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与管理复习资料
这是由于进入各个渠道的流量分配不均匀引起的,流量大的渠道,对应的过栅流速必然高,反之,流量小的渠道,过栅流速则较低。应经常检查并调节栅前的流量调节阀门或闸阀,保证过栅流速的均匀分配。 (2)格栅前后水位差增大
当栅渣截留量增加时,水位差增加,因此,格栅前后的水位差能反映截留栅渣量的多少,定时开停的除污方式比较稳定。手动开停方式虽然工作量比较大,但只要工作人员精心操作,能保证及时清污,有些城市污水厂采用超声波测定水位差的方法控制格栅自动除渣。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清污方式,工作人员都应该到现场巡察,观察格栅运行和栅渣积累情况,及时合理地清渣,保证格栅正常高效运行。
工艺控制实例分析
某污水处理厂冬季最冷月份污水平均温度为12℃ ,入流平均量100000m3/d,经运行实践发现该温度下要使SS去除率大于55%,水力表面负荷必须1.3m3/m2·h。在夏季时污水平均温度25℃,入流量为150000m3/d ,此时只要水力表面负荷1.73m3/m2·h ,SS就能保证55%的去除率。该厂共有10座初沉池,其单池尺寸为B×H×L=14m× 2.5 m× 30 m,每池出水溢流堰总长60m。试为该厂编制运行调度方案。
Q100000/24 冬季时n7.68qBL1.31430
BLHn14302.58T242h(1.52.0)
Q100000
Q 14.9mm/s50mm/s;BHn
Q
q8.710 ln实例分析
某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量100000m3/d,入流SS为250mg/l。该厂设有四条初沉池,每池配有一台流量为60m3/h的排泥泵,每4h排泥一次。试计算当SS去除率为60%,且要求排泥浓度为3%时,每次排泥持续时间。
解:每一次排泥周期产生的干泥量
Ms(SSiSSe)Q
100000
25060%424
2.5106g
排泥含固量为3%,污泥浓度C=3000g/m3 MS2.51063即每池产生湿泥量Qs21(m) 3Cs3104故每池排泥时间T=(21/60)× 60=21(min)
沉淀池的异常问题及解决对策 ① 出水带有大量悬浮颗粒
原因 水力负荷冲击或长期超负荷,因短流而减少了停留时间,以至絮体在沉降前即流出出水堰。
解决办法 均匀分配水力负荷;调整进水、出水设施不均匀,减轻冲击负荷影响,有利于克服短流;投加絮凝剂,改善某些难沉淀悬浮物的沉降性能,如胶体或乳化油颗粒的絮凝;调整进入初沉池的剩余污泥的负荷。 ② 出水堰脏且出水不均
原因 污泥粘附、藻类长在堰上,或浮渣等物体卡在堰口上,导致出水堰脏,甚至某些堰口堵塞导致出水不均。
解决办法 经常清除出水堰口卡住的污物;适当加药消毒阻止污泥、藻类在堰口的生长积累。
③ 污泥上浮
原因 污泥停留时间过长,有机质腐败。
解决办法 保证正常的贮泥和排泥时间;检查排泥设备故障;清除沉淀池内壁,部件或某些死角的污泥。 ④ 浮渣溢流
原因 浮渣去除装置位置不当或去除频次过低,浮渣停留时间长。
解决办法 维修浮渣刮除装置;调整浮渣刮除频率;严格控制浮渣的产生量。 ⑤ 污泥管道或设备堵塞
原因 初沉池污泥中易沉淀物含量高,而管道或设备口径太小,又不经常工作造成的。 解决办法 设置清通措施;增加污泥设备操作频率;改进污泥管道或设备。 ⑥ 刮泥机故障
原因 刮泥机因承受过高负荷等原因停止运行。 解决办法 缩短贮泥时间,降低存泥量;检查刮板是否被砖石、工具或松动的零件卡住;及时更换损坏的连环、刮泥板等部件;防止沉淀池表面积冰;调慢刮泥机的转速。 参数
