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
洛阳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晋等先后有十三个正统王朝相继在洛阳建都,素有 十三朝古都之称,是中国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的城市。历史上洛阳先后6次进入世界最大城市之列。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馆藏文物40余万件。
洛阳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及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 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枢纽。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有“ 洛阳牡丹甲天下”之称,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蜚声中外。
截至2015年,洛阳拥有四项世界文化遗产,沿洛河两岸存有 夏都二里头遗址、 偃师商城遗址、 西周成周城遗址、 东周王城遗址、 汉魏洛阳城遗址、 隋唐洛阳城遗址等六大都城遗址。
洛阳是一座风光秀美、独具魅力的国际旅游名城,有5A级景区5家、4A级景区16家。
2016年12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该《规划》将洛阳定位为 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和 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洛阳自贸区也是 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三大片区之一。
洛阳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世界“四大圣城”之一 , 洛阳“河出图、洛出书”,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均诞生于此,道学发源于此、儒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理学光大于此,自古就有“天下之中”、“十省通衢”之誉。
洛阳是我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都城,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远在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距今八九千年前至四五千年前),黄河中下游两岸及伊、洛、瀍、涧等河流的台地上,分布着许多氏族部落,新中国成立后在洛阳一带发现的孙旗屯遗址、王湾遗址、矬李遗址等近200处聚落遗址,便是当时人们居住、生活的地方。
中国古代帝喾、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帝喾都西亳,夏太康迁都斟鄩,商汤定都西亳;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沿袭,共十三个正统王朝先后建都洛阳,被誉为十三朝古都。从夏至清朝中后期,洛阳读书音一直为标准音。汉代国语为“洛语”,洛语承袭先秦时代的洛阳雅言。
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周武王甫定江山即“迁宅于成周,宅兹中国”; 洛阳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四方入贡,道里均”,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上功勋卓异、光耀千秋。
禹划九州,河洛属古豫州地。洛阳是夏朝立国和活动的中心地域,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鄩(今偃师二里头)为都。根据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二里头(一至四期)年代范围约为公元前1735-公元前1540年。
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商汤建都西亳(二里头遗址东北约6千米)。商汤之后的数代帝王均以此为都,前后累计200余年。偃师商城(一至三期)的年代范围约为公元前1600-公元前1260年。
公元前1046年,西周代殷后,为控制东方地区,开始在洛阳营建国都成周。洛阳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史称成王“初迁宅于成周”,“定鼎于郏鄏”,曾迁殷顽民于成周,并以成周八师监督之。当时洛阳称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国等,亦称周南。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自此,有23个国王都居洛阳,前后历经500余年之久。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秦在洛阳置三川郡,郡治成周城。
