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兔宠物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2古汉语通论11

来源:好兔宠物网
12古汉语通论(十一) 词类的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於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例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谓语和状语(《战国策赵策》:“赵太后新用事”,“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又:“齐湣王已益弱”),等等。这种情况,古今是相同的。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词类活用的现象比现代汉语更多一些,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古书中比较常见的是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等等。由於仿古的关系,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活用的情况。在这一节里,我们准备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名词用如动词,(2)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3)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4)名词用作状语,(5)动词用作状语。

(一)名词用如动词[1]这里所讨论的只限於用如一般的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见下文。① 古代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例如: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左传僖公三十年) 从左右,皆肘之。(左传成公二年) 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 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战国策•赵策) 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夫子式而听之。(礼记•檀弓下)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史记•项羽本纪)上面所举的例子可以分为两类:前九个例子是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后两个例子是方位名词用如动词。我们怎能知道某一名词用如动词呢?这是由上下文决定的。我们鉴别某一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它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1]这些,同样适用於观察名词在句中是否用如使动或意动,见下文。①。就一般情况说,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2]参看古汉语通论(九)。②(“遂东”、“不君”);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此外还有一些辨认的方法,比如说,肯定了宾语以后,就会知道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 (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这不是说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庄公使姜氏吃惊。

在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们以使动用法出现在句中的时候,也就能带有宾语了。例如: 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於楚,以求知罃。(左传成公三年)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有时候不及物动词的后面虽然不带宾语,但是从上下文的意思看,仍是使动用法。例如《论语•季氏》:

1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这个“来”字是使远人来的意思。

古代汉语及物动词用如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带有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什么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使动的宾语不是动作的接受者,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使它具有这种动作。例如《孟子•梁惠王上》:“朝秦楚”,不是齐宣王朝见秦楚之君,相反地,是齐宣王使秦楚之君朝见自己。 下面各句中的及物动词是使动用法:

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左传宣公二年)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 (“食”,读为sì。)

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饮”,读为yìn。)这些动词由於后代把它们读成另一个音,与纯粹的及物动词区别开来,就显得是另一个词了。

但是后代并没有改变所有的使动用法的及物动词的读音,而且改变读音的也不限於使动用法的动词,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根据古书注解里的读音来判断一个及物动词在具体的句子里是纯粹的及物动词或是使动用法。要判断是纯粹的及物动词或是使动用法,非从上下文观察不可。试仍以“朝”字为例:《孟子•公孙丑上》:“武丁朝诸侯”和《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将朝王”结构相同。前一个“朝”字是使动用法,后一个“朝”字是纯粹的及物动词。又如《汉书•李广苏建传》:“欲因此降武”,《史记•项羽本纪》:“涉间不降楚”,前一个“降”字是使动用法,后一个“降”字是纯粹的及物动词。我们在这些地方一定要辨认清楚,以免发生误解。 使动用法是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之一。它实际上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我们试把兼语前面的表示“使令”意义的动词去掉,并把兼语后面的动词移到兼语前面去,这样就成了使动。试比较-- 使姜氏惊。 惊姜氏。

晋侯使赵盾饮酒。 晋侯饮赵盾酒。显而易见,使动用法比兼语式的句法精炼。我们这样分析,只是为了便於了解使动用法,不是说使动用法是由兼语式改造过来的,相反地,在上古汉语里,这种兼语式反而是罕见的。这一点应该注意。

使动用法这个语法特点造成一些特殊现象。举例说,“胜之”和“败之”意义相同,就因为“胜”字被用为一般的及物动词,而“败”字是使动用法,“战胜了他”和“打败了他”(使他打了败仗),意义就是一样的了。 在古代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被用如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正”字用如使动,意思是使其衣冠正。下面各句中的形容词是使动用法: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战国策•赵策)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论语•子路) 以正君臣,以惊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礼记•礼运)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后快於心与?(孟子•梁惠王上) 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孟子•滕文公下)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公孙丑下)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

前面我们已经叙述过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情况。在古代汉语里,名词也偶然用如使动。例如: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杜预注:“已死复生,白骨更肉。”)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晋世家)第一例“生死”与“肉骨”为对。“生死”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生”字是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死者复生;同样,“肉骨”也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肉”字是名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白骨生肉。正因为“生死”“肉骨”是两个动宾结构,所以中间能用“而”字连接。第二例“国”字是名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异姓立国。古代汉语里名词用如使动的情况非常罕见,这里就不多谈了。

