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届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名家作品精练:史铁生专练

来源:好兔宠物网
2020届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

名家作品精练:史铁生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合欢树 史铁生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吧?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发儿子的好胜心,激励孩子努力成为作家。

B.文章在叙写作者所遭遇的人生变故中穿插对母亲的回忆,塑造了一个坚忍伟大的母亲形象,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感念之情。

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想要暗示,当年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D.回到老院子时,老街坊谁都没问作者获奖的事,因为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写文章获奖更重要。

答案 B

解析 A项,“激励孩子努力成为作家”说法错误,根据原文,母亲说这话时还没有发现“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C项,“当年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说法错误,这里没有“迷信”的意思,母亲认为“是个好兆头”一方面是为合欢树高兴,另一方面也是对生活,特别是对“我”充满了新的信心。D项,原因分析不完全符合原文,老街坊没问获奖的事,也有可能是不知道。

2.本文开头写“我”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这样写在内容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很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形成对照,更能表现母亲的伟大和对母亲的怀念。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

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把握文章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明确首段有哪些作用,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①本文第一段写“我”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我”作文得了第一,母亲告诉“我”自己小时候作文写得比“我”好,主要塑造了母亲的形象,第一段说因为“我”作文得奖的事情和母亲一场小冲突,当时母亲是这样的“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孩子一样率真可爱。“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与下文“我”双腿瘫痪后,母亲因为心疼、焦急、忧愁、过度操劳而早逝形成对比。②写母子间小冲突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③从艺术效果来看,如此开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3.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②母爱又是独特的。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①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②使文章具有含而不露,韵味悠长的特色,给读者留下审美的空间。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梳理文章结构,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圈画出涉题信息仔细阅读,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作答。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这是对文章结尾部分的考查,文章的结尾往往起到卒章显志、深化主题的作用;而以“拟想”的独特方式结束,又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文章的收束段,作者再度将笔触落到“孩子—树影儿—妈妈”这三者构成的关系中:孩子们一定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合欢树”,只是他们不懂“我”的“合欢树”。此间传达出一个如斯的意念:母

爱的普遍意义与个性体验将相依相伴,生生不息。两小问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文章以母子关系为主线,结尾部分“母亲—树影儿—孩子”这一组关系所蕴含的意味不难理解,而史铁生笔下文字含蓄、空灵以及由此构成的哲理美,则会给读者留下审美的空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4——6题。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

那儿只有黄土,不见平坦的塬地。洪水年年吞噬,塬地总在塌方,顺着沟、渠、小河,流进了黄河。从洛川再往北,全是一座座黄的山峁。树很少,少到哪座山上有几棵什么树老乡们都清楚。我常想,要是那一座座黄土山都是谷堆、麦垛就好喽。破老汉总是笑笑说:“那可就一股劲儿吃白馍馍了。”

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破老汉只带着七、八岁的留小儿过活。破老汉爱唱,可嗓子像破锣。大伙都说:“老汉的日子熬煎咧,人愁了オ唱得好山歌。”赶着牛出村,破老汉憋细了嗓子唱《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也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到大门ロ……“赶着牛回村,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柴,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

清明节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厉害。陕北的清明前后爱刮风,天都是黄的,太阳白蒙蒙的,窑洞的窗纸被风沙打得“唰啦啦”响。队长端来了一碗白馍。陕北的风俗,清明节家家都蒸白馍,再穷也要蒸几个。白馍被染得红红绿绿的,老乡管那叫“子推”,是为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他看着我吃,不言语。临走时他说:“唉!‘心儿’家不容易,离家远。”“心儿”就是孩子的意思。

队里再开会时,队长提议让破老汉带着我喂牛。社员们都赞成:“年轻后生家,不敢让腰腿作下病,好好价把咱的牛喂上!”在那个地方,唯一能够代替人力的牛简直是宝贝。老乡让我喂牛,我心里很感动。

每天晚上,破老汉和我都要在饲养场上呆到十一二点,一遍遍给牛添草。留小儿跟在破老汉身边,寸步不离。她的小手绢里总包一把玉米粒,破老汉用牛吃剩下的草疙节打起一堆火,火光照亮了饲养场。留小儿把玉米埋在烧尽的草灰里,

用树枝拨来拨去,“啪”地一响,爆出了一个玉米花。那是山里娃最好的零嘴儿。

留小儿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 “真个是在窑里看电影?” “不是窑,是电影院。” “前回你说窑里。”

“噢,那是电视。一个方匣匣,和电影一样。” “她歪着头想,大约想象不出,又问起别的。 “啥时想吃肉,就吃?” “嗯。” “玄谎” “真的。”

“成天价想吃呢?” “那就成天价吃。

这些话她问过好多次了,也知道我怎么回答,但还是问。 “你说北京人都不爱吃白肉?”