汉王元年(前206年),项羽封申阳为河南王,居洛阳。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建汉,初都洛阳,改三川郡为河南郡,治洛阳。辖洛阳、河南(汉置,治王城)、偃师、缑氏、平(偃师西北)、平阴(孟津东北)、新成(伊川西南)、榖成(新安东)及巩、荥阳、新郑、中牟、开封等22县。
汉武帝置十三州部刺史,河南郡属司隶。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改洛阳为宜阳,设“新室东都”和“中市”。
汉光武建武元年(25年),刘秀定都洛阳,史称东汉,改洛阳为雒阳,建武十五年(39年),更河南郡为河南尹。汉永和五年(140年),河南尹“有户二十万八千四百八十六,有口一百零一万零八百二十七”。
黄初元年(220年)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阳,变雒阳为洛阳,称曹魏,设司隶校尉部。
泰始元年(265年),西晋代魏,仍以洛阳为都。东晋时称故都洛阳为中京,一直沿用到南朝宋武帝、宋文帝、宋明帝。
太延二年(436年)北魏在洛阳置洛州,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都洛共计330余年。北周平齐之后,升洛阳为东京,设置六府官,号东京六府。
隋开皇元年(581年),在洛阳置东京尚书省;次年,置河南道行台省;三年,废行台,以洛州刺史领总监;十四年,于金墉城别置总监。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 ,在东周王城以东,汉魏故城以西18里处,新建洛阳城。 洛阳同年,改洛州(东魏改司州置)为豫州,三年又改河南郡,十四年复置洛州,辖河南、洛阳、偃师、缑氏、阌乡、桃林、陕、熊耳、渑池、新安、巩、宜阳、寿安、陆浑、伊阙、兴泰、嵩阳、阳城等18县。
唐代自高宗始仍以洛阳为都,称东都。
武德四年(621年),置洛州总管府,辖洛州、郑州、熊州、榖州、嵩州、管州、伊州、汝州、鲁州等九州,洛州辖洛阳、河南、偃师、缑氏、巩、阳城、嵩阳、陆浑、伊阙等9县。
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十道,洛阳属河南道。显庆二年(657年)置东都。唐玄宗长期居洛 ,曾敕令大修中岳庙,并赐风穴寺(在今汝州)内佛塔名“七祖塔”。开元元年(713年),改洛州为河南府。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于洛阳置都畿道。天宝年间,改东都为东京。洛州、河南府均治洛阳。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始,改东都为神都,对都城进行扩建,修建了明堂、万国天枢等。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定都洛阳,以更大的规模开凿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像龛便是盛唐雕刻艺术的辉煌代表。武则天还令薛怀义为白马寺住持,大规模整修白马寺。
唐代,中国佛教臻于鼎盛,佛教史上势力最大、影响最广、流传最久的教派禅宗在洛阳形成。
唐天祐四年(907年),唐室亡祚,其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暂的王朝,史称五代。其中,后梁 、后唐、后晋均曾都洛阳,后汉、后周以洛阳为陪都。这一时期洛阳仍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以上计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朝以洛为都,洛阳成为中国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此外,新莽末年更始帝、隋末王世充、唐中叶安禄山都曾在洛阳立国。
宋以洛阳为西京,置河南府。朝廷设“国子监”于洛阳,名臣遗老和文人学士多会于此,赵普、吕蒙正、富弼、文彦博、欧阳修都曾居住洛阳。
理学家程氏兄弟、邵雍等,在洛阳著书讲学。司马光在洛阳完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金代定洛阳为中京,改河南府曰金昌府,并河南县入洛阳县。时因洛阳旧城毁弃,便在隋唐城东北角另筑新城,周围不足9里,即今日老城之前身,它仅是隋唐洛阳城的一小部分而已。
自元代始,洛阳不复为京,降为河南府治。
明代河南府辖洛阳、偃师、巩县、孟津、登封、新安、渑池、宜阳、永宁、嵩县等10县,又是伊王和福王的封地。
清代洛阳仍为河南府治。
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署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19县。民国9年(1920年),直系军阀吴佩孚盘踞洛阳,在洛阳设置了两湖巡阅使公署和陆军第三师司令部。 民国12年(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适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
民国21年(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国民政府迁都洛阳。“七七事变”后,华北大部分地区沦陷,洛阳成为北方抗日前哨,国民党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驻洛阳。民国27年(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