2

(三)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例如《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不是说孔子使鲁国变小了,而是说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小了(以鲁为小)。再举一些例子: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 以贤勇知。(礼记•礼运)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

形容词用如意动,它后面的成分就是它的宾语。从意思上看,“甘其食”就是以其食为甘,“美其服”就是以其服为美。这也是非常精炼的句法。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也可以用如意动。名词用如意动,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 友风而子雨。(荀子•赋)

关於形容词用如使动和意动,有两件事情值得注意:

第一,我们衡量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意动)和衡量名词用如动词,其标准大致相似。就一般情况说,代词前面的形容词一定用如使动或意动(“富之”“轻之”“苦其心志”是使动,“贱之”“甘其食”是意动),因为代词照例是不被形容词所修饰的,代词前面的形容词只能用如动词。此外,肯定了宾语之后,就会知道宾语前面的形容词用如动词(“危士臣”是使动,“贤勇知”是意动),等等。第二,同一个形容词在句中是使动用法还是意动用法,常常是靠上下文来分辨。例如“左右以君贱之也”,“贱”字用如意动,因为它不是使之贱的意思;但是《孟子•告子上》:“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贱”字则用如使动,因为它是使之贱的意思。

(四)名词用作状语

我们这里所讨论的用作状语的名词,是指普通名词来说的。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有的表示比喻,有的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第一,表示比喻。这是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动特徵,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例如: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狐鸣呼曰:“大楚兴,陈涉王。”(史记•陈涉世家) 其后秦稍蚕食魏。(史记•魏公子列传)

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汉书•李广苏建传)“人立而啼”,意思是像人似的站着啼哭。其馀由此类推。这种用法,修辞的意味非常浓厚。

第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这是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当作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例如:

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万章下)

(“君”,指鲁缪公。“伋”jí,孔子的孙子子思的自称。)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虏使其民”,意思是把秦国的人民当作俘虏(奴隶)来使用。其馀由此类推。

第三,表示处所或工具。例如:

3

舜勤於民事而野死。(国语•鲁语) 童子隅坐而执烛。(礼记•檀弓上)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车裂商君以徇。(史记•商君列传)

(“车裂”,用车把人肢体拖裂,是古代的酷刑。“徇”,示众。)

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汉书•霍光传)上面所举的五个例子,前三个是表示处所的,后两个是表示工具的。这类用作状语的名词,有的虽然前面可以加上适当的介词去理解,但是不必认为是省略了介词。试以“童子隅坐而执烛”为例,如果说成“童子於隅坐而执烛”,倒反不大合乎古代的语言习惯了。同样的,“车裂商君”也不必认为是“以车裂商君”的省略。

以上我们讨论了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我们怎能知道某一普通名词用作状语呢?用作状语的名词和用作主语的名词一样,其位置都在动词(谓语)的前面,因此,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谓语)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根据同样的道理,有些名词性词组,它们在句中的作用,实际上和用作状语的单个名词大略相同。例如: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论语•雍也) 乐岁终身饱。(孟子•梁惠王上)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在讨论古代汉语名词用作状语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时间名词的用法。古代汉语的时间名词,和现代汉语的时间名词一样,它们在句中作为状语以表示时间修饰,可以说是这一类词的经常性的职务之一。例如: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左传隐公元年) 夜缒而出。(左传僖公三十年) 朝济而夕设版焉。(左传僖公三十年)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战国策•齐策)这一点,无需多加讨论。需要讨论的是古代汉语中“岁”“月”“日”等字的用法。这些字,按照古代的语言习惯常常被用作状语,但是,它们用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和它们平时的意义有所不同,已经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

第一,“岁”“月”“日”放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前面,有“岁岁”(每年)“月月”(每月)“日日”(每天)的意思,表示行动的频数或经常。例如: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孟子•滕文公下)

第二,“日”字放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当“一天一天”讲,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例如: 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史记•田单列传) 事日急。(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第三,“日”字用在句首主语的前面,当“往日”讲,用来追溯过去。例如: 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州田。(左传昭公七年) (“君”,指晋平公。“州”,地名。)

日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左传昭公十六年)

(“起”,韩起自称。“弗敢复”,不敢复求环。)这些用法都不是现代汉语单个的时间名词“年”“月”“日”所能有的。

(五)动词用作状语

动词用作状语的情况颇为罕见。用作状语的动词一般只限於不及物动词。例如: 广……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争割地而赂秦。(贾谊:过秦论)

