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期末复习指导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期末复习指导 一、填空题:
1、《礼经》在汉代“五经”中指的是《仪礼》,而同时还有两部讲“礼”的书《周礼》和《礼记》。
2、“春秋三传”是指《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3、唐太宗贞观十六年命国子祭酒孔颖达等一批儒臣编纂《五经正义》。
4、“十三经”中的《孟子》是到宋代才升格为“经”的。 5、《三国志注》的作者是裴松之。 6、《水经注》的作者是郦道元。 7、《世说新语注》的作者是刘孝标。
8、唐代子书的注释,杨倞的《荀子注》,成玄英的《庄子疏》等是后人推重的注本。
9、把儒学经典哲学化,是宋明理学对经学发展的贡献。
10、首先提出四书并行的是北宋的程颢、程颐,他们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与《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11、明清时代出现了李贽、冯梦龙、金圣叹、毛宗岗等小说评点大家。
12、“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正义》是[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13、“十三经注疏”中的《论语注疏》是[魏]何晏注,[宋]邢昺疏。 14、《十三经注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疏不破注,即疏必须维护注的观点。
15、南宋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是为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作补注。
16、“清人十三经注疏”中焦循的《孟子正义》是专为东汉赵岐
《孟子章句》所作的疏证。
17、王先谦的《汉书补注》是补注体式注释古籍的精品。 18、《离骚纂义》的作者是当代楚辞研究大家游国恩。
19、评注体古籍的评,记于书页正文之上端空白处者,称“眉批”,记于正文和注文之侧者,称“旁批”。
20、陈桓先生在《校勘学释例》中,把校勘法归纳为四种,即“对校”、“本校”、“他校”、“理校”。
21、《诗经》三百零五篇之外,还有六首只有题目没有正文,通常称之为“笙诗”。
22、从孔子开始,一代代学者相继进行了一场把《诗三百》诠释为儒家经典的学术运动。新近问世的战国楚简《孔子诗论》应当是这场运动的第一批重要成果。
23、汉代治《诗经》的学者,有今文三家,另有古文一家,就是毛亨和毛苌。
24、汉代治《诗经》的今文三家指传《鲁诗》的鲁国申培,传《齐诗》的齐国辕固,以及传《毛诗》的毛亨和毛苌。
25、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保存完整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26、宋代《楚辞》注本最有名的要数洪兴衫的《楚辞补注》和朱熹的《楚辞集注》。
27、王安石讥讽《春秋》是“断烂朝报”。
28、《左传》属于古文经学,虽然一直有传人,却始终不被朝廷重视。第一个大力推举《左传》的,是西汉末年的刘歆。
29、今天保存完整的最早的《左传》注本是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
30、杜预总结了《左传》的三种传体:发凡正例、新意变例、归趣非例。
31、《战国策》是西汉时刘向整理成书的,东汉学者高诱为之作注。
32、《四书集注》的作者是朱熹。
33、现存《庄子》一书分为《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34、魏晋时期注释《庄子》的学者非常多,其中著名的有崔譔、向秀、司马彪、郭象等。
35、隋唐两代,关于《庄子》的著作可以考知的有二十多种,但流传下来的只有陆德明的《庄子音义》和成玄英的《南华真经注疏》。
36、清代关于《庄子》的著作中着重研究哲学思想者以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的《庄子通》最为重要。
37、清代末年为《庄子》注解做总结的著述有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和王先谦的《庄子集解》。
38、郭庆藩的《庄子集释》收录了郭象的《庄子注》、成玄英的《南华真经注疏》和陆德明的《庄子音
义》的全文。
39、《史记》共有130篇。
40、鲁迅先生将《史记》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1、《史记》“三家注”中,司马贞《索隐》长于辨驳,张守节《正义》长于地理。
42、迄今为止资料最丰富的《史记》注本,是泷川氏的《史记会注考证》。
43、水泽利忠撰写了《史记会注考证校补》,纠正了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的一些偏失。
44、唐代初年,颜师古集唐以前《汉书》注之大成,卓然为一大家。
45、《汉书补注》的作者是清末著名学者王先谦。 46、《乐府诗集》的编纂者是南宋时的郭茂倩。
47、《文选》在我国传统的四部图书分类中属集部总集类。 48、《文选》李善注最大的特点是征引繁富,解释精审。 49、南朝梁、陈间的著名诗人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最古老的诗歌总集。(139)
50、《玉台新咏》的唯一注本是康熙年间吴兆宜的《玉台新咏笺
注》。
51、“山阳丁俭卿先生年逾七旬,耄而好学,撰《诠评》十卷,于是思王集始可读矣。”这句话中的“丁俭卿”指的是清代学者丁晏;“思王”指的是三国时诗人曹植。
52、清陶澍《靖节先生集注》“靖节先生”指陶渊明。 53、作《庾子山集注》的倪璠是清代人。
54、“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摩诘”指王维。
55、《王右丞集笺注》是清代学者赵殿成撰著的。 56、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57、李白诗的第一个注本,是南宋杨齐贤的《李翰林集》二十五卷。
58、江西诗派所谓“一祖三宗”,“一祖”指杜甫。
59、金代大诗人元好问著有《杜诗学》,第一次提出“杜诗学”的概念。
60、明清两代,对杜诗笺注、评释的著作,除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外,还有王嗣奭的《杜臆》、钱谦益的《钱注杜诗》、浦起龙的《读杜心解》、杨伦的《杜诗镜诠》等。
61、仇兆鳌的《杜诗详注》根据其所拟《杜诗凡例》对每首诗的注释考评分成“编年”、“内注”、“外注”、“根据”四个部分。
62、明代蒋之翘辑注的《唐柳河东集》以对柳宗元诗文的艺术把握见长。
63、《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李长吉”指唐代诗人李贺。 64、《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所收三家评注的作者是王琦、姚文燮、方扶南。
65、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玉溪生”指李商隐。
66、李商隐诗在清代的注释本,最好的要数朱鹤龄的《李义山诗集笺注》和冯浩的《玉溪生诗集笺注》(《玉溪生诗详注》。
67、“唐宋八大家”指王安石、柳宗元、曾巩、韩愈、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
68、王安石的诗在宋代就有了李壁的《王荆公诗注》等注释本。 69、苏轼诗的集注本比较重要的有冯应榴的《苏文忠诗合注》和王文诰的《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70、南宋时,黄庭坚诗三集的注释本有任渊的《山谷诗集注》、史容的《山谷外集诗注》、
史季温的《山谷别集诗注》。
71、宋代黄庭坚诗歌成就突出,与苏轼并称“苏黄”。
72、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名词解释:
1、《春秋》三传:是对《春秋》作传的三部著作,它们是齐人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鲁人28梁赤的《春秋榖梁传》、还有传为鲁人左丘明作的《春秋左氏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2、《史记》三家注:裴骃、司马贞、张守节分别撰著的《史记集解》、〈史记索引〉、〈史记正义〉。这是
〈史记〉第一次大规模整理的重要成果,被称为〈史记〉三家注。 3、《四书集注》:《四书》即《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书集注》是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是对四书分别作注:《大学集注》、《中庸集注》、《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合称起来称为《四书集注》。
4、校勘:校勘一般有两种形式,即独立的校勘和注释加校勘。校注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以注为主,注中带校。第二以校为主,校中带注。
5、疏不破注:它是《十三经注疏》的一个重要特点,即疏必须维护注的观点,在注的基础上引申发挥,补充资料,以把原文和注释的每一句话解释清楚为目的。
6、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有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
7、本校法: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 8、理校法:段玉裁曰:“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
定其是非之难。”所谓理校法也。
9、评注:就是注释之外,再加上不同角度的评论,或艺术风格和分析,或思想观点的解说,或写作技巧的揭示,多用简洁的语言以为论断,少有反复申说者,其中警策之语,常给读者深刻的印象,这是其形式的一个特点。
10、校注:即校勘加注释,所谓校勘,是在阅读和整理古书之前,正本清源的一项工作,即把不同的版本和各种资料汇集在一起,加以对比核查,把古书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出现的讹误,诸如脱字、讹字、衍文、错简、颠倒、混淆、误解等一一加以订正。
11、五经正义:是唐代出现的经注文本。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唐太宗命当时著名学者,国子监祭酒孔颖达等一批儒臣编纂《五经正义》,作为明经科考试的标准。《五经正义》不仅是唐宗两朝取士法定的经文注解本,而且它的注释方式也成为后来古籍注释的一种定体注疏体。
12、正义:唐贞观十四年,孔颖达等奉诏仿“义疏”体为五经作义赞,书成后,唐太宗下诏改称正义,这以后注疏又称为正义。
13、补注:可以理解为注疏体之变形,在形式上它也是先录一前人的注释,继之以补注作者对前人注释的补充和发挥。不叫“注疏”。表明补注不一定完全执行疏解原文及注的功用,也不用遵守“疏不破注”,但在其对前人注释的补充和发挥之中,也有对原文的理解和阐释,以及对前人注的匡正和丰富。
14、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
15、集注:就是集众家之说而为之注。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集古代有关的注释,加以比较分析。二是在集前人注释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解释。
16、名物制度:所谓名物,主要是指历史上各种事物的名称和形貌;制度主要是指历代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所制定的政策、法规以及各个时代和地区相沿成习的风俗等。
17、毛传郑笺:汉初毛亨和毛苌作《诗诂训传》,称为《毛传》。汉末大儒郑玄治三家《诗》,笺释《诗诂训传》,卓然成为大家。
18、注疏:是经注的一种标准体式,也是古籍注释的一种常见体式。作为经注,它兴起于唐而完成于宋。
19、毛诗诂训传:汉代〈诗经〉的学者,古文一家就是传〈毛诗〉的毛亨和毛苌。鲁毛亨作《诗诂训传》。
20、《文选》六臣注;唐代李善著《文选注》,吕延济、吕向、刘良、张铣、李国翰注《文选》,到南宋时全称为“六臣注”。
21、一祖三宗:江西诗派是宋代的很需要诗歌流派,它以推崇杜甫,效法杜甫为号召,宋末元初的方回在其所著《瀛奎律髓》中倡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定杜甫为江西诗派之祖,江西诗派主要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22、昌谷体:李贺,字长吉,唐代中期著名诗人,他不拘泥于格律,尤其擅长于歌行体。其诗风格怪奇,辞彩绚丽,想象力极为丰富,意象瘦硬、谲诡、冷涩、凄艳,时空交错,穷极变化,在诗坛上独成一体,被后人称为“昌谷体”。
简答题:
1、注疏、补注、集注、评注、校注等古籍注释的主要体式及其特征?
