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校德育的比较与思考
中外学校德育的比较与思考
作者:姜妙妙
来源:《学理论·下》2012年第10期
摘 要:中国的德育由于受传统影响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局限性。通过对中国与美国、英国和日本学校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更好地借鉴国外德育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完善中国高校的德育体系,建立符合时代特色的学校德育工作格局。 关键词:美英日新;学校德育;比较;启示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185-02
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则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等等。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要担负起德育的重大责任,学校道德教育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课题。目前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在此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的转轨与改革成为教育界探索的重点问题。我国的学校德育工作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既有机遇,更有挑战,通过与中外学校德育的差异分析,进行比较和借鉴,形成符合时代特征的:有效的学校德育理论和方法,有着重要意义。 一、德育目标的比较
美国是一个移民的多民族国家,特别注重德育教育。美国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全体国民的美国精神,尤其把不断涌入的移民“美国化”,铸造一个美利坚合众国。可以说,美国德育的目标宗旨就是培养“我是美国公民”的公民意识教育。
英国没有统一的德育目标,各地各校自行其是,主要坚持宗教目的,并深受18世纪教育注重德育、德行第一的传统影响,处处把培养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作为教育出发点。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英国政府特别强调初等学校的德育作用。初级学校的教育目的是:1)发展儿童的基本才能;2)鼓励儿童对文明的兴趣和关心;3)帮助儿童树立责任感,启发他们的理想,培养他们的情操,使能理解并效法生活中最优秀的范例。由此可见,越是对年龄小的学生,教育的一般目的越是与德育目的重合。
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学校教育提倡“智、德、体”全面发展,把智育放在首位,全社会出现了重智轻德的现象。面对道德滑坡的现象,日本在20世纪末的教育改革中突出强调加强德育。学校德育总目标是要培养坚韧、勇敢、勤奋、守纪律,忠于集体和国家的身心素质,重视发展个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培养宽广的胸怀,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面向世界的日本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我国,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德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始终把道德教育摆在教育的首位。自中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以来,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学校德育,经过长期的探索,形成了社会德育和大中小学德育完整的目标体系。我国的德育目标政治化倾向比较明显,把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德育内容的比较
美国学校中的德育范畴很广,它不仅包含道德观念的灌输,而且包括良好习惯、态度、情感、志趣和爱好的养成以及人格塑造和创造能力、批判精神的培养。因此,美国德育内容主要是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价值观教育、道德人格教育及心理教育。美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核心是个人主义,因此,在美国的大学德育中处处渗透个人主义的影响。
英国学校德育的内容主要有三类:一是宗教教义,这是根据国教会的协议编写的一种有关宗教一般知识的教材,它排除具体的宗教,具体内容和材料因时代有所变异,但基本观点是相同的。二是有关历史、语文、地理、外语等社会学科,作为德育的一种重要科目,英国政府十年来对社会学科进行了重大改革。三是道德教育教材,这是70年代才出现的专门德育教材,它与宗教教育有联系,但又与宗教有本质的不同,它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刻意使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和学会同众人一起共同生活,编制新颖、生动活泼。
日本高校的德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它要求学生要珍惜生命,展示生命的意义,练就顽强的意志,诚实正直地处事和与人交往,在价值观上要重视集体,追求群体价值。二是道德教育。包括虔敬天皇的教育,“忠”的教育和乡土教育。三是民主法制教育。通过让学生学习《日本国宪法》、《日本现代社会与法》等法律,使学生认识到日本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并结合日本的环境、人口,宣传日本现代的民主社会权利义务的平衡发展等。
在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与之相对应的德育内容就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其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方向性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等。二是认知性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审美观教育等。三是规范性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规范教育和纪律教育。 三、德育方法和途径的比较
美国大学德育是较好地解决了道德教育中“知、情、行”之间协调统一问题的典范,就具体方法而言,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得以实现:一是道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渗透。其学校教育中很少有专设的道德教育课程,德育往往渗透在其他各科教学当中,没有采用“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也没有统一的德育目标,但是在其整个大学教育中却有明显的德育倾向。二是课堂德育与课外心理咨询的结合与互补。心理咨询的主要职能是进行生活指导、学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指导、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其服务渗透到课堂、日常生活、个别谈话、团体训练等各个方面。实践证明其德育功能显著,指导工作富有成效。三是校内外互动。美国高校重视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道德认识,提高道德责任感,培养道德情感,从而增强德育的实效。
英国学校德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深受美国教育思想的影响,主张进行渗透式的生活化教育,注重道德推理能力的培养。其德育的途径主要有宗教教育、道德课、体育课和各种社会活动以及教师品行的影响。英国因为20世纪60年代在公立学校开设《个性与社会教育》课遭到失败,所以20世纪70年代后特别注意德育的科学化,研究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如教师培训法、多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行为矫治法等。
日本战后全面效仿美国,采取了全面主义德育模式。后来又恢复了传统上专门的“道德时间”,但通过各门学科实施德育的趋向并未改变。日本不但对学生进行德育课显性教育,而且还特别注重德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隐性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内容。日本学校注重通过国语、历史和地理等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内容。在日本文部省颁发的《学习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了各门课程应培养什么思想品质的任务。
我国有着悠久的德育传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学校德育比较重视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并强调学生自身的“内省”和“了悟”,因此,在德育方法上比较常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情感陶冶、实际锻炼、修养指导等。在课内,高校设置了统一规范的德育课程体系,德育课是各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课外,德育主要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社会实践、开展党团活动等方式进行。 四、对我国的启示
纵观中外德育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认识德育的特点、本质、表现形式与运作方法,应该对我国的德育工作有一个全面深入和切合实际的了解,努力吸收国外德育的经验与教训,探索开拓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改进爱国主义的教育形式,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精神
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克服形式化、单一化的弊端,在组织爱国主义活动时,不能脱离实际,要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以道德情感为基础的、内化的教育。比如美国就注重通过本国一个个的具体成就以及美国历史中的具体事件来达到教育目的。同时,历史证明,越强调德育要培养民族精神的国家,德育越有成效。民族精神是一种激发人向上的动力源,它应成为德育的灵魂,德育必须致力于培养民族精神。我们应当把德育植根于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之中,重新审视、阐述、理解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培养富有民族精神的一代建设者。
(二)把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结合起来,加强德育的实效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日常生活出发,将德育所强调的政治性以潜在的形式融于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借鉴发挥公共课与专业课的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提高道德教育效果。渗透性教育是通过各学科的正常教学以及各学科课外活动的途径进行德育渗透的一种教育。渗透教育是隐性的,它能绕开学生的意识障碍和逆反心理,起到潜移默化的道德熏陶作用。德育课程可以与文、史、体以及其他专业课程结合,也可以与环境教育相结合,还可以与信息教育相结合,使德育内容面向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高德育的实效。
(三)关注学生主体,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德育课应是师生共同探讨,互通思想的过程,而不是只对学生灌输呆板现成的理论,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自我形成、自我发展。社会的发展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在此情况下,德育也要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四)建设专家队伍,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德育服务
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有一支德育工作队伍作为组织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德育工作者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素质和相关的教育经验,还必须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把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这既能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学术和工作水平,也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学校应不断优化教学环境,转变教学理念,健全德育机构,努力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多方面的服务,把德育融于高效优质的服务当中。
参考文献:
[1]龚宏富.美国德育模式转换与我国高校德育时效性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
[2]王荣珍.英国学校德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8,(6). [3]王丽荣.中日德育途径方法的异同比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7).
[4]尧新瑜,刘融斌.美国高校德育的内容特色及其启示[J].华东理工学院学报,2004,(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