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测试卷五
【2014年秋季用,内容为九年级下册。】
题 号 分 值 得 分 一 22 二 10 三 38 四 50 总 分 120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给下面句中加点字注音。(3分)
(1)无论„„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 )的梦幻。 .
(2)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 )了不少。 .(3)玛丽亚伫( )立良久,隐隐听到修道院传来的钟声,她陷入遐思。 .
2、下面各项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后将正确的字写在后边的横线上。(2分) (1)浩瀚无垠 引颈受戮 万恶不赦 遮天敝日 (2)如坐针毡 芒刺在背 顶礼摸拜 一气呵成
3、汉语中的有些词语,往往是其中关键的字理解正确了,整个词义也就明朗了。请根据句义理解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3分) (1)在荣膺这个尊称之后,当真看起书来。膺: . (2)他就是这样吹毛求疵。疵: . (3)要是开了这一恶例,以后谁都可以借口有例可援。援: .4、下面这段文字每句都有一处语病,请按提示修改。(3分)
①网络谣言的危害是严重的,它直接扰乱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②事实表明,网络谣言的泛滥和滋生,会使许多人成为受害者。③开展“绿色网络”进校园,是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
(1)①句成分不搭配,应在短语“ ”之前添加“ ”一词。
(2)②句表达不合理,词语关系颠倒,应将“ ”一词和“ ”一词互换顺序。 (3)③句成分残缺,应在“ ”后添加“ ”一词。
5、表达要符合逻辑,请从表意的连贯性考虑,给下面句子排出正确的语序。(3分) ①失败的下一站是‚痛苦‛,但不是终点站,而是岔道口。
②另一条是汲取教训、奋起拼搏的路,这路通向再失败或失败的反面——成功。 ③因此,一个人遭到了失败,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最终的结果。 ④这个岔道口分岔出两条路,当然,其结果也是完全相反的。
⑤一条是心灰意冷、一蹶不振的路,这路通向失败,这时的失败才是彻底的失败。 ⑥但人们只有踏上这条路,才有成功的希望——从失败走向最后的成功。 正确的语序是: 6、读下面文字,按提示填空。(3分)
皇帝希望我另找一个机会把剩余的敌舰全部牵引到本国港口来。君王的野心总是无法测度的,他似乎一直在想把不来夫斯古帝国灭掉,化为自己的行省,派一位总督去统治。他要彻底铲除大端派亡命之徒,强迫该国人民也打破蛋的小端,这样他才可以算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君王。不过我却尽力设法使他打消这种念头,我提出了许多论据,从
政策上、正义上论起来他都不该如此。
——这段文字写“我”在小人国帮助利里浦特国国王夺取了不来夫斯古帝国的主要战舰后,利里浦特国国王又向“我”提出新的无理要求而被“我”拒绝的过程。 (1)这段文字出自 的小说《 》。
(2)这段文字表明了“童话色彩只是这部小说的表面特征,
才是其灵魂所在”。
7、古诗文默写。(5分)
(1)花近楼台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 。
——杜甫《登楼》
(2)云横秦岭家何在?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10分)
8、玉皎是你的同桌,她很爱面子,十分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所以平时无论什么场合她都尽量让自己展现出最好的一面,但这也让她感到很累,很不快乐。她费了好大的劲儿才鼓足勇气把苦恼告诉了你,希望得到你的帮助,你会怎样劝说她呢?(2分)。
9、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8分)
(1)设计活动内容:如果你班准备开展主题为“走进小说天地”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而这次活动由你来策划,请你设计出两项活动。(不要与下边的活动雷同)(2分) ① ②
(2)小说人物灯谜竞猜:请从下列诗中猜出“四大名著”中的故事。(2分)
①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②景阳冈头风正狂,万里阴云霾日光;忽闻一声霹雳响,山腰飞出兽中王。清河壮士酒未醒,忽在冈头偶相迎;虎来扑人似山倒,人去迎虎如岩倾。拳头脚尖如雨点,淋漓两手鲜血染;身横野草锦斑销,紧闭双眼光不闪。 ① ②
(3)推荐令人难忘的小说人物:谁是令你难忘的小说人物?请用一段简单的话语介绍他(或她),既要概括其主要事迹又要反映人物性格。(4分) 三、阅读与欣赏(38分) (一)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0—14题。(10分)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委而去之 (2)寡助之至 ..(3)又何间焉 (4)小大之狱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公与之乘 ..
B、夫环而攻之 .C、何以战 .D、其乡人曰 .
登轼而望之 .
