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乡村旅游是对三农的意义(承德建设稿)

来源:好兔宠物网


浅析乡村旅游对解决“三农”问题的贡献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种可自由支配闲暇时间的延长。旅游消费已经逐渐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世纪以来,随着旅游消费方式由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回归自然、体验田园、放松身心的乡村旅游产品倍受市场推崇,呈现出无限生机和发展潜力。而随着我国农村人口日趋城市化,这种零距离感受自然气息的乡村旅游情愫也必然成为城市主流旅游消费群体的普遍心理特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为繁荣农村经济,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城乡经济文化生活交流,缩短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

“十一五”以来,我市乡村旅游产业由最初自发性发展到政府有力引导和扶持,实现了由自发盲目到健康有序的发展过程。特别是201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出“百村千户万床”工程,及时出台财政资金奖励政策,并研究成立专门机构,乡村旅游工作稳步推进。县、乡、村各级政府大力推动,积极扶持,广大农户参与热情高涨,乡村旅游呈现蓬勃发展势头,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果。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丰宁大滩、兴隆雾灵山脚下、围场接坝地区、承德县新杖子乡、双滦偏桥子镇、双桥区城乡结合部、隆化七家茅荆坝地区、滦平金山岭长城脚下、平泉辽河源和宽城蟠龙湖景区周边共十大片区,主要有城市近郊、景区周边和公路沿线三种乡村旅游类型。据统计,在全市205个乡镇,2516个行政村中,旅游型乡镇达72个,旅游型村182个,分别占全市乡镇和行政村数量总和的35.1%和7.2%,全市从事乡村旅游经营农户达2267家,乡村旅游接待床位达32215张。在全市640家星级乡村旅游示范户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占12.5%;年收入在5万-10万之间的占24.4%。在全市41家星级乡村酒店中,年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占12%;年收入在50--100万元之间的占20%。2010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亿元人民币。乡村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我市旅游产业和农村经济中颇具特色和无限发展活力的新兴经济增长点和重要组成部分。

1

实践证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旅游活动内容,扩大了旅游容量,而且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了农民脱贫致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具体来说发展乡村旅游对解决“三农”问题有如下几大贡献:

一、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增收

乡村旅游将农村的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等潜在资源就地转化成旅游产品,就地形成旅游销售市场。同时推动农产品的销售、农副产品的加工与开发,带动餐饮、住宿、交通运输、商业、娱乐等相关要素产业开发,促进农村产业的多样化发展,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促使农民向非农领域转化,传统农村种植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实现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快速跨越。从而,改变了单一的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传统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

同时,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在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就业渠道拓宽后,农民的收入也随之增加,经济条件逐渐改善,农民生活消费水平、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带动农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越来越宽裕。

(一) 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二) 促进农民就业,实现致富增收

(三) 丰宁大滩镇扎拉营村是我市发展乡村旅游最早的村,该村总面积21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5200亩,原始草原近万亩,人口687人,210户。1989年开始从事旅游接待,目前该村已发展大中型度假村6家,家庭饭店42户,马匹500匹,四轮摩托近

2

百辆,旅游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70%,2010年人均纯收入突破8000元。

兴隆县眼石村,全村面积28平方公里,有人口520人,146户,耕地500余亩。曾经一度是一个人均耕地不足1亩的穷山沟。发展乡村旅游以来,有143户翻建了新房,其中有93户建起了新民居农家院。目前,乡村旅游日接待游客能力达到4000人次以上,村民人均收入由2003年的800元迅速增加到现在的4600多元,其中70%来自旅游接待收入。眼石村也由昔日的穷山村一跃而成为远近闻名干净整洁、经济富裕的旅游接待特色村。

承德县新杖子乡四方营村王麻子沟近年来依托丰富的林果资源,开展乡村旅游,知名度日益提高。目前,全村 60%的果品通过采摘的方式,就地以市场零售价转变成旅游商品。节省了运输、批发等中间环节,通过品牌包装,提高了果品附加值。该村目前户均果品采摘销售额达2万余元。采摘业还带动了观光业、餐饮业、住宿业等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该村著名的新东仓农家院仅经营餐饮业月最高营业额达数万元之多。

旅游业本身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极强。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就能为社会提供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发展乡村旅游能吸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就业。

扎拉营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和调整,因经营发展需要,目前该村村民经营各类商店的近10户,从事营运旅客的大中车辆8辆,经营特色饭店的3家。多种经济形式为村民提供了各种就业机会。目前,全村几乎全部劳动力实现零距离就业,不仅如此,在旅游旺季到来之际,由于人手不够,还要吸纳周边村镇剩余劳动力前来。

二、有利于促进城乡交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3

乡村旅游发生在乡村地区,以城市人群为主要目标市场,实际上是城乡居民的互动。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短途旅游和短期度假的选择,满足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丰富现阶段旅游产品内容;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特点,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城市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集中体现了现代文明的成果,城市居民作为现代文明的承载体和传播者,随着城市居民的流动,人流带动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必然会打破农村原有的封闭状态,使农村居民接受更多先进的科学、民主、文化知识,开阔了眼界,促使农村抛弃陈规陋习,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风尚,增强了农民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的意识,优化了旅游环境。同时,广大城市居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来到乡村,休闲度假,体验生活,了解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知青文化等。也是他们了解农村,理解农民,懂得农事劳动辛苦,在体验的过程中,接受教育。

