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IHC小白入门攻略。教你如何一步步搞定免疫组化
IHC简而言之,统共分成七步:脱蜡/复水,抗原修复,淬灭(去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封闭,抗体孵育及DAB显色。前三步形似泡澡堂,后三步形似Western blot。
1.泡澡之前,我们得脱衣服,脱蜡就是给石蜡切片“脱衣服”的过程,即,用二甲苯将石蜡从切片上“脱”下来,总共脱3次,每次5min。在进澡堂子之前,我们得穿上澡堂提供的浴袍,让自己融入澡堂的环境。复水的目的就是利用乙醇的双溶性,使得切片跟后续的水溶性实验体系相容。这一步中,我们使用100%乙醇和95%乙醇各洗切片2次,每次10min。
2.接下来,我们就能进入IHC中极为重要的一步——抗原修复。抗原修复的目的是将抗原表位得以暴露,使得后续的一抗可以结合上去。目前而言,抗原修复的方式主要分为热修复和酶修复两种,其中热修复是在微波炉或者高压锅中,切片在沸腾温度(95-99℃)加热一段时间后完成,所用到的修复液主要有柠檬酸缓冲液(pH=6.0),EDTA(pH=8.0)和TE(pH=9.0)三种;酶修复则是在37℃温箱中进行,利用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或者蛋白酶K进行的酶解作用达到抗原修复的目的,使用这种修复方式需注意对修复液进行预热,使其在切片放入前,就已达到酶类的最佳反应温度。
抗原修复是IHC中最重要的一环,目的蛋白抗原表位的修复效果影响着后续的一抗结合效果,即影响着最终的结果。在实验开始前,仔细阅读抗体说明书,查看其推荐的修复条件。跟泡澡体验相似的是,人太多体验感就差,同理,在修复时不要贪多贪快,微波炉中一次只修复一缸,并根据容器体积,加入其推荐的修复液的量(推荐用量为250ml)。
此外为了保证实验具有良好的重复性,我们推荐使用浓缩修复液,这不仅简化了实验准备工作,而且使实验批次间所使用的修复液组分达到更佳的稳定性。
3.在上述大事完成后,我们进行的是IHC特色项目——淬灭(即去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目前绝大多数IHC都是基于HRP检测系统,所以我们需要去除组织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只需在3%H2O2中浸泡10min即可。
此时的切片,便形似一张湿转后的western blot膜——方方的载体上分布着我们的蛋白。
4.为了减少二抗与组织的非特异结合,我们需使用二抗来源的血清进行封闭。由于绝大多数一抗为鼠抗(mouse)和兔抗(rabbit),对应的二抗来源于羊(goat),所以我们使用5%正常羊血清(溶剂为TBST),将其滴加到组织上,室温封闭1h即可。我们也可以使用CST新推出的不含动物组分的封闭液,以达到更佳、更具实验稳定性的封闭效果。
5. 擦去封闭液后(后方的同志注意了,不是洗去!不是洗去!不是洗去!),如同western blot一样,我们可以进行一抗孵育。一抗的特异性对染色结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所谓抗体选不好,Figure有烦恼;抗体一跑偏,结果就坑爹。为了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及可信度,一定要选择经过周密严格验证的高大上抗体,并根据说明书的提示,使用特定的稀释体系配置抗体工作液。
6. 敷有一抗的切片在4℃过夜并经洗涤后,进行二抗孵育。二抗的效力及其与一抗的契合度也影响着染色结果。
7.二抗孵育并洗涤后,将新鲜配置的DAB显色液滴加至切片上,进行显色反应,即棕黄色颗粒的形成。在显色过程中,需对切片严密监控以控制合适的显色程度(一般1-10min),当获得合适的染色强度后,将切片浸泡于dH2O中,终止显色。
8.显色结束后,可以根据实验需要进行核复染。核复染可以凸显细胞结构,并有利于结果的观察和判读。目前,多数研究者使用的核复染试剂为苏木精,将细胞核染成蓝色。
9.最后,对切片进行脱水、封片(DAB显色系统,可使用中性树胶)。就能在显微镜下细细端详品读实验结果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