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形成“鲶鱼效应”

来源:好兔宠物网
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形成“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寓含的道理是:适当的压力犹如催化剂 , 能最 大限度地激发动物或人的潜能与活力。 这一原理在管理学中得到 广泛运用 ,如企业通过引入人才 , 促使员工竞争 ,使企业得到发 展。班级管理也可运用这一原理 , 利用“鲶鱼”搅浑水面 , 打破平 静,给“沙丁鱼”带来压力 , 唤起其竞争意识和求胜心理 ,“沙丁 鱼”便能在“动”中得到发展。但班级管理又有其特殊性 , 如它 不能利用“鲶鱼”的凶猛与残暴来恐吓“沙丁鱼” , 否则会让其 惊慌失措 , 导致班级混乱 ;又如班级不象企业能从外部引入人才 促进竞争 ,而只能从班内发现或培养 ; 再如班级中的“鲶鱼”与 “沙丁鱼”虽有对立与冲突 ,但更需要互助合作 , 共同发展。忽视 这些特殊性 ,盲目照搬 , 其效果就会适得其反。那么 ,在班级管理 中如何形成“鲶鱼效应” , 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呢?我认为主要应 从两大方面入手。

一、选准、育好、善用“鲶鱼”是形成“鲶鱼”效应的重要 前提

形成“鲶鱼效应”的前提条件是要出现“鲶鱼” ,否则 , 班 级的“死水”难以搅动 ,沉闷的局面无法打破 , 就不能刺激“沙 丁鱼”积极竞争。但班级无法象企业那样从外部引入人才 , 通过 补充新鲜血液 , 给因循守旧的管理层和不思进取的懒惰员工带来 压力 , 只能在班级内部发现、 培养和用好“鲶

鱼” , 充分发挥其刺 激、示范、带动作用。

1、要选准鲶鱼。 “鲶鱼”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 它既能打

破现 状, 激活班级 , 将“沙丁鱼”的潜能激发 , 也能搅局、乱班, 导致班 级失控。我们要利用其积极作用 , 抑制其消极影响 , 能否选准“鲶 鱼”就至关重要。 而且班级中的“鲶鱼”不仅要有威胁力与驱动 力, 能给“沙丁鱼”带来压力 , 驱使“沙丁鱼”想动 , 不得不动 , 还要有说服力与号召力 , 能给“沙丁鱼”起示范作用 , 带动“沙 丁鱼”能动会动 , 善动巧动。这样的“鲶鱼”才能以其人格魅力 征服全班 , 才能通过自己的言行引起周围的人关注 , 影响、吸引其 他同学在不知不觉中加以仿效和追随。 我们在选择充当“鲶鱼” 的对象时 , 不仅要注意那些学习优异 , 成绩突出者 , 若成绩平平 , 就缺乏威望与影响 , 难有说服力 , 更要把着眼点放在那些潜能较 大 , 通过有效激发其成绩在短期内能得到较快提高者身上 , 这样

的“鲶鱼”才有号召力 , 具有标杆作用 , 才能刺激“沙丁鱼”在 “你能我也能”的思想支配下 , 促使班级形成“比、 学、赶、超” 的局面。其次,选择的对象思想要好 , 遵规守纪 ,不甘落后 , 有理想 抱负 , 这样的“鲶鱼”才能产生积极效应。 若自私自利 , 骄横霸道 , 它虽能激活班级 , 但起的可能是坏的带头作用。 再次,选的对象要 有人缘 , 善于交往 , 人际关系和谐 , 这不仅使其具有凝聚力 , 易产 生一呼百应的效果 ,

还能在给班级带来压力和紧张气氛的同时 , 维护班级稳定 , 使班级“活”而不乱 , “争”而有序。第四 , 要有 良好的心理品质 , 如意志坚定 , 决断果敢 , 做事雷厉风行等 , 在性 格、气质等方面也值得其他同学模仿。第五、能言善辨 , 说话富

