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各样的镜子 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 7.3 各种各样的镜子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自然》(科教版)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七单元《光的传播》的第三节内容。它隶属于“物质科学”领域中“能的表现形式”主题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对这部分的学习内容与要求是“知道平面镜和球面镜有不同的成像特点”。
1、教材整体把握
《自然》(科教版)教材一年级第一学期第八单元中,学生已经了解一些光和颜色的粗浅知识,知道光和颜色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年级第二学期第八单元中,学生通过玩各种游戏,了解光、物体和影子的关系,知道镜子能反射光,了解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等。在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七单元中,学生以光的传播为主线,选择了光是怎样传播的、不同镜面的镜子对光的反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光的色散现象等内容,引导学生对光现象作进一步探究。到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学生还将尝试通过实验了解凹透镜和凸透镜分别对光有发散和会聚的作用,并了解常用的光学仪器的主要构造及其作用。
2、本课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平面镜以及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曲面镜,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凹面镜和凸面镜不同的成像特点,以及它们对光的反射作用的不同,并初步了解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利用曲面镜的。
本节课内容是小学阶段关于光的传播的探究内容之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这是理解本课光的会聚和发散的知识基础。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是生活中应用光的反射较为广泛的实例。一年级时通过游戏形式探究平面镜的特点以及本单元第二课时进一步探究平面镜的反射特点和亲自制作潜望镜,这些将有助于学生对另两种常见曲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进行研究。与平面镜相比,曲面镜的知识更复杂,探究难度更高,因此,关于曲面镜的研究安排在平面镜之后,这也是对光的反射的巩固和深入。四年级下学习透镜的过程中也涉及到光的会聚和发散,像的正立、倒立、放大和缩小的知识,认识透镜的折射也需要对像的观察和对光的作用的观察。因此本课涉及到的知识和方法也为下一阶段认识透镜做好了铺垫。
3、班级学生分析
镜子是学生熟悉的日常用品,而本节课涉及到的曲面镜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如很多小朋友玩过哈哈镜,也有不少小朋友家中有可以放大的化妆镜。但学生往往只知道哈哈
第1页(共6页)
镜会使人像变形,化妆镜会放大人像这样的现象,至于里面蕴含的科学道理却不是很清楚。学生在一年级下观察过镜子成像,也玩过镜子反射打靶的游戏。前一课时在探究潜望镜内部结构和制作简易潜望镜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对光的反射。因此对于这节课研究曲面镜成像的现象和曲面镜反射现象有一定的基础,当然曲面镜的现象更为复杂,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甚至多次实验。
我所执教的班级学生对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各种探究活动这种形式比较熟悉,他们对自然科学现象充满着浓厚的兴趣,特别喜爱动手做实验,也喜爱表达。但是他们记录实验现象的习惯还需要继续养成,对实验现象能作出一些判断但不善于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述,分析、推论能力还有待加强。
4、学生活动设计
本节课教材上安排了三个活动。活动一“观察曲面镜中的物体”,让学生知道除了平面镜外,镜子还有凸面镜和凹面镜等种类,它们成像的特点不一样;活动二“用曲面镜反射阳光”,发现不同的曲面镜对光的反射作用不同,有的会使光会聚,有的会使光发散;活动三“讨论曲面镜的应用”,认识不同的曲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初步了解不同的曲面镜有不同的用途。
结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对本课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我对本节课的活动进行了重新设计。
首先是引入部分的游戏活动,从学生非常感兴趣且比较熟悉的哈哈镜入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哈哈镜中的人像会变形?”,激发学生探究需求。接着让学生用不锈钢勺来“照哈哈镜”,区分勺子两面外形特点,并初步感知曲面镜成像与平面镜的不同。然后分别观察物体在凸面镜和凹面镜中的像,并与在平面镜中的像进行对比,发现曲面镜成像特点。紧接着用凸面镜、凹面镜和平面镜来反射光线,观察光斑的变化,初步了解凹面镜能会聚光线,凸面镜能发散光线。最后尝试让学生根据像的不同来判断是哪种镜子,并讨论曲面镜在生活中的各种应用。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辨认镜面凸起的镜子是凸面镜,镜面凹进的镜子是凹面镜。 2、通过“观察曲面镜中的像”实验,初步了解曲面镜的成像特点,在反复观察中体会细致观察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并逐步形成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
