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育平衡:“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名录的冷思考

来源:好兔宠物网
2018年第6期 总第290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cr Education No.6.2018 Serial No.290 教育平衡:“双一流"建设 高校及学科名录的冷思考 黎瑛,董文浩 330045) (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南昌摘要:教育平衡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期追求和建设的目标,通过对“双一流”建设中入选的137所高校和465个学科进行研 究,发现:省域间入选高校数量参差不齐,且多位居省会城市;东部地区入选高校数量远超中西部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入选 量也大为不同;各省份入选学科数量多少不一;入选学科中自然科学类所占比例远高于人文社会科学类。在此基础上,从教 育平衡的视角入手,对“双一流”建设高校中所面临的“遗珠之憾”、区域分布悬殊、类型分布不均以及建设学科中区域分布不 均、文理失衡等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教育平衡;“双一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18)06—0006—07 2015年10月,国务院公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 单,对其建设中的教育平衡问题进行探讨。 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 流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由此拉开大幕。经过数年的竞 一、一“教育平衡”的适切性剖析 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在社会各界的千呼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  万唤中,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j,一般来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矛盾暂时的相对的统一。教育 印发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 “平衡”是一个哲学概念,就是学校教育相对的稳定与统一。高等教育 学科名单的通知》,至此“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平衡简单来讲,其物质承载者——大学承担着其他 终于拨云见日,公之于世。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有42所 处于教育系统的最顶端,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 (A类36所,B类6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有95所,共计 教育阶段所不具备的人才培养、这些功能的有效发 137所,137所高校中共有465个学科入选,分布在108个学 承创新以及开展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功能,需要保持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科学与平衡,而这种平衡 科领域。名单一经公布,引起诸多专家、学者的热议:顾海良 挥,认为,“双一流”建设高校遴选,凸显了以学科为基础的理念, 既体现在宏观层面整个高等教育结构的平衡,也体现在微观 认定的421个学科点和部分高校自主确定的44个学科点, 较为合理地分布于“双一流”建设高校¨ 。陆根书认为,这 层面内部建设方面的平衡。 1.宏观层面上的教育平衡 份“双一流”名单以学科为基础,不搞终身制,在一定程度上 打破了身份固化,体现了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导向,激发了建 设活力 2 J。“双一流”建设是通过多方努力而敲定的具有划 第一,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上平衡。关于高等教育的分 类,在世界范围内并未形成定论,随着研究的深入,形成几种 认可度较高的主流的分类理论: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 类法、《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潘懋元的三分法理论等。以 我国高等教育学泰斗潘懋元先生三分法理论为例,主要将高 校分为三类:一是研究型大学,主要是培养各领域的顶级研 究人才;二是多科性或单科性专业型大学或学院,着重应用 理论研究,主要是培养不同层次的有宽厚基础的工程师、经 时代意义的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有较强的合理性和科学 性,在名单出台后得到众多学者的赞誉实属正常,入选的高 校和学科也实至名归。然而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始终面临效 率和公平的问题,如何在促进高等教育有区别发展的同时, 能够保证其平衡发展,这既是我国在“双一流”建设中所遇到 的问题,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等重大战略部署实现所面临 的困境。