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世界文化遗产之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来源:好兔宠物网


世界文化遗产之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一、遗产概况

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Capital Cities and Tombs of the Ancient Koguryo Kingdom)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于2004 年7月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C 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集安市境内以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此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包括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贵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将军坟1号陪冢。

高句丽是中国古代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由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后建都于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五女山城)。西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同时筑尉那岩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境内),至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迁都平壤。公元668年,高句丽政权被唐与朝鲜半岛的新罗联军所灭。

二、遗产价值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高句丽项目符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六个标准中的五项。包括:它体现了人类创造和智慧的杰作;作为历史早期建造的都城和墓葬,它反映了汉民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以及风格独特的壁画艺术;它也体现了已经消失的高句丽文明;高句丽王朝利用石块、泥土等材料建筑的都城,对后来产生了影响;它展现了人类的创造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

遗产价值

作为中国古代东北地区最具特色与影响的民族和地方政权之一,高句丽曾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其主要的历史遗迹大量地存续于中国的吉林省和辽宁省,成为该段历史无可替代的实物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其中的王城、王陵和贵族墓更弥足珍贵。

1 、王城

在王城中,五女山山城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高句丽创建的第一个都城。作为鸭绿江两岸现存 100 余座高句丽山城中建造最早的一座,它的规模宏大,体系完备,保存也较为完整。城内分布多处高句丽早期的重要建筑遗址及生活、军事遗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五女山山城承袭了中国北方民族构筑山城的传统,但在选址布局、城墙筑法、石料加工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从而形成了一种不同凡响的山城形式,是中国东北和东北亚地区山城建筑进入划时代阶段的标志。在中国古代东北民族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这里开始,高句丽民族逐步扩大活动领域,历经 700 余年,创造了极具特色的文化。

国内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 1-5 世纪)的都城,其特点是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在东北亚地区中世纪世代城址中,国内城与丸都山城是都城建筑的杰作。国内城是为数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筑城墙的平原城类型都城址,保存下来的城墙依然坚实牢固而又不失美观庄严,都城风范犹存。丸都山城的布局因山形走势而巧妙构思、合理规划,完美地实现了自然风貌与人类创造的浑然一体。通过考古发掘揭露的宫殿址遗迹,仍可显示原有建筑的恢弘气势。国内城与丸都山城是高句丽政权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透过它们,可以见证已经被历史长河湮没了的高句丽创造的辉煌文明。

2 、王陵和贵族墓

国内城与丸都山城城外,在群山环抱的通沟平原上,现存近 7000 座高句丽时代墓葬 -- 洞沟古墓群,堪称东北亚地区古墓群之冠。它不仅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高句丽的历史发展进程,也是高句丽留给人类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宝库。古墓群中以将军坟、太王陵为代表的十几座大型高句丽王陵以及大量的王室贵族壁画墓,是高句丽建筑技艺、艺术成就所达高度的一个缩影。矗立于太王陵东侧的好太王碑,其汉字镌刻的碑文是高句丽保存至今最长的一篇文献资料。尤为重要的是,地方文化底蕴与周边特别是中国中原文化因素的有机交融在它们身上得到充分的展现,其独特魅力早已闻名于世,是高句丽文化昭示后人的经典之作。

三、遗产保护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考古工作者在集安、桓仁陆续发掘了多处高句丽王城和贵族墓葬遗迹,对部分遭受自然损害的王陵进行维修,高句丽丰富的文化内涵,轮廓逐渐清晰。

为保护高句丽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政府于二 00 二年在集安启动了《高句丽王城王陵与贵族墓葬地保护规划》。这份规划共划定了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两个高句丽都城、十二座王陵与好太王碑等两处附属建筑、二十七座贵族墓葬的四十三处保护区。“保护高句丽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成为集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为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中国政府于2002年在集安启动了《高句丽王城王陵与贵族墓葬地保护规划(2002至2020)》,划定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两个高句丽都城、12座王陵与好太王碑等两处附属建筑、27座贵族墓葬的43处保护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