(1)注疏是经注的一种标准体式,也是古籍注释的一种常见体式。作为经注,它兴起于唐而完成于宋。主要体式是《十三经注疏》,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疏不破注。”(2)、补注可以理解为注疏体之变形,在形式上它也是先录一前人的注释,继之以补注作者对前人注释的补充和发挥。现存最早的古籍注释以补注形式出现的是南宋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古籍注释中的精品是王先谦的〈汉书补注〉,其征引的材料详备,又有精审的裁择。(3)集注就是集众家之说而为之注。它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集而不注,只罗列众说,而不阐明自己的观点。如〈分门集注杜工部诗〉二综合概括前人之论以成己说,不一一列出前人成说,亦不著其姓名。如朱熹之〈楚辞集注〉三罗列各家材料,表明自己的观点。如汪瑗的〈楚辞集解〉(4)评注的体式是
个人阅读时偶有心得,或将前人的相关评说记于书之空白处,表示自己的认识。主要有两种形式:利用原有的如明凌稚隆校、李光缙增补的〈史记评林〉用的就是〈史记〉三家注;还有将一家注、一家评合刻在一起,如〈笺注评点李长吉歌诗〉即是如此。(5)校注校勘加注释。校勘一般有两种形式,即独立的校勘和注释加校勘。校注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以注为主,注中带校。如洪兴祖的〈楚辞补注〉。第二以校为主,校中带注。如王先谦的〈荀子集解〉。
2、汉初治《诗经》的学者大家?
汉初治〈诗经〉的学者有今文三家,即传〈鲁诗〉的鲁国申培、传〈齐诗〉的齐国辕固以及传〈韩诗〉的燕国韩婴;另有古文一家,就是传〈毛诗〉的毛亨和毛苌。
3、朱熹对《诗经》的“赋、比、兴”是怎么解释的?
朱熹认为赋、比、兴是文本的内在构成要素。他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质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他认为,先儒立赋、比、兴三义,目的在于“使歌者知作诗之法度也。”
4、朱熹认为变风“多是淫乱之诗”,这与汉儒用“刺淫”、“刺乱”或者“恶无礼”来解释这些诗有什么不同?
朱熹在《诗集传》中确指为淫诗的篇章,一共十四首。“淫”字只是朱熹对这些作品的价值批判,而不是作品自身的内容;换句话说,淫诗说意味着朱子承认这一组诗叙写和肯定男女情爱乃至性爱,并且这些内容违背了他所持守的儒学理念。但却显现了这些诗篇真实的世俗化内涵、比汉儒用刺淫、刺乱或者无礼的高调来解释这些诗篇,要真切、高明得多。如:《静女》,汉儒认为是讥刺卫君无道、夫人无德,而《诗集传》认为是“淫奔期会之诗”;《桑中》,汉儒认为是讥刺卫国宫室淫乱,而《诗集传》认为是“相窃妻妾”者“自言“。汉儒总是认定这些作品讥刺不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总是把诗人、诗作解释为正确价值取向的捍卫者和传达者,而朱子则立足于诗歌文本,戳破了汉儒赋予它们的神圣又脆弱的面具,展示了诗作的真实意蕴,并显现了诗作抒发世俗感情的特质。
5、《左传》的流传情况?
(1)、《左传》属于古文经学。当时所传的《左传》是用先秦的古文字写定,而不是用汉代隶书转写的。第一个大力推举《左传》的,是西汉末年的刘歆。(2)、东汉研究《左传》的大家有郑兴、郑众父子和贾逵、马融、服虔、郑玄等。对后世音响最大的是贾逵和服虔。(3)、到了西晋初年,出现了一部《左传》学巨著,这就是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
6、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在经籍注解体制上有何重大革新?(成就或特色)
《春秋左传集解》作为汉代《左传》学说的继承者和集大成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首先杜预完全抛开今文二家之说,纯以《左传》为依据,互相印证,转相发明,这在方法上双前辈们进了一大步;其次,杜预把《左传》附到每一年的《春秋经》文之下,都加以注解。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创新之举。这样,读者就可以把经传对照来读,非常方便;再次,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在字词训诂、文章大义、名物制度等方面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尤其是对地理的考证比较精审,一直为后人年称道。
7、历代对《庄子》的研究有哪些?
魏晋时期,郭象《庄子注》,他的注思想精深独特,为历代所推崇。隋唐两代,关于《庄子》的著作可以才考知的有二十多种,但流传下来的只有陆德明的《庄子音义》和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清代关于《庄子》的著作更多,其中着重研究哲学思想者以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的《庄子通》最为重要。清代末年,为《庄子》注解做总结的著作有郭庆藩的《庄子集释》以及王先谦的《庄子集解》。
8、郭象《注》、成玄英《疏》的成就和问题?
从文学方面看。郭象《庄子注》,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非常重视揭明〈庄子〉的艺术表现形式:(1)关于寓言:〈庄子寓言篇〉曾说庄子“寓言十九,重言十七,77言日出,和以天倪”,郭注云:“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九见信。”成疏曰:“寓,寄也,世人愚迷,妄为猜测,闻道己说,则起嫌疑,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信九矣。这此
解释阐发了〈庄子〉对寓言的界定,但同时也揭明了〈庄子〉所使用的一些典型寓言,值得注意。(2)关于譬喻:譬喻也是〈庄子〉常使用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齐物论〉:”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成疏说第一句是:”起譬“,接下来是”解譬。”由此可以看出,〈庄子〉譬喻的基本结构包括起譬、合喻两部分。成对譬喻的把握,比当今学界大多数学者细腻、真切,值得弘扬。(3)关于假设问对以及其他。郭象、成玄英对〈庄子〉使用假设疑问这种手段的样式和功效,有非常细致的把握。如〈齐物论〉曰:“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成疏说最后一句是“假设疑问”。这些对他们来说,假设疑问就是假问假答,是作者自发疑问以兴起下文之对,它的作用是使意旨更加显现出来。
不必否认,尽管郭注、成疏对〈庄子〉的义理内涵和表现手段非常重要,但他们也有些做法值得商榷。如〈大宗师〉:“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成疏解释说:“礼虽忠信之薄,而为御世之首,故不学无以立,非礼勿动,非礼勿言,人而非礼,胡不遄死。是故礼之于治,要哉。羽翼人伦,所以大行于世者也。”
成玄英这样轻易以《论语》等儒家重要典籍来解释《庄子》,未必得其实际。郭注也时犯此类毛病。
9、《庄子》郭象《注》、成玄英《疏》、陆德明《音义》三者的的侧重点是什么?