本研究通过分析“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 收稿日期:2018一o4一O5 济师和各级干部;三是多科性或单科性职业技术型或技能型 专科学校或学院,主要是培养第一线的从事实际工作的技术 作者简介:黎瑛,江西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教育文化学研究;董文浩,江西农业大学高等 教育研究所,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教育平衡:“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名录的冷思考 7 人员I4]。由上可知,不同的高校都承担着不同的职责,有着 素问或各要素内部的平衡以及作为独立个体的单个院校内 自己的“生态位” ,各种层次的高校要根据高等教育自身规 部的平衡。许多学者对此都进行过研究,如东南大学的掌门 通才与专才的平衡、人文与 律、社会需求等方面的要求,来调整自己的规模或类型。并 人郭秉文就曾提出“四个平衡”:师资与设备的平衡、国内与国际的平衡 J。本 不是说研究型大学越多越好,也不是应用型本科或高职高专 科学的平衡、 越多越好,每一环的断裂或薄弱都会影响高等教育系统的科 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学与完备,甚至是社会的和谐。正如我国现在面临应用型人 第一,师资与设备的平衡。清华大学终身荣誉校长梅贻 琦认为:“大学之良窳,几全系于师资与设备之充实与 否。”【7 7师资和设备分别是高校的“软实力”和“硬实力”,都 才的缺失问题,就是因为作为供给侧的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出 现问题,因此需要大量的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来缓解 这一问题。 第二,高等教育区域分布上平衡。教育对人口素质、政 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有巨大的推动力②,而高等教育 尤甚,这一点可以从美国“硅谷”中的斯坦福大学的发展得到 佐证。就区域而言,理想的状态是,每个区域高等教育结构 应合理,区域间综合实力应相对平衡。这种平衡既体现在 “量”上,也体现在“质”上:首先,要有满足区域需求的相对 量的院校;其次,这些院校中既包含一定量的一般水平院校, 也包含一定量的高水平院校。鉴于高校不可复制的影响力, 若区域间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失衡,极有可能导致区域间在 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差距,久而久之会形成两极分化,进而 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我国幅员辽阔,区域间存在较大差 异,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我国整体上呈现东西部贫 富差距较大的局势,而且这种差距正在逐步扩大,一个重要 原因就是教育水平的区域失衡,东部地区名校林立、教育资 源丰富,而中西部地区相比之下则相形见绌。国家通过实施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等战略,旨在提升中西部高等 教育,实现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 第三,高等教育类型设置上平衡。按照高校的学科范围 属性,我国高校类型可分为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农林类、 政法类、医药类、财经类、民族类、语言类、艺术类、体育类和 军事类 。不同类型的高校都具有不同的办学方向和办学 特色,对于高等教育本身抑或是社会发展都具有特殊的贡 献,如农林类院校是以农林类专业为主要学科的院校,主要 是为满足社会农林类实践和研究人才的需求,旨在促进农业 的发展和进步。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任何一种类型的高校 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每一种类型的高校都有着不同的学 科优势。由于社会中各个领域的需求度不同,对于不同类型 的高校的需求也会不同,因此在进行高校建设中要把握好各 种类型院校的平衡,充分同教育自身规律和社会需求衔接起 来。需要什么就建设什么,需要多少就建设多少,既不可过 多造成大量人才过剩和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不可过少造成专 业人才的紧缺和行业的衰落。另外,院校的建设也要“因地 而异”,如少数民族地区应多建设民族类院校,工业发达地区 应多兴办理工类院校。 2.微观层面上的教育平衡 微观层面上的教育平衡主要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要 为高校发展中极为重要的要素。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注意: 师资与学生数的平衡,生师比不可过高;教师年龄结构的平 衡,形成老、中、青三代合理布局结构,谨防“青黄不接”;师资 与学校定位的平衡,根据不同的定位引进相应的人才;师资 与学科建设的平衡,根据不同学科的需求引进教师。在硬件 设施配置方面要注意:规模与需求的平衡,有多大需求就配 置相应的教室、基地、实验室、器材等,避免造成浪费或紧缺, 并尽可能留有余地,以备长远之需;高校应在自身能力的基 础上,尽可能地配置先进的硬件设施,尤其是在实验器材等 方面。