武力、人力、财力等支 援并未得到。 第四,加强城防,避战保安。为保证秦州城 防,黄钺、黎兆枚、周昆等军政首脑,率领军官Et 夜督促,加强巡查。黄钺还曾抱病于凌晨时分突查 城防情况,而各位守城将士均能忠于职守,严防不 怠。同时,临时军政府采取避战政策,目的是为了 保证地方和平,以免百姓遭祸。如对于前来寻衅的 马忠孝等部,不主动出击,而是派人劝和;对于李 树勋部川军在徽县与回民团练之间的冲突,也派人 积极调解,使之免于扩大;着力维持社会治安,避 免回汉冲突;并委托秦绅张世英等人与兰州方面支 持共和、力主和平解决的临时省议会议长李镜清等 人积极联络,使兰秦争端最终得以和平解决,甘省 免于战火。 临时军政府在加强自身军事实力、保境安民的 同时,积极联络陕西和四川方面革命军,遥相呼 应、互通声气,壮大了秦州起义的声势,使赵J睢熙 有所顾忌而未敢以武力相加。同时,以张世英等联 络兰州方面临时省议会议长李镜清,力保和局,免 开战端,最终使秦州乃至甘省生灵免于涂炭,也体 展。 (一)裁减冗员,节省开支 临时军政府本着保证民生之目的,按照张世英 轻弊恤民的议案,注重裁减冗员、节省开支。临时 军政府成立后,合并旧衙署的六房,另设总务、司 法各科,分别办理所属事务,钱粮税费征收,设经 侦局,由自治会办理;裁撤旧有游击以下各员及其 所属机构,并将游击、守备、千总衙署各一所交秦 州自治会,充公使用;暂停办理巡警事务,设巡警 教练所,召有一定文化的青年进行训练,但不予薪 资;裁撤州衙的捕、快、皂三班共约一千余人,设 立仅八十人的侦缉队;减少税费征收人员,明确员 额,并明文规定不得征收陋规、不得贪污。如规定 “上下两忙征收各额十限,限各十日,旧规民屯各 派卯薄有名,书差名目带限,实非正身。令遵札分 为屯、民两科,额派正身,书差办事暂拟屯科派课 长四人、课员十人,民科派课长四人、课员十人, 屯科派督役四人、办差十人,民科派督役四人、办 差十人,一律酌给口食。庶免人浮于事,致滋弊 端”。临时军政府全部支出中大部分为军队饷糈及 最后遣散时发给官兵的补助等,“计白军政府于三 月十一El(农历正月廿三Et)成立至六月七日取 消,所有全部公费除军队薪饷照发外,其余执事人 员均酌发伙食费,未支薪水。计职司人员之膳费, 马步炮八营队之饷糈,与最后酌遣各部之恩饷,总 共约支银不满七万两,或提之旧有之公费,或取之 秦州丁粮,或征之附近各县应解旧款,此外从未向 地方硬性摊派,武力勒索。”[1l《黄饿在晏州反正 、绀肃。鲥军政 府法约・第二章・执事员条约》 (二)减免税费,减少人民负担 临时军政府通过清查钱粮积弊、减免税费征 收,减轻了秦州商民的税费负担。如把向例地丁银 一两折征钱二千四百文,减为一两折钱二千三百文 征收,并把征收钱粮事务由官办改为官督绅办,以 避免书差蒙蔽勒索浮费;减半征收书差规费,杜绝 粮食征收中的各种弊端、陋规;减少不必要的办事 人员,以免人浮于事,滋生弊端;减免各项杂税, 特别是一般群众的土特产交易税等,酌减秦州各行 陋规,等等。l 3 l反 后之各种实行政策’财政类 (三)保证经济稳定,发展民生 在起义之时,黄钺等就非常重视减少对地方经 济和民生的冲击。义军纪律严明,于百姓秋毫无 犯,起义当天仅关闭城门两小时,市面安定,百姓 生活未受冲击。临时军政府成立后立即颁布《甘肃 临时军政府法约》,其第四章军队条约有多条专门 规定军队须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权利,不得随意侵 害,如第二十条第一、二、三、四、五、七、八、 十、十一、十二、十四、十五等款,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七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三条 等n【 】《甘肃临时军政府法约’第二章’军队条约》 四、社会文教方面:发展教育、移风易俗 起义之初,黄钺就明确表示:“学堂如陇南师 范、亦谓小学,加意振刷,不因军事倥偬,停而不 办,可觇秦人向学及教育者之热心。”