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基本原理
教育基本原理提纲
类型一:填空题
1、教育起源的观点: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
2、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的基本形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4、教育的历史分期: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
5、教育目的的层次: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6、教育目的的功能:定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指导功能
7、教育目的的选择:对人培养目的或目标进行的选取与抉择
8、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人的依据、社会依据
9、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文化本位的价值取向
10、教育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教育观念的转变
11、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的。
12、教育功能的分类:
1.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2.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筛选功能与协调功能 4.显形功能与隐形功能
13、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
14、素质教育的特征: 1、全体性;2、基础性;3、全面性;4、主体性
15、中国人性论主张的主要观点:
性善论,性恶论,性无恶无善论、性有善有恶论,性三品论。
16、《中国大百科全书 哲学卷》关于知识的定义: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的对客观实际的反映。人们在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所获得的对事物的了解,其中最可靠的成分就是知识。
根据反映对象的深刻性和系统性的了解,知识分为:生活常识、科学知识
17、人的生命存在具有三种基本形式: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
18、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主旋律
19、主体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教育主体、教育者主体、受教育主体。
19、教育主体是前提,教育者主体是条件,受教育者主体是归宿与核心。
20、性善论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卢梭;性恶论的代表人物是荀子和奥古斯丁、霍布斯等。
21、中国人性论主张的主要观点:
性善论,性恶论,性无恶无善论、性有善有恶论,性三品论。
22、课程是教育的心脏,知识是课程的内核,知识问题构成课程问题的基础。
23、生命的形式: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
24、杜威教育理论体系的三个基本命题:
(1) 人类生活需要教育。
(2) 教育应该植根于现实生活。
(3) 教育即“生长”和“改造”。
25、英国迈克尔 波兰尼根据能否清晰地表述和转移,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类型二:名词解释
1、教育观
教育观是关于教育的观念系统,是对教育的基本理解与总体认识,主要包括教育的历史与形态、教育的目的与功能以及教育的规则与构想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2、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即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社会和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一重价值预设,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等方面的要求。 一般来说,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学校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
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所谓教育的价值取向,就是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带有的倾向性。
5、个体发展
个体发展是指个体身心发展,即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变化过程,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
6、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人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7、知识
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的对客观实际的反映。人们在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所获得的对事物的了解,其中最可靠的成分就是知识。
8、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即将那些可以用书面语言、图表或数学公式表达出来的知识。
隐性知识:将那些存在于个人头脑中,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下,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难以言传、难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不能被系统地阐述出来的知识。
9、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
自然生命即人的肉体生命,主要是对生命的生物学解读,它是人的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生命即人的文化生命,主要是对生命的社会学解读,它是人的自然生命的拓展和精神生命得以实现的中介。
精神生命即人的价值生命和意义生命,主要是哲学、宗教和伦理学对于生命的解读,它是最个体生命发展的最高阶段。
10、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主要是指关于生命的教育,是旨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了解生命(知识)、认识生命(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珍爱生命、发展生命的教育。
11、生命化教育
生命化教育往往用来指称顺乎个体生命发展规律的教育,它所关注的是教育本身的生命性、人文性和自由精神。生命化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的生存性、生成性,它的着力点在于创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愉悦的学习生活,它总是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作为判断教育质量的伦理标准。生命化教育就是一种人文主义的教育。因此,生命化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的内涵、品质与特性,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揭示,所彰显的是人们对于教育的本体性认识。
12、公民教育
狭义:旨在培养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的社会成员的公民学科。其主要内容是学生成为合格公民的一些知识教育。
广义:在现代社会里培养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健全自律的、具
有公民意识的、具有公民美德的、明达的公民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13、杜威;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是一种生活的过程,因为儿童的成长、发展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得以实现的。简言之,“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①人类生活需要教育。
②教育应该植根于现实生活。
③教育即“生长”和“改造”。
14、生活教育(陶行知)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通过自身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教育”思想,忧“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三个基本命题构成,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的主张。而“生活即教育”这一命题则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命题。
15、内展说
“内展说”是建立在人性善这一理论基础上的。性善论认为人天生具具有善良的本性,具有积极向上的因素,教育要根据人的善良和美德天性展开。从教育实践看,凡坚持“性善论”、“内展说“的人,总是给儿童以更广阔的活动空间,让儿童在自主活动、自我反
思过程中去发展自身的潜能。由此观之,“内展说”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更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因素,强调儿童自由,自主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