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农书法成因窥探
金农享年 77 岁,历经清代康熙、 雍正、乾隆三朝, 适逢“康 乾盛世”。金农书法的形成离不开当时外界客观背景和自身成长 阅历。
本文着重深究金农书法成因, 窥探引起金农书法变革的时空 背景,概括为生逢康乾盛世、地处繁华都市、身经人间磨难、收 获人生财富四个方面。
一、生逢康乾盛世
清代统治者重视帖学, 打压文人士大夫, 碑学运动成为了知 识分子们奋起反激的手段。加之清代“碑” 的出土此起彼伏, 使得清代知识分子们纷纷放弃帖学, 转而研究古文字学。 以郑 ?、 金农为代表的文人学士,访名碑、探大山,逐渐引起了大部分文 人学士的共鸣, 大家纷纷在碑派领域找到了自我价值。 虽然碑刻 多在北方, 碑派书法家也在北方居多, 但这股新鲜的风气很快飘 到了南方, 南方书法家们逐渐也品尝到了古雅碑学的味道, 于是 娟秀内敛的书风逐渐被感染改造,形成了全国性的古朴碑学热 潮。清人尚变、尚态、尚朴、尚碑的特质,于金农身上全部体现 出来。
二、地处繁华都市
在艺术文化形成的历程中, 自然条件起到蕴育的作用, 金农 的书法成就和扬州的商业经济、地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扬州始建于公元前 486 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都, 东有大 海、
南临长江、北靠江淮、西接运河,自古以来就是物产丰富名 城。作为我国中部的食盐发源地,又是南北漕运、两淮盐运的咽 喉,两淮盐场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盐场,我们可从乾隆《两淮盐法 志》中了解到:“全国赋税之半来自盐课,而两淮盐课又居天下 之半。”清人李果在《在亭丛稿》中说:“两淮盐课甲天下。” 另,乾隆两淮巡盐御史李发元在《盐院题名记》中曾言:“两淮 岁课当天下租庸之半,损益盈虚,动关国计。”可见,扬州在当 时重要的商业经济地位, 特别是乾隆“六下江南”, 充分利用江 南一带的财力和物力, 发展其“盛世”的经济, 这对扬州的繁荣 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扬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就任扬州的朝廷命官大多是 儒人学士,清朝初期,一般是指派那些有名的文人去扬州,如王 士祯、周亮工、曹寅等人,无一不是当时负有盛名的学者文士。 这些“太子文章”在自己任职期间, 注重当地文化的培养, 并把 对文化的意识提升为行政的文化氛围。又因为扬州“天高皇帝 远”,出现了自由散漫的艺术家,这批艺术家多反对、看不惯清 廷压制汉文人的种种政策, 同时又特别无奈, 于是便寄情于艺术 之中。扬州八怪便是这样一批艺术家,他们中有文人出身的,有 入仕的, 也有穷苦人家一直穷苦的, 而金农就是那文人出身的艺 术家,并且荣登扬州八怪之首。
三、身经人间磨难
金农的一生在崎岖中步步向前, 在曲折中熠熠生辉。 少年时 期衣食无忧,赚得个艺术胚子,青年时期家道中落,入仕不得, 中年时期求职艰难,此后字画维生,晚年时期寄托佛门,客死扬 州,终生布衣。
清康熙二十六年三月二十二日, 金农生于浙江仁和 (今杭州) 钱塘江上。家有田几棱、屋数区,皆面江背山,风光宜人。金农 从小衣食无忧, 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与文化教育, 无论是家庭地 处西子湖畔优雅的大 ?h 境,还是书香门第的小环境,都造就了 金农天资聪颖的艺术胚子。 金农号称“金二十六郎”, 家中排行 第二十六, 人丁兴旺的金氏家族经济与文化同步发达, 使得金农 从小就具备文人的典雅气质,拥有良好的素养和家教。
金农早期书风, 主要受到何焯影响, 将审美取向奠定在碑学 一派。又受到清朝统治者喜帖学的影响, 有意无意进行了碑帖结 合。何焯(1661 —1722),字屺瞻,号茶仙,长洲(今江苏苏州) 人。何焯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书法家,而且喜好收藏金石碑 版,金农跟随何焯,获读了很多珍贵的图书资料,研读了许多的 经史,学习了金石学问,奠定了日后的金石鉴赏基础,也是其独 特艺术视角、别样艺术风格的重要基础。
金农三十九岁左右受泽州陈壮履之邀, 由扬州开始作山西北 游之行,直至四十四岁左右北游结束,期间,过京师,游太原、 临汾、平定,还在娘子关坠马。此次游历金农丰富了人生阅历, 有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金农领略了许多珍贵的名碑石刻, 游 览了祖国的大河江山, 拜访了诸多名人名家, 为日后的雄魄的书 风作了铺垫。每每回忆起北游经历,金农很激动很自豪,“遍走 齐鲁燕赵秦晋楚粤之邦,或名岳大河,倾写胸臆”,金农走过这 么多地方以后,认识到了历史的印迹、大自然的伟大。同时,碑 刻的观摩与学习,让金农中期书风沿着碑派的道路前行。