郭象,西晋著名哲学家。他述向秀《庄子》之注而且推广之,撰成《庄子注》一书。该书侧重于揭示义理,间或训释字词;成玄英唐初著名道教学者。他取向秀、郭象的《庄子》注,更加以发挥,著成《南华真经注疏》。该书既训释字词、章句,又阐发义理。在阐发义理方面,它主要是发挥郭象注的意思,但偶尔也有反驳郭注的例子;陆德明,唐代著名经学家、训诂学家。著有《庄子音义》一书。该书侧重于训释字、词不达意、标注读音以及揭示篇题命名原则,其内容不局限于《庄子》本文,而涉及郭象注。
10、试举一例说明郭庆藩《庄子集释》对前人著述的驳正。 郭庆藩《庄子集释》仅在《逍遥游》中就做了多处驳正。如: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郭注云:“此皆鹏之所冯以飞者耳。野马者,游气也。”郭庆藩案:“庄生既言鹏之飞与息各适其性,又申言野马尘埃皆生物之以息相吹,盖喻鹏之所冯以飞者,疑误。”这一考释比郭象注准确,至少可以给读者以启发。
11、《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郭庆藩是怎么解释这个“鲲”的?
郭庆藩曰:“方以智曰:鲲本小鱼之名,庄子用为大鱼之名。其说是也。《尔雅
释鱼》:鲲,鱼子。凡鱼之子名鲲,《鲁语》鱼禁鲲鲕,韦昭注:鲲,鱼子也。张衡《西京赋》82鲲鲕,薛综注:鲲,鱼子也。《说文》无鲲篆。段玉裁曰:鱼子未生者曰鲲。鲲即卵字,许慎作0,古音读如关,亦读如昆。《礼内则》濡鱼卵酱,郑读卵若鲲。凡未出者曰卵,已出者曰子。鲲即鱼卵,故叔重以0字包之。庄子谓绝大之鱼为鲲,此则齐物之寓言,所谓汪洋自恣以适已者也。《释文》引李颐云鲲,大鱼名也,崔82、简文并云鲲当为鲸,皆失之。这一考释不仅得名物之实,而且足以发明《庄子》独特的艺术资质。
12、司马迁和《史记》的文学特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利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写成了《史记》这部旷世之作。《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和传记文学著作,是罕有其比的史学和文学巨著。用现代学术的眼光来观察,《史记》具有更深一层的特质属于文学。主要表现在:(1)、司马迁把“自见”“当成再现历史的根本目的之一。所谓自见,换用司马迁本人的另一种说法,就是表现自己的私心。《史记》绝对不是司马迁直接的自我表现,对所谓自见我们应当有辩证的理解。(2)、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自觉地追求文采。(3)、《史记》对人物性格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史记》对人物个性的关注和表现,形成了它在文学方面的一大亮点。
13、史记》“三家注”的成就和基本特点是什么?
裴96、司马贞、张守节分别撰著的《史记集解》、《史记索隐》、《史记正义》是《史记》第一次大规模
整理的重要成果,常被称为三家注。裴96的《史记集解》引证了不少先儒旧说;司马贞的《史记索隐》长于辨驳,如《五帝本纪》开篇云:”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史记集解》说:“谯周曰:有熊国君,少黄之子也。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史记索隐》则说:“少黄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则长于地理。如《太史公自序》:”靳与武安君97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史记集解》云:“晋灼曰:地名,在雩县。”
《史记索隐》云:“晋灼云在雩县,非也。案司马迁碑,在夏阳西北四里。《史记正义》则说:”《括地志》云:华池在同州韩城县西南七十里,在夏阳故城西北四里。
14、龙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的成就、特点和缺陷?
成就:(1)泷川氏的《考证》是迄今为止资料最为丰富的《史记》注本,是研究《史记。以及中国古代史非常重要的参考书。(2)它特别重视地理的解释,对书中每一地名都尽量注出当时的今名或今时方位(3)它更加重视文献材料的来源,凡能注明出处的都尽量注明了出处。(4)〈考证〉扬弃了三家注以及其他部分相关著作的不足和毛病。富于批评精神并善于考辨,是它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5)《考证》不局限于字面,而是善于综合中外历代杨果,发为议论,使读者更加确切、更深入地理解《史记》以及它所记载的历史。(6)《考证》搜集了《史记正义》的大量佚文。(7)考证还比较注意《史记》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一些特点。
《史记会注考证》的缺陷:一不少材料职黄震、鲍彪等学者的说法、金石文字以及一些近人著论,《史记会注考证》未曾罗致。二龙川资言选择材料有时偏守一说,而未能得其实际。如《太史公自序》云:“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年之中…以达五事而已矣。”
《史记会注考证》曰:“《汉书》无“天子退”三字。主张根据《汉书》去““天子退”三字,而且认为“贬天子“不是《春秋》之义,显失之轻率。三、从版本方面看,《史记会注考证》参校了一些
本子,往往不作校记,而径直改变或补正原文。
15、班固批评司马迁“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泷川资言对此有何评价?
从汉代开始,不少传统学者如扬雄、班固等屡屡批评《史记》是非不与圣人周公、孔子同,所谓“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泷川资言在其著的《考证》中则引冯班的意见说:“游侠、货殖之传,词旨激扬,有为而言之,其志有可伤者。孟坚之言未免深文。至于先黄老后《六经》,自是史谈所论。谈当文、景之后,尚黄老者,随时也。至迁则不然矣。老子与韩非同传,仲尼为世家,《自序》言‘礼以节人’云云,止言《六经》,不及黄老,爷父子自不同。班孟坚、扬子云言无分别,盖未申耳。”这是一个很好的批评,体现了泷川氏知人论世、实事求是的精神。
16、《文选》的基本内容及编辑的特点是什么?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它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负责组织编篡的。《文选》在我国传统的四部图书分类中属集部总集类。《文选》作为一部诗文选集,以当时通行的文章分体的观念,按三十七类将所选的作品置于相关类下,每类作品则按时代顺序予以排列。《文选》中不收录经、史、子三类著作,只收录经、史、子三类著作中的序、述、赞、论部分。
17、《文选序》指出《文选》不收哪些文章?
若夫姬公之藉,孔父之书,与日月俱悬,鬼神争奥,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岂可重以芟夷,加之剪裁?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今之所撰,又以略诸。若贤人之美辞,忠臣之抗直,谋夫之话,辩夫之端,冰释泉涌,金相玉振,所谓坐狙丘,议稷下,仲连之却秦军,食其之下齐国,留侯之发八难,曲逆之吐六奇,盖乃事美一时,语流千载,概见坟籍,旁出子史。若斯之流,又亦繁博,虽传之简牍,而事异篇章,今之所集,亦所不取。至于记事之史,系年之书,所以褒贬是非,纪别异同,方之篇翰,亦已不同。若其赞论之综辑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故与夫篇什,杂而集之。在《文选》中不收录经、史、子三类著作。
18、李善《文选注》的特点是什么?
