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问题探讨”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思考

来源:好兔宠物网
2019年9月1日理科考试研究·综合版·61·

“问题探讨”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思考

陈兆亮

1

康珍

2

河北

2

张英锋

1

(1.秦皇岛市第一中学

2.秦皇岛开发区燕山大学附属中学

秦皇岛066006;

河北秦皇岛066006)

要:“问题探讨”栏目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的亮点之一,本文根据作者教学实践,谈谈该栏目在教学中的应

用以及如何改进,使之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问题探讨;应用;改进

人教版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每一生的实际,教师可以利用原有的素材,重新设问,形成“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探讨,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如必修三第1章第1节中所用到的血涂片和草履虫的图片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但问题的设置可改为:①细胞这个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②图中的细胞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③如果把血细胞放在草履虫生活环境中,它们还能保持活性吗?④高等动物体内大多数的细胞是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们是怎样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第①问分析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引出物质交换这个新问题;讨论和分析第②问,可以引出外界环境和内环境这两个概念;分析和讨论第③问,可以让学生明确外界环境和内环境成分的差异,进而理解内环境的作用,同时,还可引入渗透压的学习.分析和讨论第④问,引导学生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1.3

作为阶段检测题,巩固新知识

由于学生的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有限,有些“问题探讨”涉及的资料,学生并不熟悉,因此,对于这些问题探讨,不妨等课堂教学进行到相应阶段,学完相关知识以后,再作探讨,这样既巩固知识,又联系实:践,一举两得.例如必修一第2章第3节“问题探讨”“DNA指纹法在案件侦破工作中有着重要的背景为

讨论:①试着说出DNA的中文全名.为什用途.……”

节,都以”问题探讨”专栏开始.它是人教版新教材体“倡导探究性学习、现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理念的特色栏目之一.那么,如何更好发挥“问题探讨”栏目的作用?下面谈谈笔者做法和思考.1“问题探讨”栏目的应用1.1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在课堂初始阶段,利用“问题探讨”中创设的情“愤悱”境,制造悬念,让学生处于的状态,可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必修三第5章第2节《生态系:“假如你像小说中统的能量流动》中的“问题探讨”的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之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你随身尚存的一些15kg玉米.讨论:你认为以下哪种食物只有一只母鸡、

再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时间来等待求援:(1)先吃鸡,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吃玉米;(2)先吃玉米,

产下的蛋,最后吃鸡.”由于是二选一的问题,学生争论异常热烈,双方争执不下,这时,老师可因势利导,要求学生自学课文,学习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知识,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由于要为自己的观点寻找理论的支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的调动.1.2

“问题串”,设置引导课堂探讨

“问题探讨”中的相当多的素材都是非常贴切学

“十三五”“新形势下普通高中理综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规划2016年度重点资助课题2018年规划课题“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基础知识体系构建中的研究和实“十三五”编号:1602023);秦皇岛市教育科研(课题编号:qhd135kt2018183).践”

硕士,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生物教学.作者简介:陈兆亮(1984-),男,山东泰安人,

·62·理科考试研究·综合版2019年9月1日

么DNA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②你还能说出DNA鉴定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③如果得到了DNA方面的证据,是否还需要其他证据呢?”由于上述问题探讨中涉及到一个学生尚未掌握的重要概念,即遗传信息,所以,笔者认为该“问题探讨”应在学生学习了

“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明确什么是遗传信息后再进行讨论,效果将会更好.1.4

课后深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问题探讨”中有些问题开放性很大,在有限的课堂上很难弄明白.对于这些问题,

不妨留待课后,让学生收集资料,

作进一步探究.这样不仅节省了课堂时间,

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必修三第6章第1节的

“问题探讨”,要求学生讨论气候异常的原因.但对于近年来气象异常的原因,科学界还是存在着争论,

所以,上述讨论,可作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搜集资料,写一篇气象异常原因及对策的小论文.2思考与改进2.1

思考

现行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本的“问题探讨”,总体上来说还是编得非常好,但也是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些“问题探讨”由于背景材料缺失,学生对有关知识所知甚少,

讨论时,无从谈起.如必修一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的“问题探讨”中有关SARS的讨论中,

由于学生对病毒的知识了解不多,对于病毒是如何生活繁殖的讨论就很能难进行.