以天下之所顺 .
吾视其辙乱 .
1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3、理解填空:从写法上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但不同的是:甲文运用对比证
明 ;乙文运用对比突出 。(2分)
14、甲文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与乙文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情”蕴含的观点有相同之处,其相同之处是 。(2分) (二)阅读下边记叙文,完成15—19题。(14分)
让花儿悄悄绽放
①她是最后一个上场的。如果只闻其声,定会以为她是一个长相甜美的女孩。是的,她饱含深情、抑扬顿挫的朗诵,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观众。评委们在进行合议,一致认为冠军非她莫属。但我坚持只给她第二名。
②她叫刘若花,然而她实际的容貌与名不符,这也许是上帝犯下的大错。这是一个面部重度烧伤的女孩,疤痕纵横,色斑重叠。她的右手,有三个手指略短,手背布满烧痕,勉强可以握笔。在新生军训时,我看到这个特别的小女生昂着头站在前排,勇敢地面对着上千个陌生的面孔和无数好奇的目光,心里陡然生出惊异与佩服。后来,她分到了我们班,我才得以了解她的故事。
③若花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那年冬季,天寒地冻。穷困的山区人家,通常是不生炉子的,但是因为有了刚满一岁的她,家里借钱买了五百斤煤,生了一个火炉。粗心的父亲竟然把一只汽油桶放到了炉子一侧,因为他每天一大早就要骑摩托车去打工,生怕油冷打不着火。灾难就这样发生了:烤热的油桶爆炸了,烈焰瞬间吞噬了整个屋子。当惊恐万分的父亲裹着浇湿的被子冲入火海抱出襁褓中的小若花时,她已经几近窒息。后来若花的命保住了,却落下了终身残疾。由于家境窘困,十六年来,整容手术一拖再拖,直到今日也未能实施。
④我经常见到,班里爱美的女生在课间拿出小镜子对镜自怜,哪怕脸上只是生出一粒小痘痘,也会耿耿于怀,欲除之而后快。尚美的时代,爱美的年龄,谁能把容貌臵之度外?可是,谁又能想见,一个花季少女在这样的环境中,扛负着怎样的压力?我曾经在课堂上说,不管你们将来怎样,刘若花同学都将是我们班最大的骄傲!当时班里鸦雀无声,若花也显得若无其事。但回到宿舍后,她哭了,并非因为我的理解,而是她觉得,她不需要人们用特殊
的标准和方式关心她!
⑤可人生在世,总得面对现实。成绩优异的若花将来步入社会,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俊男靓女,又会经受怎样的心理考验?于是,我决定带她去省城大医院看看,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希望她有所改观。我们很幸运。一位可敬的学生家长帮我们联系了整容方面的专家,专家对若花的整容治疗提出了建议,而且,医院在了解了若花的家庭情况后,决定免除她的部分医疗费用。我们从医院出来时,若花脸上的笑容和阳光一样灿烂。现在,若花的面色,正像我们的心情一样渐渐好起来。
⑥这次演讲比赛,我没想到若花会主动报名。我心里暗自欣喜,只要她敢于站在初赛的现场,她就是胜利者!谁能料到,她一路过关斩将,闯入了最后的决赛!站在决赛的舞台上,自信的若花把诗歌的韵律和生命的激昂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的声音,既具少女之甜美,又兼少年之浑厚;既有敲骨入髓的穿透力,又有振金击缶的磁性。然而我知道,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主要是献给她的勇气、自信和纯美的音色。毕竟是首次登场,在台风、技法和肢体表现力上,还略逊于高倩。大家决定给她冠军,里面有对她良好表现的肯定,但更多地是包含着对弱者的同情和激励。我了解若花,她不会接受这样的结果。在公众面前,我们得合理地保护一个孩子才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得想到,她还有第二次,还有更大的舞台,我们最好让花儿悄悄地绽放。
⑦于是,我们给了若花第二名。
15、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文中的若花是一个怎样的女孩?(3分)
16、文中的若花不愿意因为自己身有残疾而受到别人的过度关注,而是希望像普通女孩一样
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获得大家的认可。所以,文章标题的含义应理解为: 。(2分) 17、文章第③段插叙了哪些内容?其作用是什么?(4分)
18、文章第④段写到:“当时班里鸦雀无声,若花也显得若无其事。”请展开想像,用第一
人称描写若花当时的心理活动。限60字左右。(3分)
19、请仔细阅读第⑥段,用原文回答:大家决定给若花冠军的主要原因是“ ”;我坚持只给若花第二名的主要原因是“ ”。(2分) (三)阅读下边议论文,完成20—24题。(14分)
向字典鞠躬
①据《今晚报》的一篇文章透露,大型电视剧《采桑子》拍摄现场‚出现了一道好风景‛:剧组中不少人都随身带着字典,一遇到吃不准的问题,就立刻向‚老师‛请教。主演陈小艺小姐说:‚《采桑子》是一部历史剧,文化含量是很高的,自己深感才疏学浅,自然不敢掉以轻心。‛这道‚好风景‛本人虽未能目睹,但还是有眼睛一亮之感。