-.】《反正颠末 表现 了黄钺在财政困难、军事紧张的情况下,不放松发 展教育的远见卓识。 为更好地利用有限的经费,促进秦州教育的发 展,黄钺把生源不足的两所小学堂并为一处,把学 生很少的秦州中学堂学生并人陇南师范,改为师范 班学生,与陇南师范生合堂教授。并规定停发学生 伙食费,一切学费收发均由经征局管理,学堂存款 自治会不得挪用,必须全额缴归学堂以充作经费。 此外还明确规定起义之前秦州因办理城防而截用的 教育经费,今后须由自治会照数补给。 1《反正后之各种宾秆 政策-财政类》 临时军政府把旧有的秦州文社改为教育会,文 社存款除同善恤厘等划归自治局充作地方经费外, 其余归教育会作经费,选举数名思想进步的士绅襄 办学务,以推广教育。具体措施主要是设立教育研 究会,每星期开常会,蒙学教员都来观摩、学习, 以提高教学水平。并准备等条件具备时创办师范传 习所,作为提高地方师资的培训机构。 临时军政府按区域设立夜校,对无力入学的儿 童,以及一些文盲,不分男女一概收入,进行扫盲 教育,提高发展民众文化水平。 临时军政府设立了崇俭会,提倡节约,特别是 当地旧习在婚丧上的浪费。另设立息讼会,凡民间 婚事、吵闹等未违法的轻微纠纷,均由息讼会予以 30 调节。此举既解决了平息民间冲突的问题,又节约 了公费。 通过上述措施,秦州地区的教育事业在临时军 政府治理下的三个月时间里,不仅没有遭到破坏, 反而有较好的发展。在社会文化方面采取的一些措 施虽然是张世英在前清时期办理地方自治的延续, 指导思想上有一定的儒家传统文化的成分 “ ,但 是在客观上具有促进社会文化进步的积极作用。 甘肃临时军政府宣布共和早于甘肃军政府,它 的政策、措施也真正体现了共和本质,具有不可争 辩的进步性。起义军纪律严明、保境安民与兰州所 指使之马安良、崔正午、马福祥各军烧杀掳掠、滥 杀无辜;临时军政府轻徭薄赋、吏治清明与甘肃军 政府之横征苛敛,争权夺利(如赵惟熙与彭英甲夺 权),逼走并杀害思想进步、曾任甘肃省军政府议 长之职的李镜清等,对比何其鲜明!临时军政府起 义同时即颁布《甘肃临时军政府法约》,明确共和 宗旨和保障人权之责任,并切实执行。因此,甘肃 临时军政府是甘肃第一个真正的共和政体。 综上所述,秦州起义及其所建立的I临时军政 府,是真正以“维持共和、救济人民”为宗旨的, 与清王朝腐朽的封建专制政权和有名无实的甘肃军 政府有着本质区别,它的存在时间虽然不长,但是 对于巩固陕西的独立、推动甘肃共和政体的实现, 粉碎清王朝偏安西北的迷梦,以及在甘肃宣传民 主、共和的先进思想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 然,由于黄钺等所领导的革命力量的软弱性,秦州 起义没能扭转全国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代表的 军阀专制势力所窃取的趋势,甘肃也同样落人赵惟 熙、张林炎等反动投机政客的专制统治之下。中华 民族在推翻了满清皇帝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之后, 很快又落人以总统、执政等共和政体之名,行“皇 帝”之专制统治之实的黑暗、落后的深渊之中。 参考文献: 【1】政协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甘肃文史资料选 辑:第十一辑【c】.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 【2】慕寿祺.甘宁青史略:卷二七【M】. 【3】刘绍韬,黄祖同,编.黄钺与秦州起义【M】.兰州:甘肃人民出 版社,1992. [4]陈尚敏.张世英与秦州地方自治[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 1,(3). [责任编辑安建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