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率的综合策略
来源:好兔宠物网
中国妇幼保健2016年12月第31耨第24期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of China.December 2016,Vo1.31,No.24 ・改革・管理・ 提高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率的综合策略 邬姝阳,张梅,孙惠敏,王金玲南京市玄武区妇幼保健所,江苏南京210016 关键词: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 中国图书分类号:R17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1-4411(2016)24 ̄231-02;doi:10.7620/zgfy ̄.j.issn.1001—4411.2016.24.01 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者市辖 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育龄人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 成为孕产妇保健的重要内容。然而,流动人口孕产妇 系统管理一直是孕产妇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虽经多年 努力,流动人口孕产妇系统管理率明显改进,但达到 一定水平后却遭遇瓶颈,难以达到国家对孕产妇保健 管理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孕产妇系统管理 率,最大限度地使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享受同等的妇 幼保健服务,本文在分析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系统管 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提高流动孕产妇 保健系统管理率的综合策略。 1流动人口孕产妇系统管理的现状 1.1 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差别明显 大量的研 究¨ 表明流动人口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低于城市户籍 人口,保健质量各项指标均与户籍人口存在明显差异。 上海市某区2005—2010年本地户籍孕产妇系统管理 率为96%,其中早孕建卡率为97.30%,I>5次产前检 查率为98.46%,产后访视率为98.8l%,各项指标达 到上海市要求,而流动人口系统管理率为25.06%,其 中早孕建卡率为25.60%,≥5次产前检查率为 68.95%,产后访视率为93.15%,远低于户籍人口 。 而南京地区2011年报道的流动人口孕产妇早期检查 率仅为24.9%,平均产前检查次数为(6.2+3.6)次,≥ 5次产前检查率为56.2%E4 J。浙江省某市2008—2012 年流动孕产妇建册率平均为69.33%,仅23.38%的孕 产妇在孕早期开始产前检查 。 1.2流动人口系统管理率进步显著事实上,随着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政策的推进,流动人 口孕产妇系统管理率逐年提高。上海、浙江、河北等 报道2006—2010年流动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较低,约 为30%~40%,到2013年系统管理率上升到60%一 75%,远未达到国家要求的85%以上 ,离实现 “流动妇女享有与流入地妇女同等的卫生保健服务” 基金项目:江苏省妇幼保健科研项目重点资助项目 (F201404) 通讯作者:孙惠敏,E—mail:sun—huimin342222@163.com 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 1.3 流动人口系统管理率提升遭遇瓶颈 孕产妇系 统管理率包括早孕建册(孕13周之前建卡)、产前 检查(I>5次)、住院分娩和产后访视4个指标。加 强流动孕产妇系统管理,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水平是 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围产儿死亡率,提高卫生 保健水平的关键。近年来,各级政府及妇女保健组织 机构均认识到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率的重要性,采取 各种不同的措施在提高早孕建册、产前检查、住院分 娩和产后访视率等方面付诸努力,初期阶段进步明 显,但近几年来系统管理率一直未再有较大提高,流 动人口孕产妇保健工作遇到了困境。 2流动人口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影响因素 2.1 流动人口自身因素①流动人口大多数受教育 程度偏低、结婚年龄及生育年龄较早、卫生保健观念 不强,对孕产妇系统保健服务的重要性认识淡漠,因 而对系统保健的依从性不高。②流动人口孕产妇不熟 悉城市公共卫生保健机构的设置及运行情况。③流动 人口流动性大、居所更换频繁,较难与孕产妇保健机 构建立相对固定的关系。 2.2社会因素①传统观念: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流 动人口孕妇及家属认为只有生病了才去检查治疗,而 怀孕并不是生病,不愿意或者认为没有必要接受系统 保健管理,缺乏主动进行系统保健的意识。②经济状 况:流动人口经济收入水平偏低,医疗保健费用的承 担能力受到限制。③医疗保障:流动人口所享有的基 本医疗保障已逐步得到改善,但与户籍人口人人享有 基本医疗保障的差距还较突出。 2.3 管理因素①妇女保健政策与公共卫生服务政 策衔接不够:户籍、民政、卫生计生、街道等部门之 间未能建立跨部门信息平台和考核机制,难以掌握流 动人口基数,不利于对流动人口开展连续全程的系统 保健服务。②基层妇女保健机构职能作用发挥不够: 在对流动人口的前伸服务上,尤其是群体保健中健康 教育的覆盖度、普及性以及主动性方面有待加强。③ 妇女保健管理模式与现代科技发展不匹配:现有的妇 女保健管理更多地依赖于人力、物力的投入,效率低 下、效果不佳。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流动人口妇 中国妇幼保健2016年12月第3l卷第24期Matema]and Child Health Care of China December2016.Vo!.31.Nn 24 女系统保健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问。 任务之一,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设备设施配置等 3提高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率的综合策略 3.1加强对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政策宣传及健康宣 教①利用报刊、电视、微信公众号等多媒体公众平 台,宣传孕产妇保健各项服务的减免政策,包括生育 保险、重大公卫、基本公卫等惠民利民的服务项目。 ②发挥基层妇女保健机构群体保健健康教育职能,走 进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宣传讲座活动,多途径加强对流 动人口的孕产妇保健政策及健康宣传教育指导,力求 做到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全覆盖。③印发针对流动人 方面给予一定倾斜,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妇幼保健 工作的需求。 