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与省域经济联系研究——以西部三大典型区为例
来源:好兔宠物网
北京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与省域经济联系研究 ——以西部三大典型区为例 李京晶,马耀峰,李创新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北京是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入境口岸之一。人京旅游流西向的扩散转移对省域之间旅游经济 联系强度具有极大的直接促进作用,转移态是反映旅游流流向和流量的重要指标。在对我国西部三大典型旅游区界定的基础上, 利用转移态指数模型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对入京旅游流向西转移态及其与西部三大典型旅游区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相关 性分析,得出入京旅游流西向转移态对西部典型区经济的影响程度为:成渝>泛西安>云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原因,并对西部三 大典型旅游区如何更好地吸引北京入境旅游“二手客源”,以促进旅游业更快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转移态;西部三大典型旅游区;经济联系强度 中图分类号:F59o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141(2010)03—0212—04 Analysis OilLill ̄eS betweenInboundTourismFlows ofWestwardD胡 on ofTouristthroughBetiing andTourimlEconomy -‘ 。。。’——A Case Study of the Three Typical Tourist Areas in the West LI Jing—iing,MA Yao—feng,LI Chuang—xin (College ofTourism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Shanxi Nomlal University,Xi’aJ1 710062,China) Abstract:Apart from serving as the economic,pofitieal and cultural ce/l[e/"of China,Beijing was also O/le ofthe mo6t important inbound ports. The westward difusion oftouirst lfow through Beijing greatly as well as directly promoted the intensity oftourism economy among provinces.Transfer status was a siC'leant indicator,which relfected the lfow oftourism and the trafic lfow.Based on the disitnctions oftypical tourist al-ea8 in OUr(301110-・ try,this paper analy ̄the intens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westward difusion oftourists through Beijing and the economy ofthe three typical tourist areas.coming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impact of the tourism Oil the three typical tourist areas was respectively diferent.Chengyu aIea was the one mostly affected,then followed by extensive Xi’all and last by Yungui area.Besides,this paper analyzed its cauls and further put forward to some tae- ties and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attract“Second~hand sourc ̄”effectively. Key words:tl'a ̄er status;three typical tourist an猢ofthe West;economic link intensity 1 引言 间入境旅游趋向平衡…1。北京是我国的经济、政治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入境旅游取得了巨大成绩。 化中心,也是我国重要的口岸之一。2007年,从北京 由于缺乏理论的有效指导和支持,旅游发展实践超前 向我国西部地区扩散转移的入境旅游游客数量已占西 而理论滞后现象使我国旅游业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 部接待入境游客总数的3O.54%,可见北京入境旅游 大差距,旅游发展东西部区域差距和经济发展差距趋 流的扩散转移对西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北京西向 同。