另外,师资队伍落实的是“人”的要素,设备落实的是 “事物”的要素,二者都需要大量的投人,在投入上应权衡比 重,既不能只引进师资忽视了硬件设施的建设,也不能只发 展硬件而忽视了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 平衡点,使综合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第二,学科与专业的平衡。学科是大学的组成单元,是 大学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 j。高 校是社会的学术组织,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学科建设时首 先要紧扣自身发展规律,按规律办事;其次,高校具有很强的 社会性,在学科建设中要与社会发展相平衡,根据社会的需 求不断丰富和完善,如中世纪时期只有文、法、医、神等4个 学科,而随着社会发展,以我国为例,目前已经有13个学科 门类;另外,还要与院校自身情况相平衡,由于各院校的发展 轨迹和办学模式各异,在学科建设中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实行差异发展,无须一味追求“大而全”。专业是学科的细 化,在专业建设时要与时代发展相平衡,既要充分考虑到原 有专业的建设,也要根据时代的需求增设或删减一部分专 业,作为个体的高校在专业建设中要与学校的师资、设备、区 域环境等实际情况相平衡。 学科和专业之间既相互区分,又紧密联系。专业是以学 科为依托,学科的发展又以专业为基础。学科为专业建设提 供发展的最新成果,起着作为教学内容或进行教师培训等方 面的功用,而专业主要承担着为学科建设培养人才的任务,为 学科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因此,忽视任何一个建设,都会影响 另外一个的发展,需要切实维持二者平衡,使其形成良性循 环,切不可“大学科,小专业”,也不可“大专业,小学科”。 第三,课程与教学的平衡。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 的手段或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在课程设置时 8 教育平衡:“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名录的冷思考 要充分把握内部的平衡。大学课程包括公共课、专业课、选 环境、打造中国标杆,避免水土不服。 修课等类型,不同类型的课程所要达到的课程目标是不同 的,人才培养中要注意各种课程的合理分配。高等教育不仅 二、“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量化分析 官方公布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137所,但中国地 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准,还要培养“完人”,因此不 同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注意“文”与“理”的平衡。另外,必 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共用一流学科高校名 须注意“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平衡,使学生在课内外 额,考虑到已分开办学,因此各按2个一流学科高校名额进 都能够促进自身成长。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直接和最集中 行统计,所以人选高校实为140所。本部分通过对人选院校 地反映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与价值的实现。在教学方式上, 及学科进行统计分析,进而了解其分布情况。 要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平衡;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 “广”和“精”的平衡;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各种方法的平 1.院校分布情况 第一,院校省域分布。由表1可以直观地了解各省市入 选“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量化情况:北京市共人选34所,遥遥 衡;在教学中,还要注重“授业”和“传道”的平衡。 在课程和教学的关系上,国内存在“大课程论”“大教学 领先其他省市;江苏、上海、陕西、四川、湖北、天津、广东等传 论”“并列论”“整合论”等四种观点 J。任何一种都反映了 统教育强省均有5所及以上的高校入选;3个省份有4所高校 二者紧密的联系,因此,除了维系各自内部的平衡以外,还要 人选;4个省份有3所高校入选;4个省份有2所高校人选;12 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既不可过度放大课程而小化教学,也 个省份仅有1所高校入选,且10个省份没有一流大学人选, 不可过度放大教学而小化课程,应促进二者协调发展,使课 其中,河北省唯一入选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河北工业大 程为教学的开展搭起框架,教学为课程的优化提供反馈。 学还处于天津市,实为尴尬。由此来看,各省市之间入选的高 现出来。此外,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数,基本上也分 第四,国内与国际的平衡。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 校数存在较大的差异,从高达33的极差就可以较为清晰地展 起步较晚,仅有120余年的历史,虽然我国在教育规模上已 经跃居世界首位,但在教育质量、教育成果等方面同美国、英 别呈现省域分布不均的情况。