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育案例 课间有学生打架了

来源:好兔宠物网
教育案例 课间有学生打架了

课间学生打架也成了我的快乐事情,关键是换个角度看问题。

班长让我看看她的裤子,说是被冯×踢的,我一看满裤腿上都是脚印,笑着为她扫了扫,安慰安慰后,让她把冯×叫来。

你知道这冯×何许人也?是这学期刚从一班过来的孩子,内向到极致。开学一个多月了,我还没见过他张嘴说话。他怎么会打班长呢?

来到办公室,他就站着,一言不发。我对他说:“来到办公室,老师想听听你来到这儿的收获。每说一句话,加2分,说够10分,你就可以走了。”

他坐在我旁边,我开始备课。

十分钟后,他说第一句话:“我不该打毕×。”

“好,奖励2分,说明了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继续说。” 二十分钟后,说第二句话:“我应该上课发言。” “好,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再加2分。”

三十分钟后,说第三句话:“因为不守纪律,耽误上科学课了。” “好,认识到有损失,说明这节课过得有价值。”

下课时,他说了两句话:“一节课老师都在忙于备课,还要解决我的问题,老师很辛苦。今天我们小队得不了自律小队了,这是我的责任。”

“再说一个'好’,好在你会体谅老师了,同时老师相信你能做一个负责任的孩子。”我握了握他的手,把他送出了办公室。(快乐014)

【点评】 两种教育思路

处理学生问题有两种思路。

1.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学生成长。

2.看到现象——进行教育——达到教师目的。

第一条思路的主线是“问题”,第二条思路的主线是“管理”。 窃以为快乐014老师处理学生冯×打架事件,其思路属于第二种。 冯×踢班长,这是个现象。教师把他叫到办公室,用发言记分不发言不让走的办法迫使他承认自己不该打人,上课应该发言,不该耽误上课,影响了集体荣誉,害得老师很辛苦;老师说了四声“好”,鼓励冯ד做一个负责任的孩子”,于是这件事就处理完了。

搞不清老师到底打算解决什么问题。打人问题,不发言问题,不守纪律问题,不能体谅老师问题,还是什么问题。又好像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看不出这次谈话的主题,看不出冯×经过这样的工作有多少进步,他只是“承认”了许多错误而已。一个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用处不大。因为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犯的大多数错误,在犯错之前就明知道这是错误的。难道冯×不知道踢人不对?不知道应该守纪律?知道不对,如果只承认了不对,不知原因何在,不知以后如何避免这种错误,认错又有多大意义?

我发现很多老师都是这样,把学生承认错误看作教育的成功,看作处理一件事的结尾,殊不知这常常连开头都算不上。

这种教育,可以称之为“认错教育”。从科学角度看,这种“教育”在多数情况下都属于做无用功。

更重要的是,我看不出这位老师经过这次谈话,自身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有什么提高。教师没有研究任何问题。

这种教育,可以称之为“无研究教育”。教师素质提高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把精力都用在这种实际上没动脑筋的教育上了。

据快乐014老师说,冯×是一个“内向到极致”的孩子。他是从来如此,还是转到本班来才变成这样?这非常重要,应该了解清楚。一个十分内向的孩子发生攻击性行为,这是心理问题的征兆,而且按我们的经验,问题还不小。教师应该追溯孩子成长史,搞清原因(有好几种可能的原因),进行心理调治,否则今后还会出现类似事情,而且可能愈演愈烈。

教师最后鼓励冯ד做一个负责任的孩子”,似文不对题。冯×的问题可能主要是心理问题而不是责任感问题。

总之老师这件事不是以问题为主线,而且老师似乎并没有研究问题的愿望,所以他的思路是漂移的,问题可以随时变动。打架问题可以转移成不说话问题,又可以转移成责任感问题,逻辑很混乱。那么到底这位老师打算解决什么问题呢?不大清楚。我的感觉是,只要学生认错服软,答应今后不给老师添麻烦,教师就认为成功了。也就是说,教师的工作目的是方便今后的管理,而不是学生真实的成长,或者也可以说,教师认为只要学生服从教师的管理,就是成长了。我们把这叫做教师中心。

处理学生问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真问题的研究为主线的时候,才谈得上素质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