唐代人注释典籍的范围有所扩大,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首推李善《文选注》。它的特点是:(1)征引繁富,解释精审。注中引书达一千六百八十九种,另有二十九种旧注,所引书目遍及四部,甚至佛道。正
因为李善谙熟古代典故史事,见书极多,所以注中往往能阐幽发微,准确精当地注出词语典故的来源及意义。(2)李善《文选注》立有不少“凡例”并严格遵循这些“凡例‘来注解。如《西都赋序》注中说:”诸引文证,皆举先以明后,以示作者必有所祖述也,他皆类此“;”然文虽出彼,而意微殊,不可以文害意,他皆类此;“诸释意或引后以明前,示臣之任不敢专,他皆类此。”这此凡例不仅说明了他的注释方式,而且读者能举一反三,会更好地理解有关注释。
19、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解读的主要理念及主要问题是什么? 平日论诗,必因其自然之势,而不好为钩深索隐之言,以求苟异于人,多与予见吻合者。这段话虽然主要是转引朋友王琦的看法,但足以代表赵本人的意见,可以说是他审视、解读王维诗乃至所有诗歌的重要理念。他所撰著的《王右丞集笺注》确实也贯穿着这种理念。他在序中曾说自己“校理旧文,芟柞浮蔓,搜遗补逸,不欲为空谬之谈,亦不敢为深文之说,总期无失作者本来之旨而已”,这正是上述理念的基本表现。
主要问题是一、征引典故时或不能得其本源。如“阊阖”见《楚辞》而引《三辅黄图》;二是当注不注的全例子很多。王维诗歌称呼人物,常常以姓氏加上官职,赵每每只解释官职而不解释人物,不便于阅读。
20、历代李白集及其注本的概况?
李白的诗文在唐代至少有三种集子:其一是魏颢所编的《新唐书 艺文志》;其二是李阳冰作序的《草堂集》;其三是范传正《唐右拾遗翰林学士他公新墓碑》。李白诗文集的注本有(1)南宋杨齐贤注的《李翰林集》(2)是元代萧士斌撰成的《分类补注李太白集》(3)明代郭云鹏刻本补入原来未注的杂文五卷,全书成了三十卷。
(4)明代胡震亨的《李诗通》(5)清代王琦的《李太白全集》,是李白诗文辑注的集大成著作。
21、王琦对时人扬杜抑李有何看法?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贬抑李白而拔高杜甫。王琦对此有自己的思考,他说:“夫二公之诗,一以天分胜,一以学力胜,同时角立,雄视于文场笔海中,名相齐,才亦相埒,无少逊也。自优劣之论出,而左右其袒者纷如。以作文喻,谓太白如《史记》,子美如《汉书》;以用兵喻,谓太白如李广,子美如孙、吴;以人物喻,谓太白仙而子美圣;以禅悟喻,谓太白顿而子美渐。此论之两持其平者也。王琦不仅反对过分贬抑李白,而且也反对过分褒扬李白。他的这一点人人学术史的角度看颇值得注意。
22、仇兆鳌《杜诗详注》中的“杜诗根据”部分主要是什么内容? 仇兆鳌《杜诗详注》中的“杜诗根据”就是在注文之后,仇兆鳌引了许多前人的论述,对每首诗进行分析、评论、发挥,他把这部分称为“杜诗根据”,实际上是前人对杜诗思想、艺术评论的资料汇编。
23、《李长吉诗歌》的版本和注释情况?
《李长吉诗歌》的版本(1)由李贺亲手编定的《李长吉歌诗》(2)在宋代出现了京师本、蜀本、会稽姚氏本、蒙古蒙哥六年碣石赵衍校刻本。(3)鲍钦止本和宣城本。
注本有(1)宋代吴正子的《笺注李长吉歌诗》(2)宋末元初刘辰翁《评点李长吉歌诗》(3)明代徐渭、董懋策著《昌谷诗注》合刊《唐李长吉诗集》(4)还有曾益《李贺诗解》、余光《昌谷诗注》、姚全等人《李长吉昌谷集句解定本》(5)清代有姚文燮《昌谷集注》、、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等。
24、姚文燮《昌谷集注》在其《凡例四则》中把李贺的诗说成是与杜甫的诗一样的“史诗”,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不同意。因为姚文燮把李贺完成当成了一个讽喻诗人,认为他的所有诗歌都是为指斥当时的政治而创作。而实际上,李贺的诗虽然艺术成就较高,却并不能够称得上是“诗史”的。李贺的生活面比较狭小,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就是沉吟锤炼,而并没有实际进入政治圈中,
加之性情孤僻抑郁,又早逝,不可能对当时的政治有全盘的洞察,并全部体现在诗歌创作中。所以姚文燮对李贺诗的基本定位就是偏离。
论述题:
1、中国古籍注释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我国对古籍的注释,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明时期和清朝时期。
西汉时期,经在汉武帝“罢嚼鲁家,独尊儒术“之后,成为了国家法定的经典。这一时期的经注必须按照统治阶级的现时利益和不同需求作出新的解释,才能使”法定的经典“充分发挥为现实统治阶级服务的作用。(2)、东汉时期,注释的范围有的扩大,除经书外、史书、子书及文集等都有注释出现。见于《隋书经籍志》的有:史部:应邵《汉书集解音义》等,子部:高诱注《吕氏春秋》等,集部有王逸注《楚辞》。(3)、魏晋南北朝时期,非经书注释不仅数量多范围广,而且在注释体例上也较两汉有了明显的发展,出现了义疏的注释方式。其特点是以疏通文字、讲解义理为主,方式较为自由,内容也较为详细。疏解者既可以围绕本义讲解大义,也可以随意发挥自己的见解。这种方式对后世的注释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4)、在隋唐时期,注释之学没有什么突破性的创获。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经注出现了《五经正义》,《五经正义》不仅是唐宗两朝取士法定的经文注解本,而且它的注释方式也成为后来古籍注释的一种定体注疏体。二在经注之外出现了几部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注本,如李善注《文选》,《史记》三家注等(5)、宋元时期注释的特点是消除其今古文经学家的门户之见,这一时期的注释之学称之为“求变求新”的时代。宋代理学成为封建统治的主导思想,经注成了理学家宣传理学的重要手段。与宋明理学对注释学贡献有关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和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6)、清代倡导以训诂考据为主的务实的学术研究,随着汪有代考据学的兴盛,注释学也迅速发展。清人对古籍、古注的阐释和整理,大大张扬了汉代古今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古籍中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许多不
能判定的悬案,经过清人的阐释和研究,基本有了可供参考的答案和结论。
2、古籍旧注对研究古代文学作品有哪些价值?
首先是语言问题,排除了古今语言的差距所造成的差距。好的古籍旧注不仅能准确指出古籍中词语的确切含义,而且也指出语词含义的变化,以免造成错误理解。其次是名物制度的问题。所谓名物,主要是指历史上各种事物的名称和形貌;制度主要是指历代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所制定的政策、法规以及各个时代和地区相沿成习的风俗等。名物制度是历史文化的缩影,在古藉中数量繁多,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某些名物改变了称谓,新的制度取代了旧的制度,古人曾经熟悉的事物,在后人眼里成了完全陌生的东西。古藉注释会帮助扫除名物制度不明而出现理解的障碍。最后是古藉旧注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的诠释所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作为当代读者,习惯于用现代艺术手法来解读,而读了古藉旧注刚愎自用会产生虽旧如新的感觉,从而体会到鉴赏艺术的乐趣。总之,历代产生的对于古籍的注释,因为存储了彼时彼地的信息,而它们之间的相互链接也构成了古今人的沟通桥梁,考察它们的发展,解读其信息,是今人注释的依据,也是读者贴近作品产生的时代的重要途径,这正是古籍的旧注所具有的学术价值。
3、朱熹《诗集传》的特点主要有哪些方面?