此外,由于资源规模、类型与组合条件、产业要素 旅游流的转移态和北京与西部典型旅游区的经济联系 与基础设施、环境与氛围、区位等差异的影响,我国入 强度,对总结归纳和演绎我国入境旅游流东一西递进 境旅游东部比西部区域得到超前发展,“马太效应”明 演化规律,发现深层次的驱动、影响制约因素、主导因 显。增长和滞后区域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产生“极化效 素和演化机理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应”,带动了入境旅游流也向这些区域流动,使区域间 旅游流的空间转移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发展差异不断扩大;同时也产生扩散效应,各生产要素 之一,在国内外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国外, 从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流动,分散了旅游流,使区域 美国学者赖利首先开展了空间扩散和区域相互作用的 研究;弗朗索瓦・佩鲁、赫希曼、鲍得威尔、汉森提出或 收稿日期:2010一O1一l1;修订日期:2010—02—29 补充了增长极理论,为区域扩散理论奠定了基础 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东一西 Miyuki Mitsutake对日本游客在中欧的流动模式和趋势 递进空间演化机理研究”项目(编号:40771058)。 进行了分析预测[3 ;Lundgren提出旅游者在城市间的 第一作者简介:李京晶(1985一),女,陕西省汉中人,硕士研究生, 相互流动以及大城市向旅游地的垂直流动模式[ ; 研究方向为旅游开发规划与市场。 通讯作者:马耀峰(1949一)。男,陕西省兴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Pearee D广泛而深入地对世界范围内旅游者运动模式 陕西师范大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旅游者行为与旅游市 进行了分析。在国内,郭来喜、唐顺铁、陆林提出旅游 场开发方面的研究。 流是以旅游客流为主的一个复杂巨系统[5 ;牛亚菲等 ・21 2・ 资源_开发与市场Resouree Deve1oDn1ent&Market 2010 26 分析了北京市183个景区的旅游客流变化规律与变化 动因;保继刚等探讨了城市旅游驱动力的转化问题,发 现城市主导驱动力因时因地而不同,并利用旅游统计 资料对中国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研 究[6 3;庞丽、王铮等分析了入境旅游和各区域经济增长 之间相应的因果关系l7 ;刘静艳、马耀峰等通过实地抽 样调查,研究了入境游客市场结构特征、客流时间变化 规律及空问流动趋势_8 ;卞显红、沙润等运用模糊综合 评判与层次分析理论,研究了长三角城市群之间入境 旅游流的流动规律 ;薛莹以上海、江苏、浙江为例,研 究了国内旅游流的区域内聚特征规律u。。。总体来说, 学者们以不同区域为对象,通过对旅游统计资料和实 地调查数据的分析,在入境旅游流研究方面取得了重 大进展。然而,对旅游流空间演化的深层发生机理、递 进动态变化及其制约关键因素等还缺乏深入、宏观、系 统的研究,特别是在对旅游流的空间转移与政治、经 济、文化、环境、气候变迁等因素的关系等还缺乏深入、 宏观、系统的研究。此外,这些研究对大型中转口岸的 旅游流向西部梯度转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仍停留在 “客源地一目的地”模式上。本文选取北京和西部的三 大典型旅游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入境 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区域界定及数据来源 2.1 区域界定 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组对典型旅游区域的 界定和本研究的需要,划分出2条典型旅游带、6大典 型旅游区及相对应的l6个典型旅游省(市)。两大旅 游带为东部沿海旅游带和西部内陆旅游带,东部沿海 旅游带包括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旅游带,西部内陆 旅游带包括泛西安、川渝、云贵3个典型区。其中环渤 海旅游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和河北省,泛西 安仅指陕西省,川渝包括四川省和重庆市,云贵包括云 南省和贵州省。本文选择环渤海旅游区的北京市和西 部三大典型旅游区,从“点一面”的视角,研究其经济之 间的关联强度。 2.2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旅游局发布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和《中国入境旅游抽样调查资料》为主要数据来源,以 2008年10月笔者亲自参加的入境旅游市场调查的数 据为参考,选取1997--2007年(2003年由于“非典”的 原因,抽样调查数据缺失,故本文不包括在内)共10年 数据,并采用Spssl6.0及Excel统计软件,研究了入境 旅游流向西转移态对我国西部典型区经济的促进作 用 ・研窑方法・ 3入境旅游流的空间转移态与旅游经济联系 3.1转移态指数 游客转移态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流入或流出某 地客流强度的定量表达,是游客接待指数和游客转移 比重的乘积L4J。为了表达北京入境旅游流到西部典型 旅游区的流量特征,对其公式定义为:S =a Ti(i.j :1,2…)。