但是动词用作状语之后,用“而”字(或“以”字)和动词谓语连接,这种情况就比较多了。例如:

4

夜缒而出。(左传僖公三十年) 坐而假寐。(左传宣公二年) 咏而归。(论语•先进) 子路拱而立。(论语•微子) 仰而视之。(庄子•秋水) 箕踞以骂。(战国策•燕策)

(“箕踞”,像簸箕似地蹲坐在地上,这是一种傲慢的姿态。)至於用动宾词组作状语,那就更多了。它们多数是表示行为的方式的,有一些是表示时间的。有时加“而”字(或“以”字),有时不加。例如: 触槐而死。(左传宣公二年)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战国策•赵策)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孟子•梁惠王上) 挟太山以超北海。(孟子•梁惠王上) (以上表示方式)

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杨恽:报孙会宗书)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出师表) (以上表示时间)

动词(或动宾词组)用作状语,在词序上和连动式一样,在意思上和连动式不同。连动式一般表示一先一后的行为,不分主次,例如“公入而赋”(左传隐公元年),“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赵策),“右援桴而鼓”(左传成公二年)。动词(或动宾词组)用作状语,是修饰动词谓语的,有主有次,我们必须细玩文意,加以区别。 古汉语通论(十二)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代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关於疑问代词,我们在古汉语通论(十)里已经讨论过了,现在讨论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此外,还讨论两个特别的代词:“者”字和“所”字。 (一)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有“吾”“我”“予”(余),“女”(汝)“尔”“若”“而”“乃”,“其”“之”等。 (1)“吾”“我”“予”(余)都属於第一人称。例如: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孟子•梁惠王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梁惠王上) 启予足,启予手。(论语•泰伯)

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孟子•公孙丑下) 余收尔骨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左传成公二年)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楚辞•离骚)

在上古汉语里,“我”和“予”(余)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可以用作主语、定语,但一般不用作宾语。《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能换成“今者我丧吾”或“今者吾丧吾”。但是这只是位置的关系;如果在否定句里,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却又可以用“吾”字了。例如: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我胜若,若不吾胜。(庄子•齐物论)

5

(我胜你,你胜不了我。)

(2)“女”(汝)“尔”“若”“而”“乃”都属於第二人称。例如: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 往之女家。(孟子•滕文公下) (去到你的家。指出嫁。) 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尔何曾比予於管仲!(孟子•公孙丑上) 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

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史记•齐世家) (左传作“女实征之”。) 吾翁即若翁。(史记•项羽本纪) 吾语若。(庄子•人间世)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语•微子)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而”和“乃”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能用作宾语(连否定句的宾语都不能)。它们一般也不用作主语。这样,常见的情况就只是用作定语了。

(3)“其”和“之”同属第三人称,“其”字略等於现代汉语“他的”“她的”“它的”;“之”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他”“她”“它”。例如: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孟子•公孙丑上) 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左传成公三年) 爱共叔段,欲立之。(左传隐公元年)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上面的例子表明:“其”字只能用作定语,“之”字只能用作宾语。

在上古汉语里,“其”字不能用作主语。在许多地方“其”字很像主语,其实不是的;这是因为“其”字所代替的不是简单的一个名词,而是名词加“之”字[1]这种“之”字的用法将在古汉语通论(十三)里讨论。①。例如:

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不见其入”等於说不见师之入。)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孟子•梁惠王上)

(“隐其无罪而就死地”等於说隐牛之无罪而就死地。)这些地方的“之”字不能译为现代汉语的“的”。同理,这些地方的“其”字也不能译为“他的”、“她的”、“它的”,只能译为“他”、“她”、“它”。但是,从语法结构上看,正如这些地方的名词必须认为是定语一样,“其”字也必须认为是定语,不能认为是主语。因为这种“其”字只能和后面的成分合成一个词组作整个句子的主语(如“其负大舟”)或宾语(如“其入”),而不是“其”字本身能用作主语。这是古今语法的一个不同之点。中古以后,偶然有人把“其”字用作主语,那是不合上古语法规律的。古文家仍旧遵用上古语法。

上古第三人称代词不用作主语,在这种情况下,或者用名词做主语,或者省略主语。例如: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於寡君而以戮於宗,亦死且不朽。(左传成公三年) (用名词“首”做主语。)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 (“趋而辟之”的主语是“接舆”,“不得与之言”的主语是“孔子”。)