南宋时期,朱熹成《诗集传》而序之,这是《诗经》学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它的主要特点是(1)、它高度重视《诗经》的文本。朱子在笙诗《华黍》之下注释说:“南陔》以下,今无以考其名篇之义。”之年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朱子考察诗义的途径跟汉儒不同,把涵泳文本当作始基。《诗集传》对汉儒提出的一系列异议,往往都是根据文本的意思立论。如《小雅祈父》,汉儒认为是讥刺周宣王错用祈父,而不得其人。朱子在《诗集传》认为:“这首诗是军士埋怨长久服役而呼告祈父之辞。朱子之所以能够穿突破汉唐《诗》学,根本原因在于他处处依据文本立说。(2)、《诗集传》对六义做出了新有阐释。朱子认为:“读《诗》全在讽咏得熟,则六义将自名。”
他认为:“《风》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绪也,《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辞,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对于赋、比、兴有认识,他说赋、比、兴是文本的内在构成要素。他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质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他认为,先儒立赋、比、兴三义,目的在于“使歌者知作诗之法度也。”(3)、《诗集传》显现了《诗三百》的抒情特性。在《诗集传》中,朱子立足于诗歌文本,戳破了汉儒赋予[它们的神圣又脆弱的面具,展示了诗作的真实底蕴,并显现了诗作抒发世俗感情的特质。他完成了汉唐《诗》学的拨乱反正。经过他的努力,对《诗经》的认识才艰难地向“诗言情”这一本质上回复。(4)、在《诗集传》当中有一个非常活跃、具有自主抉择和批评能力的读者。他强调读者在读《诗》时只管虚心熟读涵味,就“自然推出那个道理”。尤其是看所谓淫诗的文字,要自我决断,读千遍万遍,才能兴发善心,达到治心养性的目的。这使读者在《诗》学体系中的地位显著上升。
4、朱熹《诗集传》对诗之“六义”作出了哪些新的解释? 《诗集传》对六义做出了新有阐释。朱子认为:“读《诗》全在讽咏得熟,则六义将自名。”他认为:“《风》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绪也,《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辞,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他在《诗集传》一书的《国风》、《小雅》、《颂》三部分的开头指出:“国者,诸侯所封之域,而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颂者,宗庙之乐歌。对于赋、比、兴有认识,他说赋、比、兴是文本的内在构成要素。他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质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他认为,先儒立赋、比、兴三义,目的在于“使歌者知作诗之法度也。”
5、杜预被誉为“左氏功臣”,试谈谈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对《左传》的主要贡献。
《春秋左传集解》作为汉代《左传》学说的继承者和集大成者,
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首先杜预完全抛开今文二家之说,纯以《左传》为依据,互相印证,转相发明,这在方法上双前辈们进了一大步。他的这种分法,使《左传》学更加纯净化了。如《春秋》纪录旱灾的情况:春王正月,不雨。夏四月,不雨。…六月,雨。杜预解释说:“如果整个季度都没有下雨,那么就写该季度的不下雨来概括,这就让我们清楚了经文的”书法“和内容;其次,杜预把《左传》附到每一年的《春秋经》文之下,都加以注解。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创新之举。这样,读者就可以把经传对照来读,非常方便;再次,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在字词训诂、文章大义、名物制度等方面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尤其是对地理的考证比较精审,一直为后人年称道。这部书总体风格是要言不烦,清通畅达,没有许多经学家那样的烦琐芜杂的毛病。总之,《春秋左传集解》是《左传》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杜预是“左氏功臣”,都是毫不为过的。
6、郭庆藩《庄子集释》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1)郭庆藩《庄子集释》的价值,首先就在于它收录了郭象〈庄子注〉、成玄英的《南华真经注疏》以及陆德明的《庄子音义》三种极为重要的著述。郭象《庄子注》侧重于揭示义理,间或训释字词;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既训释字词、章句,又阐发义理。在阐发义理方面,它主要是发挥郭象注的意思,但偶尔也有反驳郭注的例子;陆德明《庄子音义》书侧重于训释字、词不达意、标注读音以及揭示篇题命名原则,其内容不局限于《庄子》本文,而涉及郭象注。(2)郭庆藩《庄子集释》对郭象《庄子注》、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等前人的著述进行了驳正。首先郭庆藩《庄子集释》对郭象《庄子注》、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陆德明《庄子音义》等前人驳正。如仅在《逍遥游》中就做了多处驳正。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郭注云:“此皆鹏之所冯以飞者耳。野马者,游气也。”郭庆藩案:“庄生既言鹏之飞与息各适其性,又申言野马尘埃皆生物之以息相吹,盖喻鹏之所冯以飞者,疑误。”这一考释比郭象注准确,至少可以给读者以启发。其次郭庆藩《庄子集释》发明对郭象《庄子注》、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陆德明《庄子音义》等前人的著述。
如《逍遥游》云:“齐谐者,志怪者也。”
《庄子集释》曰:“齐谐,…司马及崔并云人姓名。简文云书。”再次,郭庆藩《庄子集释》补足《庄子注》、《南华真经注疏》、《庄子音义》等前人的著述。由于各种原因,《庄子注》、《南华真经注疏》、《庄子音义》在搜集前人成果时或有遗漏,对应当注释的语汇有时未尝注释或者语焉不详,郭庆藩每每加以补充。(3)、郭庆藩《庄子集释》以微观考证见长,为研读《庄子》的人扫除了一大障碍,学术价值极高。
7、司马迁《史记》的史学特质、文学特质、经学特质各表现在哪里?
一、用现代学术的眼光来观察,《史记》最浅层的史学特质,是关注几千年中国人生存和文化的已往状态。张守节《史记正义论例》具体地说:“太史公作〈史记〉起黄帝、讫于汉武帝天汉四年。…太史公作此五品,废一不可以统理天地,劝奖箴诫,为后人之楷模也。〈史记〉比较深一层的史学特质在于坚持事实。当代学者说”史记之实录,…不仅是空前的,而且,在阶级社会里,也是绝后的。〈史记〉更深一层有特质,是致力于把握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的内部同一性。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昌“通古今之变。”二、用现代学术的眼光来观察,《史记》具有更深一层的特质属于文学。主要表现在:(1)、司马迁把“自见”“当成再现历史的根本目的之一。所谓自见,换用司马迁本人的另一种说法,就是表现自己的私心。《史记》绝对不是司马迁直接的自我表现,对所谓自见我们应当有辩证的理解。(2)、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自觉地追求文采。
“(3)、《史记》对人物性格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史记》对人物个性的关注和表现,形成了它在文学方面的一大亮点。三、〈史记〉中还包含大量超出现代学术之文学与史学范畴的要素。从中国学术发展的大传统着眼,这些要素可以称之为经学。〈史记〉创作的一个根本目的,宣扬经学观念,称颂符合经学价值取向的个人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社群秩序。它以“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为宗旨,而无意于追求”以
史为目的的而不以为手段”的客观。它的很多质素强有力的显现了传统经学的本质。
8、从现代史学观念来看,《史记》能不能算“良史”?为什么? 不能。〈史记〉在古代学术中常常被誉为良史,但在具有现代史学观念的学者眼中却不是这样,因为它以“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为宗旨,而无电于追求”以史为目的的而不以为手段”的客观。梁启超说:“实际的政治家。在政治上做了许多事业,是功是罪,后人自有种种不同的批评。我们史家不必问他的功罪,只须把他活动的经历,设施的实况,很详细而具体的记载下来,便已是尽了我们的责任。司马迁却不然。他在〈自序〉中坦陈自己把很多人物和事件高悬为道德人品或功名事业的楷模,他哪里是不问功罪、不下批评。〈自序〉中还说孔子的〈春秋〉”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以继孔子《春秋》自命的司马迁《史记》又何尝不具备这种批判精神。像《史记》这样立足于传统经学观念来评骘社会成员的行炎、人际关系以及社群秩序,褒扬奔义、修德、讨乱、修经术、达王道、匡乱世等价值取向,跟现代只学的学术定位相差甚远。
9、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对前人的谬误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驳正?
