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阿里巴巴管理三板斧-腿部三板斧样本解析

来源:好兔宠物网


阿里巴巴管理三板斧-腿部三板斧样本解析

现在已经非常清楚,三板斧和传统培训的重要差别就是实战,而不是理论和演练。传统培训的讲述、讨论、演练等几种形式,大都是基于虚拟的场景进行的,而三板斧则把真实的业务场景带到课程当中,借助工作坊的原则和流程限制条件设计,以及嘉宾的点评和反馈,集体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或者当场解决问题。

在三板斧现场,通常设计两次对目标设定的讨论与呈现、两次绩效评估与呈现、一次成果阶段汇报和一次最终结果展示,这些都是对真实绩效流程的再现。每次呈现,嘉宾都会给出犀利的点评和反馈,学员结合嘉宾的反馈和输入做优化调整,第二次汇报再进行一次检验,边学边做。通过观察和反馈,引导学员管理行为的变化和管理意识的发觉。

在三板斧现场,会给时间推进项目,并对业务和管理上的问题进行充分探讨和对话,加深学员对业务的了解和理解。比如在一个班里,有运营、产品、研发和销售的管理者,大家平时都是站在自己团队利益的角度开展工作的,而在三板斧中原有的组织架构会被打散,形成临时小组,大家从异于专业的立场参与项目,从而加深对协同合作的理解,产生显著的改善。

当然,管理的问题最终都会归结为人的问题。平时在业务中,大家遇到阻力通常都会产生退缩,在三板斧现场,平时隐藏的冲突在开放的环境下将会暴露出来,大家不可能也不再回避问题,而是以一种坦诚的态度进行交流,从而增强了团队凝聚力。比如有一位学员,在参加三板斧学习之前,一直以为公司的决策层不愿意为自己团队的项目投入资源,甚至认为自己的业务不重要,但是在参加三板斧的过程中,经过沟通,才发现公司决策层不仅非常看好自己的业务,也愿意给予资源投入,而且正在酝酿大动作,只是大家在推进阶段和商业运营上没有沟通到位。问题暴露出来后,通过坦诚的交流,互不理解的隔阂得

到化解,真正推动了现实业务的发展。

以上是三板斧产品的共性。这里以腿部三板斧为例,详细展示三板斧产品具体实施的流程。

腿部三板斧的核心内容

阿里巴巴原版的腿部三板斧,是用四天三晚的时间,在严苛的规则和犀利的点评的推动下,学员投入高强度的体能和精力,每天相当于一个季度,四天相当于把一年的业务和绩效周期高度压缩。现场是真实工作场景的投射,两次目标设定(一次设定、一次修改)、两次阶段汇报、两次绩效评估和绩效面谈,并根据绩效考核规则进行末位淘汰。

结合很多企业的实际场景和三板斧的效果达成情况,茅庐学堂基于五项修炼和U型理论的原理,将全部流程优化设计为三天三晚。

提前准备事项

做好腿部三板斧,需要前期进行充分的准备,并根据业务所处的阶段和管理者的能力与需要进行精心设计。

问题:要组织好一场腿部三板斧,需要提前准备什么?

对企业决策者的需求进行访谈,一般提前一个月进行;对焦嘉宾对课程的需求,了解课程的目标是什么;对管理者的现状进行判断,了解嘉宾的业务场景和管理能力。

最好提前两周安排好几件事情:第一,确定学员对象,根据学员的特点和业务,筛选

合适的管理者,并做好充分的沟通,明确哪些时间必须在场,哪些时间可以自行安排,以避免在关键环节找不到人;第二,筛选并确认合适的点评嘉宾,确保能够全程参与;第三,发出通知邮件,告知安排和注意事项,鉴于管理三板斧与传统培训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巨大差异,建议不要发培训通知,而是以业务研讨会的名义发出通知;第四,安排好精灵,每个小组一位精灵,提前沟通好他们的职责和角色,以及工作坊中的时间安排,必要时可以进行培训。

在阿里巴巴做三板斧,一般就在公司里,比较方便开展业务工作(每个小组都是拿真实的业务问题来研究和PK的,在公司内比较方便打电话、找人、调数据等)。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把三板斧培训安排到酒店,进行封闭式的训练。从实践来看,这样做效果比较有保证,环境的改善更有利于学员团队的融合,避免不必要的工作干扰。

在项目实施前一周,要安排项目组内部的Kick off,将项目的整体流程和分工跟项目团队介绍清楚,明确职责和时间要求。同时,解读嘉宾手册、精灵手册、项目手册等,明确嘉宾职责,回答疑问。解读课件,如果是内部讲师还需要安排试讲。最后要梳理物料,确认齐全。

前一晚的关键环节

前一晚的目标是团队融合、澄清议题、明确规则。具体内容包括:学员分组、破冰和团建活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阿里巴巴内部实施三板斧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大家会很快进入状态;而对于其他很多企业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形式,大家进入学习状态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提前进行融合和破冰,可以保证第二天团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另外,需要对三天要探讨的话题或推进的项目进行澄清,给大家讲解清楚三板斧的议程和环节设置,明确工作内容,确保大家能快速适应。

问题:怎么分组?每组的主题怎么定?