6

“之”和“其”虽然同属第三人称,但是可以灵活运用:有时候是说话人本人自称,有时候是指称对话人。例如: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於寡君而以戮於宗,亦死且不朽。(左传成公三年) (“免之”的“之”,说话人知罃自称。)

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左传宣公二年) (“莫之继也”的“之”,指称赵盾。“则子继之”的“之”,士季自称。)

[滕世子]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於大事,子为我问孟子。”(孟子•滕文公上)

(“恐其不能尽於大事”等於说恐我之不能尽於大事。)

天子发政於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尚同上) (“而”,与。“其上”,你们的上司。)

有时候,“其”字不能解作“他的”“她的”“它的”,只能解作“那”、“那样的”。这种“其”字是指示代词。例如: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韩非子•难一)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孟子•公孙丑上)

在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是单复数同形的。这就是说,“我们”仍用“吾”“我”等字表示,“你们”仍用“女”“尔”等字表示,“他们的”仍用“其”字表示,“他们”仍用“之”字表示,并不像后代用“我等”“汝等”“彼等”。例如: 鲁卫谏曰:“齐疾我矣!其死亡者皆亲昵也。子若不许,仇我必甚。”(左传成公二年)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论语•子张) (“肆”,作坊。)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孟子•梁惠王上)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吾侪”“若属”等,等於说“我们这一班人”,“你们这一班人”。例如: 吾侪何知焉?(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谦称代替了第一人称,尊称代替了第二人称。谦称和尊称都是名词(或形容词用如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它们不受代词规律的制约(在否定句中不放在动词前面);但是,从词义上说,它们又表示了“我”或“你”。例如: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虽然,必告不谷。(左传成公三年)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左传隐公元年)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隐公元年) 老妇恃辇而行。(战国策•赵策) 仆非敢如此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诸葛亮:前出师表) (以上是谦称。)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战国策•魏策)

王无异於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

7

陛下亦宜自谋。(诸葛亮:前出师表)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左传僖公三十年) 诺!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

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杨恽:报孙会宗书) (以上是尊称。)

此外,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称人之字也是一种尊称。例如:

文倦於事,愦於忧,而性懧愚,沉於国家之事,开罪於先生。(战国策•齐策)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杨恽:报孙会宗书) (以上自称其名。)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司马迁:报任安书)

东野之役於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韩愈:送孟东野序) (以上称人之字。)

总的来看,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用得少些,有两个原因:(1)古代汉语省略主语的地方较多,而且第三人称代词不用作主语;(2)谦称和尊称代替了人称代词。 (二)指示代词

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有“是”“此”“斯”“兹”“彼”等。例如: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当是时也,禹八年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孟子•滕文公上)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礼记•礼运)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有美玉於斯。(论语•子罕)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梁惠王上) 彼一时,此一时也。(孟子•公孙丑上)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

就一般说,“是”“此”“斯”“兹”是近称,表示“这”“这个”“这里”等;“彼”是远称,表示“那”“那个”“那里”。值得注意的是:“是”字和现代汉语的“是”字不同。“是”和“此”是同义词,它们常常可以互换。试比较: 是心足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

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孟子•梁惠王上) 今其人在是。(战国策•赵策) 其人在此。(战国策•赵策)

“是”“此”“彼”可以指人,略等於说“这人”“那人”。例如: 尔何曾比予於是!(孟子•公孙丑上) 此谁也?(战国策•齐策)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论语•宪问) (只说“那人哪!那人哪!”不加以评论。)

后来“彼”字发展成为带有人称代词的性质,差不多完全等於现代的“他”或“他们”。例如: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滕文公上)

彼陷溺其民。(孟子•梁惠王上)但是,“彼”字始终没有完全丧失它的指示性。由於它表示远指,所以它又常常带着轻视的意味(如“彼哉!彼哉!”)。它到底不是正式的人称代词,所以古代汉语里一般不用它来表示“他”或“他们”的意义。

指示代词“是”“此”等字可以用作主语、定语、宾语。“是”字用作宾语有时候可以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8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先秦时代,“之”字也用作指示代词,等於说“此”或“彼”。例如: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于归:出嫁)