3、通过“用不同镜子反射光线”实验的设计、操作与交流,初步知道凹面镜有会聚光
第2页(共6页)
线的作用,凸面镜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4、通过实例交流,了解曲面镜在生活中运用的实例,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特点和反射光线的特点。
难点:“观察曲面镜中的像”实验中观察并发现曲面镜成像特点;设计“用不同镜子反射光线”实验。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不锈钢汤勺、凸面镜、凹面镜、平面镜、白卡纸、手电筒、实验记录单。
2.自制PPT课件。
五、学生活动说明
活动Ⅰ:体验、交流
初步体验感知曲面镜的成像特点。通过“照勺子哈哈镜”,观察勺子两面所成的像,通过交流,区分勺子两面外形特点,并初步感知曲面镜成像与平面镜的不同。
活动Ⅱ:实验、交流
实验观察凸面镜和凹面镜中所成的像,并与在平面镜中的像进行对比,发现不同的曲面镜成像特点不同,发现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改变也会改变成像情况。
活动Ⅲ:讨论、实验、交流
讨论实验方案,实验探究凸面镜、凹面镜和平面镜反射光线后产生的光斑的不同,初步了解凹面镜能会聚光线,凸面镜能发散光线。
活动IV:作业、拓展
根据像的不同,尝试判断是哪种镜子,并利用所学知识判断图片中是凸面镜还是凹面镜,并解释其作用;寻找生活中利用曲面镜应用实例。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目标:以游戏引入,激发学生探究需求。
第3页(共6页)
学生活动 1、玩游戏“猜猜这是谁”。 2、交流:哈哈镜为什么会让我们变形? 指导要点 ▲展示哈哈镜中变形的人像。提问:哈哈镜为什么会让人变形? ▲以游戏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了解学生前概念。 (二)活动I :体验、交流
目标:通过观察、比较,辨认镜面凸起的镜子是凸面镜,镜面凹进的镜子是凹面镜。 学生活动 1、用不锈钢勺照自己的脸,观察勺子两面的像。 2、交流所看到的像的特点。 3、交流勺子正反两面的外形特征。 (三)活动Ⅱ:实验、交流
目标:通过“观察曲面镜中的像”实验,初步了解曲面镜的成像特点,在反复观察中体会细致观察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并逐步形成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指导要点 ▲从身边的物品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曲面镜的成像特点。 ▲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介绍曲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1、小组合作,观察凸面镜和凹面镜中的像。▲指导学生判断像大小的方法是与平面镜所填写实验记录单一。 2、交流:各小组交流汇报实验发现。 成的等大的像进行对比。教师注意巡视与倾听。 ▲根据学生交流进行板书。引导学生发现各小组观察到的现象存在差异。鼓励学生细致认真地观察,并在交流中敢于实事求是地提出不同的见解。 3、再次进行观察。通过反复实验操作与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曲面镜成像特点不体会科学实验的严谨性。 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改变也会改变成像情况。引导学生体会实验需要细致以及多次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四)活动Ⅲ:讨论、实验、交流
目标:通过“用不同镜子反射光线”实验的设计、操作与交流,初步知道凹面镜有会
第4页(共6页)
聚光线的作用,凸面镜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1、明确探究内容:比较三种不同的镜子反射 光之后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交流并逐步完善实验方案。 4、进行实验操作,并填写验记录单二。 5、交流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6、归纳总结:凸面镜能发散光线,凹面镜能会聚光线。 (五)活动IV:作业、拓展
目标:通过实例交流,了解曲面镜在生活中运用的实例,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 1、根据像的不同,尝试判断是哪种镜子。 2、作业:判断图片中用到的是凸面镜还是凹面镜,并解释其作用。 3、找一找身边还有哪里用到了曲面镜?
七、板书设计
第5页(共6页)
▲提示学生注意对比实验变量控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交流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实验方案设计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提醒实验注意事项。 ▲巡视学生实验的开展过程,注意学生的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与正确性。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指导要点 ▲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课题: 各种各样的镜子
成像特点 反射光线 凸面镜 凹面镜 凸面镜 凹面镜 正立 正立 倒立 大、暗 小、亮 缩小 放大 缩小 发散光线 会聚光线 清晰 清晰 模糊
八、实验记录单设计
班级__________ 组号__________ 7.3 实验记录单(一):镜子的成像特点 凸面镜 平面镜 正立 成像特点 等大 清晰 凹面镜 7.3 实验记录单(二):镜子反射光线 光斑大小 (大、中、小) 光斑亮度 (亮、中等、暗) 凸面镜 平面镜 凹面镜
第6页(共6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