1948年,洛阳解放,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析洛阳县城区为市,与洛阳县并置。次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次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宜阳等县。1956年,相继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亦改属洛阳市。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市郊区更名为洛龙区,辖8个乡镇,1个办事处。
2016年12月26日,国务院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2016年12月28日和29日,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先后批复并印发《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上述两个《规划》均将洛阳定位为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2017年2月3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将洛阳定位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朝代 名称 夏 斟鄩 商 西毫 西周 成周 东周 王城 东周 成周 韩 河南 西汉 新 玄汉 东汉 曹魏 西晋 东晋 南朝宋 后赵 北魏 东魏 北齐 北周 隋 郑 唐 武周 宜阳 洛阳 洛阳 洛阳 洛阳 雒阳 洛阳 洛阳 中京 中国历史上定都洛阳的朝代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偃师二里头 太康、仲康、夏桀 偃师商城 商汤至仲丁 洛邑(瀍河两成王-幽王,共11王 岸) 王城(涧河两平王-悼王及赧王,共14岸) 王 成周(白马寺敬王至慎靓王,共11王 东) 宜阳县 景侯至烈侯,共2侯 成周 申阳 汉魏故城 高祖 汉魏故城 汉魏故城 刘玄 汉魏故城 光武帝-献帝,共12帝 汉魏故城 文帝-元帝,共5帝 汉魏故城 武帝-怀帝,共4帝 汉魏故城 孝文帝-孝武帝,共7帝 炀帝-皇泰帝,共2帝 王世充 建都时间 前1735年-前1540年 前1600年-前1260年 前1040年-前771年 前771年-前520年 前314年-前256年 前519年-前314年 前403年-前375年 前206年-前205年 前202年 东都 23年-25年 25年-190年 220年-265年 265年-316年 陪都 陪都 陪都 493年-534年 陪都 陪都 陪都 606年-619年(首都) 中京 汉魏故城 洛阳 洛阳 洛阳 洛阳 东京 东都 洛阳 洛阳 汉魏故城 汉魏故城 汉魏故城 汉魏故城 汉魏故城 隋唐故城 隋唐故城 东都 隋唐故城 洛阳 神都 隋唐故城 洛阳 东都 隋唐故城 洛阳 619年-622年 657年-684年(两都高宗、中宗、睿宗,共3并重) 帝 684年-690年(首都) 则天大圣皇帝 690年-705年 705年-736年(两都中宗、玄宗、昭宗、哀帝,唐 并重) 共4帝 904年-907年(首都) 燕 洛阳 隋唐故城 安禄山 756年-756年 隋唐五代宋故太祖、朱友圭 、后梁末后梁 洛阳 909年-913年 城 帝 隋唐五代宋故后唐 洛京 庄宗、明宗、闵帝、末帝 923年-937年 城 后晋 西京 后汉 西京 后周 西京 北宋 西京 金 中京 陪都 民国 洛阳 林森 1932年 矿藏资源
洛阳物产资源丰富,已探明有钼、铝、金、银、钨、煤、 洛阳铁、锌、水晶、铅等甲类矿产资源26种,钼矿储量居全国首位,为世界三大钼矿之一,主要分布在 栾川县。
洛阳能源资源富集,境内已探明矿产资源76种,其中 钼矿储量居全国首位,为世界三大钼矿之一; 黄金产量居全国第三位。
隋唐五代宋故城 隋唐五代宋故城 隋唐五代宋故城 隋唐五代宋故城 洛阳故城 洛阳市 高祖 937年-938年 陪都 陪都 陪都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伏羲得“河图”而画八卦,夏禹拥“洛书”以制《洪范》。“河图洛书”一开中华文明之先河,代表着华夏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与核心。
道教创始于此,儒教兴盛于此,佛教首传于此; 老子《道德经》。
孔子入周问礼,周公制礼作乐,
鬼谷子讲学于洛,培养出了著名的纵横家和兵家代表人物。
班固的《汉书》、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元稹的《会真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王充的《论衡》、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张衡的浑天仪、地动仪、虞初的《周说》、陈寿的《三国志》、许慎的《说文解字》、欧阳修的《新唐书》、代左思的《三都赋》脍炙人口,誉满京师,留下了“洛阳纸贵”的千古佳话。
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 程颢、程颐二兄弟、
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香山九老 大诗人杜甫、白居易、李贺、刘禹锡、杜牧、韩愈; 书画家蔡邕、颜真卿、张旭、吴道子、王铎;
河南,古称 中原、 中州、 豫州,简称“ 豫”,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 黄河以南,故名河南。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
