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考物理透镜及其应用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来源:好兔宠物网
中考物理透镜及其应用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

1.如图所示,图甲测凸透镜的焦距,图乙“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图乙所示的位置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40cm B. 图乙的成像的特点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

C. 图乙中若用遮光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光屏上只出现像的下半部分 D. 图乙中若在凸透镜左侧“戴”上近视镜,光屏向右移动才能找到清晰的像 【答案】D

【解析】【解答】解: A、根据甲图可以知道f=10cm,故A错误; B、根据乙图u>2f,应用应该是照相机,故B错误;

C、挡住了透镜上半部分,光能通过下半部分会聚成像,只是光线变少了能成一个变暗的完整的像,故C错误;

D、戴上近视眼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像会成在后面,光屏向右移动.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研究的是成像特点与物距之间的关系,成像特点的变化与透镜的焦距有关.首先确定凸透镜的焦距;(2)然后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表格: 物距(u) u>2f u=2f 2f>u>f u=f u,<f 成像特点 倒立 缩小 实像 倒立 等大 实像 倒立 放大 实像 不成像 正立 放大 虚像 像距(v) f<v<2f v=2f v>2f 应用 照相机 测焦距 投影仪/幻灯机 放大镜 3)结合凸透镜成像是由于光通过透镜会聚而成像和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2.如图所示是小明看到老师拿着放大镜看自己时的情景,若放大镜镜片的焦距大约在10cm左右,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老师看小明是倒立缩小的 B.小明距离老师在10cm以内

C.老师在镜中放大的眼睛其实在真实的眼睛后面 D.小明若戴有近视镜则不可能看到图示情景 【答案】C

【解析】【解答】当凸透镜成像时,若u<f ,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由图知道,可知小明刚好通过透镜能看到老师眼睛正立的虚像,所以此时老师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老师在镜中放大的眼睛其实在真实的眼睛后面,C符合题意;由于老师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所以,无论小明是否戴有近视镜,小明都能通过透镜能看到老师眼睛正立的虚像,D不符合题意;由于小明到凸透镜的距离是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是2f>v>f , 眼睛中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而此时老师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所以老师从透镜中看不到小明的像,AB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放大镜:原理、成放大、正立的虚像,u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6厘米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 A.5 厘米 B.8 厘米 C.10 厘米 D.20 厘米 【答案】A

【解析】【解答】解: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6厘米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即:u=16cm>2f,解得f<8cm,分析四个选项,其中的5cm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 物体位置 u>2f u=2f f2f 像、物异侧 像、物异侧 像、物异侧 像的大小 缩小 等大 放大 像的性质 倒立实像 倒立实像 倒立实像 应用举例 照像机 测焦距 幻灯机 投影仪 43.物体置于距凸透镜的焦点10厘米处,在透镜另一侧光屏上成一个放大的像。该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

A. 5 厘米 B. 8 厘米 C. 10 厘米 D. 15 厘米

【答案】 D

【解析】【解答】解:当物体距凸透镜焦点10cm处,在光屏上成一个放大的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因物体距凸透镜焦点10cm处,所以物距u=10cm+f,即2f>10cm+f>f,解得f>10cm,所以该透镜的焦距可能为15cm,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 物体位置 u>2f u=2f f2f 像、物异侧 像、物异侧 像、物异侧 像的大小 缩小 等大 放大 像的性质 倒立实像 倒立实像 倒立实像 应用举例 照像机 测焦距 幻灯机 投影仪 44.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凸透镜只对平行光线有会聚作用 B. 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他在镜中的像逐渐变大

C. 黑板面反光是由于光发生漫反射造成的 D. 日食的形成是由于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 【答案】D

【解析】【解答】A.凸透镜对任何光线都有会聚作用,A不符合题意;

B.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故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他在镜中的像不变,B不符合题意;

C.当黑板表面太光滑,光射到这里发生了镜面反射,反射光线朝着同一方向射出,反射光线方向的同学看不清黑板上的字,这就是黑板反光问题,C不符合题意;

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故日食的形成是由于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导致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考查了光的传播的知识,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有日食、月食的形成,光射到光滑的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反射光线朝着同一方向射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凸透镜对光线都有会聚作用.