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

“夫”(fú)字,也是一个指示代词,但是指示性很轻,和现代汉语对译时有时可以不必译出。例如: 小子何莫学夫诗?(论语•阳货) 食夫稻,衣夫锦。(论语•阳货)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有时候,一个比较复杂的结构被用作宾语,“夫”字放在动词和宾语的中间,还是指示代词。例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

指示代词还有“然”字和“尔”字,它们经常用作句子的谓语。“然”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这样”、“那样”、“这么”、“那么”。

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 河东凶亦然。(孟子•梁惠王上)

物皆然,心为甚。(孟子•梁惠王上)。单说“然”字,是应答之词,表示“是的”、“正是这样”。例如: 王曰:“然。”(孟子•梁惠王上)

“尔”字的用途没有“然”字那样普遍。它也表示“这样”、“那样”。例如: 相去万馀里,故人心尚尔。(古诗十九首)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诗)

古代汉语还有一个无定代词“或”字值得提出来说一说。这个“或”字通常用来指人,而且只用作主语。例如: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孟子•滕文公下)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现代汉语没有和它相当的代词,译成现代汉语可以作“有人”。 有时候“或”字前面出现先行词,“或”字指代其中的某些人或某一个人。例如: 唐人或相与谋。(左传定公三年) (有些唐国人在一起商议。) 宋人或得玉。(左传襄公十五年) (有一个宋国人得到一块玉。)

在古代汉语里,常常用两个以上的“或”字,前后相应,以表示列举。在这种情况下,“或”字仍然是无定代词,它既可以指人(译为“有人”),又可以指物(译为“有的”)。例如: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孟子•梁惠王上)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孟子•滕文公上)这种用法的“或”字并不是表示选择的连词,不能译为“或者”,这是应该注意的。 (三)“者”字

“者”字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例如: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孟子•公孙丑上)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孟子•梁惠王上)

9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梁惠王上)

有时候,“者”字用在主谓结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例如《论语•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者”字词组译成现代汉语有时候可以简单地译作“……的”,但是古代汉语的“者”并不等於现代汉语的“的”,因为这两个字的性质和用法并不完全相同。例如“勇者”固然可以译作“勇敢的”,但是现代还可以说“勇敢的人”,而古代却不能说“勇者人”。现代能说“谁的”、“我的”、“木头的”之类,古代的“者”字没有这种用法。 “者”字还可以用在数词后面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情,或者几样东西。“的”字没有这种用法。例如: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四者”指代鳏寡独孤四种人。)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论语•颜渊)

(“三者”指代足食、足兵、民信之三件事情。)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上) (“二者”指代鱼和熊掌两样东西。) 下面附带说一说语气词“者”字的用法。

语气词“者”字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后面表示提顿,这在古汉语通论(七)里已经说过。这种“者”字又常常用在“有”字的宾语后面,和“有”字及其宾语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作下文的主语(“有”字的宾语只是下文概念上的主语)。例如: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论语•雍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庄子•逍遥游)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战国策•齐策)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庄子•列御寇) 在时间词“今”“昔”等字的后面也常常用“者”字,例如: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

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战国策•燕策)

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檀弓下)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孟子•梁惠王下)

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韩非子•五蠹)

曩者辱赐书,教以慎於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司马迁:报任安书)有时候不用“者”字,例如“今吾子又死焉”;有时候换用“也”字,例如“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孟子•梁惠王上)。

语气词“者”字又常常用在假设分句或结果分句的后面表示停顿。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告子下)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公孙丑下) (四)“所”字

“所”字也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及物动词的前面和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字所指代的一般是行为的对象。例如: 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战国策•赵策) 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10

君子於其所不知,葢阙如也。(论语•子路)

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孟子•梁惠王上)这种“所”字词组译成现代汉语有时候可以简单地作“(所)……的”,但是古代汉语的“所”不等於现代汉语的“的”,因为这两个字的性质和用法不相同。

由於“所”字和动词结合以后组成的词组带有名词性,所以能够被定语所修饰(通常用介词“之”字为介),例如“曾西之所不为”“君之所知”,“须臾之所学”(荀子•劝学),等等。“其”字代替一个名词加“之”,所以也能做“所”字词组的定语,例如“其所憎”“其所爱”。

“所”字词组虽然带有名词性,但是离开上下文,它本身一般不能明白表示是人还是事物,更不能具体表示是什么人、什么事物。因此还可以在动词后面再加名词,举出人或事物的名称。例如:

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孟子•滕文公下)

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史记•刺客列传)

我们还要注意和及物动词结合以后“所”和“者”的异同。例如“所见”指代“见”的对象,“见者”指代行为的主动者。试比较: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庄子•养生主) (我看见的牛没有不是全牛的。) 见者惊犹鬼神。(庄子•达生)

(看见的人都吃惊,以为像鬼神那样。)但是,如果动词前面用了“所”字,那么动词后面的“者”字就指代行为的对象了,这时“所”字起着指示行为对象的作用,“所……者”这样的词组仍然带有名词性。例如: 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诛灭之。(史记•酷吏列传)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战国策•齐策)

“所”字又常常用在介词“从”“以”“为”“与”等字的前面,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它们所表示的是:行为发生的处所,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以及与行为有关的人物,等等。“所”字和介词以及介词后面的动词(或动宾词组)相结合组成的词组也带有名词性。例如,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表示剑从坠的地方。)

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荀子•议兵) (表示用来禁暴除害的工具。)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左传•成公三年) (表示用来报答的方式。)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韩非子•五蠹) (表示乱的原因。)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表示大过人的原因。“者”字称代,“所”字指示。)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论以所为起大事。(史记•项羽本纪) (表示起大事的原因。)

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战国策•赵策) (表示见将军的原因。“者”字称代,“所”字指示。)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孟子•离娄下) (表示与之饮食的人。“者”字称代,“所”字指示。)

其实上古汉语的“所”字本来就可以直接用在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或动宾词组的前面,指代上述与行为有关的各个方面,并不需要介词表示。例如: 冀之北土,马之所生,无兴国焉。(左传昭公四年) (“所”指代生的处所。)

11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所”指代避风雨的处所。)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荀子•劝学)

(注意:系的对象是巢,系巢的处所是苇苕,“所系者”指苇苕而言。“者”字称代,“所”字指示。)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注意:系的对象是巢,系巢的处所是苇苕,“所系者”指苇苕而言。“者”字称代,“所”字指示。) (“所立者”表示立的处所,指高山而言。“者”字称代,“所”字指示。)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小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所立者”表示立的处所,指高山而言。“者”字称代,“所”字指示。)

(注意:渐的对象是芷,用来渐芷的东西是滫,“所渐者”指滫而言。“者”字称代,“所”字指示。) 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所”指代托庇的凭藉。)

诺,恣君之所使之!(战国策•赵策)

(“所”指代“使之”的方式方法。这句是说任凭您怎样支使他。)

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孟子•滕文公上) (“所”指代“事孔子”之道,等於说欲以所以事孔子事之。)

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庄子•胠箧) (“所”指代“无用”的道理或原因,等於说法之所以无用也。) 雅秽在身,怨之所构。(荀子•劝学)

(“所”指代“构”的原因,等於说怨之所以构。)这种用法似乎比较特殊,其实应该说这也是上古汉语“所”字的基本用法。后来介词的运用日益普遍,出现了“所从……”“所以……”[1]注意:上古汉语的“所以……”和现代汉语的“所以”不同,现代的“所以”是连词,上古和它大致相当的是“故”,例如“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但是现代的“所以”是从上古的“所以……”发展来的,这里不准备细说。①“所为……”“所与……”等等,但是这种基本用法并没有完全被这类新兴的结构所代替,所以我们在同一篇作品里既能看到“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的说法,又能看到“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的说法。

在上古汉语里,“所”字还可以用在某些带有形容性的词语的前面,指代描述的对象。这样组成的词组也带有名词性。例如: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馀,不可谓智。(墨子•公轮) (“所不足”指人民而言,“所有馀”指土地而言。)

夫处穷闾厄巷,困窘纤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列御寇)但是这种用法在古书里并不常见。

在古代汉语里,我们常常见到“有所……”“无所……”“何所……”的说法。例如: 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战国策•赵策)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礼记•礼运)

所贵於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战国策•赵策)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左传僖公三十年) 我之大贤与,於人何所不容?(论语•子张)

任天下勇武,何所不诛?(史记•淮阴侯列传)“有所……”“无所……”是动宾词组,“所”字词组用作动词“有”或“无”的宾语。“何所……”是主谓倒装的疑问句式,“所”字词组用作主语,“何”字用作谓语,“何所不容”就是“所不容(者)何”;这种说法在意思上带有周遍性,“何所不容”意思是“无所不容”。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