雍正十三年, 吴兴知县裘鲁青举荐金农应博学鸿词科, 金农 对此
感激不尽, 内心深处却又存在山间之志趣的念想, 于是充满 了矛盾。在《上学使师公(念祖)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百 感交集。 对于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而言, 入仕效力国家本是梦寐之 所求,现今金农的机会来了,而他却写道:“农自受命以来,涕 因感集,从容自问,进退为难。”或许金农的那份“山民林壑之 怀”略占了上风, 他将仕途之愿暂隐藏在心中。 然则雍正皇帝正 于此年驾崩,于是此届博学鸿词科中辍了。乾隆元年,金农 50 岁的时候,博学鸿词科得以重开, 裘鲁青再荐已年过半百的金农, 但他赴京后究竟有没有考上至今仍是一个谜。 我们只可从 《郑板 桥集》中《绝句二十一首 ?金农》之前言了解到:“(金农)字 寿门,钱塘人,博物工诗,举鸿博不就。”张郁明指出, 依据“《鹤 征续录》 中记载的乾隆元年举鸿‘不就'名单中没有金农, 说明 金农落选了。……而金农应试不第南归后, 为生活计,寓居扬州, 开始他的金石书画生涯, 仕途幻想的破灭促使他消极沉沦, 悲观 出世”。“就”是一个多歧义字,其一可解释为:趋、从;其二 可解释为:成,成功的意思。 [1] 金农似乎注定不属于功名利禄, 在博学鸿词科“曲终”之际, 郁闷而惆怅的金农顾首南归, 长舒 一口愤懑之气,他回到了扬州,除了以诗作酬唱之外,主要精力 开始转向了艺术创作, 渐渐地, 其独创的别具一格之“漆书”横 空出世。 我们不得不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这一回得到浙江学 政帅念祖的举荐应征, 旋而失败, 恰恰又是上苍成全了他。 ”[2] 对于金农来说, 最终仕途的“不就”成就了一个旷世奇才, 一代 书坛巨匠。 四、收获人生财富
金农一生交友广泛, 从达官贵人到富豪巨贾, 从布衣小贩到 贫民
百姓,真是三教九流,五花八门。只要性情相投,便不以身 份贵贱和物资贫富论交情。这也是金农书法的内涵纳入点之一。 他的朋友圈,是他收获人生财富的无尽源泉。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也是金农朋友圈中关系密切的人。 “杯酒言欢, 永朝永夕”足以体现他们志同道合的友情。 “相亲 相洽若鸥鹭之在汀渚”又展示着他们之间的和谐。 金、郑之所以 能如此交好, 与二人相似的性格与经历是分不开的, 也造成他们 书画上的相似造诣。郑板桥的性格怪异、才高八斗、工字画,为 官清廉刚正、体恤民情,爱交友、爱游历名山大川,十九岁就中 了秀才,继而举人、进士。郑板桥诗、书、画被世人称为“板桥 三绝”。他的书法,善于把草、隶、篆、楷四种字体综合起来, 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郑板桥曾说“杭州只有金农好”, 可 见他们之间的情谊是非常深厚的。
丁敬是“浙派”篆刻的开山祖师, 他对金石篆刻的认识和影 响,为当时死守藩篱的印刻江湖带来一股创新之风。 在他的影响 下,浙派篆刻逐渐形成一种体系,以其为首的代表人物被称为 “西冷八家”。 丁敬很小就认识金农, 与金农同样喜欢金石碑版, 这是二人成为好朋友的基础, 也是二人相互促进共同改写风潮的 基础。丁敬一生刻有许多印章赠予金农, 例如“金农印”“寿道 士印”皆可见于金农书作上。 丁敬老年贫困, 却依旧保持着清高 的品格,从不随便给人刻石。但如果金农有所需,他就立刻按需 馈赠。金农也常常以书法作品回赠于他, 有“丁敬身改书砚铭” 为证。丁敬与金农的情谊就像是亲兄弟一样,情感稳定,相互敬 仰,他们数十年如一日,都很看重彼此的友情。
安岐祖籍天津, 住在扬州经营食盐贸易, 也就是当时的盐商。 安岐有很强的经商本领,资产丰厚,富甲天下。与当时的社会环 境有关, 再加上安岐本人对文化情有独钟, 他特别喜欢和有真才 实学的文人骚客结伴而游。 在观画赏诗方面, 安岐确实也算是独 具慧眼的人,曾经把数
十年的赏画经验汇编成书,写成《墨缘汇 观》六卷供他人借鉴。扬州的文化氛围,使得金农当时成为盐商 富豪们竞相邀请的重要人物, 那些经商的人, 以邀请得到金农到 庭而引以为豪。 安岐在扬州特地建起一座“安氏园”, 用于招揽 有名的文人学士,盛情款待,茶余饭后就是品评书画。金农理所 当然成为被邀请的对象。 一来二去, 金农和安岐成了无话不谈的 朋友,安岐并为金农的生活来源提供了很多 ?椭?。从金农的诗作 《冬心斋砚铭》《扬州园林品赏录》《墨缘汇观》《书画书录题 解》等都可以看到安岐与金农是好朋友。金农的《麓公研铭》就 是特别写给安岐的。
金农的朋友很多,笔者无法一一尽述。正是因为有商人的资 助,有好友的力挺,金农才能在艰难困苦的境况下,全身心地投 入艺术之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