4.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拍摄的武汉长江大桥的照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要想使桥的像小一些,小明应离桥远一些再拍摄 B. 桥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 桥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D. 拍摄时底片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答案】A

【解析】【解答】A. 要使底片上桥的像变小,物距要增大,所以马亮离桥要远一些。A符合题意。

B. 桥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B不符合题意。 C. 桥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C不符合题意。 D. 拍摄时底片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照相机: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 幻灯机:原理、成倒立、放大的实像,f5.如图所示是被课本反射的光经小洪同学眼睛的晶状体折射的情况,则该同学是( )

A. 近视眼,需要用凹透镜矫正 B. 近视眼,需要用凸透镜矫正 C. 远视眼,需要用凹透镜矫正 D. 远视眼,需要用凸透镜矫正 【答案】 D

【解析】【解答】由图可知,一束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经某同学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之后,说明该同学患的是远视眼,远视眼看近处的物体,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用凸透镜矫正,光线会聚能力增强,使成像靠前落在视网膜上,能看清物体。 故答案为: D。

【分析】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6.用普通照相机拍照时,要按被照物体距相机镜头的远近进行“调焦”,使用起来不太便捷.有一种“傻瓜”相机,只要把想拍摄的景物全部纳入取景器内,不论远处还是近处的物体,在照片上都比较清晰,从而使拍照的过程变得十分快捷.这种“傻瓜”相机不用“调焦”的奥秘是( )

A. 采用了长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差不大 B. 采用了短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差不大

C. 采用了长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同 D. 采用了短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同 【答案】 B

【解析】【解答】当物距大于凸透镜的2倍焦距时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成的像在凸透镜后的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这是胶片的位置,如果用短焦距镜头,其焦距本身就很小,像的位置变化不大,当用这种傻瓜照相机照相时,如果物体到相机镜头距离发生改变时,像距的变化范围很小,像的位置变化不大,可以认为能成近似清晰的像,

故答案为:B。

【分析】照相机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当焦距较小时,凸透镜所成像在较小的范围内。

7.小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有下面不同焦距的四块凸透镜,实验中烛光移到离凸透镜16cm处,得到烛焰倒立、放大的像,这块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 f=16cm B. f=12cm C. f=8cm D. f=4cm 【答案】 B

【解析】【解答】烛焰移到离凸透镜16cm处,得到烛焰倒立放大的像,所以2f>16cm>f,解得16cm>f>8cm,所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12cm,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8.小明在森林公园游玩时,看到一个丢弃的透明塑料瓶。她想到,如果下雨使得瓶中进了水,就可能会成为森林火灾的元凶。于是她捡起瓶子丢进了垃圾筒。这其中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 )

A. 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B. 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C. 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凹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 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答案】 B

【解析】【解答】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为凸透镜,透明塑料瓶相当于这样的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9.下列原理图与光学仪器不相符的是( )

A. 放大镜 B.

照相机

C.

【答案】 D

电影机 D.

望远镜

【解析】【解答】解:A、放大镜是根据物距小于焦距,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工作的。A不符合题意。

B、照相机是根据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工作的。B不符合题意。 C、电影机实际上和幻灯片的原理相同,是根据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工作的。C不符合题意。

D、望远镜是用物镜和目镜组成,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如图是一个潜望镜,潜望镜的上下端都是平面镜,利用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原理工作的。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照相机: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 幻灯机:原理、成倒立、放大的实像,f10.小明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2 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蜡烛50cm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 ) A. 光屏上所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 光屏上所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 C. 该透镜的焦距f一定满足9 cm<f<16 cm D. 该透镜的焦距f一定满足18 cm<f<32 cm 【答案】 A

【解析】【解答】根据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则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在二倍焦距之外,此时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根据物距和像距范围列不等式:f<32cm<2f,50cm>2f,解得16cm【分析】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可以判断成像特点,并且可以分析凸透镜焦距的取值范围。

11.在我国首次“太空授课”中,女航天员王亚平制造了一个小水球,我们看到了她在水球中的“倒影”,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 “倒影”不能成在光屏上

C. 王亚平离水球的距离大于水球焦距的2倍 D. 若王亚平离水球越远,“倒影”会越大 【答案】 C

【解析】【解答】解:A、王亚平前的水珠相当于凸透镜,所以此时的“倒影”是通过凸透镜

成的倒立的、缩小的实像,故是光的折射的缘故,A不符合题意; B、由于此时成的是缩小的实像,所以能成在光屏上,B不符合题意;

C、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王亚平离水球的距离大于水球焦距的2倍,C符合题意;

D、若王亚平离水球越远,即物距变大,所以像距变小,像变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水珠相当于凸透镜,结合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分析解答即可.

