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心理的研究方法实务知识 第 章广告创意的想象与认知策略运用
第五章广告创意中的想象与认知策略的运用
本章提要:
广告创意的想像活动
广告创意中联想觉与联想率律的运用
广告创意中的认识策略
第一节广告创意的想像活动
一、表象与想像
对当前对象的直接反映是知觉映象,而对过去感知的对象在头脑中再现出来,则称为表象,或记忆表象。
表象来自于知觉,没有知觉便没有表象。
先天盲人不会有颜色的表象;
先天聋哑不会有音乐的表象;
没有尝过可口可乐饮料的人不会有其味觉表象。
表象是感知的结果。
表象,一方面来自知觉,并且同知觉一样具有直观性;
另一方面,又高于知觉,具有概括性。
表象的概括性是通过语言(词)来表达的。
语言又可恢复表象的自觉活动。
表象的直观性与概括性的特点,成为由感性发展到抽象概念的一个中间环节。
对这些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形象,称为想象。
想象过程是对过去形成暂时神经联系进行新的结合过程。
想象中的形象:
可以是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事物,
可以是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形象,诸如,孙悟空、猪八戒等形象。
想象可分: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的产生常常表现为自由联想。
有意想象按其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的不同,又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
二、广告构思中的创造想象
想象是最重要的心理活动之一。
黑格尔《美学》中指出:“这种创作活动就是艺术家的想象”,“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特点: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
如何创造新形象呢?
(1)利用原型启发,创造新形象。
图:美国强生医药公司护面罩广告
(2)把有关各个成分联合成为完整的新形象。
联合是创造性的综合,而不是有关成分的简单、机械结合。
创造性综合的结果是具有自己独特结构和特定内容的新形象。
图:“致命震撼”
(3)把不同对象中部分形象黏合成新形象,
如: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是由猴头、猪头与人身黏合成的。
图:一组黏合而成的广告
(4)突出对象的某种性质或它与其它对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创造出新形象。
例如:图女鞋广告。
突出手法,既可以扩大,又可以缩小。
留白:在广告画面的构思中,虽非形象的创造,但却有积极意义的表现手法是画面上的留空。
如:彭立勋:《美感心理研究》
齐白石的《鱼鹰》
吴凡的水印木刻《蒲公英》
三、广告信息的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依据语言的描述或图示,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过程。
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是有重要差别,又难以截然分开。
在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
如:日本的一例广播广告
收听者的想象:
其一是对该酒厂故乡是个最适当的地方诉求想象。
其二是对该酒本身。
四、图形与语言信息加工的脑机制
图形的联想与语言的联想在大脑两半球是有分工的。
这就是脑半球偏侧化。
大脑两半球实现着不同的功能。
左半球负责对词语和数字的信息加工。
有分解性、序列加工的逻辑性。
右半球则专门加工图像或形象、情绪一类的非言语信息。
特征:倾向于把焦点对准综合和非时间序列。
左半球的信息加工系统,称为言语编码加工系统;
右半球则被称为形象编码加工系统。
图:一个受试者的左、右脑两半球
理性消费行为的产生是左半球加工的结果。
表达信息的方式或手段的多样化:
有的偏重图像;
有的更多地通过词语的描述。
半球的信息加工活动(包括联想):
右半球特点:视觉图像信息似乎激发出非区分(综合)的加工;
左半球特点:词语信息似乎激发对细节的感知。
不同的加工方式被认为会对产品的判断产生影响。
第二节广告创意中联觉与联想律的运用
一、联觉是怎样的心理现象
联觉是由一种已经产生的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它是感觉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表现。
个体之间的差异很大。
俄罗斯工程师К.Л.列昂节夫利用联觉现象,创造了一种仪器。
联觉现象普遍存在,在自然语言系统中,
如甜美的歌声、温柔的话语、宏亮的笑声等形容词。
歌声、话语、笑声是听觉系统的功能,
甜美是味觉与视觉的综合,
温柔属于温度觉与触觉,
宏亮(“亮”),则是视觉特性了。
二、联觉特性及其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每一种感觉道都有特定的感觉经验。
如:特定的颜色视觉与触觉是完全不同的。
一种感觉经验是不能连续地转变成另一种感觉经验的,感觉到是独立的。
如:绿色感觉不能渐变成光滑的触感觉。
感觉到又会发生相互影响,独立又是相对的。
通过一种感觉道产生的感觉可能引起另一种感觉道的活动(兴奋)。
对广告的设计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印刷广告是视觉形态的,
广播广告是听觉形态的,
电视广告则两者兼有。
广告信息却是多种多样,涉及到人类的各种感觉道。
视觉与味觉的联觉表现。
图:音响产品的广告
图:草莓的联觉表现广告
三、联想与联想律
联想:由一种事物的经验想起另一种事物的经验,或由想起的一种事物的经验,又想起另一种事物的经验。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