水力停留时间HRT是指污水在处理构筑物内的平均停留时间。 HRT=处理构筑物的有效容积/进水量 (h)
★固体停留时间SRT即污泥龄是新增长的污泥在曝气池中平均停留时间或池中污泥增长一倍平均所需的天数。
SRT=生化系统内的污泥总量/剩余污泥的排放量 (d)
SRT >HRT
★污泥负荷Ns是生化系统内单位重量的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承受的有机物数量,即有: NS =(S0-S)Q/VX(kg/kg.d)
其中, S0——曝气池进水BOD5浓度(mg/L);S—出水BOD5浓度(mg/L);Q——进水流量(m3/d);V——曝气池有效容积(m3);X——混合液污泥浓度(mg/L); Ns——污泥负荷(kg BOD5 / kg MLSS或 MLVSS )
★容积负荷Nv是生化系统内单位重量有效曝气体积在单位时间内承受的有机物数量,一般记做F/V,用Nv表示。
※污泥负荷Ns和容积负荷Nv过低,虽然可降低水中有机物含量,但也时活性污泥处于过氧化状态,使污泥沉淀性能差,出水SS变大,水质变差。
※污泥负荷Ns和容积负荷Nv过高,又使有机物氧化不彻底,出水水质变差。
★有机负荷率又称为食物-微生物比F/M,是单位重量的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去除污染物的数量,为单位时间内供给处理系统的BOD5与曝气池混合液MLSS或MLVSS的比值,即: F/M=BOD5/MLSS或MLVSS = S0Q/VX
其中,S0——曝气池进水BOD5浓度(mg/L);Q——进水流量(m3/d);V——曝气池有效容积(m3);X——混合液污泥浓度(mg/L);F/M ——有机负荷率(kg BOD5 / kg MLSS或 MLVSS )
某污水厂曝气池有效容积5000m3,曝气池内活性污泥浓度为MLVSS为3000mg/l,试计算入流污水量为22500m3/d,入流污水BOD5为200mg/l时,该厂的F/M值。 解:Q=22500m3/d,BOD5=200mg/l, V=5000m3,MLVSS=3000mg/l, 将这些数据带入式(3)得 F/M= 22500x200/3000x5000
=0.30kgBOD5/(kgMLVSS • d)
★冲击负荷指在短时间内污水处理设施的进水超出设计值或超出正常值,可以是水力冲击负荷,也可以是有机冲击负荷。
冲击负荷过大,超过生物处理系统的承受能力就会影响处理效果,出水水质变差,严重时使系统运行崩溃。
★温度:生化处理系统要求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运行,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系统的运行,降低处理效率。一般好氧工艺温度应在10~30℃之间。 ★溶解氧DO是污水处理系统控制的最关键指标。
DO过高,容易使污泥过氧化,DO过低,使有机物分解不彻底。 一般好养段DO一定要大于2.0mg/L,缺氧段要求控制在0.5mg/L以下,厌氧段要求在0.2mg/L以下
污泥发白原因:1.缺少营养,丝状菌或固着型纤毛虫大量繁殖,菌胶团生长不良;
2.PH值高或过低,引起丝状菌大量生长,污泥松散,体积偏大;
解决办法:1.按营养配比调整进水负荷,氨氮滴加量,保持数日污泥颜色可以恢复。
2.调整进水pH值,保持曝气池pH值在6~8之间,长期保持PH值范围才能有效防止污泥膨胀。
二沉池常规检测项目: pH值、 SS和DO(正常情况下,出水SS应当在30mg/L以下,最大不应当超过50mg/L。若二沉池出水中的DO明显下降。说明二沉池污泥仍具有较高的需氧量,水质处理不完全)、 BOD等指标(二沉池出水的BOD等指标都应达到国家有关排放准,若是超标,应当采取相应措施。)