12.如图所示,为近期流行的一种“自拍神器”,这给旅行者自拍带来了方便。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自拍可以( )

A. 增大镜头中凸透镜的焦距 B. 增大像距 C. 增大物距 D. 增大像的清晰度 【答案】 C

【解析】【解答】利用自拍杆拍照时,可以增大人到照相机的距离,使拍照效果更好,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利用自拍杆拍照,增大了人到相机的距离,即物距。

13.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光学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甲:墙上的手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B. 乙:佩戴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C. 丙:海面上出现的“海市蜃楼”属于光的反射 D. 丁:漫反射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 C

【解析】〖解答〗解:A、墙上的手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正确;

B、佩戴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故B正确; C、海面上出现的“海市屋楼”属于光的折射,故C错; D、漫反射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D正确。

故选C。

〖分析〗(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2)佩戴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佩戴凸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4.如图所示,是对同一个物体拍摄的两张清晰程度相同的照片底片,拍摄这两张照片时照相机的镜头焦距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拍摄a时,照相机与物体的距离较大 B. 拍摄b时,照相机与物体的距离较大 C. 拍摄a与b时,照相机与物体的距离一样大 D. 无法判断 【答案】 B

【解析】【解答】由图知,b的像比a的像小,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成的像越小,此时的物距越大,像距越小.所以拍摄b时,相机与物体的距离较大.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照相机的制作原理及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成实像时的动态变化规律是: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15.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把蜡烛放在二倍焦距之外,移动光屏找到像.若将蜡烛向凸透镜移动s1的距离(此时物距仍然大于二倍焦距),移动光屏重新找到像,光屏移动的距离为s2 .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光屏远离透镜移动,光屏上的像变小 B. 光屏远离透镜移动,且s2<s1 C. 光屏靠近透镜移动,光屏上的像变大 D. 光屏靠近透镜移动,且s2=s1 【答案】B

【解析】【解答】解:在“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把蜡烛放在二倍焦距之外,移动光屏找到像,此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若将蜡烛向凸透镜移动s1的距离(此时物距仍然大于二倍焦距),移动光屏重新找到像,光屏移动的距离为s2 , 在这种情况下,物体移动的距离大于像移动的距离,即s2<s1 , 故B正确. 故选B.

【分析】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①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②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③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16.光学器件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的介绍有一项不切合实际,它是( )

A. 平面镜成像时,像、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B. 凹面镜能起到扩大视野的作用

C. 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D. 阳光通过凸透镜后可以点燃纸屑,是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答案】B

【解析】【解答】解:

A、平面镜成像时,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故A正确;

B、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应用在汽车的观后镜上,而不凹面镜,故B错误; C、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减强,即折光能力强,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故C正确;

D、因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所以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会聚一点,热量集中,温度较高可以点燃纸屑,故D正确. 故选B.

【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2)凹面镜可以反射光线,而且可使光线会聚到一点;凸面镜可以反射光线,并使光线发散;(3)(4)凸透镜、凹面镜对光线都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凸面镜对光线都有发散作用.

17.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

关于下列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B. 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发现光屏上的像不清晰了,这时将光屏向透镜方向移动,又能得到清晰的像,说明透镜越凸,焦距越小

C. 仅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也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实像 D. 若用一张纸遮住水凸透镜的上半部分,会发现光屏上的像缺失了下半部分 【答案】D

【解析】【解答】解:A、据图可知,此时的物距大于像距是,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正确; B、当他继续向凸透镜内注水,使水凸透镜的焦距变小,透镜的聚光能力变强,光线会比注水前要提前交汇,所以像会向透镜方向移动,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小像变小,可知,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将靠近透镜向左移动,而且像变小.故B正确;

C、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若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也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实像,且此时的物距小于像距,所以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正确;

D、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故D错误.

故选D.

【分析】(1)若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若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2)当他继续向凸透镜内注水,使水凸透镜的焦距变小,透镜的聚光能力变强的特点分析即可判断;(3)据光路的可逆性分析即可判断;(4)凸透镜成实像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到像点,若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则凸透镜其它部分仍然能够会聚光线,所以仍能成完整的像,只是照射到像上的光线数量减少,像比原来变暗.

18.蜡烛放在离凸透镜20cm的主光轴上,在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若把蜡烛向透镜方向移动8cm,则所成的像一定是 ( )

A. 缩小的 B. 放大的 C. 正立的 D. 倒立的 【答案】 B

【解析】(1)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2f>20cm>f,20cm>f>10cm.(2)蜡烛向透镜移动8cm,物距是20cm- 8cm=12cm,20cm>f>10cm,物距和焦距关系有两种可能:①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②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选B. 思路【分析】(1)凸透镜成像时,2f>U>f 时,在另一侧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求出焦距取值范围.(2)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进行判断成像情况.

