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苏霍姆林斯基

来源:好兔宠物网
苏霍姆林斯基名言荟萃 :

时间: 2007-02-01 17:37:05 | [<<] [>>]

苏霍姆林斯基名言荟萃 :

1.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2.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

3.对父母和同志,对集体和社会,对人民和祖国的义务感,要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人的一生。不懂得什么是义务和缺乏义务感,就谈不上人的道德,也

谈不上集体。

4.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羞耻

心、责任心和事业心。

5.爱人吧!对人的爱是你道德的核心!应当这样生活:让你的道德核心健康、纯洁、强大无比!做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是说要为你周围的人贡献出自己

心灵的力量,让他们更美好,精神上更富有、更完美;让你生活中接触的每一个人从你那儿,从你的心灵深处得到一点最美好的东西。

6.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易于接受道德的熏陶。

7.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8.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

理解,以及对祖国的语言最细腻之处的体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领导的学校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不允许低年级学生一天在室内进行3小时以上

的脑力劳动,不允许12-15岁的少年每天(除在校上五六个小时课以外)花四五个小时做家庭作业。他认为,过重的作业负担“会催残少年,使他的健康终生

遭受不良影响,会损坏他的美,使脊柱弯曲、胸廓狭窄、眼睛近视。”

苏霍姆林斯基向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学校必须把培养儿童进行紧张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习惯当作重要的教育任务”。

苏霍姆林斯基创造教育的方法集中到一点就是:增加孩子的智力劳动的比重,促使并教会他们关于智力劳动,激发他们对智力劳动的爱,使学习具有思想、感

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不

要让学生为分数而奋斗,而要让他们由于获得知识而感到愉快。他带孩子们到森林、田野、果园游览,观察大自然的生命现象,将课堂上的课程教学、课外的

学科小组的探索性活动与相应水平劳动技能结合,将包括知、情、意、行各方面的人生内容在劳动中融合,以深化对人生的探索。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中,对人的同情心,与对祖国的热爱、对邪恶势力的仇恨,是自然融合在一起的。他说:“我们负有培养学生善良、仁爱、热忱

和富有同情心的义务。”“教导儿童,要善于根据眼神、语言、动作和行为最微小的细节去感受他人,而首先是感受自己母亲的忧伤、不安和苦楚。”“对悲

欢的敏感和同情只能在童年时代培养。在这个年龄,心灵对人的苦难和不幸、烦恼和孤单特别敏感。”

苏霍姆林斯基肯定:“我们学校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惩罚。这首先是因为创造的渴望,给人们做好事的喜悦,成了他们童年欢乐的源泉。我们在少先队

和班级里,从不对学生当众呵斥、抽皮带、敲后脑勺等。” “要善于表扬好人好事”,这样才有利于培养“真正的人”。

“我的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热爱孩子。”这一句话,他用了一生的时光去实践;这一句话,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光来

回味。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著作中中译本达二十多部,著名的《育人三部曲》包括《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分别涉及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和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他论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已在我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他的许多名言和术语,诸如“让孩子抬起头来走路”、“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创办快乐学校”、“实施和谐教育”、“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头上”等等,也在我国教育界广为流传,并在广大校长、教师中产生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从教35年(1935~1970),研究过种种教育难题,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留下了影响深远的教育遗产。其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和公民教育理论及其实际施教模式,对于我国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极具借鉴意义。 一. 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及其实际施教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的贡献之一,在于他对原有的“全面发展”理论补充了某些新的思想。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把“和谐教育”概念纳入了“全面发展”理论之中。“和谐教育”意味着:一是处理好认识世界(即理论学习)与改造世界(即实践活动)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之处于相互促进的和谐之中;二是处理好各个表现领域的和谐关系,使每个学生在其天赋所在的一切领域中(而不只限于学习中)充分地表现自已的出类超群;三是使学生因某事成功而带来的自尊、自信和自豪感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并取得同样的成功。总之,是找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金矿脉”、“闪光点”,使学生产生一种情感动力并发生情感转移,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确认自己是“大写的我”,以此找到和打开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苏霍姆林斯基把“精神生活”范畴补充进了“全面发展”理论之中。“精神生活”意味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积极向上的需求和兴趣能够在其积极活动中得以形成、满足和发展,使学生特有的天赋才能有机会充分显露和发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是其全面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志。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学校里,不能只有听课、作业、考试而没有精神生活,也不能只有纯体力劳动而缺乏智力因素的精神生活。