回流系统的控制方式 保持回流量Qr恒定; 保持回流比R恒定;
定期或随时调节回流量Qr及回流比R,使系统状态处于最佳。
Qr及R的确定或控制调节方法 ① 按照二沉池的泥位调节回流比R
A.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个合适的泥位Ls和合适的泥层厚度Hs。如右图所示。
B.调节回流污泥量,使泥位Ls稳定在所选定的合理值。一般情况下,↑回流量Qr,泥位↓,减少泥层厚度↓;反之,↓回流量Qr,泥层厚度↑ 。
C.应注意调节幅度每次不要太大,如调回流比,每次不超过5%,如调回流量,则每次不要超过原来值的l0%。具体每次调多少,多长时间以后再调节下一次,应根据本厂实际情况决定。 实例分析
某厂二沉池内泥层厚度Hs一般控制在0.6一0.9m之间为宜。运行人员发现当回流比控制在40%时,泥位在升高,且泥层厚度Hs已超过1.0 m,试分析用回流比调节的方法控制泥位上升的方案。
解:先将回流比R调至45%,观察泥位是否下降;
如果5h之后,泥位仍在上升,则将R调至50%,继续观察泥位的变化情况,直至泥位稳定在合适的深度下。
如果回流比调至最大,泥位仍在上升,则可能是由于排泥量不足所致,应增大排泥。 如果泥位太低,应试着减少回流比。因回流比太大,不但浪费能量,还有可能降低rss值。
一般情况下,入流污水量一天之内总在变化,泥位也在波动,为稳妥起见,应在每天的流量高峰,即泥位最高时,测量泥位,并以此作为调节回流比的依据。
② 按照沉降比调节回流比或回流量
SV30
其原理是:R 100-SV30实例计算
某处理厂曝气池混合液的沉降比为25%,回流比为50%,试分析该厂回流比控制是否合理,及如仍调节。
SV3025解33% :R100-SV3010025
因此,该厂回流比偏高,二沉池泥位偏低。应将R由50%逐步调节至33%。为使SV充分接近二沉池内的实际状态,SV尽量采用SV30,即搅拌状态下的沉降比.提高回流比控制的准确性。
③ 按照回流污泥及混合液的浓度调节回流比即用RSS和MLSS的关系来指导R的调节。
MLSS
其原理是:R RSS-MLSS该法只适用于低负荷工艺,即入流SS不高的情况下,否则会造成误差。 实例分析
某处理厂测得曝气池混合液污泥浓度MLSS为2000mg/l,回流污泥浓度RSS为
5000mg/l 。运行人员刚把回流比R调至50%,试分析回流比调节是否正确,应如何调节。
MLSS2000
解:R67% RSS-MLSS50002000
因此,将回流比调至50%是不正确的,应调至67%,否则如不增大排泥,污泥将随出水流失。
④ 依据污泥沉降曲线调节回流比
沉降性能不同的污泥具有不同的沉降曲线,如右图所示。回流比的大小,直接决定污泥在二沉池内的沉降浓缩时间。对于某种特定污泥,如果调节R使污泥在二沉池内HRT恰好等于该种污泥通过沉降达到最大浓度所需的时间,则此时RSS最高且R最小。沉降曲线的拐点处对应的沉降比,即为该污泥的最小沉降比,用SVm表示。根据由SVm 确定的回流比R运行,可使污泥在池内停留时间较短,同时污泥浓度较高。回流比R与SVm的关系如下:
SVm R100-SVm
⑤ 四种回流比调节方法的比较
根据泥位调节回流比,不易造成由于泥位升高而使污泥流失,出水SS较稳定,但回流污泥浓度不稳定(即没考虑污泥达到SVm时所需的时间)。 按照SV30调节回流比,操作非常方便,但当污泥沉降性能不佳时,不易得到高浓度的RSS,使回流比反比实际需要值偏大。
按照RSS和MLSS调节回流比,由于要分析RSS和MLS5,比较麻烦,一般可做为回流比的一种校核方法。