进一步对省域内高校坐落城市 国、日本等教育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理应走出国门,借 进行分析,140所高校中处于省会城市的有126所(有多处校 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办学模式、办学资源等来提升自身 区仅以学校的本部或主校区所处城市为准;北京、上海、天津、 高等教育水平,促进向教育强国迈进,但吸收国外的并不等 重庆为直辖市,在统计时其高校均按省会城市计算),占人选 于对固有的摒弃,事实上,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世界知名 高校总数的90%;处于非省会城市的仅有14所,占比10%。 大学的成功,都深植于本国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之中 。陈 即便处于非省会城市的高校也大多处于大连、青岛、厦门、宁 平原先生曾感慨:“办大学,借鉴国外容易,坚守自家特点反 波、无锡、苏州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仅有西北农林科技大 而更难。”¨ 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在吸收国外 学(咸阳)、延边大学(延吉)、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河南大学 “舶来品”时,仍要积极推崇国内优秀的教学内容和办学成 (开封)、四川农业大学(雅安)等四所高校处于经济欠发达城 果。另外,在借鉴方式上并不是无条件“嫁接”,更不是“一 刀切”“一风吹”,还要根据我国自身的传统文化、地域特色、 市。经济发达城市能够为高校提供更宽、更高的平台,提供更 多的资金、设备支持,提供更加优良的办学环境,因此许多高 固有模式等进行改造和优化,使其具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 校入驻此类城市也就不足为奇。 表1 各省份(直辖市、自治区)“双一流”建设高校入选数 序号 1 2 3 省份 “双一流” 一流大学 一流学科 序号 17 18 19 省份 “双一流” 一流大学 一流学科 (直辖市) 北京 江苏 上海 高校数 34 15 14 高校数 8 2 4 高校数 26 13 10 (直辖市、自治区) 河南 新疆 重庆 高校数 2 2 2 高校数 1 1 l 高校数 1 1 1 4 5 陕西 四Ji 8 8 3 2 5 6 20 21 甘肃 五南 1 1 l 1 0 O 6 7 8 湖北 天津 广东 7 5 5 2 2 2 5 3 3 22 23 24 广西 贵州 海南 1 1 1 0 O O 1 l l 9 lO l1 12 13 14 15 湖南 黑龙江 辽宁 浙江 安徽 吉林 山东 4 4 4 3 3 3 3 3 l 2 1 1 1 2 1 3 2 2 2 2 1 25 26 27 28 29 30 3l 江西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西 西藏 河北 l l l 1 1 1 l O O 0 O O O O 1 1 l 1 1 l l  16『 福建 2 1 1 教育平衡:“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名录的冷思考 9 第二,院校区域分布。按照我国行政区域通常的划分: 数为0.75所。以上两项统计数据均证实东部地区“双一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 流”建设高校要远远多于中西部地区,中部与西部地区二者 建、山东、广东、海南等l1个省、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 表现薄弱且二者差距不大。 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个省份;西部 第三,院校类型分布。不同类型的院校反映了其办学特 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 色和办学方向,由表2可知,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中除了 夏、新疆、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通过 军事类以外,其他类型均有涉及。理工类高校独占鳌头多达 对140所人选高校进行整理分析,东部地区人选87所,占整 49所,综合类院校紧随其后有43所入选;医药类、农林类、 体入选高校的62.14%;中部地区人选25所,占整体入选高 师范类位居3—5位,分别有11所、10所、9所高校人选,同 校的17.86%;西部地区人选28所,占入选高校总数的 前两位具有较大的差距;艺术类、财经类、语言类位居6—8 20%。就整体而言,东部地区毫无疑问是“双一流”建设高 位,分别有6所、5所、4所人选;政法类、体育类均有2所高 校的集中区,中西部地区则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洼地”。 校入选;民族类仅有1所高校入选。综上可知,除了综合类 因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省份数量不同,如果仅比较总数可能有 院校以外,其他类型的入选高校在量上各有不同,这也对我 失公允,进一步对区域内省均人选高校进行统计则更为客 国不同类型高校发展水平进行一个直观展示,理工类、医药 观,分析发现:东部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省均数为7.9l 类、农林类等高校表现较为强势,而民族类、体育类、政法类 所,其中,一流大学(24所)建设高校省均数为2.18所;中部 等高校则较为逊色。