于激情 , 充满鼓动性和煽动力。若只会闷头学习 , 不善鼓动表达 , 也难以发挥其带动作用。

2、要培养鲶鱼。班级成员不能流动 , 人数又少 , 不一定

就有 现成的,既成绩优异、品德高尚 , 又个性优化 ,能言善辨 , 有人缘的 全能型人才 , 而往往是在某些方面优异 ,其他方面又存在不足 , 这 就会让教师选择的目标落空。一旦出现这种现象

, 就需要教师有

一双慧眼 ,善于从班内发现潜在的“鲶鱼”型人才 , 积极培养 ,将 其潜能有效挖掘 , 将“沙丁鱼”变为“鲶鱼”。作为班主任就要 有敏锐的识别力和深刻的洞察力 , 善于识别人才 , 能从日常学习、 生活中发现学生的优势与特点 , 从众多的“沙丁鱼”中识别、发 现“鲶鱼”。其次 ,要注意填平补齐 , 加强其弱势项目的培养 ,尤 其是要加强其思想引导 ,心理疏导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 以使 其产生正能量。再次 , 对培养对象要指导其全面分析自身条件 , 确立合理的目标 ,并督促学生为实现目标而奋斗 , 这既能让学生 明确往什么方向走 ,也能给其压力 ,促使其迅速成长。第四 , 要善 于根据学生的长处安排活

动 ,布置任务 ,避其所短 , 扬其所长 , 使 其优势充分发挥。

3、要用好鲶鱼 , “鲶鱼”数量不多 , 却是强势群体 ,能

量很 大。一般能充当“鲶鱼”的大多不是唯唯诺诺的听话者 , 而往往

个性鲜明 , 甚至桀骜不羁 ,自由散漫 , 不太合群。作为班主任要掌 握“鲶鱼”的领导艺术 ,首先,对其管理要松紧适度 ,放收结合 , 若只放不管或管得过松 , 容易致其“越界”“脱轨” ;若只管不 放或管得过紧 , 会限制其能量 , 起不到“鲶鱼”的效应。 只有管放 结合,该管则管 ,当放则放 ,才能既活跃班级 ,又避免“鲶鱼”成 为“剌头” ,难以驾驭 , 带来消极影响。其次 , 要了解“鲶鱼”的 优势,准确把握其特点 ,并根据其优势与特点量身定制 ,开展活动 , 以开发其潜能 ,用其所长 ,避其所短 ,有效发挥其刺激、 带动作用。 再次,鲶鱼型人才往往恃才傲物 , 服软不服硬。教师应尊重其个性 , 对其多加赏识 ,并创造条件 , 帮助其施展才能。对其不足 ,只要不 是原则问题 ,则应包容大度 , 而不能求全责备 , 过于苛求。第四、 要以其为核心组建团队 , 发挥“鲶鱼”的作用主要不在它自身 , 而是要通过它把“沙丁鱼”都激活 , 带动起来。若以其为核心组 建团队,合理搭配 ,在活动中开展团队间的竞争 ,更有利于发挥它 的刺激、示范、带动作用 , 把“沙丁鱼”都有效激活。第五、要 加强与“鲶鱼”的对话。 “鲶鱼”大多有主见 ,不人云亦云 , 随波 逐流。教师要积极与“鲶鱼”对话 ,听取其

意见 , 正确的支持 , 不 当的要让其明白道理 ,这既有利于教师科学决策 , 也能让“鲶 鱼”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与重视 ,减少消极因素 , 更好地发挥 其带动作用。第六、要以理服人 , 以情感人。“鲶鱼”个性强 , 不能压服 ,班主任要深入其内心世界 , 了解其个性 , 把握其思想 , 关注其需求 , 对其多关心、引导和帮助 ,使其心服口服 , 愿意听从 教导。