用沉降曲线调节回流比,简单易行,可获得高RSS,同时使污泥在二沉池内停留时间最短,该法尤其适于硝化工艺及除磷工艺. 剩余污泥的排放 (1) SV30控制排泥量
SV30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污泥的沉降浓缩性能,又反映污泥浓度的大小。
当浓缩性能较好时,SV30较小,反之较高。当污泥浓度较高时,SV30较大,反之则较小。
当测得污泥SV30较高时,可能是污泥浓度增大,也可能是沉降性能恶化,不管是那种原因,都应及时排泥,降低SV30值。
采用该法排泥时,缓慢进行,一次排泥不能太多,如通过排泥要将SV30由50%降至30%时,可利用一周的时间逐渐实现,每天少排一部分泥,使SV30下降,逐渐逼近30%。 (2) 用MLSS控制排泥量
用MLSS控制排泥系指在维持曝气池MLSS恒定的情况下,确定排泥量。首先根据实际工艺状况确定一个合适的MLSS值,使系统能保证处理效果,并能实现泥水分离。一般的推流式曝气池中的MILSS在1.5一3.0g/l之间,完全混合式曝气池的MILSS在3一6g/l之间;冬季可高些,夏季低些。排泥量可用下式计算:
(MLSS现MLSS期)V(MLSSMLSS0)V VW排泥浓度RSS
式子中,MLSS为实测值;MLSS0为要维持的浓度值
例:某处理厂根据经验一般将MLSS控制在2000mg/l,曝气池容积为5000m3。某日实测MLSS为2500mg/l,RSS为4000mg/l,试计算此时应排放的污泥量。
(MLSSMLSS0)V(25002000)5000解:VW 625m3RSS4000上例仅是说明计算过程,实际上不可能连续一次排放625m3污泥。一般来说,活性污泥工艺是一个渐进过程,在控制总的排泥量前提下.每次尽量少排勤排,如有可能,应连续排泥。
这种排泥方法比较直观,易于理解,实际上很多处理厂都用这种方法,但该法仅适于进水水质水量变化不大的情况。有时,这种方法容易导致误操作。例如,当入流BOD5增加50%时,MLSS必然上升,此时若仍通过排泥保持恒定的MLSS值,则实际上使污泥负荷增加了一倍,会使出水质量严重下降。
(3)用F/M控制排泥量
FQCi
MVXa
这种方法要使污泥浓度的变化倍数与QCi的变化倍数保持一致,即可使F/M基本保持恒定。排泥量可内下式计算:
VMLVSSVaBODiQ/(F/M)WRSS
式中:VW——排放的剩余污泥体积;Va——曝气池容积;BOD i——入流污水的BOD5;F/M——要控制的有机负荷;RSS——回流污泥浓度。
实例计算
某处理厂将有机负荷F/M 一般控制在0.3kgBOD/(kg MLVSS·d)。某日测得入流污水量Q=20 000m3/d,BOD5=150mg/l,MLVSS=2500g/l,RSS=4000mg/l ,该厂曝气池有效容积Va=5000m3。试计算剩余污泥排放量。
MLVSSVaBODiQ/(F/M)VW RSS
2500500015020000/0.3VW625m3
4000
当入流污水水质波动较大时,该法也可使用。因此,工业废水含量较大的处理厂,应尽量采用这种排泥方法。
使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确定合适的F/M值。F/M值可根据污水的温度做适当调整,当水温高时,F/M值可高些,反之可低些。当入流工业废水中难降解物质较多时,F/M应低一些,反之可高些。
实际运行控制中,一般是控制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F/M值基本恒定,在这一段时间内,可根据情况做些小的调整。例如,每周六或每周五的污染负荷一般会增加,可在周四或周五适当少排泥,使F/M适当降低,保存一些污泥,防止周六F/M值升的太高。这样平均下来,可使一周7d的均F/M基本与上周一致。