高校是一个社会组织,同社会间有着紧 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省均数为3.125所,其中,一流大学 密的联系,不同类型高校能够人选以及入选数量的多少也同 (9所)建设高校省均数为1.125所;西部地区“双一流”建设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家财政、政策等方面的扶持以及 高校省均数为2.33所,其中,一流大学(9所)建设高校省均 自身的成长”有着密切关系。 表2“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类型情况表 序号 学校类型 数量 序号 学校类型 数量 序号 学校类型 数量 1 理工类 49 5 师范类 9 9 政法类 2 2 综合类 43 6 艺术类 6 lO 体育类 2 3 医药类 11 7 财经类 5 11 民族类 1 4 农林类 lO 8 语言类 4 2.学科分布情况 人选学科数纷纷上双,但这些省份(直辖市)间仍具有差距 此次140所人选“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共有465个学科 如上海、江苏入选数分别为57所、43所,而吉林、黑龙江人 入选,分布于108个学科领域,现将465个学科进行省域问、 选数分别为12所、11所;有8个省份(山东、福建、辽宁、河 学科领域间以及学科门类进行统计分析。 南、新疆、重庆、甘肃、云南)有2~6个不等学科入选;另外, 第一,学科省域分布。由表3可知,各省市间人选数量 有10个省、自治区(广西、贵州、海南、江西、内蒙古、宁夏、青 有着较大的差距,北京市是唯一一个破百的省份(直辖市), 海、山西、西藏、河北)有且仅有一个学科入选。综上所述,人 有162个学科入选,占总数的34.84%,雄踞榜首;上海、江 选学科数在省域间呈现两极分化态势,北京、上海、江苏等教 苏、湖北、浙江、陕西、四川、安徽、天津、广东、湖南、吉林、黑 育强省(直辖市)总体上入选数量较多,而中西部地区欠发 龙江等传统教育强省(直辖市)或较强省份也有不俗实力, 达省份总体上入选数量较少。 表3各省份(直辖市、自治区)入选学科数 序号 省份(直辖市) 人选学科总数 序号 省份(直辖市、 入选学科总数 序号 省份(自治区) 入选学科总数 自治区) 1 北京 162 12 吉林 12 22 广西 1 2 上海 57 13 黑龙江 11 23 贵州 1 3 江苏 43 14 山东 6 24 海南 1 4 湖北 29 15 福建 6 25 江西 1 5 浙江 20 16 辽宁 5 26 内蒙古 1 6 陕西 17 17 河南 4 27 宁夏 1 7 四川 14 18 新疆 4 28 青海 1 8 安徽 13 l9 重庆 4 29 山西 l 9 天津 12 . 20 甘肃 4 30 西藏 l lO 广东 12 21 云南 2 31 河北 1 11 湖南 12 第二,学科所属领域分布。经过整理统计分析,入选的 与工程入选数最多(30个),排名第一;化学、生物学、计算机 465个一流学科共分布于108个学科领域。其中,材料科学 科学与技术、数学、生态学、机械工程等入选较多,均在10个 1O 教育平衡:“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名录的冷思考 的学科领域,越能够反映其在国内外的整体实力,大有百家 以上;另外,有3个学科领域入选数为9个;4个学科领域入 选数为8个;5个学科领域人选数为7个;10个学科领域入 选数为6个;3个学科领域入选数为5个;7个学科领域入选 数为4个;18个学科领域人选数为3个;43个学科领域入选 数为2个;8个学科领域人选数为1个。据有关负责人介 绍,在遴选一流学科时充分依托已公开发布、可公开获取、高 校普遍认可的国内外第三方权威评价结果 t3]。由此来看, 争鸣之态势;而入选学科少的学科领域,说明在国内外在缺 乏一定的竞争力。以人选学科数超过5个的29个学科领域 为例(见表4),可发现大多数学科领域为自然科学,仅有极 少数的学科领域为人文社会科学,这表明我国在自然科学的 发展态势上要优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所产生的短期 的效益和影响力要远远高于人文社会科学,所以无论是政 但凡能够人选的学科都具有不俗的实力,且入选学科数越多 序号 1 学科领域 材料科学与工程 数量 30 序号 11 府、高校抑或是个人都较为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 数量 8 序号 21 学科领域 法学 数量 6 表4入选学科领域统计具体情况(部分) 学科领域 基础医学 2 3 4 5 6 7 8 9 10 化学 生物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数学 生态学 机械工程 化学工程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25 16 14 14 11 10 9 9 9 12 13 14 15 16 17 l8 19 20 临床医学 土木工程 信息与通信工程 电气工程 力学 统计学 物理学 药学 地质学 8 8 8 7 7 7 7 7 6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管理科学与工程 矿业工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 外国语言文学 应用经济学 政治学 中国语言文学 中药学 6 6 6 6 6 6 6 6 第三,学科所属门类分布。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 较为突出,有42个学科人选;法学、农学、管理学都超过20 学科入选;文学、艺术学、经济学人选学科均超过两位数;历 史学、教育学、哲学则表现惨淡,入选学科数为个位数。综上 所述,具有外放性的学科门类,如工学、理学、医学能够较快 地拉动经济、社会发展,入选的学科数较多,而具有一定内涵 性的学科门类,如历史学、教育学、哲学,旨在促进国家的内 会、教育部颁布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 年)》,全国学科专业目录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 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和艺术 学等13个学科门类。