试题【点评】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掌握每一种成像情况的物距和焦距关系.根据物距求出焦距

19.如图所示是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是远视眼,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B. 甲是远视眼,晶状体折光能力较弱 C. 乙是近视眼,应佩戴凸透镜矫正 D. 乙是近视眼,晶状体折光能力较弱 【答案】B

【解析】【解答】解: 甲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弱,所以甲图表示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前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会聚一下,因此带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来矫正. 乙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强,所以乙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发散一下,因此带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 综上所述,只有选项B说法是正确的. 故选B.

【分析】(1)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由此可以确定哪一个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佩戴凹透镜进行

矫正.(2)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远视眼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20.下列四种光学仪器中,与人的眼球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

A. 望远镜 B. 显微镜 C. 照相机 D. 投影仪 【答案】C

【解析】【解答】解:人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A、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远处的物体在物镜处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相当于一个照相机;目镜与物镜所成像之间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故A错误

B、显微镜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把标本放在物镜的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这样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相当于一个幻灯机;目镜与物镜所成像之间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故B错误.

C、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摄像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所以照相机与人眼球的成像原理是一样的.故C正确;

D、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人的眼睛像像一架照相机,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21.在光具座上自左向右依次竖直放置一个凹透镜、凸透镜和平面镜,两个透镜的主光轴重合,凸透镜的焦距为f,此时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为L.在凹透镜的左侧有一水平平行光束通过两个透镜后入射到平面镜上,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恰能沿原来的光路返回,据

此可判断凹透镜的焦距为( ) 【答案】D

A. f B. L C. f+L D. f﹣L 【解析】【解答】解:当凸透镜的焦点位于凸透镜与凹透镜之间时,因为从凹透镜出来的光线为发散光线,所以不可能经过凸透镜焦点; 当凸透镜焦点位于凹透镜左边时,则可能从凹透镜出来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凸透镜的焦点;而射入凹透镜的光线为平行光线,故从凹透镜出来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也经过凹透镜的焦点,因而凹透镜的焦点与凸透镜的焦点重合,如图,所以凹透镜的焦距f′=f﹣L. 故选D.

【分析】由题知,经过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能沿着原来的光束返回,而平面镜又竖直放置,说明透过凸透镜的光线为平行光;所以,透过凹透镜后的光线必过凸透镜的焦点(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据此画图帮助回答.

22.下列有关甲、乙、丙、丁四幅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撞击锤柄,锤柄停止运动后,锤头由于惯性作用继续向下运动便紧套在柄上 B. 近视眼原来成像在视网膜之后,佩戴凹透镜以后得到了矫正

C. 竖直挂在小车顶部的小球与车厢壁刚好接触,小球随小车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小球只受到绳子的拉力和重力2个力的作用

D. 每个滑轮重3牛,物体重6牛,不计绳力和摩擦,物体静止时拉力F为3牛 【答案】C

【解析】【解答】解:A、开始锤柄和锤头同时向下运动,撞击锤柄,锤柄停止运动,锤头由于惯性,继续向下运动便紧套在柄上,而不是受到惯性作用,A错误; B、近视眼原来成像在视网膜之前,佩带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进行矫正,B错误;

C、小车水平向右匀速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和绳子的拉力两个力的作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拉力的方向竖直向上,C正确; D、由图知,滑轮组由2段绳子承担物重,则F= (G+G误. 故选C.

【分析】①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②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的会聚能力太强造成,成像在视网膜之前;③小车水平向右匀速运动,小球与竖直车厢壁刚好接触,只是接触不挤压,没有力的作用,因此小球受到两个力的作用: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拉力;④确定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根据F= (G+G动)计算出拉力F的值.

)= ×(3N+6N)=4.5N,D错

23.如图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 A

【解析】【解答】解:①在磁铁外部的磁感线是从N极出来,回到磁铁的S极,画法正确;

②过焦点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平行射出,经过光心的光心经过凸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画法正确;

③足球对斜面的压力方向垂直向下,作用点在斜面上,画法错误;

④图中F1的力矩画法错误,应该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画法错误; 故选A.

【分析】解决此题要结合磁感线的画法、凸透镜成像规律、压力的作用点和杠杆中力臂的画法进行分析解答.

24.远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正确的是( )

A. ②① B. ③①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解答】解:远视眼:如果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近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导致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形成远视眼.远视眼戴凸透镜进行矫,故为②④图.

故选C.