她觉得北京人不爱吃肥肉,很奇怪。北京的神秘,对她来说,不亚于那道银河。

“山里的娃娃什么也解不开。”破老汉说。老汉是见过世面的,他三七年就入了党,跟队伍一直打到广州。他常常讲起广州:霓虹灯成宿地点着,广州人连蛇也吃,到处是高楼,楼里有电梯……留小儿听得觉也不睡。我说:“城里人也不懂得农村的事呢。”

喂牛,苦不重,就是熬人,夜里得起来好几趟。五更天给牛摔料,牛埋下头吃得香。我坐在牛槽边的青石板上能迷迷糊糊进入了梦乡,不是看见全聚徳的烤鸭,就是掉进了什制海的冰窟窿。碰上下雨下雪,破老汉和我就躲进牛棚。牛棚里尽是粪尿,连打个盹的地方也没有。那时候我的腿和腰就总酸疼。

“倒运的天!”破老汉骂,然后对我说:“北京够咋美,偏来这山沟沟里作什么嘛。”

“您那时候怎么没留在广州?”

他瞪着眼睛愣半天。“唉,毬毛擀不成个毡,山里人当不成个官。”他说,“我

那阵儿要是不回来,这阵儿也住上洋楼了,也把警卫员帯上了。山里人憨着咧,只要打罢了仗就回家,哪搭儿也不胜窑里好。毬!要不,我的留小儿这阵儿还愁穿不上个条绒袄儿?”他说他给刘志丹抬过棺材,守过灵。说完,老唱起来:“对面价沟里流河水,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

冬天,我的腿忽然用不上劲儿,回到北京不久,两条腿都开始萎缩。乡亲们捎给我小米、绿豆、红枣儿、芝麻……我认出了一个小手绢包儿,我知道那里头准是玉米花。十年后,留小儿来了趟北京,她说这两年农村的生活好多了,一年还能吃好多回肉。

“你爷爷还爱唱吗?”我问。 “一天价瞎唱。” “还唱《走西口》吗?” “唱”

“不是愁了才唱吗?” “咦?!谁说?“

哦,我的白老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根据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节编)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对“座座黄土山”的奇想与破老汉带笑的接话,是以幽默的笔法呈现沉重的内涵,读来并不轻松。

B.适时地插入山歌也是这篇小说独特之处,作家借助山歌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生存状态与内心情感。

C.破老汉对新中国的建立有贡献,但革命胜利后他因恋家而放弃城市生活返乡,这说明他有很重的小农意识。

D.“我”是小说故事的见证者,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同时,“我”也是线索人物,使小说内容紧凑、集中。 答案: C

解析: C项,“很重的小农意识”分析有错,应为“参加革命的纯洁与对家乡的热爱”。故选C项。

5.小说叙写了“留小儿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的情景,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人物塑造上,表现留小儿的天真、可爱与对北京的好奇、想往;表现手法上,与较为富足的城市生活形成对比,表现陕北人民生活的贫困;主题思想上,表现贫困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突出小说主旨。情节结构上,与文末我对留小儿的问话形成呼应。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分析小说结构的能力。分析时,先概括小说情节所表现的内容,然原来再分析作用。小说情节的基本作用有:①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也可能与前后文相关情节照应或形成对比或做了铺垫,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④表现小说的主旨。⑤情节本身的表达效果。本题要求分析小说叙写了“留小儿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的情景的作用。人物塑造上,留小儿只是个七、八岁的小孩,“儿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能表现留小儿的天真、可爱与对北京的好奇、想往。在情节上,与下文写较为富足的城市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与文章结尾我和留小儿的对话照应。在表达主旨上,表现陕北人民生活的贫穷和穷苦人渴望过上美好的生活。

6.小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请从文中举出三处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

答案:写环境有地域性。沟壑纵横,全是山峁,植被稀疏,是陕北地貌特征;清明风沙大,黄土蔽天,是陕北气候特点;人们住的窑洞,是陕北最具代表性的民居。人物语言多用方言。“白”发“破”的音,是陕北的口音;把孩子说成“心儿”,把撒谎说成“玄谎”等都是方言。嵌入了地方民歌。《走西口》等民歌是陕北特色的民歌,反映当地的历史与生活。反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风物。为纪念介子推,清明节家家都蒸白馍,而且称白馍为“子推”;人们吃的小米、

绿豆、红枣儿等,是陕北的地方物产。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举出三处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的不同的例子,并分析。答题前,考生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把握人物形象特点,了解主要的写作手法,领悟小说的主旨。抓住文中具有地域性描写环境,然后加以分析,分析其特色。举出三例即可,注意,三处特色不要相同。小说的故事背景就是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那儿到处是黄土,地域特色鲜明。如,环境气候特点,“陕北的清明前后爱刮风,天都是黄的,太阳白蒙蒙的,窑洞的窗纸被风沙打得“唰啦啦”响。”再比如,陕北人住的房子也有地域特色,他们住的是窑洞。陕北的语言也有特色,如“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说小孩是“心儿”,“玄谎”是说谎的意思。喜欢唱具有陕北特色的民歌,如《走西口》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