河南是 中华民族与 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国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火药三大技术均发明于河南。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即 十三朝古都 洛阳、八朝古都 开封、七朝古都 安阳、夏商古都 郑州,及 商丘、 南阳、 许昌、 濮阳等古都,为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省份。从夏朝至宋朝,河南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河南自古就有“天下名人,中州过半”之说,有 老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范蠡、 商鞅、 杜甫、 韩愈、 白居易、 刘禹锡、 李商隐、 李贺、 岳飞等历史名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部分) 《 盘古神话》 《 梁祝传说》 《 豫剧》 《 河南坠子》 《 牛郎织女传说》 《 越调》 《 太昊伏羲祭奠》 《 大弦戏》 《 董永传说》 《 木兰传说》 《 四平调》 《 黄帝祭典》 《 怀梆》 《 宛梆》 《 朱仙镇木版年画》 《 泥塑》 《 信阳民歌》 《 河洛大鼓》 《 少林功夫》 《 太极拳》 《 曲剧》 《 重阳节》 《 大平调》 《 中药炮制技术》 《 汝瓷烧制技艺》 《 邵原神话群》 《 汴绣》 《 道情戏》 《 马街书会》 《 目连戏》 《 唢呐艺术》 《 板头曲》 《 麒麟舞》 《皮影戏》 《唐三彩》 五岳独尊—— 中岳嵩山
禅宗祖庭,功夫之源—— 少林寺 中原独秀—— 尧山
上古名山、神鬼传说—— 云梦山 北宋京师———— 开封府
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应天书院 中国四大书院之一—— 嵩阳书院 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 鸡公山 恐龙没落的见证者—— 伏牛山 中国最美的地方—— 白云山
中国四大古代官衙之一—— 内乡县衙 世界地质公园、山水旅游圣地—— 云台山 河南明珠—— 南湾湖 河南小三峡—— 青天河
河南官宦巨宅—— 康百万庄园
“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迹”—— 红旗渠 北雄风光最胜处—— 林虑山
中国四大峡谷之一—— 太行山大峡谷
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滑翔基地—— 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 世界第九大奇迹—— 中国西峡恐龙遗迹园 道教圣地、愚公移山故事发祥地—— 王屋山 老子故里、道教祖地—— 鹿邑太清宫 诸葛亮躬耕隐居地—— 南阳武侯祠
中国规模最庞大的汉墓群—— 芒砀山汉墓群 观音故里—— 父城遗址
汴绣 永城书法 艺术品 镇平玉雕 洛阳唐三彩 南阳烙画 名贵花种 洛阳牡丹 宋绣 罗店 麦草画 民权虎 汝州汝瓷 洛阳大鼓 开封菊花 驻马店 麦草画 洛阳平乐农民画 浚县泥塑和 泥猴张 禹州神垕钧瓷 安阳青铜器 南阳月季 汝阳刘毛笔 舞阳农民画 黄河澄泥砚 汝阳梅花玉 滑县年画 信阳桂花 古代名人
政治家 轩辕黄帝 信陵君 荆轲 袁绍 李隆基 赵构 军事家 典韦 燧人氏 姜子牙 范雎 张良 长孙皇后 商鞅 庞涓 伏羲 比干 李斯 刘秀 上官婉儿 司马光 司马懿 大禹 春申君 陈胜 司马昭 赵匡胤 宋权 黄忠 商汤 百里奚 吴广 长孙无忌 李悝 谢安 石守信 老子 鬼谷子 潘安 韩愈 岑参 程颐 扁鹊 甄权 王亥 计然 花木兰 吴道子 谢安 神秀 韩湘子 司马承祯 墨子 公孙龙 谢灵运 刘禹锡 程颐 郑国 石申 范蠡 桑弘羊 岳飞 钟繇 赵佶 成玄英 陈抟 思想家、文学家 庄子 吕不韦 谢道韫 李商隐 范缜 科学家 张衡 张从正 经济学家 吕不韦 子贡 民族英雄 杨家将 书画家 如姬 武宗元 宗教领域 朱士行 慧可 列子 贾谊 杜甫 李贺 崔颢 张仲景 郑众 岳云 褚遂良 妙善 玄奘 韩非子 蔡文姬 白居易 高适 程颢 杜诗 卜式 赵文渊 费长房 僧一行 现代当代
军政界 侯镜如 袁世凯 孙志刚 张国伟 申长雨 柏杨 司马武当 宗璞 许家印 张海 马法成 徐世昌 任长霞 杨靖宇 朱晓东 科学界 冯景兰 王占国 刘洋 魏巍 二月河 白寿彝 董书通 王富洲 文学、学术界 曹雁雁 程虹 白桦 刘青霞 朱秀海 张大庆 豫商界 李伟 姜明 陈泽民 体育界 郑海霞 邓亚萍 马惠珍 贾占波 阎立品 陈明 岳云鹏 王一博 朱军
刘国梁 常香玉 樊凡 释小龙 刘昊然 孙国庆 李晓丹 文艺界 丁岚 王小毅 张檬 主持界 刘雯 朱婷 王旭 蒋欣 马可 张曼 李景玉 程琳 萨顶顶 邢昭林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口处,距市区12.5公里,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400余年的营造,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从而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
龙门石窟是东方雕刻艺术的瑰宝,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共同组成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1961年龙门石窟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