式中,S为北京入境旅游流向第i地转移的 转移态指数;Aii为北京入境旅游流向第i地转移的转 移比重;Ti为某地游客接待指数。某地入境旅游流接 y 待指数的数学公式为: = ×100。式中,Ti为第i Amin 目的地接待指数;Xi为该地接待入境游客数量;xo为 基准参照地接待游客数(本文选取接待境外游客数量 最少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为参照数进行研究)。根据相 关数据,整理出从1997--2007年内北京年入境旅游流 向西部三大区域的转移态值,并根据北京入境游客西 向转移态的大小把旅游客流分为5个级别:大于3000 人为极强旅游流,2000---3000人为很强旅游流,lo0 2000人为强旅游流,500---1000人为较强旅游流,小于 500人为弱旅游流(表1)。 表1北京入境旅游流西向转移态 1 2OO l000 8OO 6OO 4OO 200 -◆_成渝 十云贵 泛西安 图1旅京入境游客向西转移态 为了清晰地反映出旅京入境游客向西转移态,绘 制了图1。根据图1,从旅京入境旅游流西向转移态来 看,1997--2007年北京向西转移梯度推进并不均衡。 我们对这3个地区10年的转移态求平均值发现,泛西 安最高(5342.34),成渝地区次之(3469.85),云贵地区 最低(2050.19)。2000年前,泛西安的转移态明显高于 ・21 3・ 云贵和成渝地区的转移态,这说明入境旅游者对以西 出一致性。2006年和2007年的经济联系强度都出现 安为代表的历史资源的偏爱和我国对外旅游宣传经典 线路(京一西一桂一沪)的影响所致。2000年后,成渝 地区明显呈现出急剧上增趋势,说明成渝地区旅游发 展的巨大潜力,也与其3A以上的旅游景区占西部所 了陡高的态势,这是因为《中国入境旅游抽样调查》在 这两年采取小样本调查而出现的误差。总的说来,泛 西安与北京的经济联系强度最为密切,说明北京是陕 西重要的入境中转地之一,云贵和成渝地区由于航空 距离、资源丰度等因素与北京的经济联系强度较低。 3.3空间转移对旅游经济联系的促进作用 有景区22.92%的高旅游资源有关。1997--2007年北 京向成渝地区的转移客流级别情况是:4年出现极强 旅游流,2年出现很强旅游流,1年出现强旅游流,3年 出现较强旅游流;云贵地区:2年出现极强旅游流,2年 根据表1和表2,除去2006年和2007年的数值, 分别对北京西向转移态和北京与西部三大典型旅游区 出现很强旅游流,5年出现强旅游流,1年出现弱旅游 流;泛西安地区:8年出现极强旅游流,2年出现很强旅 游流。3个地区均没有出现弱旅游流,可见北京作为 西部三大地区的“二手客源市场”的重要性。 3.2旅游经济联系强度 本文借鉴刘宏盈提出的修正的省际旅游经济联系 强度模型来测度北京与西部地区旅游经济的联系强 度 。先通过修正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计算出 北京到西部5个省(区)的经济联系强度,再通过加和 合并的方式求出3个西部典型区的旅游经济联系强 度。经过修正的省际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为: }rl :_v 箸 盥×100。式中,R为两省旅游经济联系 强度指数;Pf、 分别为第i年度两省人境旅游者数 量; 、 分别为第i年度两省国际旅游外汇收入;D 为北京至西部某省省会城市(或中心旅游城市)的距 离。由于旅游流的流动是大规模的流动,故采用航空 距离,并引入航空参数 , 表示从北京飞往各省区 (旅游中心城市)的日航班数占北京飞往西部所有省 (区)航班数(旅游中心城市)的比例。通过计算,1997— 2(X)7年北京和西部三大典型旅游区的经济联系强度数 值见表2。 表2北京和西部三大典型旅游区的经济联系强度 从表2可见,北京和泛西安的经济联系强度最高 (170.22),其次是成渝(45.02),云贵与北京的经济联 系强度最低(26.42),这与北京西向转移态的排序呈现 ・214・ 的经济联系形成时间序列,并用Spssl6.0对三组数据 绘制散点图和线性拟合发现,各散点在图上都分布均 匀,并且两变量呈线性相关,即经济联系强度随着转移 态的增加而增大,说明入境旅游流的空间转移对旅游 经济有促进作用,。 根据图2显示,并用Spss16.0求出线性回归方程 为:Y:14.61+0.16X(Y代表经济联系强度),相关性 系数R=0.914,拟合优度判定系数R2=0.836,调整后 的R2:0.808,显著性检验统计量F=3O.52,回归系数 显著性检验t值分别为2.119和5.525。查t分布表和 F分布表可知,在0.1处的临界值分别为to.1(6) =1.943和Vo 1(1,6)=3.78,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t值 和显著性检验统计量F均大于临界值,故方程通过了 检验,方程的拟合效果比较明显。 黑 螓 转移态 图2北京向成渝旅游流转移态与经济联系强度线性拟合 根据图3数据及Spss求出线性回归方程为:Y =15.30+0.06X,相关性系数R=0.907,拟合优度判 定系数R =0,822,调整后的R2=0.792,显著性检验 统计量F=27.680,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t值分别为 10.079和5.261。经检验,方程的拟合效果比较明显。 根据图4数据及Spss分析结果求出线性回归方程 为:Y=100.695+0.1lX,相关性系数R=0.893,拟合优 度判定系数R2=O.797,调整后的R2=0.763,显著性检 验统计量F=23.58,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t值分别为 9.756和4.856。经检验,方程的拟合效果比较明显。 