再次,苏霍姆林斯基用德、智、体、美、劳“相互渗透”说丰富了“全面发展”理论。所谓的“相互渗透”,就是德育中有智育,智育中有德育,劳动教育中有德、智、体、美各育,相互交织渗透,相互促进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并证实:渗透式的教育才有利于全面发展并且效率高,单打一的教育不仅效率低,而且导致学生片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不仅把“和谐教育”说、“精神生活”说和“相互渗透”说引进到“全面发展”理论之中,而且实际构建了一个体现这些学说的施教模式——一个为“全面发展”的教育服务的模式。这个模式拥有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其中起骨架作用的是如下三个子系统。 1. 由学校、家庭、社会构成的整体施教系统 在此系统中,学校是起“指挥作用”的主导机构,它引导家庭、社会按照学校的教育意图和计划,完成各自无可取代的特殊教育任务。学校教育应是家庭教育的引领者,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完善补充和动力源之一;学校应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促进者,社会应是学校全部教育活动的大环境、参与者和支持者。 2. 由空间、时间、爱好构成创造活动系统 通过周密安排活动空间、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构成真正使学生如痴如醉地各从其事的创造系统。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是:建立数目众多、种类多样的课外活动小组,保证学生的活动空间;建立让学生自由支配一定时间的制度,保证学生的活动时间;引导学生在此空间和时间内突出三项爱好:最喜爱的学科、最喜爱的读物、最喜爱的劳动创造项目。

3. 由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构成师生合作关系系统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二者协调一致、亲密合作,达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和谐统一。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引向“突破口”,导入自我教育,走上全面发展的轨道;通过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性能自主自律地、如痴如醉地沿着创造性的、全面发展的道路迅速成长。 二. “公民教育”理论及其实践遗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小学生就是一位小公民,学校教育必须按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循序渐进地培养其应有的公民品质。苏霍姆林斯基最注重的“公民教育”是:有共产主义理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有自觉的社会公德;有集体主义精神;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

1. 关于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具有共产主义理想,是社会主义公民精神文明的首要特征。共产主义理想是激发儿童和青少年不断产生崇高、纯洁、美好的愿望的源泉。 在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中,苏霍姆林斯基反对教条地灌输空洞的口号和词句,主张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和心理差别,采取学生能够接受的、丰富多样的、潜移默化的形式,包括口头语言、文字暗示、实际活动、劳动锻炼、参观访问、跟踪寻找革命史迹等形式,力求震撼学生心灵,升华共产主义意识,取得实际成效。

2. 关于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教育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教育是一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潜移默化的工作。苏霍姆林斯基由首先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母亲(了解和体贴母亲的忧伤和难处;力所能力地分担母亲的家务;以优秀的在校表现让母亲满意、高兴、自豪等),扩而广之,为家人、为亲友献出爱心、付出爱行;再扩而广之,为学校、为家乡献出爱心、付出爱行;继续扩而广之,为家乡父老乡亲、尤其是孤老病残者献出爱心、付出爱行;再扩而广之,为素不相识的路遇人献出爱心、付出爱行等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爱出于奉献,奉献中产生出情感美。苏霍姆林斯基断言,如果一个孩子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爱,会爱自己的祖国吗?

3. 关于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为自己的帕夫雷什中学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彦动教育体系,包括劳动教育的原则、劳动教育的类别、劳动教育的物质基础、劳动教育的组织形式、劳动教育的的方法,旨在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推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发掘学生的天赋才能,促进学生适应科技革命和现代化生产需要的职业定向。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并证实,一个学生如果不能亲身体会刭依靠自己的亲手劳动为自己提供吃穿是人生最重要的因素,就不可能真正培养出热爱劳动的品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劳动只有成为经济上的需要时,才具有教育的力量。如果一个孩子把享受父母创造的幸福作为自己快乐的唯一源泉,而不是通过劳动和克服困难去享得快乐,那么他在家里和上学之后都会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从而造成“再教育”的难题,甚至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苏霍姆林斯基确证,如果儿童懂得为别人的幸福和欢乐而付出劳动,并为此而流了汗、手上磨出了老茧,那么他的心就会变得善良、敏感、温柔;只有通过劳动,一个人才会以热忱的心去待人接物;经历过劳动的孩子比起没有劳动过的孩子,在对待周围人的态度上是完全不同的。

