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总是只重视语言本身的内容,而对交际过程中的非言语行为很容易忽视。语言的功能之一是表达言外之意,通常需要非语言行为的配合来实现“言下之意”。本为主要简单从非语言行为的分类、特点、功能及作用来浅析不同国家非语言行为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如何应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产生的误解,从而提高人们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言语行为;文化差异
人际间的交流主要通过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进行交流的,然而人们往往只重视语言的交流而忽视了非语言交际也是人们交流的重要手段。非言语交际主要包括除使用语言和文字以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方式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等。甚至像没有动作的动作,没有表情的表情都属于非言语行为交际的有效途径。言语交际与非语言交际的不同在于:语言交际的内容会因语境不同而变化的模棱两可 ,非语言交际能丰富而准确地表现交际者的心理活动。
一、 非言语交际的分类
关于非语言行为的分类,许多学者各有各的看法,但基本上都是以非语言行为的基本成分作为出发点的。最早的是 Ruesch Kess在1956年提出的手势语言、动作语言与客体语(指颜色气味服饰等)。美国学者M. Knapp (1978)则提出了一种包括身体动作和体语行为,身体特征,接触行为,副语言,近体语言,化妆用品和环境因素等七分法分类。现代人们根据以上学者的分类方法喜欢把非语言行为粗略分为身体语,时空语,辅助语和客体语四类。身体语又称体态语,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学家Birdwhistell (1970)首创,正如David Abercrombie曾经所说过的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 ,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这一类非语言行为主要包括姿势、手势、面部表情、目光语和接触语也就是研究身体接触与规则的语言。身体语可以理解为在交际过程中全身或部分身体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动作,它们具有象征、说明、情感表露、调节与适应性等功能。社会学家E. T. Hall在他的著作The Silent Language中断言“时间讲话”和“空间讲话”也属于非语言行为所谓的时空行为。时间学是对时间在交际行为中的使用的研究 ,它是交际文化中最大但最易在跨文化交际中导致失误的原因之一;体距语是对在交际中的人际空间各方的身体距离辅助语或称副语言的研究,主要是指对交际中的音量、音速与音调等的研究。交际者的思想感情与态度可以通过声音的强弱缓急,抑扬顿挫得到表达;另外还有一种类似的非语言性的行为即用叹息、咳嗽、呻吟来传递某种信息的研究被称为类语言行为,但有时候这种非语言行为被称为副语言。
二、 非言语交际特点
一些学者对非语言交际的考察和研究表明,非语言交际主要有以下特点:
〔1〕英国学者Desmond Morris认为:许多非言语行为是多义的 ,并且许多非语言行为在不同文化和地区有多种不同的且时常是相互对立的含义。例如:“叩太阳穴”这一手势即可以作为“坏头脑”,又可作“好脑袋”的含义,因此可导致“愚蠢”和“聪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而非语言交际中尽管也有许多类似符号的表意但却是非语言性的:拇指和食指合拢 ,其余三指伸直 ,这个动作在我国是“三”的意思,在英美文化圈内是“很好”“没问题” 的含义 ,但是在有的拉美国家却有亵渎的意思。〔2非语言交际具有非结构性即没有正式的结构或规定的模式 ,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是无意识的且无章可循的。所以要先正确的综合分析周围的情况才有可能正确理解非语言交际行为的真正含义 ,同样的非语言行为在不同的时候 ,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 ,人们会因悲伤、愤怒、激动、高兴而哭泣;又有一个人用拳头打另一个人,即可以是表示愤怒,也可以表示亲昵的关系。还有就是一个人走进一个房间 ,不论他是否自觉 ,都在不断的进行非语言交际,他的表情、衣着、举止等都在不断地传递某些信息。〔3〕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从事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时使用的大脑半球不同。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以证明,在从事语言交际时大脑的左半球在进行工作时主要负责对语言刺激,信息分析及推理的处理工作。而非语言刺激如空间的、画面的和完形的信息则是由大脑的右半球来处理。由此可知,交际的信息处理是一个大脑右半球——左半球的信息处理过程,其中非语言交际信息是由大脑右半球加工处理的。〔4〕非语言交际是人类的本能是固有的。如哭笑和部分面部表情;而有些手段则是后天习得的:如一些姿势,手势,副语言手段,服饰以及对时间和空间的利用等等。尽管人们通过观察和强化学习了许多非语言交流的方法,但是几乎没有人教过人们非语言交流的技巧。观察一下在异国他乡的游客,当他们不能用当地的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他们总会本能的借助于自身固有的非语言交际技巧 —— 手势去寻找住处、食物、进行必要简单的交际活动。这说明非语言交际是人类天生固有的,人生来就具备基本的非语言本能。