一、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比较注意驳正三家注立足后代观念做出的解释。《五帝本纪》:“(黄帝)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史记索隐》曰:“炎帝火,黄帝土代之,即黄龙地暄见是也。暄,土精,大五六围,长十余丈。”
《史记会注考证》则说:“《吕氏春秋
应同篇》:”黄帝之时,天先见大暄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史记会注考证》明确反对“据后以议前。”二、《史记会注考证》在有关成果的泥古不化这方面的弊端也做出了批评。如《黄帝本纪》云:“钦哉钦哉,惟刑之静哉。”
《史记会注考证》说:“观《史记》用《尚书》、《战国策》、《国语》、《世本》、《左传》之文,多改其正文:改绩用为功用,
改宵中为夜中…如此类甚多。这都是泥古之病。三、《史记会注考证》对不知古作了大量的驳正。从汉代开始,不少传统学者如扬雄、班彪、班固等屡屡批评《史记》是非不与圣人周公、孔子同。《史记会注考证》引用了冯班的意见说:”游侠、货殖之传,词旨激扬,有为而言这,其志有可伤者。孟贤之言未免深文。…“这是一个很好的批评,体现了泷川氏知人论世、实事求是的精神。四、泷川氏严厉批评了《史记正义》等著作的虚诞倾向。《五帝本纪》:“黄帝崩,葬桥山。”《史记集解》说:“皇甫谧曰:‘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一岁。”《史记索隐》说:“案《大戴礼》宰我问孔子曰: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何人也?抑非人也,何以至三百年乎?对曰:”生而人得其利百年,死而人畏其神百年,亡而人用其教百年。《史记正义》说:“《列仙传》云:‘轩辕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还葬桥山,山崩,棺空,唯有剑在棺。’”这样的解释,都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史记》的精神,泷川氏对这些作了批评。
10、《文选》对后人对于梁以前文学的研究和评价有怎样的影响? 一、《文选》作为一部诗文选集,其所录的作品,上自先秦下迄齐梁,共有一百二十三家,七百篇。时间、空间的跨度都是很大,但《文选》按三十七类将选的作品置于相关类下,每类作品则按时代顺序予以排列,这样做不仅方便读者的研读,而且也是对所选作品的肯定。为后人研究这七八百年的文学史保存了重要的资料,特别是一些先秦、汉魏的作品,是靠《文选》的收录才得以流传至今的。二、《文选》动态展现了文学的发展,具体表现了文学观念的进步,这不能不影响后人对这一时期作家、作品的认识和评价。《文选》则以以类相从,以年代为序的具体作品组合表现了编篡者对文章特质的认识以及对不同体式文章的区分。对后世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和评价具有导向作用。同时,《文选》是通过选录来表示对文章的评价,因此凡《文选》选录的作家和作品,后边的研究都都不能不给以足够的注意,而没有入选的作家和作品,就容易被忽视乃至湮灭,这样的导向作用也是很大的。三、《文选》为整理文学古籍提供了资料。
《文选》成书于南朝梁代,编篡者所见的古本,有不少与今本有
差异,还有不少今天已亡佚了。因此,《文选》所保存的古本原貌,可以供我们整理文学古籍时作参考。
11、王琦《李太白全集》在载录异文、集佚、训诂方面的成就和特点。
王琦《李太白全集》为读者提供了关于李白作品各个方面的详尽材料。(1)王琦在这部著作中载录了李白诗文的大量佚文或版本差异。如卷二〈古风〉其七:“客有鹤上仙,飞飞凌太清。”〈全集〉载其异文曰:“五鹤西北来,飞飞凌太清。”这些文本方面的差异,对深入研究李白的作品有一定的文献价值。(2)王琦的集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全集〉卷三十诗文搜集了五十七首作品,如从姑苏缪辑得〈杂言用投丹阳知已兼奉宣慰判官〉等诗歌九首,从唐《本事诗》辑得诗歌一首,从《才调集》辑得诗歌两首等。(3)从训释方面看:
12、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在训释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一、训释一般词语。譬如卷一《悲清秋赋》:“于时西阳半规,映岛欲没。”王琦注云:“西阳谓西落之日,其半为峰所蔽,仅见其半,如半规然。二、解释地理、名物。(1)务求完备。即当存在多种都能说通的看法时,不偏信偏从,而并载众说。如卷三《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王琦注云:”五花马,谓马之毛色作五花文者。(2)务求精确,即在存有疑惑时,必揭明或审辨之。如卷三《长相思》云:“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王琦注:“吴均诗:络纬井边啼。 (3)
务求深入,即解释不满足天知其然,而常常结合诗文意境,抉发对象的特点。如卷二《古风》其六:“昔别雁门关,今戊龙庭前。”王注:“《山西通志》:雁门塞,倚山立关,谓之雁门关。山西之关者必由此径,故名。综合的看,王琦在注解地理、名物时显示出相当深厚的功力。他在《全集》序中曾说:“至于郡国州县之沿革,山川泉石之名胜,亭台宫寺之建,鸟兽草木之名状,尢加详考,不厌繁复,盖将以为多识之助。”可以看出他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特别在意,用心烦多。三、考索诗文本事。卷二注释《古风》其二”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一诗,引用大量材料,揭明此诗乃是感慨唐玄宗皇后王氏
被废为庶人一事。这对读者准确、深入地把握诗歌意旨大有帮助。四、揭明典故出处。王注引用诗文主要是为了说明典故出处,有助于让读者对太白作品的意境产生更厚实、更开阔的理解。
13、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对每首诗的注释考评分哪几个部分?各部分主要是什么内容?
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对每首诗的注释考评分成“编年、,人注、外注、根据”四个部分。以体现其“详注”之“详”的特点。杜诗编年主要考定写作年代。他说:“依年编次,方可见其生平履历,与夫人情之聚散,世事之兴衰。如卷十一《戏赠友二首》,题下注:”此宝应元年四月成都作,观两章首句可见。“这时指的是该诗两章的首句:“元年建巳月“,并于其句下称:”《萧宗纪》:上元二年,以十一月建子为岁首月,至建巳月,帝寝疾,诏太子监国,改元年这宝应元年,复以正月为岁首。公诗作于未改元之时,故仍前称为建巳月;内注解意。所谓“解意”,反映的是对诗的结构、章句、立意、内容的分析和串讲。内注注于诗末或章末。在内注中,除了征引诸家的评说外,主要是仇兆鳌自己的见解。如《望岳》中,仇兆鳌注:“此望东岳而作也。诗用四层写意:首联遥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上下实叙,下二虚摩;外注引古。就是征引古书,解释典故名物。《杜诗详注》之”详“在这部分有集中反映。首先是注释条目多,其次是每条内征引繁富。如《房兵曹胡马》中“白帻”一词的注释,就引了《后汉书》、《晋书》、《汉官》、《独断》四种书;杜诗根据。在注文之后,仇兆鳌引了许多前人的论述,对每首诗进行分析、评论、发挥。对于这些材料搜集、编排,他是有周密考虑的。
14、王崎、姚文燮、方扶南三家对李贺诗的评注各有什么特点? 在古代对李贺的诗作注的注本中,比较重要的是姚文燮《昌谷集注》、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把李贺写的难懂的诗歌,典故的注释、文句意思的梳理串讲都很好的作注,引用多种文献,让读者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他还经常对诗歌的主旨和艺术手法作具体分析,加以点评。
并兼顾各个方面,又在各方面都做了很高水平的通才。姚文燮《昌谷集注》的注释方法是钩玄索隐。他把李贺完成当成一个讽喻诗人,。把李贺的诗说成是与杜甫的诗一样的“诗史”。但这种对李贺的定位是偏听偏离的。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内容很驳杂。包括注释、评论、校勘等方面,都是以简短的条目形式出现的,不是很有系统性。在整个著作中,评论占了主要部分。这些批语,对于帮助读者理解诗意还是有好处的,也常常能够抓住一些诗歌艺术上的特色。
1到了(宋代),把《孟子》升格为经。
2汉代治《诗经》的学者,有今文三家,指传(《鲁诗》)的鲁国申培,传(《齐诗》)的齐国辕固,以及传(《韩诗》)
的燕国韩婴,另有古文一家,就是传《毛诗》的(毛亨、毛苌)。 3、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4东汉研究左传对后来影响最大的是(贾逵)和(服虔)。
5清代末年为《庄子》注解做总结的著述有(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和(王先谦的《庄子集解》)。
