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读后感

来源:好兔宠物网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读后感

20100512 2010081507 刘志韬

一、《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的写作背景

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后,在共产党人的直接参加下,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风起云涌,很快就形成了以五四运动为标志的轰轰烈烈的工人农民运动的革命高潮。但是革命统一战线内部无产阶级同资产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也日益尖锐,国民党内部分化加剧,除原有的老右派外,又出现了以蒋介石、戴季陶等为首的新右派。他们鼓吹阶级调和,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进行阶级斗争,并借此在统一战线中排挤和打击共产党。而当时在中共党内也出现了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倾向:第一种倾向,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这是“右”倾机会主义。第二种倾向,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是“左”倾机会主义。这两种机会主义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错综复杂的革命斗争把许多没有现成答案的新问题提到了共产党人面前:怎样判断中国革命的性质、革命的发展前途?无产阶级怎样对待自己的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农民?无产阶级怎样在国民革命中实现自己的领导权?国民革命的兴起和统一战线中争夺革命领导权的斗争日益激化等新情势,都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前途的基本问题——革命领导权、动力、对象、及革命前途等有清醒的认识,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党的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周恩来等,都在总结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观察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对这些重大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探索和论述,初步提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在这样的形势下,毛泽东于1925年12月写出了这篇文章。

二、《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的主要内容,结论与意义

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司令部编印出版的《革命》半月刊第四期发表了著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这篇重要论著,集中当时党内的正确主张,回答了中国革命提出的许多重大问题,辨明了中国革命的敌人和朋友。毛泽东在文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为五大部分: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毛泽东在文章中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他指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通过这样的阶级分析,毛泽东初步阐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无产阶级团结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一切半无产阶级(主要是贫苦农民)、小资产阶级(主要是中农),争取中产阶级(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左翼,以打倒帝国主义、军阀、官僚、地主、买办阶级,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统治,反对在中国建立民族资产阶级的一阶级统治的国家,争取非资本主义的前途。

这就初步阐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权和性质、前途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正确解决了革命中最主要的同盟军问题,是在当时中国社会历史环境下阶级分析论的典范,奠定了毛泽东阶级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发端的重要标志。

三、我读《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的体会,感想,收获

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的璀璨宝库中,《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与方向,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到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毛泽东思想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建立基础就是这篇文章,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出发,在分析各个阶级辨明敌友之后,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简单的说就是联合我们的朋友,争取能够争取的力量,打倒压迫着广大无产阶级的帝国主义、军阀、官僚、地主、买办阶级等死敌。其中最为睿智的一点就是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论述:其中的一部分是革命死敌,一部分民族工商业也受着压迫,完全可以争取联合,最大限度的孤立敌人。这样就没有将不同阶级的人一棒子打死,在中国革命日后岁月中,无论情势怎样变化,我们始终有着众多的朋友与帮助,例如民盟的支持,在建国后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来自民族工商业的朋友们也为新中国的现代化与工业化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也是我们党从弱变强,从小米加步枪到实现全国解放的根本原因。而在后来的文革中,我们在阶级分析中出现了很大的问题,错误的将许多朋友与拥护社会主义的人当成了所谓的“资产阶级”,一味的强调“无产”“共产”,酿成了许多的悲剧。可见无论是军事斗争中争取胜利,还是经济建设,对整个社会各个阶层有深入的认识才能对症下药。

毛泽东的这篇文章是如何做到如此精辟的论述的,我觉得和之前我们讨论过的毛泽东重视社会调查有直接的关系。毛泽东思想中的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也有体现。正是毛泽东重视社会调查,才能了解到当时中国社会真实的情况,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对各个阶级的情况,数量,对革命的态度有着鞭辟入里的阐述,他重视身体力行调查研究数据,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是实事求是的体现。文革中毛泽东主观臆断存在所谓“资产阶级司令部”,没有研究实际情况才出现错误。而正因为无产阶级与劳苦大众占据大多数,而且还是革命的有生力量,毛泽东才提出了群众路线,农村包围城市等理论。可以说毛泽东思想的活的基石就是这篇文章。

在社会学中有着这样的论述:社会必然是分等级的,类似金字塔状,上层的精英阶层统治着下层广大的草根阶层,但是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又各不相同。我们所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就是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式的社会。可是目前的阶段生产力还不足以达到,所以欲要消灭阶级,必须要了解各个阶级,了解我们的社会。毛泽东同志在这篇文章里教给我们阶级分析方法:他在文章第一段指出:“我们要分辨真正的敌友,不可不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作一个大概的分析。”由此可见,进行阶级分析重在分析各阶级的社会经济地位及其政治态度。阶级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本身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最后也必将随着私有制的消亡而消亡。阶级的历史性决定了我们在用阶级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时,必须注意与当时社会发展的阶段相联系,并且考察它在历史上的渊源,所起过的作用。既然某一阶级在社会中存在,那么在社会生活中就必然有其存在的原因。在本文中毛泽东同志对小资产阶级左翼进行分析时,就是通过对这一阶层的现状与历史上的比较,判断出他们对于革命的态度,进而得出小资产阶级左翼可能是我们朋友的结论。了解了某一阶级产生的深刻根源,才能在现实的分析中入木三分,这是我们在进行阶级分析时所应持有的基本观点。阶级之所以成为阶级,决定于它的经济方面,即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在生产、分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等。归根结底,阶级是代表着某一社会集团的某种物质利益的。由这种利益驱使,围绕着这种利益的争夺,便导致了不同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毛泽东同志在本文分析民族资产阶级时指出了他们的两重性,而这种两重性的根源就在于他们所追求的物质利益。当外资的打击、军阀的压迫损害他们的这种利益时,他们需要革命。而当革命威胁到他们利益的长久获得时,又反对革命。我们在具体分析一个阶级时,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来考察这个阶级的发展趋势。对于进步的阶级,我们要坚决拥护和支持,反之对于落后的阶级,我们要坚决反对,并与之做坚决的斗争,促使其更快地灭亡。毛泽东同志在本文中划分敌友的依据便在于此。如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由于其代表中国最落后的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他们是我们最彻底的敌人。而无产阶级由于代表了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是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所以他们成为了革命

运动的领导力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