②这些年来,总是见到‚念白字‛的新闻。比如苏轼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绮‛读音为qǐ,指有花纹的丝织品,古诗中不是有‚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吗?王菲却唱成了yǐ。又如小天后蔡依林在唱《怀念》时,将‚未完的‘龃龉’‛一句唱成了‚未完的‘zǔyǔ’‛。龃龉,正确的读音应是jǔ yǔ,本意指上下牙齿不对应,后用来比喻为意见不一致。蔡依林误jǔ为zǔ,想来是受了组、祖等字的影响。最近掀起轩然大波的,是有‚才女‛之称的伊能静,她在新推出的专辑中唱苏轼的《念奴娇》,把‚羽扇纶巾‛的‚纶‛(gu
ān),唱成了‚伦理道德‛的‚伦‛。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误读。不过,伊能静还是值得称道的,她立即在自己的博客中公开道歉,并特地花了一天时间重新录音。和这些‚念白字‛的新闻相比,《采桑子》剧组‚带着字典拍片‛,犹如春风拂过田野,给我们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③其实,在老一辈艺术家中,这种做法早已成为习惯。电影艺术家孙道临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银幕形象风流倜傥,按今天的话说,绝对是个‚帅哥‛;演技更为精湛,一招一式,无不传神。然而他却是‚艺高胆不大‛,哪怕排练一首短诗,也会在包里装着一本《新华字典》备查,唯恐稍有闪失。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练就了他的台词功夫,在演艺界堪称有口皆碑:不仅嗓音浑厚,吐字清晰,而且发音准确,字正腔圆,没有在演出中念过什么白字。孙道临先生曾经真诚地说:‚中国字那么多,念不出来没什么难为情;但如果想当然地乱念,那是对不起观众的。‛
④由孙道临想到了巴金老人。巴老健在的时候,我们曾多次登门祝贺他的生日。他的书房里有一张简陋的狭小的书桌,《随想录》中的不少文章,便是在这张书桌上完成的,让人见了肃然起敬。我们每次去的时候,见到书桌上除了摊放着纸、笔之外,还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字,巴老总是会翻开词典,查清楚以后才肯落笔。这就是一代大家的写作态度。《随想录》的手稿本,我至少读过三遍,几乎没发现什么错字,原因大概就在此吧。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巴老查阅词典的景象。这是一个寻常的生活镜头,但它象征着一种高尚的文化精神。
⑤字典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宝库,是无声的老师。在校园学习阶段,是字典为我们释疑解惑,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在我们工作以后,同样是字典为我们把关纠错,保证文化产品的内容质量和文字质量。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不该否认字典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的。
⑥所以,我们要提倡向字典鞠躬。从一个人对待字典的态度,是不难看出他的敬业精神和文化良知的。你说是吗?
20、请从文中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2分)
21、本文第①段中“眼睛一亮”在文中具体的意思是 。(3分) 22、本文第③-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23、本文第⑤段主要论述了什么?(3分)
24、下面这段文字在文中恰当的位置应是( )。(3分)
艺术家如此,文学家如此,政治家又何尝不是如此?毛泽东主席便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辞源》伴随毛主席转战南北。毛主席深夜写作时,常常会在握笔疾书的间隙,停下来翻翻《辞源》。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 A、②③之间 B、③④之间 C、④⑤之间 D、⑤⑥之间
四、写作与表达(50分)
25、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50分)
题一: 请以“ 的星期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二:到了我们这个年龄,鞭策我们时,父母说:‚你已经长大了,知道……‛;教育我们时,老师说:‚你已经长大了,应该……‛;激励我们时,朋友说‚我们已经长大了,懂得……‛是的,在不知不觉间,我们长大了,而在那时那地的那一刻,我真的认为我
长大了。请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行立意,自定文体(诗歌除外)。(2)若选题一,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再作文。(3)若写记叙文,必须写真人真事,有真情实感。(4)600字以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