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PHC管桩施工问题探讨
关于PHC管桩施工问题探讨
摘要:通过具体施工中的发现的问题和具体的工程基桩检测实例,提出了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希望对PHC预应力管桩在静压施工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加以重视,为今后此类桩基施工质量控制积累了经验,避免同样的质量缺陷产生,使PHC管桩更好的满足设计要求。
关键词:PHC管桩,静力压桩法,基桩检测;质量控制措施
PHC管桩,即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是采用先张预应力离心成型工艺,并经过10个大气压(1.0Mpa左右)、180 ℃ 左右的蒸汽养护,制成一种空心圆筒型混疑土预制构件,标准节长为10m ,直径从300mm~800mm ,混凝土强度等级≥C80。PHC管桩主要应用于房地产建设、公路建设、铁路建设、港口码头建设、机场建设和水上工程建设等领域。PHC管桩已在山东地区各类工程基础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适用于基岩埋藏深、全风化岩层或风化残积土层厚的地质条件,具有单桩承载力高,工程造价低,桩身质量稳定,施工周期短,施工现场文明等优点,但在施工中通常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静压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
1.1实例分析
某小区一住宅楼11层,框剪结构,总建筑面积13740m2,采用桩基础。基础设计为PHC管桩,桩径为Φ400,桩长20m,设计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分别为1125kN,为2节桩,接桩方式为焊接,采用静力压桩法施工,共施工PHC管桩336根。工程结束后选取4根桩做了静载荷试验,其中 67#试验桩当加载至1575kN时,沉降急剧增大,沉降达到44.49mm,对该桩做低应变动力检测,未发现桩身有质量问题。结合Q-S曲线分析。
造成此类现象原因:
(1)勘探点不够或勘探资料不详,对工程地质情况不明,尤其是持力层的起伏较大,致使设计考虑持力层或选择桩有误;
(2)勘探工作以点代面,对局部硬夹层,软夹层不了解,压桩施工遇到这种情况,就会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施工控制标准。
1.2质量控制措施
(1)详细探明工程地质情况,必要时应补勘,合理选择施工机械、施工方法;
(2)防止桩身断裂。
严格认真控制PHC预应力管桩施工工艺与施工质量,它在静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就可以避免,PHC预应力管桩值得我们大力推广应用。
2接桩质量问题
2.1实例分析
某小区一住宅楼6层,砖混结构,地基土层主要为粉质粘土,具中高压缩性,采用疏桩减沉复合桩基。设计桩基为PHC管桩,桩径为Φ400,桩长19m,为2节桩,接桩方式为焊接,采用静力压桩法施工,桩间距3米,共施工PHC管桩120根。做低应变动力检测,发现10根管桩接桩处存在明显缺陷反射,结合低应变曲线分析。
经开挖发现以上桩存在如下问题:
(1)焊接前连接处没有处理干净,留有泥巴等杂物,焊接质量有问题;
(2)连接件不平,有空隙,造成焊接不牢;
(3)桩身倾斜,斜率大于2%,压桩时破坏连接,接桩处产生弯曲。
2.2质量控制措施
(1)接桩前对连接部位上的杂物等必须清理干净,保证连接部位干净;
(2)接桩时检查连接部件是否牢固平整及焊接质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3)接桩时,应保持桩的垂直度,焊接后,自然冷却,严禁用水冷却或焊好后立即施工,认真检查质量符合要求后方可施工。
3群桩挤土效应问题
3.1实例分析
某小区一住宅楼11层,框剪结构,采用桩基础,基础设计为PHC管桩,桩径为Φ500,桩长18m,设计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为1800kN,为2节桩,接桩方式为焊接。采用静力压桩法施工,共施工PHC管桩340根,场区地层不均一,地下水位1.5 m,地基土较弱,压桩时挤土效应显著,经对该区域桩做水准观测,桩身均有上浮,与初始值相比较上浮超过25mm。对该区域的桩做低应变动力检测,不少桩在中间部位存在较严重缺陷反射,桩身有质量问题。
造成此类现象原因:
(1)压桩过程中土受挤压向上隆起,导致相邻桩上浮;
(2)在软土地基施工较密集的群桩时,由于压桩引起的孔隙水压力把相邻的桩推向一侧或浮起。
3.2质量控制措施
(1)采取降水或排水措施;
(2)采取规范合理的压桩顺序。
最后,通过长期的工程施工及检测,在施工中注意控制施工时控制桩身断裂,沉桩达不到设计要求,桩顶位移,接桩处松脱开裂等问题。通过施工中的提高施工的质量,可以使PHC管桩得到更好的应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