一般而言,要从客户的实际情况和产出期待出发,考虑如何分组、如何匹配各组的主题。通常建议议题设置为业务问题,而不是管理问题——业务问题,比较方便学员进入状态,结果也好衡量;管理问题,容易引发无谓的争执,结果不好衡量。管理问题的解决,最终也是以业务的成功为标准的,在完成业务项目的过程中提升管理能力,阿里巴巴称之为“借事修人”。

议题的选择和分组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形式。

第一种,公司规模很大,各层级管理者人数比较多,而且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经验和能力,类似于阿里巴巴、滴滴、饿了么。此时每个班的学员一般都具有同一职能,处于同一层级,但彼此不是很熟悉,随机分组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在主持人的引导下,讨论确定一个小组内最关心的议题。

第二种,公司规模不大,管理者能力参差不齐,或者说对具体业务问题的解决比较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由嘉宾(公司的决策层)根据学员层级,直接指定若干主题供选择,由HR根据各个主题匹配与主题最相关的学员进行分组。

第三种,如果不确定采取哪种方法更合适,就要提前两周发出邮件通知,要求每个学员都提出一个自己最关心的业务问题。最常见的引导用语如下:

• 为了实现季度/半年/年度的目标,有哪些关键要素?

• 在这些关键要素中,对你构成挑战的是哪个?

• 如果有机会让大家一起讨论和解决,你希望是什么话题?

如此,一般学员会给出自己最关心的话题,汇总后再决定是直接分好组、匹配好主题合适,还是直接随机分组合适,甚至现场根据兴趣分组。

第一天的关键环节

在实施腿部三板斧的第一天,关键环节是定目标、晒绩效。分组之后,各组都有了自己的主题。紧接着,目标是什么、要解决到什么程度、如何分工、KPI是什么……这些都是小组要讨论产出的成果,并做两次呈现。

结合以往的实践情况来看,第一次呈现,管理者在目标设定上的问题会暴露无遗,耍小聪明的、大言不惭的、无所事事的,都需要被嘉宾犀利指出并给出反馈意见。小组之间也会互相挑战,结合嘉宾的点评,小组进行修改。第二次呈现,也不是都做得很好,一般会有明显改善,或者可以留待后续调整。

问题:一定要做现场公开绩效考评吗?

绩效管理是企业内的重要管理场景,也是检验和培养管理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在三板斧中会设置现场的绩效评估与反馈环节,帮助管理者觉察和反思。绩效考评最能体现管理者的水平,也最能暴露问题,更是衡量管理者有没有“视人为人”的关键指标。

因此,不但要做绩效考评,还要求组长上台讲清楚原因,主持人会引导小组之间互相提问和反馈。这是三板斧实战工作坊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嘉宾会强调学员要互相“照镜子”,不只评价组长的行为和决断,还要看自己平时是怎样做的,有哪些问题。

在现场,嘉宾会毫不留情地指出问题,进行觉察和反思。

经过一天的考验,给团队带来不小的冲击,为了加速团队的修复和成长,帮助团队更好地融合,会设置一个团建活动,以加深团队之间的了解。

第二天的关键环节

第二天早上集合,一般会先进行昨日回顾和今日展望,了解大家的状态,然后进行考试,以检验对理论的掌握程度。

问题:考试的题目该如何出?考什么内容比较好?

