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兔宠物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地理高考一轮复习练习第5单元 1 第5章 第1讲 课时提能练 含解析

来源:好兔宠物网
课时提能练(十五)

(建议用时:40分钟) A组 跨越本科线

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微生物分解作用下可形成无机质。读“我国某地土壤腐殖质层级土壤剖面图(局部)”,完成1~2题。

1.该地区土壤表层黑色腐殖质层厚度小,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植被稀疏 C.降水量大

2.该图体现的物质循环有( )

①水循环 ②生物圈循环 ③地质循环 ④大气三圈环流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B.气温较高 D.地下水丰富

1.B 2.A [第1题,腐殖质是植物枯枝落叶在微生物分解过程中形成的,微生物的活跃程度受气温影响大,在适当的高温环境下,微生物分解作用强大,腐殖质层就薄。 第2题,雨水和地下水构成水循环;腐殖质的形成需生物循环参与;地质循环指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四种物质的相互转化;图中没有显示大气的三圈环流。]

读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关联图,回答3~5题。

3.图中甲代表的地理现象可能是( ) A.人口激增 C.气象灾害频发

B.资源短缺 D.气候变暖

4.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经度地带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

5.图示地理现象的变化明显表现出北半球快于南半球的态势,主要原因是北半球( )

A.陆地宽广 C.人口数量庞大

B.矿物能源丰富 D.植被覆盖率低

3.D 4.B 5.C [第3题,依据图中所示的因果联系可知,CO2含量增加导致的温室效应,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引发蒸发量增大、冰川融化等一系列问题。第4题,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成分,并导致气候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5题,北半球气候变暖趋势快于南半球,主要原因是北半球人口数量庞大,矿物能源消耗量大,植被破坏严重。]

(2017·闵行模拟)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走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表示碳物质在地理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读图完成6~7题。

6.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要限制碳物质向哪个圈层的流动( ) A.大气圈 C.水圈

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 B.地球上的碳物质主要蓄积在生物圈中

B.岩石圈 D.生物圈

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

6.A 7.D [第6题,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则本质上就是限制碳物质向大气圈流动。第7题,图中显示④环节是人类利用化石燃料向大气圈排放碳物质的过程,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8.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C [由关键词“岩石溶蚀与侵蚀”可判断该地区是石灰岩地区,且该地区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侵蚀,故不可能是受单一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应是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2017·山西模拟)我国某地区的植被多呈斑块状分布。在自然降水条件下,该地区结皮斑块产生的径流及其挟带的泥沙和溶解的养分均大量被位于下坡向的灌丛斑块截获。下图示意该地区植被呈斑块状分布的山坡。 读图完成9~11题。

9.形成a处堆积物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 ) A.风力作用 C.冰川作用

10.b处植被的作用主要是( ) A.增加空气湿度和地表径流 B.增加大风和沙尘天气 C.阻止冰川移动 D.拦截径流和泥沙

B.流水作用 D.风化作用

11.从植被分布的格局看,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荒漠地区 C.湿润地区

B.沿海地区 D.平原地区

9.B 10.D 11.A [第9题,读图,根据图中表示径流的箭头可知,形成a处堆积物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流水作用,灌丛将流水挟带的泥沙拦截,形成堆积物。第10题,b处植被的作用主要是保护坡地,减缓地表径流流速,拦截径流和泥沙,D对。有植被阻挡,地表径流不会增加,大风和沙尘天气可能会减少,A、B错。从图中不能看出有冰川分布,C错。第11题,从植被分布的格局看,该地区植被以灌丛为主,说明是在干旱区,最可能位于荒漠地区。]

B组 名校必刷题

12.(2017·上海市十二校联考)东南亚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地理景观多姿多彩。读图,完成问题。

据图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对中南半岛主要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首先要明确中南半岛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继而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大气环流等方面分析影响气候的各要素对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人文地理包括工农业生产活动、人口和城市、交通、地域文化等方面,都深受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答案:中南半岛大致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北与中国相连。一年中受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影响,风向呈明显的季节变化,形成明显的旱季(冬)和雨季(夏);地势北高南低,山脉大致呈南北向延伸,大河下游平原广阔,易于暖湿空气北上深入内陆;夏季的台风和热带风暴对气候又起强烈的影响作用。这些因素导致了中南半岛独特的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的热带季风气候。

对河流航运的影响:受气候和地形影响,中南半岛河流较多,河流流域面积狭小、由北向南流。上游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下游流量大、含沙量小、水流平稳利于航运。

对农业的影响:热带季风气候,对这里热带经济作物橡胶、油棕等生长十分有利,产量大、质量高,种植业以水田农业为主,水稻等粮食产量较大。

对地域文化的影响:中南半岛的气候、北高南低的地形造就北部林业、热带经济作物、南部水稻种植业,是形成当地以稻米为主的饮食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物质基础。

对人口、城市和工业的影响:由于地理位置、气候、地势地形的影响,沿海、河流沿岸、河流冲积平原及三角洲适合人类居住,因此人口分布密度大,城市众多,工业区稠密。

13下图为四川盆地部分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分布图。读材料,回答问题。

(1)雅安素有“天漏”之称,年降水日数多在200天以上。分析雅安“天漏”的形成原因。

地面反射率是指地面反射辐射量与入射辐射量之比。一般而言,草地的反射率为15%~25%,深色土壤的反射率为5%~15%。近年来,青衣江流域的草地、林地大面积恢复,裸露的深色土壤变为绿地。

(2)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简述青衣江流域地表植被变化对近地面气温的影响。

(3)结合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青衣江的河流特征。

解析:第(1)题,影响降水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由图示信息可知,雅安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地势北、西、南三面高,东部较低,形成了喇叭形的地形,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在此集聚,不易扩散,遇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第(2)题,青衣江流域的草地、林地大面积恢复,裸露的深色土壤变为绿地,改变了下垫面性质,地面反射率变大,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减少,地面辐射量减弱,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气温较之前低。第(3)题,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地势特点影响河流流向及落差大小;气候影响河流流量的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结冰期;植被状况影响河流含沙量大小。青衣江流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且季节变化大→径流量大,水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上→无结冰期;植被丰富→含沙量小;流量大,地势起伏大→水能丰富。

答案:(1)受夏季风(暖湿气流)的影响,且位于河流沿岸,水汽丰富;三面环山的河谷地形,水汽不易扩散,利于形成降水(或地形雨)。(2)植被增加会导致地面反射率增大,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减少,地面升温幅度减小,地面辐射减弱,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气温较之前低。(3)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流量大,地势起伏大,水能丰富;流经地区年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支流众多;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河流水量(水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上,河流无结冰期;植被丰富,河流含沙量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