二、有效激活“沙丁鱼”是形成“鲶鱼”效应的可靠保证

班级中的“鲶鱼”不象自然界的中“鲶鱼” 是靠其凶猛、 ,

残暴来威胁“沙丁鱼” , “沙丁鱼”虽动了起来 , 但这种“动” 是被迫的 , 不得不为。班级中的“鲶鱼”是靠其自身成绩的提高 或其他进步来刺激“沙丁鱼” ,使其加以仿效 , 并通过“鲶鱼” 与“鲶鱼” , “沙丁鱼”与“沙丁鱼” , 或“鲶鱼”与“沙丁 鱼”的竞争 , 促使整个班级活起来 , 产生“鲶鱼效应”。 因而班级 中的“沙丁鱼”的“动”是自觉的 ,是主动选择的结果 , 而这种 选择不仅需要出现“鲶鱼” , 需要教师培养、选拔与用好“鲶 鱼”, 还需要教师采取有效手段激活“沙丁鱼” ,促使其都动起 来。若只有几条“鲶鱼”在游动 ,成绩在提高 , 大多数沙丁鱼都安 于现状 , 无动于衷 ,就难以形成激烈的竞争氛围 , 难以有效激活学 生的潜能 , “鲶鱼效应”就无从产生 , 可见, 有效激活“沙丁鱼” 是产生“鲶鱼”效应的关键与保证。如何才能激活“沙丁鱼”, 让其都动起来 , 产生活蹦乱跳的活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 手。

1、要以活动为中心 , 以竞争为平台 ,组织学生开展多

样化 的活动

形成“鲶鱼效应”不能只激活一两条“沙丁鱼” , 不能只靠 一时的激励 , 要以活动为中心 ,以竞争为平台 , 组织学生开展多样 化的活动 , 形成一种有效的竞争机制。因为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人 人参与 , 改变班主任人盯人 , 一条一条催促“沙丁鱼”活动的方 式, 还有利于学生相互竞争。 而以竞争为平

台 , 不仅能激发学生不 服输的心理 , 还能促使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 , 使其优势得以表 现。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不仅有利于让具有不同特点与优势的学生 都露一手 , 都产生成功的喜悦 , 还利于整个班级形成“比、 学、赶、 超”的局面。

2, 要创建学习型组织 , 开展群体性的“比、学、赶、超”

活 动

产生“鲶鱼效应”不仅要以活动为中心 , 还要以团队为载 体。因为让学生个人进行竞争 , 由于知识与能力的差异 , 容易让竞 争成为“鲶鱼”的表演舞台 , 让其当演员 , “沙丁鱼”当观众 , 坐 冷板凳。而创建若干学习型组织 , 以“鲶鱼”为核心 , 合理分工 , 每个人都为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承担责任 , 使学习与活动建立在共 同愿景的基础上 , 在内部也相互竞争 , 看谁表现更好 , 这就在班内 形成一种扁平化、竞争性的横向网路系统 , 它不仅有利于充分发 挥“鲶鱼”的示范、带动作用 , 也因“鲶鱼”的不足而让“沙丁 鱼”能大显身手 , 形成优势互补 , 既促使学生个体勤奋学习 , 积极 向上,也提高群体智商 , 使团队充满活力 , 还通过学习型组织将竞 争机制渗透到学生的每项活动中 , 稳定、长期地发挥作用。

3、要用好评价和其他激励手段 , 有效地将外在刺激转化成

内 在动力

教师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 , 最常见的是评价――表扬与批 评。教师要用好评价手段 , 要通过评价鼓励竞争 , 激发学生的

求胜 心理与竞争意识 ,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 学生通过参与获得成功能 得到肯定 , 即使败落也得到鼓励 , 学生就会愿意参与 , 积极参与。 但若评价不当 ,也可能让学生忘乎所以 ,或让学生受到打击 , 挫伤 学生的自信 , 让学生失去信心和参与竞争的勇气。如有的学生经 不起表扬 ,容易骄傲 ,对其更需要敲打 ;有的学生自尊心强 , 批评 就要采取委婉、含蓄的方式。美国营销大师爱玛 ?赫伊拉曾说:

“不要卖牛排,要卖煎牛排的滋滋声。”①即勾起顾客吃牛排的 食欲,与其将牛排直接呈现在他面前 , 还不如让他听煎牛排的滋 滋声, 它会使人联想牛排躺在铁板上的情景 , 色泽微黄 , 香气扑鼻 , 香味四溢 , 从视觉、 嗅觉、听觉等多方面产生刺激 , 会最大限度地 引起人的食欲 , 让人口水直流 , 无法抗拒。 这说明表彰或批评学生 不一定要采取直接的方式 , 间接、含蓄的方式同样能达到目的 , 有时甚至效果更好。除了评价手段 , 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其他激励 手段的作用。 如学生在比赛中师生为其欢呼呐喊 , 鼓劲打气 ; 学生 在活动中教师给其提供帮助 , 创造条件 ; 把学生参与的过程拍下 来, 放给大家观看 , 或通过图片、视频 , 把学生的活动与成果寄给 家长 , 或发布到网络。甚至学生失败了 , 教师拍拍其肩 , 或抹去其 悔恨的泪水 , 或给予鼓励的眼神 , 或说一句安慰的话语 , 都能给学 生强大动力 , 促使学生重新奋起。

4、要讲究领导艺术 , 注意引导的方法与技巧 激励的效果

具有双重性 , 要使教师对“鲶鱼”和“沙丁鱼” 的激励都具有积极作用 , 避免其消极后果 , 就需要班主任善于发 挥对“鲶鱼”和“沙丁鱼”巧妙的领导艺术。如从目标来讲 , 运 用“鲶鱼效应”要做到“活”而不乱 , “争”而有序 , 就要求教 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鲶鱼”的刺激给班级带来活力 , 让所有的 学生都“活”起来 , “动”起来 , 但另一方面 ,教师又要注意 “度”的把握 ,要捏拿得当 , 注意“活”而有度 ,过度则会产生混 乱,导致管理失控。从对“鲶鱼”的利用来讲 , 教师要注意 “放”“管”结合 ,松紧适度 ,当“放”则“放” ,该“管”则 “管” ,能收放自如 , 才能既活跃班级 ,又避免“鲶鱼”成为“剌 头” ,难以驾驭。从对“鲶鱼”的重视来讲 , 也要注意“度”的把 握 , 一方面要重视“鲶鱼”的刺激 , 重视“鲶鱼”的发现与精心 培养,同时又不能过度关注 , 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它的身上 ,对其他 同学不管不顾 ,否则就会引起“沙丁鱼”的反感 , 激化二者矛盾 , 造成相互对立 ,无法形成“鲶鱼”与“沙丁鱼”互助合作 , 优势 互补、协调一致、 和谐共生的局面。 从对“沙丁鱼”的刺激来讲 教师在促使其“动”的同时 ,还要提出相应要求 , 使其遵循一定 规则,而不能象一群无笼头的野马 ,四处乱窜。否则 , 就无法实现 “活”而不乱 , “争”而有序的目标。在对“沙丁鱼”的刺激来 讲,教师也要注意方式 , 既不能冷嘲热讽 , 挖苦打击 ,让其倍感羞 愧,产生自卑 , 而要鼓劲打气 ,创造条件帮助其成功 , 让其信

心倍 增。也不能好高骛远 ,人为拔高目标 , 要求每条“沙丁鱼”都变成 “鲶鱼” ,而要引导“沙丁鱼”根据自身条件确立合理的目标 , 并号召“沙丁鱼”学习“鲶鱼”胸怀远大的抱负

, 积极进取的状

态, 勤奋刻苦的精神 ,巧思好问的方式 ,坚忍不拔的意志。此外 , 还要注意弄清被激励者的个性特点 , 明白他喜欢什么?讨厌什 么?忌讳什么?尽可能“投其所好” , 这样 ,才有利于通过教师 的激励促使“沙丁鱼”仿效“鲶鱼”的行动 ,形成一马领先 , 万 马奔腾的局面。从内容来讲 , 教师的刺激既要给学生一定压力 , 以打破班级一潭死水、过于沉闷的局面 , 消除学生得过且过、随 波逐流、不思进取的思想 ,改变学生小胜即止 , 小富即安 ,知足常 乐的状态 ; 同时又要给学生以动力 , 要促进学生胸怀大志 ,确立理 想目标 ,要激起学生积极进取 , 拚搏向上的勇气 ; 要鼓舞学生斗志 提升学生士气 ,要让学生明白 ,每个人都有无穷的潜能 , 你行我也 行。这样,才能通过刺激让学生既看到榜样与目标 , 也看到导图与 路径,学生才会感到有希望 , 积极参与 ,不断进取 ,产生好的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