3.3.2 明确基层妇幼保健机构服务定位 基层妇幼 保健机构必须坚持以保健为中心、保健与临床相结合 的发展方向,以群体保健工作为基础,面向基层,以 预防为主。通过加强内部管理、规范服务行为、强化 绩效考核等提高管理水平,通过人员专业培训、定期 业务学习、开展适宜技术、拓展服务项目等不断提高 服务能力。基层妇幼保健机构还应主动作为,加强与 上级医疗机构、公安部门、计生部门、妇联组织、街 口孕产妇的宣传材料,在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婚检中心、社区中心等场所公示孕产妇保健的服务内 容,使更多的流动育龄妇女愿意接受服务,提高早孕 建册率和孕产妇系统管理率,提升服务对象满意度。 3.2 落实对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的政策规定 3.2.1推进生育保险制度落实2011年,《中国妇 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了“城乡生育保 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生育保险覆盖所有用人单位,妇 女生育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 现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需要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例 如:强制用人单位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生育保 险制度使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享受同等的保健待遇, 让流动人口孕产妇没有后顾之忧,能接受系统的孕产 妇保健服务。 3.2.2推进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 针对 影响妇女儿童健康的重大问题,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 实施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推进妇幼健康 服务均等化,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这一重大服务 项目在落实中只有使妇女在住院分娩补助、增补叶酸 预防神经管缺陷、妇女“两癌”检查和预防艾滋病 母婴传播方面切实得到实惠,才能提高流动人口孕产 妇参与系统管理的积极性。 3.2.3 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 可采取发 放服务券的形式做好孕产妇的保健服务工作。例如: 南京市为关心妇女儿童生命健康,保障母婴安全,促 进居民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发放“南京市妇幼保 健服务券”,服务券不但能起到代金作用,而且上面 还印有妇幼保健宣教知识,能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 实践表明,该举措提高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 公平性和可及性,使部分流动人口享受与户籍人口相 同的免费政策,特别是对于没有生育保险的孕产妇在 经济上也是一种帮助,吸引流动人口孕产妇尽早进入 系统管理。 3.3 提升基层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和服务能力 3.3.1加强基层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基层妇幼保健 机构是履行流动人口孕产妇系统管理的前哨,卫生行 政主管部门应把加强基层妇幼保健机构建设作为重要 道社区等相关单位沟通和信息共享,形成流动人口孕 产妇社区管理体系,逐步健全设置合理、设施完善、 运行高效的妇幼保健服务网络。 3.3.3优化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的管理模式探索 适合本区域实际情况的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的管理模 式。目前采用的常见模式有全覆盖管理模式、网格化 管理模式等。2014年,孙惠敏等 提出一种新的基于 互联网的推送服务管理模式,该模式可通过手机短信、 微信互动、邮件接收、频道式推送等多种方式早期锁定 适龄妇女目标人群,实现服务的广覆盖与全程化管理, 预期能有效提高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率。 综上所述,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是孕产妇保健的 核心内容,然而流动人口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远未达到 国家要求,与实现“流动妇女享有与流入地妇女同 等的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要进一 步提高流动人口孕产妇系统管理率需要综合施策,尤 其是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创新 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模式,必将成为提高流动人口孕 产妇系统管理率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陈英,赵萍,沈宁,等.昆明市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相关因素 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6):4297-4298. [2]杨青,刘磊磊,梁霁,等.上海市松江区基本妇幼保健服务利用均 等化现况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36):5964—5966. [3] 崔巍,张晓华.闵行区2005—2010年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管理 回顾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2,29(5):730-731. [4] 刘秀蓉,吕伶.南京地区流动孕产妇产前保健利用状况及其影 响因素[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0):1458-1461. [5]谭洁,汤雪娟,唐红梅.嘉兴市2008—2012年流动孕产妇保健 管理情况分析[J] 浙江预防医学,2014,26(3):311-312. [6]刘玉洁.孕产妇系统保健与围产儿死亡分析[J].现代预防医 学,2012,39(23):2162—2166. [7]石伟娟,徐秀叶,潘继美,等.云和县流动孕产妇保健管理现 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5):668-669. [8]孙险峰,谭细风.嘉兴市2002—2013年外来人口孕产妇保健管 理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4):3882-3884. [9]孙惠敏,张梅,王金玲,等.推送服务在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 管理中的应用探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4,27(11): 1205—1207. 收稿日期:2015-12_25责任编校:薛丽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