计算F/M时,要用到入流的BOD5,而BOD5需要5d才能调出,实际上难以采用。因此应根据情况,发展一些快速
测定法,例如,用COD,TOC等指标快速估算BOD5,或采用27℃时1d的生化需氧量BOD1。总之,采用该法排泥时,应能快速测得入流污水的有机负荷。
另外,计算F/M时,必须用MLVSS值。MLVSS值测定较麻烦,可以利用MLSS和MLVSS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估算。
f一般取0.7~0.8
(4)用SRT控制排泥
用SRT控制排泥,被认为是一种最可靠最准确的排泥方法,该方法的关键是正确选择SRT和准确地计算系统内的污泥总量。
应根据处理要求、环境因素和运行实践综合比较分折。选择合适的泥龄SRT作为控制排泥的目标。应充分利用污泥的沉降试验、呼吸试验、生物相观测等手段,随时调整SRT,使之更加合理。
一般来说,处理效率要求越高,出水水质要求越严格,SRT应控制大一些,反之,可小一些。在满足要求的处理效果前提下,温度较高时,SRT可小些,反之则应大一些。当污泥的沉降性能较差时,有可能是由于泥龄太小。SRT越大,利用呼吸试验测得的耗氧速率越小,反之则越大。通过生物相观察,会发现不同的SRT对应着不同的优势指示生物。
严格地讲,系统中的污泥总量应包括曝气池内的污泥量和回流系统内的污泥量,但在实际运行管理中,很多处理厂在用SRT控制排泥时,仅考虑曝气池内的污泥量。故在不考虑出水带走的污泥的情况下,每天排放的干污泥量q:
VXVX根据泥龄的定义:aaqaa qXqXq 实际上由于出水所带走的排泥所占的比例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出水SS超标时,更不能忽视。故在考虑出水所带的泥的情况下,排泥量q:
VXaSSeQ qa;SSe为出水中的污泥浓度。XXqq
计算实例
某处理厂一般将SRT控制在4d左右。该厂曝气池容积Va为5000m3。试计算当回流污泥浓度RSS为4000mg/l,混合液浓度为2500mg/l,出水SSe为30 mg/l,入流污水量Q为20000m3/d时,该厂每天应排放的剩余污泥量。
VaXaSSeQ500025003020000解629m3 :qXqXq440004000
上述方法计算简单,使用方便,但仅适应于入流污水量波动不大的情况。 (5)各种排泥方法的综合使用
上述几种仅是常用的,另外还有很多不同的排泥方法。应该认识到,每一种方法都各有利弊,都有其特殊的适应条件。实际运行中,可根据本厂的实际情况选择以一种方法为主,但不排除兼用其它方法。例如,采用SRT控制排泥时,也应经常核算F/M值,经常测定SV值。当采用F/M控制排泥时,也应经常核算SRT值。
浓缩效果的评价
浓缩效果主要用浓缩比、固体回收率;分离率来评价。 浓缩比 cf ci
其中:f污泥浓缩比
c排泥浓度,kg/m3
ci入流污泥浓度,kg/m3
固体回收率:指被浓缩到排泥中的固体占入流总固体的百分比,用下式表示:
固体回收率 QcQici
其中:污泥被浓缩出来的百分比,% Q,c排泥量及其浓度(m3/d,kg/m3) Qi,ci入流污泥量及其浓度(m3/d,kg/m3)
离率:指浓缩池上清液占入流污泥量的百分比,用F表示。 分离率 QFe1 Qif 其中:F污泥分离率,% Qe浓缩池上清液流量,m3/d
以上三个指标相辅相成,可衡量实际浓缩效果,对于浓缩初沉池污泥时,浓缩比应大于2.0,固体回收率要大于90%,浓缩活性污泥和初沉池污泥时,浓缩比应大于2.0,固体回收率要大于8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