(2)有些的问题情境太抽象,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必修一第5章第3节《ATP的主要的来源—

——细胞呼吸》的“问题探讨”:18世纪,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并且把呼吸作用比作碳和氢的“缓慢燃烧过程”

.后来人们发现,呼吸作用的实质是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并且释放能量.讨论:①呼吸作用与物质的燃烧有什么共同点?②呼吸作用能够像燃料在体外燃烧那么剧烈吗?③在无氧条件下,细胞还能够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吗?由于学生的呼吸作用知识有限,加上问题情境抽象,

学生探讨兴趣不高,讨论的效果较差.(3)问题太难,远远超出认知水平.如“第4章第

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的“问题探讨”:在一个长颈漏斗的漏斗口外密封上一层玻璃纸,…….讨论:①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②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

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③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

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是怎样?这些问题属于渗透作用原理的探究,太抽象,学生不容易接受.2.2

改进

基于以上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必须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实际加以适当的改进:

(1)因地制宜,寻找适合本土的问题情景.由于地域和生活经验的不同,

有些同学对于课本中所提到的动植物等不太熟悉,

如必修二第4章第2节中所提到的水毛莨的两种叶形,

绝大多数学生都没见过,但如果改为马铃薯的地上茎和地下变态茎为情景来设置问题,

那学生可能会更感兴趣.(2)联系实际,用学生熟悉的素材为背景.如上述提到的必修一第5章第3节“ATP的主要的来源———细胞呼吸”的问题探讨,如果改成:“买一些罐头食品时,

发现罐头盖上印有如果发现盖子鼓起,请勿选购的字样,

请问这是为什么?此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引出“无氧呼吸”,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观察课本插图,小组内思考讨论,结合导学案上无氧呼吸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能量变化、呼吸场所等问题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这样的情景和问题会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对问题进行细化,使之符合学生的实际.如必修二第5章第2节染色体变异的“问题探讨”:“你知道无子西瓜是怎样形成的吗?甲同学认为是由于卵细胞没有受精;乙同学认为受精卵没有正常发育.讨论:你的推测是什么?”

由于学生的头脑中缺乏有关植物个体发育的知识,

学生根本无法讨论.教学中可作如下细化

:“一般情况下,植物授粉后,受精的胚珠发育成种子.发育着的种子产生大量的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根据上述知识,

请你判断甲乙两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在上述改造后的问题中,提供了果实形成相关背景知识,

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提示和思2019年9月1日考方向,使学生讨论更有效.

理科考试研究·综合版

参考文献:

·63·

总之,新颖的问题情境和恰当的认知冲突,符合能够让学生体验到问题解决中客观事实和科学规律,

的困惑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实灵活有效地使用问题探讨栏目,不仅使课堂教学际,

而且,能更有效地提高生物课的组织更为科学合理,堂教学效率.

[1]邝玉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问题探讨”栏目作用J].中学生物学,2017,33(03):63-65的研究[

[2]陆佩红.例谈如何使用高中生物学教材“问题探讨”J].中学生物学,2009,25(06):27-28.栏目进行教学[

(收稿日期:2019-03-23)

例谈辨析真正光合作用强度与

净光合作用强度的技巧和方法

(双流区棠湖中学

四川

成都610200)

要:本文以典型例题为依托,介绍辨析真正光合作用强度与净光合作用强度的技巧方法,以期提升该类试题解

题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真正光合作用强度;净光合作用强度;技巧和方法

真正光合作用强度与净光合作用强度的区别不更是教师教的难点.历次考仅仅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很多学生在未明确题中数据究竟代表真正光试证明,

从而合作用强度还是净光合作用强度时就开始作答,“雪崩式”丢分.笔者认为,导致学生丢分原因有导致

两点:一是学生在理解真正光合作用强度和净光合作用强度存在误区;二是教师未引导学生总结一套区别真正光合作用强度与净光合作用强度的技巧方法.鉴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谈自于上述问题亟待解决,己的一些看法.1

从概念内涵角度进行辨析

真正光合作用强度(速率)是指在光照下单位时单位面积下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间、

或产生的O2量).净光合作用强量(或固定的CO2量,

单位面积下植物积累度(速率)是指光照下单位时间、

或释放的O2量).的有机物量(或吸收的CO2量,

笔者建议在引导学生辨析上述两概念的同时,可具体分析借助图形法(图1)或类比法帮助理解,如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得到以下结果(以下结果均以吸收或释放CO2量作为观察指标):a中只有线粒体一部分释放的CO2量;b中线粒体释放的CO2总量,另一部分释放到细胞外;c中线粒体释被叶绿体利用,

放的CO2量全部被叶绿体利用;d中叶绿体利用的CO2总量,一部分来源于线粒体释放的CO2量,另一部分来源于细胞从外界环境吸收的CO2量.

结合真正光合强度与净光合作用强度的概念,可叶以看出:线粒体释放的CO2量代表呼吸作用强度,植物细胞绿体利用的CO2量代表真正光合作用强度,从外界环境吸收或释放到外界环境的CO2量代表净光合作用强度.

作者简介:涂宽(1989-),男,四川成都人,硕士,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生物教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