三、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功能及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在实际交际过程中,非语言交际主要有五种基本功能:调控、重复、补充、替代、冲突等作用。〔1〕非言语行为有调整和控制交流的作用。比如,向对方点头表示你同意他的观点,他可以继续讲下去;保持片刻沉默可以表示你在给别人讲话的机会。简言之,非言语行为有助于控制交流状况。〔2〕非言语行为又有对言语行为信息重复的作用。例如,告诉某人其观点不妥,就会一边说不好,一边“摇头”。当我们在说“新图书馆就在那幢楼南面”这句话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指向那个方向。〔3〕与重复紧密相关的是补充作用。重复的信息可单独存在,而补充一般会增加额外的信息。在你告诉你对某人成绩很满意的时候,同时拍拍他的肩膀,那么这个信息就具有额外的含义。在美国,人们做某些事情时不说话,取而代之的是用非语言交流。比如,见到一位很久没见的朋友,你会笑容满面地张开双臂来迎接她,这种热情是难易用言语所表达的。〔4〕有时候,非言语行为发出的信号与语言的字面意思截然相反。你告诉别人你很放松,但你的声音却在颤抖并且两手发抖;你告诉对方很高兴见到她,但不断转移目光同时却闷声不说话,这也是自相矛盾的。
随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普及和深入 ,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广大
人们的关注同时其在交际活动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不同文化中使用的非语言交际系统也是不同的,表达出来的意义也截然不同。比如,我们汉语和英语文化中,表示赞许、同意、肯定通常点头,相当于”是”、“对”或“yes”;而在印度、希腊等地,意思恰好相反。
四、 应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失误策略
跨文化交际要减少甚至避免跨文化语境下非语言行为失误,首先要有意识地认知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本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学习母语和目的语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在交际过程中,Samovar指出,应对非言语交际失误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承认个人和文化之间差异的普遍存在。世界是多元性的,人们眼中的世界并非一样;然后要充分认识自我,了解本民族的各种语言行为特征;再者是悬置自我,即消除自我和环境的分离状态,想象自己在任意文化中;然后是想象自己处在别人的位置,深入他人内心;接着再进行经验移情,通过模拟实验可得到;最后,是重建自我,在享受到别人经验而产生激情时能够恢复自己原来的精神状态。非语言行为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它是和语言行为同时或交互进行的,对语言信息进行补足、重复、抵触、调整、替代和强调。语言的功能之一是表达言外之意,通常需要非语言行为的配合来实现“言下之意”。以此来提高交际者的语言表达准确度、流利度、对语言结构的掌握程度来达到交际目的。
结语
跨文化交际贯穿整个交际过程之中,反映人们的心理活动、真实意图和文化价值观念。通过研究非言语行为,我们可以发现一种文化最根本的态度和价值观。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同交流的背景,交际双方的文化知识和交际个体的差异密切相关,掌握一定的非语言交际手段可以排除迁移等心理惯性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干扰,使得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Samovar L. A, Porter R.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9. 169-172.
〔2〕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8.
〔3〕Thomas J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 App-lied linguistics(4)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24
〔4〕胡文仲.文化与交际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29.
〔5〕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128.
〔6〕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7〕贾玉春.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