考试的内容,一般由公司来定。在阿里巴巴最早是从企业文化、业务、管理三个方面来进行考试的,考试既是一种检验,也是一种巩固。管理者应知应会的内容一般包括:公司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发展历程等文化内容,以及业务目标、客户画像、业务流程、关键产品、服务等业务内容,还有就是工作坊第一天涉及的内容,如讲师的分享和嘉宾点评的关键点等。

考试的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使用试卷,这种形式相对比较正式和严肃,但是比较耗费时间和精力;另一种是使用抢答器,这种形式现场氛围比较好,相对轻松。具体可以结合企业的文化和条件来安排。后来,为了节约时间,让大家更多地投入业务实践中,逐渐取消了考试环节。

第二天上午会给各小组2~3个小时的时间自由安排,让小组真实地解决问题,推进项目。为了保证效果,结合经验,建议小组的成员离开会场;否则会变成对方案的头脑风

暴,而不是跟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去对焦需求。在整个项目推进过程中,小组政委进行伴陪,观察记录,并向嘉宾反馈。

午餐之后,各小组分别汇报项目的进展和阶段成果,个别小组可能会结合实际的情况来修改目标甚至替换主题,比如原来的方案经过验证后发现是不可行的。因此,在设计时,在这个环节应允许更换目标,但是需要充分地展示变化的过程和结果。在汇报过程中,嘉宾也会提出各种问题。

最后是绩效考评,并且进行末位淘汰。在阿里巴巴原版的三板斧中设置了“271”排名,这是阿里巴巴真实的绩效考核原则。对于其他公司,一般可采用绩效排名的方式,从最优排到最差(而不用非要按照“271”或“361”的比例),目的是检验管理者的评估标准,以及对学员价值的识别能力。除排名之外,每组还要强制淘汰一个人,组长要说明缘由,并现场做开人沟通。

问题:第二天淘汰学员的标准是什么?

在茅庐学堂的三板斧工作坊实践中发现,绩效排名和淘汰有相关性,但不是绝对的。不是排名最后的就一定要被淘汰,甚至连续两天排名最后的也不一定会被淘汰,这取决于组长的综合判断,取决于小组和管理者的目标和现场的应对。这个环节是对管理者的判断标准的检验,要什么人,不要什么人。嘉宾可以通过这个环节和管理者对焦,并在对焦过程中达成共识,明确公司的价值观和人才观。

问题:招聘(Hire)环节怎么安排?

在阿里巴巴原版的三板斧中,在淘汰环节之后还有招聘环节,被淘汰的学员和其他小

组进行双向选择,但有一个规则,就是不能返回原来的小组。这是对阿里巴巴管理者的Hire能力的检验,看管理者对人才的态度、积极性如何,如何识别人才,以及选人的标准。嘉宾可以点评并反馈招人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这个环节不一定适合所有企业,关键是看企业对管理者有没有招人的要求。另外,如果不能完全投入,招聘就会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反映管理者识人的能力。最终结果是,部分被淘汰的学员获得了重新入组的机会,也有学员不能入组,这对其冲击会比较大,心里素质低的可能会在培训结束后离职。

问题:三板斧能否作为识别人才的工具?

很多企业希望把三板斧当成人才盘点的工具,我们对此持慎重态度。不建议把三板斧工作坊作为人才识别的场景,因为三板斧的场景和真实的业务场景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另外,三天三晚的流程设计对学员的压力极大,对体力是很大的挑战,也不排除个别学员因为分组能力被限制住了,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所以,不建议把三板斧作为选拔干部的关键参考,至少不能作为判定不合格管理者的唯一参考。

在三板斧工作坊中,的确会有优秀的管理者脱颖而出,尤其是三天三晚依然精力充沛,能够带领团队团结、高效地拿到结果的管理者,往往是优秀的管理人才。但是也不能仅凭一次三板斧培训就决定升迁,一定要结合日常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第三天的关键环节

为流程设计的需要,第三天再做绩效评估,但会根据三天各小组表现的整体结果和累计积分(以嘉宾点评、小组互送为主)评选出优秀团队,在小组中选出优秀个人。前两天

的批评是为了激发学员的动力和引导反思,第三天,建议给予学员更多的鼓励和肯定,提供正确的理念和方法。强化正向引导,包括团队感的打造,可以结合企业文化进行特别的设计。

其他实施关键环节

腿部三板斧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挑战,因此建议前期做好沟通工作。如果担心或不确定是否能镇得住场,可以让有丰富经验的培训方来协助实施,运用阿里巴巴的学习思路:我说你听,我做你看,你说我听,你做我看。

问题:每天的课程输入安排在什么时间?

前面提到,每天都会有一门课程帮助管理者系统化地学习管理技能,提升管理意识。这也是三板斧工作坊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课程像是一个缓冲器,将课程输入安排在小组呈现、嘉宾点评之后,可以让学员意识到自己管理的不足,产生学习正确方法的渴望,使学习和吸收的效果最好。

但课程输入的时间和内容不宜过多,每次聚焦在一个关键场景和一个实用的方法论上,一般为一个理念,一套方法,一个案例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