6金代大诗人(元好问)著有《杜诗学》,第一次提出“杜诗学”的概念。
7清代末年为《庄子》注解做总结的著述有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和王先谦的《庄子集解》《春秋》三传:
三部解说春秋的著作,即齐人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鲁人糓梁赤的《春秋糓梁传》,还有战国时期的鲁人左丘明作的《春秋左氏传》,即《左传》,前两个都属于今文经,《左传》属于古文经。
《史记》三家注: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序》,司马贞的《史记索引》,张守节
的《史记正义》是《史记》第一次大规模整理的重要成果,常常被称为《史记》三家注。
《四书集注》:《四书》即《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孟子》、《论语》的注释称为集注,所以后人合称为《四书
集注》。
传统的校勘一般有两种形式,即独立的校勘和注释加校勘。校注有两种主要形式,以注为主,注中带校;以校为主,校中带注。
疏不破注:即疏必须维护注的观点,在注的基础上引申发挥,补充资料,以把原文和注释的每一句话解释清楚为目的。
“昌谷体”:李贺诗风格怪奇,辞彩绚丽,想象力极为丰富,意象瘦硬、、冷涩、凄艳,时空交错,穷极变化,在诗坛上独成一体,被后人称为“昌谷体”
《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在古代对李贺的诗歌的注本中,比较重要的是姚文燮《昌谷集注》、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曾经把它们合编在一起,排印出版,题名为《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
古籍旧注的学术价值:首先是语言问题。排除古今语言的差距所造成的差距,解释古今语言文字变化的对应关系,是古籍注释最基本的任务,也是理解古籍意义的重要基础。其次是名物制度的问题。名物制度是历史文化的缩影,在古籍中数量繁多,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某些名物改变了称谓,新的制度取代了旧的制度,古人曾经熟悉的事物,在后人眼里成了完全陌生的东西。古籍注释为扫除障碍提供帮助。最后是古籍旧注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的诠释所给予我们的启示。历代产生的对于古籍的注释,因为存储了彼时彼地的信息,而它们之间的相互链接也构成了古今人的沟通的桥梁,考察它们的发展,解读其信息,是今人注释的依据,也是读者贴近作品产生的时代的重要途径,这正是古籍的旧注所具有的学术价值。
《诗集传》的特点、成就:第一,它高度重视《诗经》的文本。它立足于文本来解《诗》,并驳斥汉儒的鲜明证据。第二,《诗集传》对六义做出了新的阐释。朱子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他立足于乐调来解释风、雅、颂。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颂者,宗庙之乐歌。第三,《诗集传》凸显了《诗三百》的抒情特性。朱子立足于诗歌文本,戳破了汉儒赋予它们的神圣犹脆
弱的面具,展示了诗作的真实意蕴,并凸显了诗作抒发世俗感情的特质。第四,在《诗集传》当中有一个非常活跃、具有自主抉择和批评能力的读者。朱子要求读者对《诗》自觉做出合乎儒学理念的肯定或否定,并就自己身上体认,以玩理养心,奖善除恶。在这种情况下,朱子《诗》学体系尽管有偏重自我省察的内敛品格,却仍然落脚到儒学的大统上去。把朱子看成是最早从文学角度来研究《诗三百》的学者显然是一种误会。《诗集传》的根本问题,正在于它从观念到方法都未能彻底走出汉唐儒家《诗》学大泥淖。
《左传》的早期流传情况:《左传》在战国初期成书以后,就一直传承下来,没有间断。《左传》属于古文经学,是用先秦古文字写定,而不是用汉代隶书转写的。第一个大力推举《左传》的是西汉末年的刘歆。东汉研究《左传》的大家有郑兴、郑众父子和贾逵、马融服虔、郑玄等。到了西晋末年,出现了一部
《左传》学巨著,就是杜预的《春秋左氏经转集解》
《春秋左传集解》的特色。成就?(1)杜预完全抛开今文二家之说,纯以左传为依据,互相印证,转相发明,这在方法上比前辈们进了一大步。(2)杜预把《左传》附到每一年的《春秋经》文之下,都加以注释。这是一种革命性大创新大举。(3)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在字词训诂、文章大义、名物制度等方面都作出了很大贡献,尤其是他对地理的考证比较精审,一直为后人所称道。总之,说《春秋左传集解》是《左传》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左氏功臣,都是毫不为过的。
历代《庄》学研究:(1)魏晋时期郭象《庄子注》(2)隋唐两代陆德明《庄子音义》和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3)清代王夫之的《庄子通》,清代末年为《庄子》注解做总结的著述有国庆藩的《庄子集释》和王先谦的《庄子集解》
《庄子集释》的价值、成就?(1)《庄子集释》的价值就在于它收录了郭象《注》、成玄英《疏》以及陆德明《音义》三种极为重要的著述。是迄今为止研究《庄子》最为重要的资料。是全面、集中诠释和考论《庄子》字词章句、义理以及版本异同的重要著作。(2)郭庆藩
《庄子集释》对郭《注》成《疏》等前人著述的驳正,在《集释》之前,《庄子》各种注释的问题几乎随处可见。《集释》仅在《逍遥游》一文中就作出了多处重要驳正。这些内容相当琐细,但很重要,比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不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陆德明《释文》注:“鲲,徐音昆,李侯温反,大鱼名也。崔撰云:鲲为鲸,”郭庆藩案:“方以智曰:鲲本小鱼之名,庄子用为大鱼之名。其说是也。这一考察不仅得名之实,而且足以发明《庄子》独特的艺术资质。总之。《庄子集释》以微观考证见长,为研读《庄子》的人扫除了一大批障碍,学术价值极高。
《史记》文学特质:首先,司马迁把“自见”当成再现历史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表现自己的私心。其次,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自觉地追求文采。如《鸿门宴》,情节生动,塑造了一个个丰富地形象。再次,《史记》对人物性格表现出强烈地关注。以无数个人传记之集合体成一史,结果成为人的史而非社会的史,是其缺点。然对于能发动社会事变的主要人物,各留一较详确之面影以传于后,此其所长也。
《史记》三家注成就:裴氏《集解》引证了不少先儒旧说;小司马的《索隐》长于辩驳;张氏的《正义》则长于地理。
泷川资言的《考证》的成就:是迄今为止资料最丰富的《史记》注本,是研究《史记》以及中国古代史非常重要的参考书。(1)它特别重视地理的解释,对书中每一地名都尽量注出当时的今名或今时方位。
(2)重视文献材料的来源,凡是注明出处的都尽量注明了出处。(3)扬弃了三家注以及其他部分相关著作的不足和毛病。富于批评精神并善于考辨,是它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4)不局限于字面,而是善于综合中外历代成果,引发论议,使读者更确切、更深入地理解《史记》以及它所记载的历史。(5)《考证》搜集了《史记正义》的大量佚文。(6)注意《史记》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一些特点。
《文选》编篆特点:《文选》在我国传统的四部图书分类中属于集部总集类(经史子集)(1)《文选》按三十七类将所选的作品置于相关类下,每类作品则按时代顺序予以排列。(2)它没有收录经、史、
子三类著作,而是收录经、史、子三类著作中的序、述、赞、论部分。
《文选》李善注特点:1《文选》李善注征引繁富,解释精审2《文选》李善注立有不少“凡例”,并严格遵循这些“凡例”来注解的。
赵松谷《笺注》解读诗歌的理念和问题:理念─平日论诗,必因其自然之势,二不好为钩深索隐之言,以求苟异于人。问题─
最明显的是征引典故时或不能得其本源,当注而不注的例子也不少见。
历代李白集:唐代三种集子:其一是魏颢;其二是李阳冰的《草堂集》;其三是范传正《唐右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
李白诗文集的注本:南宋杨齐贤《李翰林集》,元代萧士赟的注本《分类注补李太白集》,郭云鹏注本,明代胡震亭注本,清朝王琦注《李太白全集》
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在载录异文、集佚、训诂方面的成就和特点:总的说来,王注《李太白全集》为读者提供了关于李白作品各个方面的详尽材料。(1)王琦在这部著作中载录了李白诗文的大量异文或版本差异。比如卷二《古风》其七:\"客有鹤上仙,飞飞凌太清。扬言碧云里,自道安期名。两两白玉童,双吹紫鸾笙。去影忽不见,回风送天声。举首远望之,飘然若流星。顾冶金光草,寿与天齐倾。\"《全集》