对入选的465个学科进行归类,具体 情况(见表5)如下:工学、理学2个学科门类入选学科数均 强势破百,工学188个、理学104个位居前两席;医学学科也 序号 1 2 涵式发展,人选的学科数较少。 数量 24 21 表5入选学科的学科门类统计 学科门类 工学 理学 数量 188 104 序号 5 6 学科门类 农学 管理学 序号 9 10 学科门类 经济学 历史学 数量 lO 9 3 4 医学 法学 42 24 7 8 文学 艺术学 19 13 ll 12 教育学 哲学 6 5 注:军事学一般归属军事院校,属于单列。 三、相关问题讨论和建设路径探析 较强的优势,如许多省份斥巨资打造、扶持入选高校。集各 种优势于一身的“双一流”入选高校,可能会逐渐同未入选 的实力强劲的高校拉开差距,打破原有的平衡,使优者更优、 劣者愈劣。尽管有关部门强调“双一流”采取了动态机制, 遴选认定不是一劳永逸,而是有进有出 。但面对“双一 基于教育平衡的视角,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 科进行量化分析,发现的确存在不平衡的状况,本部分对其 所呈现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路径探析。 1.“双一流”建设中存在“遗珠之憾”,各方应加强对其 建设,形成良好的院校和学科梯队 流”入选高校的巨大优势,其他院校很难有机会取而代之。 为了使实力强劲的高水平院校能够平衡发展,首先,国家可 “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都是参照国际上具有很 强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遴选出来的,因此最终的名单具有很 强的说服力和代表性。但是由于入选名额有限,部分具有强 以推动“准一流”建设,筛选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院校和学 科,联合地方政府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为其继续保 持较为强势的发展、营造较为舒适的环境和提供较为充分的 劲实力的高校以及高校中表现不俗的学科都遗憾落选,如河 北大学、山西大学、深圳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复旦大学的王 条件,使其成为下批“双一流”建设的“预备役”,这样既能够 促进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能够对人选的高校形成一种压 力,倒逼其不断发展,形成良性竞争循环。其次,地方政府和 相关部门应积极、科学地推进区域“双一流”建设,增设一批 未入选国家“双一流”但具有一定实力的地方院校和学科, 牌学科新闻传播学,华北电力大学的动力专业,南京大学的 社会学,这些院校和学科都具备很强的实力,但最终却与 “双一流”失之交臂。入选的高校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具有 教育平衡:“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名录的冷思考 对其进行大力扶持,使其保持良好的竞争态势,为下次遴选 蓄力。目前,许多省份(直辖市)都实施了此方案,但就从资 金投入来看,大量资金投入已经人选国家“双一流”的高校 上,其他院校所占比例很有限,因此地方政府在进行区域 “双一流”建设时,应注重院校的平衡和科学发展。最后,具 有一定实力但未人选的高校自身方面,应以学科为抓手,在 稳定校内学科全面发展的同时,有重点地建设部分优势或强 势学科并争创一流。 2.“双一流”建设高校地区差异悬殊,应力争缩小差距、 促**衡③ 从整体来看,无论是省域还是区域间,入选高校数都存在 较大的差距。就省域而言,以北京为首的我国传统高等教育 强省人选院校数量较多,而其他省份人选数量则较少;就区域 而言,我国东部地区入选高校占据了很高的比例,而中西部地 区则表现疲软。此次“双一流”高校的遴选,也充分考虑到区 域布局、学科分布等因素,在新增少数一流高校时,我们也赫 然发现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等三所非原“985工程” 院校在列,这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地区间高水平教育的平衡。 但从整体人选名单来看,可以同以前“211工程”做一个比较, 除了之前112所“211工程”院校均悉数入选以外,还新人选 25所非“211工程”院校,其中,北京8所,天津2所,上海和江 苏各4所,四川3所,浙江2所,河南和广东各1所。新入选 的基本都在高等教育较发达省份和东部地区,由此来看,地区 间的差距同以前相比似乎不降反增。高水平院校分布失衡, 不仅会影响地区问的高等教育质量,还会波及全国范围内的 统筹和谐发展。促进地区间高等教育的平衡不是“削峰填 谷”,而要“造峰扬谷”,在充分发展“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同 时,通过各种途径促进高等教育“贫瘠”区域有序发展。一方 面,在充分挖掘落后地区优秀高等教育资源潜力的基础上,给 予一定的支持,可以参考“地区强势+外界支持”的思路,对区 域内较强的高校或学科给予外界的援助,这种援助既体现在 政策、资金等“硬件”方面,也体现在类似“先富带后富”思路 下,入选“双一流”高校对其在师资、学科、科研等“软件”方面 的对口援助;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外部资源,创办一批高水平 高校,此处所讲的高校主要是鼓励、拉动部分高水平院校在这 些地区创办分校,利用其平台、声誉、师资、科研等方面拉动该 地高等教育的发展。 