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继青瓷、黑瓷、白瓷、青白瓷和彩瓷之后有一种新的瓷器。青花瓷器从一出现,就以它的色调清新、纹饰素雅、釉色莹润引起人们的喜爱。青花瓷器从元代经明、清。直到现代,繁荣了七百多年,依然经久不衰,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青花瓷是以钴土矿为着色剂,用钴料直接在瓷坯上描绘纹饰,然后施以透明釉,在1300 ℃左右的高温中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
青花瓷萌芽于唐代。在扬州唐城遗址曾出土了青花瓷片,这就把青花瓷出现的历史推进到九世纪前后,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次重大考古发现。五代到两宋时期青花瓷的制作并没有发展起来,尽管在浙江地区发现了两宋时期的青花瓷标本,但是为数不多。到了元代, 青花瓷才逐渐发展成熟。到元代晚期,更呈现出繁荣趋势。到明清两代,青花瓷逐渐取代了青瓷、白瓷和青白瓷,成为中国陶瓷生产的主流。
一、青花瓷的含义
关于青花瓷的基本要素。冯先铭先生提出三要素:1、洁白的瓷胎和纯净的透明釉;2、运用钴料产生兰色的图案花纹;3、熟练掌握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李辉柄先生则认为青花瓷至少要包括五要素:1、高温烧成的素肌玉骨的白瓷胎;2、高温透明的白釉;3、青花原料为氧化钴;4、用毛笔以氧化钴在素胎上描绘纹饰;5、在绘好纹饰的胎体上施釉,高温烧成的釉下彩。无论三要素还是五要素,最基本的就是,釉下彩和运用钴料。这基本的要素在唐代已经初步具备。
釉下彩的最早发现。是1983年江苏南京雨花台区长岗村三国吴末墓中出土的一件青瓷釉下彩带盖盘口壶。釉下彩绘画“羽人鸟兽仙草云气纹”,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釉下彩瓷器。这是釉下彩的初创。至唐代前期,河南鹤壁窑创烧出铁绘花卉纹釉下彩绘瓷,四川琼崃窑也以铜铁两种矿物为彩绘颜料。而唐代中、晚期的长沙窑,对釉下彩的烧制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它一氧化铜和氧化铁为着色剂,烧出褐、绿、红等色的釉下彩瓷。继长沙窑之后发展起来的宋代磁州窑和吉州窑,也是烧制釉下彩的著名窑场。景德镇生产的元青花瓷,是在唐、宋釉下彩绘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青花瓷的着色剂主要以钴为原料,钴在我国的应用是很早的。据考古资料,河南固始县侯固堆出土的春秋时期的蜻蜓眼绿琉璃,配有蓝白两色的琉璃。湖南长沙楚墓出土了蓝琉璃珠,经过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发现这类蓝色琉璃的着色元素是钴,这是我国陶瓷史上最早出现钴蓝的实物。唐代最早用钴蓝料的实物是1972年陕西乾县唐麟德元年(664)年郑仁泰墓出的一件白釉蓝彩盖罐。盖钮是蓝彩,说明唐初已经使用氧化钴装饰瓷器了。盛唐时,唐三彩用钴着色的蓝彩更为普遍。唐三彩的质地、制作工艺和烧成温度与瓷器不同,但是其中的蓝彩、蓝釉与以后的青花瓷的青料一样,都是以钴为原料。
二、青花瓷的起源
青花瓷到了元代已经发展到一个较为成熟的时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