此外,通过乡村农民获得经济收入和城市居民在农村的旅游消费实现国民收入在城乡间的再次分配,刺激农村基础设施改进,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可以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兴隆眼石村为了给游客打造一个温馨、舒适、干净整洁的旅游环境,大力改善村容村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硬化了路面,街道安装了路灯,清理了街边猪圈、厕所、废旧房屋。建立了高标准厕所,村民活动中心和广场,并建立了垃圾处理场,成立了专业保洁队,还大量栽植树木花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这些举措在做好旅游接待环境打造的同时,也提高了村民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如今村民住在宽敞明亮、干净整洁、配套设施齐全的新民居里,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效缩短了与城市生活的距离。

三、有利于推动生态农业建设,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4

我市地处山区,错综复杂的地质构造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近年来,各种矿山开采业在某些乡村地区几乎泛滥成灾。采矿业作为一种粗放式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对河流的污染已经众所周知,这是与时下我市大力开展的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工作不相适应的。为了扭转这一不利的经济发展格局,必须探索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旅游业作为一种“无烟工业”,已经被国内外普遍认可。我市广大乡村蕴含着丰富的秀美山水、生态田园和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依托这些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有利于将采矿业这种粗放型的经济模式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型经济模式转变。

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休闲度假的因素是乡村绿色的田园风光、优美的自然景色、特色突出的农家饭菜、奇特的民俗文化以及整洁干净的旅游环境。这一特点,有利于促进乡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特色农业等科技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沼气、太阳能、风能等绿色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利用沼气池可以充分消化各种生产、生活垃圾,净化乡村环境,生成村民生产生活所需的沼气能源,还可以产生大量的有机肥,用于田间作物施肥,从而生产出绿色健康的农产品。最终也就形成了循环利用资源、高效节约、节能环保而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各种观光农业、特色农业的发展,在提供给游客可观赏景观的同时,又丰富了农业产业类型,提高了土地的使用价值。而这些绿色健康、颇具特色的农产品又可以通过合理的包装,就地转化为旅游商品。

这种绿色生态的生产方式,通过首先在乡村旅游区的使用和推广,又会对我市广大乡村地区产生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最终,从根本上影响到广大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

四、有利于挖掘乡村民俗文化价值,促进其保护和传承

我市乡村民间蕴含着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各种特色鲜明的民间工艺。吵子会、蝴蝶舞、棉花鬼儿、抡花、中幡、二贵摔跤、八大怪、驴皮影等

5

在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三十多种。编织、剪纸、根雕、泥塑、布糊画、核艺等各种民间工艺有四十余种。这些民间民俗文化内容,许多只有在节庆期间才难得一见,由于没有有效开发其经济价值,有些已经几近失传。又因为机械化耕作方式的广泛普及,农村传统农耕方式也正趋于逐渐消亡状态,一些传统农耕器具由于长期废弃,也几近消亡。而这些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化、工艺又往往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在乡村求新猎奇的需要,深受乡村旅游市场欢迎,是发展乡村旅游所需的特色文化元素。

这些颇具乡土气息的文化内容可以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突出乡村旅游本土特色。通过在乡村旅游区开展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民俗节目演艺,通过农耕文化展示,通过将各种特色鲜明的民间工艺品转化为旅游纪念品,也就充分挖掘了它们的经济价值,为这些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天津杨柳青年画全国闻名,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曾沉寂一时。进入本世纪,杨柳青也如全国许多地区一样搞起了乡村旅游,这里虽然区位优势明显,但是由于过去发展的旅游项目和北京郊区有所重合,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后来,镇政府转变思路,从杨柳青年画这个特色招牌入手,大做杨柳青年画文章,旅游人数一下猛增。2008年接待游客达到157万人次。如今,走在杨柳青镇的明清街上,可以看到古柳祥、玉成号、年画张等年画作坊和店铺。杨柳青年画已经跳出了“年画”的狭隘概念,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不仅解决了上万人的就业,同时还把那些过去在田间和泥土打交道的农民带上了富裕的道路。在杨柳青年画的带动下,过去的剪纸、糖人等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产品重新焕发出魅力,成了最吸引游客眼球的东西,受到了游客们的赞叹和青睐。独特的传统文化为当地乡村旅游吸引来大量游客,让游客能亲身体验到古老文化的奥妙。

承德县高寺台镇乔杖子村也是曾经闻名一时的剪纸之乡。这里的剪纸已有100多年历史,该村近80%的农户业余时间都从事剪纸艺术,不论老人、孩子都有剪纸的手艺。他们

6

雕刻的剪纸花样品种繁多,内容丰富多彩,式样美观,工艺精湛,造型各异,栩栩如生。产品远销美国、英国、瑞典、奥地利、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各国友人喜爱。2002年,乔杖子村被河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北民间艺术之乡”,2003年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然而,这样的乡村民俗资源在我市挖掘得尚且不够。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