l l ∞ ∞ 对成渝地区而言,旅游经济的加大将进一步吸引 越来越多的北京入境游客,旅游流的转移还有很大的 ∞ 憩 燃 转移态 图3北京向云贵旅游流转移态与经济联系强度线性拟合 鹱 1 垮 转移态 图4北京向泛西安旅游流转移态与经济联系强度线性拟合 通过对北京向这3个区域旅游流转移态及经济联 系强度建立回归线性方程,比较线性方程斜率,得出入 京旅游流向西转移态对西部典型区经济的影响程度 为:成渝(0.16)>泛西安(0.11)>云贵(0.06)。由于 成渝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以及与京交通便利,北京飞往 成渝地区的日航班占飞往西部航班的前三甲,对西部 地区的经济影响程度较大,是入境旅游上升的“一匹黑 马”。泛西安的转移态和经济联系强度都高于其他两 个地区,但由于旅游资源产品过于单一,使泛西安的转 移态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如成渝地区明显。云贵 地区由于地理区位的限制,转移态和经济联系强度两 个指标都较低,说明该地区还有提高的趋势。 4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北京到西部三大典型旅游区的转移态 和经济联系强度的分析,以及对这三大区域进行比较, 得出以下结论并建议:①北京不但是我国重要的入境 口岸,而且是我国西部地区入境旅游重要的“二手客源 市场”。②入京旅游流西向的扩散转移对北京与西部 典型区域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具有极大的直接促进作 用。人京旅游流向西转移态对西部典型区经济的影响 程度为:成渝>泛西安>云贵。 提升空间,要充分利用交通便捷优势,进一步加强经济 联系并发挥经济的带动作用,使旅游流的增加反过来 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深度开发高品位的旅游资源, 大力推进成渝经济开发区建设,增强旅游产品魅力,进 一步整合文化资源,采取措施挖掘巴蜀文化,加强与北 京的经济联系。陕西的旅游业是该省的支柱产业,陕 西作为我国传统的人境旅游目的地,其旅游产品大多 已进入成熟期,要加强产品的更新换代,而且要改变其 单一的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民俗 旅游、科技旅游等品位高的异质旅游资源,加固并更新 旅游形象、塑造强势旅游品牌,并进一步加强与北京的 旅游经济联系,使经济联系和旅游流转移相互促进和 提升。云贵地区对北京的转移态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 都较低,说明北京乃至东部沿海地区入境游客已经成 为其潜力巨大的市场,未来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但 该区首先需要解决交通的可进入性问题,使游客“进得 来、散得开、出得去”;在吸引客源上,应大力开展与东 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加强与西部另外两 个区域和省区的联系,加强对北京的旅游产品营销。 总之,西部的这3个典型旅游区要根据自身的特 点进一步完善旅游体系,加强产品的更新替代和优势 产品的打造,便捷区域交通网络,要充分认识到北京对 西部典型区这个“二手客源地”的重要作用,促进西部 入境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佑印,马耀峰,等.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特征及机理——以中国典 型旅游区为例[J].社会科学家,2008,(11):88—92. [2]彭震伟.区域研究和区域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8. 13』Miyuki Mitsutake.Japanese Tourists in Transition Countries of Central Eu— rope:Present Behavior and FutureTrends[J].TourismManagement,1998,19 (5):433—443. [4]Lundgren J 0 J.Geographical Concep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 search in Canada[J].Geo Journal,1984,9(1):17—25. [5]马耀峰,李天顺,等.中国入境旅游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32—33. [6]牛亚菲,谢丽波,刘春风.北京市旅游客流时空分布特征与调控对策 [J].地理研究,2005,24(2):283—292. [7]庞丽,王铮,刘清春.我国入境旅游和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地域研 究与开发,20o6,(3):51—55. [8]刘静艳,马耀峰,张红.上海境外游客旅游空问流动趋势研究[J].中 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o(s2):119—122. [9]卞显红,沙润,杜长海.长江三角洲城市人境旅游流区域内流动份额 分析[J].人文地理,2007,(2):32—38. [1O]薛莹.江浙沪地区的内聚旅游流分析[J].旅游科学,2OO6,20(3):6 —12. [II]刘宏盈,马耀峰.入境旅游流转移对省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耦合分 析——以上海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为例[J].2009,(8):1162—1168. ・ 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