【分析】远视眼能看清远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远视眼的晶状体太薄,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要戴一个凸透镜来矫正,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戴上凸透镜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25.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透镜及光屏处在图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

A. 一定小于8cm B. 一定在8cm到10cm之间 C. 一定大于20cm D. 一定在10cm到16cm之间 【答案】B

【解析】【解答】解:如图物距大于像距,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因为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 所以,20cm>2f, 2f>16cm>f, 所以10cm>f>8cm. 故选B.

【分析】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小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根据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时,物距和焦距,像距和焦距的关系,列出不等式,解不等式,确定凸透镜焦距的取值范围.

26.在物理实验中,通常要进行多次实验,如:①“研究凸透镜成像”时要多次改变物距找像;②“测量物体长度”时多次测量求平均值;③“研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时换用不同灯泡多测几组数据;④“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测量多组电压和电流值.其中属于从不同情况下探究普遍规律的多次实验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解答】①“研究凸透镜成像”时要多次改变物距找像;(从不同情况下探究普遍规律)

②“测量物体长度”时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③“研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时换用不同灯泡多测几组数据(从不同情况下探究普遍规律) ④“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测量多组电压和电流值.(画得伏安特性曲线,找电阻,

可以减小误差)

故选D

27.如图所示,小东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幻灯机

B. 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动 C. 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须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D. 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 【答案】B

【解析】【解答】解:A、由图知,蜡烛放在2倍焦距之外,所以此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而幻灯机是根据物距处于f和2f之间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原理制成.故本选项说法错误.

B、由于成的实像是倒立的,所以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就应该越向上移动,故本选项说法正确.

C、要使光屏上的烛焰的像变小,蜡烛应远离凸透镜,同时要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故本选项说法错误.

D、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粗糙的毛玻璃板.故本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分析】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①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应用是放大镜.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应用是幻灯机、投影仪.

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应用是照相机.②成实像时:物像异侧,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③掌握漫反射的概念.知道要从不同方向看到同一个物体,需要发生漫发射.

28.下列有关光的现象中,说法正确的是( )

A. 色光的混合规律与颜料的混合规律相同

B. 能从不同方向看清物体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C. 要使投影仪清晰成像在更远的屏幕上,镜头要距投影片更近一些

D. 近视眼是将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应该配戴凹透镜来校正

【答案】C

【解析】【解答】解:A、色光和原料的三原色不同,故A错误;

B、能从不同方向看清物体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故B错误;

C、要使投影仪清晰成像在更远的屏幕上,投影仪的镜头要距投影片更近一些,故C正确;

D、近视眼是将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面,应该配戴凹透镜来校正,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1)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黄、青;(2)透镜成像规律中,若物体在1倍焦距以外,2倍焦距以内,像成在2倍焦距以外,成是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3)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像平面镜、平静的水面等光滑物体表面所发生的反射是镜面反射;对于粗糙物体的表面所发生的反射是漫反射.(4)近视眼是将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面,应该配戴凹透镜来校正.

29.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A. 图甲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B. 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C. 图丙中,白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光带 D. 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C

【解析】【解答】A、小孔成的像是由实际光线形成的,可以用光屏接收到,符合实像的特征,不是虚像,此项错误;

B、近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大,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径过长使像成在视网膜前面,用凹透镜矫正,远视是因为晶关体曲度过小,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径过短使像成在视网膜后面,用凸透镜矫正,此项错误;

C、白光由七色光组成,不同色光通过三棱镜后,偏折角度不同,所以被分解成七色光,这

是光的色散现象,此项正确;

D、只要是光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此项错误. 故选C.

【分析】小孔成像依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成倒立的实像,像可能放大可能缩小;

近视患者成像在视网膜前,利用凹透镜发散作用可以使成像后移到视网膜上,远视患者成像在视网膜后,利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可以使成像前移到视网膜上; 白光分解成七色光叫光的色散,是光的折射现象;

不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即使是看不见的光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依据对以上知识点的理解来判断此题.本题考查对简单光现象的理解,要求掌握的知识有小孔成像、两种反射、色散、近视远视的矫正.

30

A. 图甲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 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C. 图丙中,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D. 图丁中,平面镜成像时进入眼睛的光线是由像发出的 【答案】C

【解析】【解答】解: A、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该选项说法错误.

B、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矫正,该选项说法错误;

C、白光通过三棱镜时,因为不同颜色的光通过玻璃时偏折的角度不同,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该选项说法正确;

D、平面镜成虚像,虚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虚像不会发出光线.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分析】(1)平面镜成像时,物体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2)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应佩戴凹透镜矫正;(3)太阳通过玻璃三棱镜后,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从上往下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说明了白光不是单色光,不同颜色的光折射时的偏折程度不同;(4)一束平行光射到粗糙的物体表面时,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

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