4. 关于社会公德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智慧、科技赋予人英支配自然力的偌大权力,以致一个人可能决定成千上万人的命运,因此,自律和公德的培养是学校义不容辞的重大任务。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同情人、关心人”是社会公德的奠基性品质,不能离开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责任来培养学生的高尚公德。

5. 关于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精神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必备品质,学校对这种品质的培养发挥着重大作用。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证明,集体主义精神只能靠集体本身来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集体不只是一个有组织从属关系、有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的群体,而是由在需要、兴趣、智力、思想、道德、社交、创造力、审美观等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人们所组成的精神上的统一体;集体意味着其成员各有个性,缺乏其成员的鲜明个性就谈不上集体。如果一个集体里找不到思想丰富、各有爱好的不同类型的人,这个集体就没有吸引力。本着帮助每个人找到与自己的能力相宜的事情、使他在集体面前展现自己的才能这一教育者的责任,苏霍姆林斯基总是尽重创造条件,激发丰富多来的精神生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为同学们提供包括能影响别人的道德、智力、审美、劳动、健康等诸方面财富,为充实集体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

苏霍姆林斯基注重在集体中培养“良心约束”能力,使每个人都能用别人的眼光看自己,从而理解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以及什么是必须做的,亦即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责任心。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必须提倡、引导、扶植能为公众造福的兴趣和需要,防止单纯为了消遣作乐的兴趣和需要,否则就会导致集体及其成员的精神贫乏和空虚。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校内集体成员要走出小圈子,直接参与社会和公民活动,以求既改造和丰富客观世界、又改造和丰富集体成员的主观世界。

6. 关于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当今首先是“人的时代”、“人的世纪”,学校既要重视学生在科技素质方面的教育,同时更要重视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为此, 苏霍姆林斯基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合乎上述双重使命的智育体系。这个体系具备两大特点:一是充分反映了当今时代对人的全面要求,旨在通过智育形成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培养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开发其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发掘每个学生独特的天赋才能,授予他们牢固而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精神丰富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文明公民。二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论,把智育纳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个总体的、完整的施教系统之中,统筹兼顾地处理智育与其它各育的相互渗透关系以及智育这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内部的各种矛盾、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智育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但又不能仅仅归结为一是知识量的积累。知识水平与智力水平之间不能划等号,尽管后者有赖于前者。教学的目的在于使掌握知识的过程保证最佳水平的一般发展,而在教学过程中达到的一般发展又反过来促进更顺利地掌握知识。智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开发智力,最完善的教学乃是开发智力的教学。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世界观的形成是智育的核心,发挥教学、智育的世界观功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度的智力素质,才能适应科技革命和现代化生产的需要。他预言,在未来社会中,不论职业分工如何,都应具备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智慧和创造性在劳动中起主导作用,劳动者都应当善于创造性的思考,应当是富于智慧眼人。他还认为,在现代,英雄主义不仅要求人们有劳动热情,顽强、勤奋,而且要善于劳动,有高度的文化,把握先进的技术,有创造精神。他认定,通向科学的道路始于基础教育。学校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爱知识、爱书籍、爱科学;教育工作中应尽可能鲜明地反映科学正在变为直接生产力这一趋势。

苏霍姆林斯基断言,就人来讲,在当今时代,没有良好的教养,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高水平的智力素质和多方面的智力兴趣,要提升到道德尊严的高度是不可思议的。智慧应当使人享得文化财富和美学珍品带来的幸福;一个人若不具备中等以上的教养,未经过中等以上的智力训练,就不可能接触智力财富,也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对社会来说,没有其成员高度的知识和智力素养,不论是生产劳动、人们关系的起码文明,还是公民职责的履行,都是不可能的。不学无术和智力不开化的人的存在,不仅其本人不可能是幸福的,而且会殃及他人和整个社会。因此,学校有责任不让任何一个未受过智力训练的人进入社会生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