把条件反射的建立说成是联想的形成。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一种观念的发生必然伴随另一种与它类似的、或相反的、或接近的观念的发生。
三大联想律:接近律、对比律和类似律。
接近律:在时间或空间上接近的事物容易发生联想。
对比律:在性质或特点上相反的事物容易发生联想。
类似律:在形貌和内涵上相似的事物容易发生联想。
后人又补充了因果律,成为四大联想律。
因果律:在逻辑上有着因果关系的事物容易发生联想。
所谓自由联想是指给定一个词要求说出头脑中浮现的第一个词。
如:第一个刺激词“温暖”,自由联想分别是火光、热、寒冷。
火光与温暖属因果律;
热与温暖符合类似律;
寒冷与温暖则属对比律。
表:三位受试者自由联想的答案
四、联想在广告中的作用
广告媒体,以版面空间,以时间表征出它们的区别。
印刷广告受篇幅的限制,电视和广播广告受播放时间的限制。
联想律,使广告的时间和空间在心理上得以扩大与延伸。
五、联想律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联想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主要通过语言文字和图形来实现。
联想的应用:
在文学艺术创作中,比喻、象征、衬托、对照、拟人化等修辞和艺术手法是极为普遍的。
如:著名诗人李白的诗《静夜思》
李煜《虞美人》
诗歌中运用自然事物形象比喻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生活,
在绘画艺术上,以表征人物的崇高品质。
郑板桥的《竹石图》
在电影艺术中,
睛空霹雳,倾盆大雨暗示着主人公陷入困境;
波涛汹涌的大海被用来表征激情……。
在现实生活中,时空的接近、性质上或特点上的类似、相反以及彼此间的逻辑关系,
如天安门、万里长城等与中国形成联系;
太阳旗、富士雪峰等与日本发生联系;
星条旗、自由女神等与美国发生联系;
红十字是国际卫生组织的标记;
面具脸谱与戏剧;
五线谱与音乐;
宝鼎与宫廷生活;
暮鼓晨钟与僧道修行;
骷髅白骨与危险;
鸳鸯与恩爱夫妻;
火炬与前进;
寿星公公与长寿……。
在现代广告中,四大联想律的利用。
围绕过节为主题的广告,利用接近律。
图:9月1日我渴望……
商品广告常使用对比的手法,是对比律的具体应用。
图:失眠的痛苦与平静而叙畅的睡眠的对比。
因果律最常被应用的场合是药物、补品一类的商品广告。
类似律的运用就更广泛了。
雪糕冰棒取名为北冰洋。
芭蕾舞中旋转的动作被用作洗衣机洗涤桶旋转的先导(形貌上类似)。
利用音乐或音响的联想。
在广播广告中,人们注意到这种被称之为声喻法所引起的联想效果。
如:里斯特的名曲“匈牙利狂想曲”的第一号序曲,
图:这个白天有些见不得人
图:363在线杀毒
联想的强度和人的定向兴趣两方面的因素决定。
强联想的效果掩盖了弱的联想效果致使广告失效。
定向兴趣受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因素所制约,
如白色,儿童可能更倾向于联想雪、白糖;
而成人却联想到纯洁、神圣等品质,即内涵、性质上类似。
联想的职业差别也是明显的。
联想律的应用显然不能忽视各行各业、不同文化、年龄的特点,
包括禁忌语与禁忌形象。
第三节广告创意中的认知策略
一、什么是认知
认知(Cognition)是全部认识过程的总称,又称认识。
它包括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认知策略的运用有利于受众的识记、再认和回忆。
二、认知策略的运用
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组织策略和视觉策
1.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可以看作是统领的策略。
广告创意中统领部件,组成整体或大的单元。
前者包括系列广告、“悬念”广告。
后者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更多了,
如:“组块”、“高级统领者”、“类比”和“境联”(Context)等策略。
“组块”策略是将零散的构件组成有意义的单元。
图:“金锁”招贴广告
“高级统领者”指的是突出重点,统领各部,构成一个完整创意。
起到了核心作用。
图:饮料广告
“类比”策略是从某个客体的特性,形象地说明另一个客体的特性。
如:专售清洁用具的家庭服务公司的广告
境联(Context)策略是通过背景烘托广告对象(主要信息)的策略。
如:广播广告“北京飞利浦音响”
2.视觉策略
视觉策略旨在加强对广告认知的微观策略。
常用策略有:对比、镶嵌、转换、特征展露等等。
对比策略:通过比较使用和没有使用特定商品或劳务,突出改善后的效果。
图:某某航空公司的广告
镶嵌策略:将品牌名称镶嵌到该商品中,或者把该商品镶嵌到文字里。
如:“苏凤通风机”路牌广告。
转换策略:特征是把文字(或外文字母)变换成相关的图形,以达到生动地表达文字信息的目的。图:“可口可乐”广告
特征展露策略:将商品的特色突出出来。
如:鸭绒装广告
对认知策略的分析发现:
(1)组织策略较多地应用于广告的创意阶段;而视觉策略则更多地在具体设计阶段体现。
(2)在广告设计当中,专家运用组织策略较多,新手则运用视觉策略较多。
三、认知失谐策略的运用
什么是认知失谐?
认识失谐是认知“反常态”。
当熟悉的事物、经验和知识突然以一种反常的方式出现时,业已形成的定势就会被破坏,出现认知失谐现象。
例如:蒙娜丽莎(MoneLisa)画像
使用认知失谐的手法多种多样。
一种称为合成艺术的平面设计,就常常采用“反时空”的失谐策略。
图: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像
法国印象派画家的一幅名为国家大剧院舞厅(Dance Foyer at the opere)的名画,采用“反比例”手法是另一种认知失谐的策略。
图:超出了正常比例的一匹马。
在大电视广告中,情节反常引发的误会也是一种认知失谐。
图:立白洗衣粉的电视广告。
认知失谐的手法,即引发受众去注意失谐点。
认知失谐有利于实现信息的传播,有利于引发受众以积极的态度去接受广告的诉求。
如: “一点也不能少”的公益广告
认知失谐的手法,如倒置手法等。
不恰当和过度的认知失谐也会影响到信息的加工效率和准确性,
可能引发焦虑和不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