3.“双一流”建设高校类型分布不均,应科学统筹各类 型高校协调发展 在入选“双一流”的140所高校中,涵盖除了军事类以 外的不同类型的院校,理工类、综合类、医药类人选院校较 多,而其他类型院校人选量相对较少。由于不同类型的院校 基数不同,单纯从比例而言,人选的数量存在较大的差异也 在情理之中,但获取“双一流”的“船票”并不是以量取胜,而 是充分依据国内外认可度较高的第三方评价来认定的。这 也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我国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国内甚至是国 际上的真实水准。整体来讲,我国理工类、综合类、医药类高 校表现较为强劲,而民族类、体育类、政法类等类型的高校表 现相对较为疲软。有鉴于此,一方面,高等教育具有很强内 部规律性和外部社会性,相关部门应在对高等教育的自身发 展和社会需求度等方面进行充分、合理的评估后,为促进高 等教育内部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对“双一流”高校的类型数 量进行宏观的合理调整和科学分配;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 高校,尤其是整体表现偏弱的院校,要转变办学思路,充分发 挥自身的类型优势,千方百计地加大优势学科的建设,从平 台建设、硬件设施到师资队伍、课程设置等方面都要从优、从 严、从高,谨防陷入片面追求“大而全”“眉毛胡子一把抓”的 悖论,使越来越多的学科能够跻身国内甚至是世界前列,争 创一流,最终形成不同类型高校“强者愈强,弱者变强”的局 面。 4.在人选的一流学科中,“文”“理”失衡,应重拾“文” 科,促进“文”“理”“双翼齐飞” 通过上文对入选学科进行学科领域和学科门类的统计 发现,自然科学类学科要远多于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这说 明我国自然科学整体发展水平要远远优于人文社会科学,但 这也恰恰反映了在功利主义和实利主义盛行的今天,我国高 等教育的一个通病:重理轻文。正如有些学者感慨道:“尽管 北大和复旦‘中国语言文学’此次双双跻身‘一流学科’建设 之列,但是从高校的内部资源分配格局来看,包括中文系在 内的人文学科历来相对弱势。”_1 文化是时代赖以生存的 思想体系 ,大学的基本功能是教授重要的文化学科 。 早在百年之前蔡元培改组北京大学时就曾提出要“沟通文 理”,美育与科学并重,最终使北京大学成为名噪一时的世 界名校。奥尔特加也提出应该把文化系确立为大学乃至高 等教育的核心。以史为鉴,今日之“双一流”建设也应注重 文科建设、内涵建设,绝不应把高等教育仅仅视为“解决生 活问题的工具”l1 ,也应注重文科建设、内涵建设。正如有 学者论证的:“有很强的人文科学不一定是一流大学,但若 没有很强的人文科学,他就一定不是世界一流大学。”E19]首 先,教育行政工作者尤其是大学校长要放远目光,充分认识 到人文学科在学校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并给予足 够的重视和支持,不应为了眼前的功绩使学科建设畸形发 展,这一点极为重要;其次,一流学科的入选是依据一定的指 标来认定的,对于部分人文学科而言,其发展水平及产生的 影响并不是一些指标所能反映的,我们没有必要为迎合一些 冷冰冰的指标使自身发展深陷囹圄,要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具 体情况,应弹性地、有选择性地建设更多的人文学科来争创 一流;最后,即便按照既定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结果明显显 示人文学科已成为我国整体学科发展中的“洼地”,既然已 经发现“文”“理”学科间的差距,应正视差距,并试图缩小差 距,从思想层面的“顶层设计”到现实层面的行动支持,从教 育行政部门的宏观指导到高校层面的具体实施,从软件层面 12 教育平衡:“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名录的冷思考 校科研竞争力评价分析——基于“十二五”期间RCCSE 世界一流大学及学科竞争力评价报告[J].中国高教研 究,2016(4):57—63. 的智力支持到硬件层面的整体提升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将 两类学科的协调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注释: [6]张其昀.郭秉文先生纪念集[M].台北:台湾中华学术 院.1971:89. ①生态位最初是用于研究生物物种间竞争关系中产生的,是 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主要指 个生物种类或个体在生长环境中所代表的确切单位,所 [7]刘述礼,等.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70. 一占据的自然空间,以及该生物在生长环境和生物群落中所 起的作用,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物种不同于其他物种的时间 [8]庞青山.大学学科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1. 和空间位置。后逐渐应用到其他领域,生态位用于高等教 [9]王飞.中国学者对教学论与课程论关系的误读[J].上 鹏,李笑萌.“双一流”建设:让高等教育成 育领域,表示每一所高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都有自己的位 置,要找准自身的位置。 海教育科研,2013(2):23—27. [10]晋浩天,陈②详情参见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育学 基础》第二章“教育功能”。 ③“一流学科”的区域分布,同“双一流”建设院校的区域分 布基本类似,因此对于“一流学科”区域分布失衡,本文不 再做独立阐述。 熟自信[N].光明日报.2017—03—07. [11]陈平原.如何建立中国大学的独立与自信[J].教师博 览,2012(8):9—12. [12]王竹泉,等.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2012 [J].会计研究,2013(12):53—59,97. [13]惠参考文献: [1]晋浩天.“双一流”建设为什么是“他们”成功入选[N]. 光明日报,2017~09—22(009). 梦.如何看待“双一流”高校建设名单?[N].中国 财经报,2017—09—28(007). [14]徐瑞哲.入围“双一流”,只是迈向世界一流的起点 [N].解放日报,2017—09—22(006). [15]樊丽萍.建设“双一流”,重在选择正确的学科发展路径 [N].文汇报,2017—09—24(003). [2]陆根书.“双一流”为世界高等教育贡献中国智慧[N]. 文汇报,2017—10一O8(006).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 [16][17][西]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徐小 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82,73. [18][美]J.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郑继伟,译.杭 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7.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 [4]潘懋元.分类、定位、特点、质量——当前中国高等教育 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2): 103—108. [19】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0:253. [5]邱均平,欧玉芳.面向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985工程”高 Education Balance:a Cold Reflection on the“Double—Class’’College Construction an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LI Ying,DONG Wen—hao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ehang 330045,China) Abstract:The balance of education is the goal of long—term pursuit and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Through the study of 137 universities and 465 selected subjects in the constucrtion of“Double—Class”.it is found that the number of selected universities in different provinces is uneven,and many of them are located in provincial capitl citaies;The number of colleges and uni— versitie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county irs far more than the number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The enrollment of different s is also quite different;The number of selected disciplines varies from province to province;The pro— typ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portion of natural sciences in the selected subjects is far higher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la Sciences.On the basis of this,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balance.this paper discusses issues such as the“imperfections’’of the“Double—Class”constuc—r tion,the uneven distibutiron of regions,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types,and the uneven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imbalance of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s in constuctrion disciplines. Key words:education Balance;“Double—Class”;first。_class university;first—class disciplin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