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不跪着教书

来源:好兔宠物网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最近学校组织了老师阅读了这本书,在读了这本书之后,自己也不禁有了一丝感慨,教师不跪着教书,也反映了教师对自己也需要一种精神与道德取向上的追求,教师没有了追求的确可怕,因为不仅是他有可能迷失了自己,更令人担心的是他让自己的学生也变成了只会行走而不会思考的躯体。如果说老师是在跪着教书,那也太可怕了。作者所说的是教育界普遍存在着的一种不自由的状态:老师失去思想能力和习惯,大脑麻木、长期沉默,常常不自觉地成了照本宣科的机器,成了书本的奴隶;教师屈服于应试教育和奖项、荣誉的获得,成了考试分数或各种比赛的奴隶;教师缺少终身学习、提高专业水平的习惯,不仅思想贫血,而且专业缺钙,成了没水平、没底气、学生看不起的教师。不跪着教书本来是教师的职业地线,现在却成为教师的职业理想。

还记得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的茫然。尽管有了四年的专门学习,但对于如何做老师,如何做好老师,心里还是不甚了了。于是“不会过日子看邻居”,便回忆着自己的老师所用的方法,模仿着周围的老师,过着几乎人云亦云的日子,跟在别人的后面耕种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今天流行课这样上,于是这样上;明天说课这样上不好,于是就失去方向。再看吴非怎么说——教师如果没有思想,那么,“学校便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

怎么叫有思想?想到了这么个小故事《不要考100分》,中国科技大学前任校长朱清时说:“为了多考一二十分,孩子们要多做练习,

要多学几个星期。等他们长大后,当初多得的这一二十分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起了坏的作用。”他说:“不要为了这一二十分,摧残了孩子的创新能力,浪费聪明才智,让人格、品德扭曲化,让他们沦为考试的机器。”这么看来,两位大家对教育有着明确的理想,然而这种思想植根于对工作的信念,来源于对学生终生发展负责,对民族未来负责的观念;也因为他们有着更为广阔的教育视野。我想,或许是这样吧。

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我们要怎样才能做到出色,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作者说的对,那就是要坚持读书,多读书,而且善于思考。“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读书应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不读书也就没有了知识的营养,也就不会思考,自然也就没有了独立思想的精神。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拜读了南京师大附中吴非老师的大作《不跪着教书》感触良多,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字字都是对教育的反思,句句都是文人的良心,章章都是教师的心声。如果广大的教师都读一读,会引起教育人士内心的波澜。

吴非老师提倡教育要站直了,否则我们的学生都是直不起来的人。就是说我们教师首先要有独立的思想,本着一颗赤城的心奉献给教育事业,不误人子弟!

以前我对不误人子弟的理解是,不要耽误了学生的考试成绩,进大学的机会。可是自从读了吴非老师的书后,我加深了对它的理解,不误人子弟还包括不耽误学生成人。

前苏联的教育家巴甫洛夫看到一个小女孩采下了校园了最美的玫瑰花后,不是直接批评,而是了解情况(小女孩是想把花送给生病的奶奶)后,又摘下两朵给她,说:“一朵是将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一朵是奖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要是我们会这么处理吗?更多的是,我们会把学生找来训斥一顿。爱的教育,我们要注意细节。这给我无限的思索和启发。

爱的教育是吴非老师教育的核心理念,他把一个不敢进住高级宾馆的学生的故事奖给钱理群教授听,他把他一个胆小易已在医院工作的学生在除夕夜守护一位老人直至去世的故事讲给很多人听„„他把自己对教育的思考,对人生的理解将给每一个读者听。那些活生生的文字直击每一位读者的灵魂!

我一边读一边反思,我们教育学生的时候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之前我们很反对一些父母为各种吃饭理由而给学生请假,现在我回想,如果有时候做事有人情味一些是对学生人情美与人性美的潜移默化地教育,我当初只看到是“吃饭”,怕影响学生的成绩,殊不知,如果他“吃饭”是一次好不容易的亲人团聚或一个对父母长辈增进情意的机会或其他有意义的“吃”,而被老师生硬的以影响学习(主要是考试成绩)为由,“理直气壮”地拒绝了,我们就失去了教育的人文性。这种思想培养出的人才,她的内心可以充满爱吗?她会爱自己和别人吗?我们需要这样的人才吗?

读了《不跪着教书》,让我看到了一个高大语文教师形象。我有幸在我教书不到四年的情况下看到了这本书,它会影响我今后的职业道路!

最后向那些在一线默默耕耘教书育人的老教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