载其异文曰:\"五鹤西北来,飞飞凌太清。仙人绿云上,自道安期名。两两白玉童,双吹紫鸾笙。飘然下倒影,倏忽无留行。遗我金光草,服之四体轻。将随赤松去,对博坐蓬瀛。\"还记录了该诗另外一些文本,即\"举首远望之\"作\"我欲一'问之\",又或作\"举手远望之\"。同卷注《古风》其八说:\"此首缪本编人二十二卷,题作《感寓》,与诸本不同。\"该诗前四句:\"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全集》载其异文曰:\"咸阳二三月,百鸟鸣花枝。玉剑谁家子,西秦豪侠儿。\"这些文本方面的差异,对深入研究李白的作品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2)王琦的集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全集》卷三十诗文拾遗
部分搜集厂五十七首作品,譬如从姑苏缪本辑得《杂言用投丹阳知己兼奉宣慰判官》等诗歌九首,从唐《本事诗》辑得诗歌《戏赠杜甫》一首,从《才调集》辑得诗歌《寒女吟》、《会别离》两首等。在这些作品中不乏伪作,但王琦不仅没有轻易把它们阑人太白作品中,而且没有轻易将它们弃绝。他审慎地汇集别载之,以供后学研讨。在《全集》跋语中,他曾这样说明自己的考虑:\"友人诘予,尝非宋氏本阑人他人所作,今拾遗所蔸缉,确知其伪,概收录之而不忍弃,何耶?予曰:是不相妨也。昔人编韩、柳集者,咸有外集附于后。钱牧斋作杜诗笺注,亦附录逸诗四十八篇,皆有伪作在其间。夫不慊于宋者,为其混之而至于不可别也。若先别之而使其无可混,正足以资后学之考核,而甄别其体裁矣,夫又何尤。\"这样处理显然极为允当。
(3)从训释方面看,王琦所作的工作主要有: (一)训释一般词语。 (二)解释地理、名物。王琦注在这一方面的特点,是务求完备、精确和深入。综合的看,王琦在注解地理、名物时显示出相当深厚的功力。
(三)考索诗文本事。这些对读者准确、深入地把握诗歌意旨大有帮助。
(四)揭明典故出处。王注引用诗文主要是为了说明典故出处,所以往往不加进一步的解释,这对初学者理解诗歌文本来说仍有不便。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注中所引的诗文跟李白作品在意境方面互相生发,倒有助于让读者对太白作品的意境产生更厚实、更开阔的理解。
《杜诗详注》的特点?(1)杜诗编年,考定写作年代。“依年编次,见其生平履历,人情之聚散,世事之兴衰。”(2)内注解意。对诗的结构、章句、立意、内容的分析和串讲。(3)外注引古。征引古书,解释典故名物。(4)杜诗根据。在注文之后,仇兆螯引了许多前人的论述,对每首诗进行分析、评论、发挥,他把这部分称为“杜诗根据”,实际上是前人对杜诗思想、艺术评论的资料汇编。
《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特点、成就:在三家之中,应该是姚文燮年代最早,但是却以王琦成就最高。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1)王琦将李贺诗典故的注释、文句的意思进行梳理串讲。(2)他还经常
对诗歌的主旨和艺术手法作具体分析,加一评点。(3)王琦能够兼顾各个方面,但又在各方面都做到了很高水平。姚文燮《昌谷集注》姚文燮把李贺当成了一个讽喻诗人,把李贺说成是与杜甫的诗一样的“诗史”。李贺的诗虽然艺术成就较高,却并不能够称得上是“诗史”的。李贺的生活面比较狭小,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就是沉吟锤炼,而并没有实际进入政治圈中,加之性情孤僻抑郁,又早逝,不可能对当时的政治有全盘的洞察,并全部体现在诗歌创作中。所以姚文$对李贺诗的基本定位,就是偏离的。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内容很驳杂。包括注释、评论、校勘等方面,都是以简短的条目形式出现的,不是很有系统性。在整个著作中,评论占了主要部分。有些评语,对仪帮助读者理解诗意还是有好处的,也常常能够抓住一些诗歌艺术上的特色。
《文选》李善注特点:1《文选》李善注征引繁富,解释精审2《文选》李善注立有不少“凡例”,并严格遵循这些“凡例”来注解的。
赵松谷《笺注》解读诗歌的理念和问题:理念─平日论诗,必因其自然之势,二不好为钩深索隐之言,以求苟异于人。问题─
最明显的是征引典故时或不能得其本源,当注而不注的例子也不少见。
历代李白集:唐代三种集子:其一是魏颢;其二是李阳冰的《草堂集》;其三是范传正《唐右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
李白诗文集的注本:南宋杨齐贤《李翰林集》,元代萧士赟的注本《分类注补李太白集》,郭云鹏注本,明代胡震亭注本,清朝王琦注《李太白全集》
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在载录异文、集佚、训诂方面的成就和特点:总的说来,王注《李太白全集》为读者提供了关于李白作品各个方面的详尽材料。(1)王琦在这部著作中载录了李白诗文的大量异文或版
本差异。比如卷二《古风》其七:\"客有鹤上仙,飞飞凌太清。扬言碧云里,自道安期名。两两白玉童,双吹紫鸾笙。去影忽不见,回
风送天声。举首远望之,飘然若流星。顾冶金光草,寿与天齐倾。\"《全集》载其异文曰:\"五鹤西北来,飞飞凌太清。仙人绿云上,自道安期名。两两白玉童,双吹紫鸾笙。飘然下倒影,倏忽无留行。遗我金光草,服之四体轻。将随赤松去,对博坐蓬瀛。\"还记录了该诗另外一些文本,即\"举首远望之\"作\"我欲一'问之\",又或作\"举手远望之\"。同卷注《古风》其八说:\"此首缪本编人二十二卷,题作《感寓》,与诸本不同。\"该诗前四句:\"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全集》载其异文曰:\"咸阳二三月,百鸟鸣花枝。玉剑谁家子,西秦豪侠儿。\"这些文本方面的差异,对深入研究李白的作品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2)王琦的集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全集》卷三十诗文拾遗部分搜集厂五十七首作品,譬如从姑苏缪本辑得《杂言用投丹阳知己兼奉宣慰判官》等诗歌九首,从唐《本事诗》辑得诗歌《戏赠杜甫》一首,从《才调集》辑得诗歌《寒女吟》、《会别离》两首等。在这些作品中不乏伪作,但王琦不仅没有轻易把它们阑人太白作品中,而且没有轻易将它们弃绝。他审慎地汇集别载之,以供后学研讨。在《全集》跋语中,他曾这样说明自己的考虑:\"友人诘予,尝非宋氏本阑人他人所作,今拾遗所蔸缉,确知其伪,概收录之而不忍弃,何耶?予曰:是不相妨也。昔人编韩、柳集者,咸有外集附于后。钱牧斋作杜诗笺注,亦附录逸诗四十八篇,皆有伪作在其间。夫不慊于宋者,为其混之而至于不可别也。若先别之而使其无可混,正足以资后学之考核,而甄别其体裁矣,夫又何尤。\"这样处理显然极为允当。
(3)从训释方面看,王琦所作的工作主要有: (一)训释一般词语。 (二)解释地理、名物。王琦注在这一方面的特点,是务求完备、精确和深入。综合的看,王琦在注解地理、名物时显示出相当深厚的功力。
(三)考索诗文本事。这些对读者准确、深入地把握诗歌意旨大有帮助。
(四)揭明典故出处。王注引用诗文主要是为了说明典故出处,所以往往不加进一步的解释,这对初学者理解诗歌文本来说仍有不便。但
是在很多情况下,注中所引的诗文跟李白作品在意境方面互相生发,倒有助于让读者对太白作品的意境产生更厚实、更开阔的理解。
《杜诗详注》的特点?(1)杜诗编年,考定写作年代。“依年编次,见其生平履历,人情之聚散,世事之兴衰。”(2)内注解意。对诗的结构、章句、立意、内容的分析和串讲。(3)外注引古。征引古书,解释典故名物。(4)杜诗根据。在注文之后,仇兆螯引了许多前人的论述,对每首诗进行分析、评论、发挥,他把这部分称为“杜诗根据”,实际上是前人对杜诗思想、艺术评论的资料汇编。
《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特点、成就:在三家之中,应该是姚文燮年代最早,但是却以王琦成就最高。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1)王琦将李贺诗典故的注释、文句的意思进行梳理串讲。(2)他还经常对诗歌的主旨和艺术手法作具体分析,加一评点。(3)王琦能够兼顾各个方面,但又在各方面都做到了很高水平。姚文燮《昌谷集注》姚文燮把李贺当成了一个讽喻诗人,把李贺说成是与杜甫的诗一样的“诗史”。李贺的诗虽然艺术成就较高,却并不能够称得上是“诗史”的。李贺的生活面比较狭小,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就是沉吟锤炼,而并没有实际进入政治圈中,加之性情孤僻抑郁,又早逝,不可能对当时的政治有全盘的洞察,并全部体现在诗歌创作中。所以姚文$对李贺诗的基本定位,就是偏离的。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内容很驳杂。包括注释、评论、校勘等方面,都是以简短的条目形式出现的,不是很有系统性。在整个著作中,评论占了主要部分。有些评语,对仪帮助读者理解诗意还是有好处的,也常常能够抓住一些诗歌艺术上的特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