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学生作文困难的原因调查及解决策略

来源:好兔宠物网
第28卷第4期 2011年12月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V01.28 No.4 DCC.2011 JOURNAL OF TEACHERS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教育研究 中学生作文困难的原因调查及解决策略 栾贻爱 ,顾东臣 (1.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山东青岛266071;2.青岛44中,山东青岛266032) 摘要: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作文困难成为实现全面提高中学生 语文素养的重大阻碍。深入分析中学生作文困难的形成原因可以帮助我们得出这样的解决策略:应依据作 文学习的规律,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愿意写作文;鼓励学生写放胆文,让学生有话尽情写;利用仿写策略,让 学生学会如何写;引入元认知策略,让学生更好的写。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作文困难;仿写策略;元认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一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33(2011)04—0021—07 、问题的提出 作文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它需要学生拥有足够的作文素材和灵活的 作文方法,更需要在特定情境下对整个作文过程进行反馈与监控。很多学生也因此认为作文学习较之 其他内容的学习更有难度,这致使作文困难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多。分析学困生的作文可以发现作文审 题能力不高、中心不明确、选材不当、思路不清、词汇贫乏、语词错误、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问题较为突 出。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不仅影响学困生正常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使他们越发感到没有成就感; 这种习得性无力感也会迁移影响到其他方面的学习。因此,帮助作文学困生解决作文困难问题是现实 而迫切的问题。 二、中学生作文困难状况的调查与原因分析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作文困难问题,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了解影响中学生作文 困难的主客观因素。其中发放问卷500多份,回收480份;访谈师生100多人。样本主要选择作文成绩 在班级后l0名的学生(主要由语文教师推荐)。此问卷共设计了31个题目,其中包括作文兴趣、习惯、 课外阅读与练笔,教师、家长的影响,归因等。回收问卷后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分析。 (一)作文兴趣不高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对学 科本身发生兴趣。”它能使学习由苦变乐、由被动 变主动。表1表明,对作文感到很头疼和不大喜 欢的占到70%多,这表明学困生对作文明显有畏 难情绪;而对完成作文的态度中,乐于写作的占 16%,为了交差的占67%,无所谓的占17%,这表 表1作文的兴趣和态度 喜欢 一般 46% 感觉很头疼 34% 作文兴趣 18% 乐于写作 作文态度 16% 为了交差 67% 无所谓 17% 明大多数学困生的作文是被动的。关于作文的完 成情况,勉强拼凑和很难独立完成的学生数量也占到了三分之二左右,由此又进一步印证了他们的畏难 情绪。当访谈中问到作文后的心情时,很多同学说终于卸了一个大包袱。访谈中还出现了一个奇怪的 现象:尽管很多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但是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作文是很重要的。由此我们推论并不是 学生对作文本身不感兴趣,可能是因为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磨灭了学生的兴趣之光。 收稿日期:2011一l1—20 作者简介:栾贻爱(1977一),女,山东莱芜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教育学硕士。 22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2月 (二)作文内容和形式单一 至于学生对作文感到畏难的地方,我们设计了四个选项,统计结果中没东西可写的占56%,肚里有 话表达不出来的占70%,认为找不到合适词句的占62%(因为本题当时设定的是多选题,所以统计时会 有交叉)。即使勉强成文,作文内容和形式也比较单一,调查结果如下: 表2反映学困生作文常写的内容 主要是家庭和同学之问的事,内容很 单一;关于作文类型,初一学生主要喜 欢写人记事,随着年级的升高和考试 压力的影响,有些学生会选择写抒情 作文类型 41% 7% 25% 27% 表2作文内容和形式 个人兴趣 作文内容 21% 28% 29% 21% 学校生活 家庭生活 社会生活 写人记事 写景状物 抒情议论 想象故事 议论的文体。作文是学生运用自己的 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教师的引导有关。 (三)作文材料的积累不多 语言表达自己对知识、生活的感悟。作文内容和形式单一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与学困生的心理认知特点 作文材料的积累有两个途径,一是观察生活,写观察笔记;二是多读书,做读书笔记。现在中学生生 活环境非常丰富,对于他们来说不缺少生活,缺少的是对生活的感悟。下面两个表格分别就感悟生活和 课外阅读两项进行调查。 1.感悟、记录生活能力不高 表3反映遇到生活感兴 表3感悟、记录生活能力 告诉别人 35% 趣或惊奇的事,大部分学困 遇到感兴趣或 生不会记下来以备作文材料 惊奇的事 来用。作文本来是把自己感 受最深的用书面语言的形式 写日记习惯 及时记在本上 动脑想一想 8% l2% 没放在心上 44% 从来不写 38% 兴趣来了才写 老师布置才写 32% l6% 经常写 7% 表达出来以让他人接受的过 2.课外阅读习惯较差 程,表中反映情况也足以说明他们为什么作文时没东西可写了。 表4课外阅读心理和习惯 喜欢课 外读物 67% 觉得耗 时低效 17% 讨厌课 外读物 13% 从不做 阅读笔记 14% 偶尔做 阅读笔记 31% 经常做 阅读笔记 16% 没时间做 阅读笔记 38% 表4的内容分为两项,一项是调查学生对课外读物的态度,一项是调查学生是否有做读书笔记的习 惯。从第一项调查看,喜欢课外读物的学生占67%,不喜欢课外读物的学生约占30%(包括觉得耗时低 效的)。由此看来,绝大部分学困生还是喜欢读课外书的,这是很好的现象。第二项调查中,能经常做 读书笔记的人占被调查学生的16%,而明确表示从来不做读书笔记和没有时间做读书笔记的学生占 52%。在访谈中曾问到他们做读书笔记的原因,大部分的同学都说是应对老师的检查;对于喜欢什么样 的课外书,这部分同学更多倾向于卡通漫画等,这可能也是他们不愿做读书笔记的原因之一。这一点在 访谈中也有印证。通过表4建议教师应该注意关注和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让他们能从读书中积累好 词好句,学习优秀文章的构思方法,提高作文能力。 (四)作文策略意识不强 作文策略不同于作文方法,它是作文方法的使用和活动方式。从结构意义上讲,既包括具体作文方 法也包括作文主体的计划和调控等因素,如制定作文计划策略、列提纲策略、修改策略、写作动机策略 等。良好的作文策略有利于提高作文素养。表5和表6的内容分别是学生列提纲的情况、作文修改的 第28卷第4期 栾贻爱,等:中学生作文困难的原因调查及解决策略 23 情况、作文目的和读者意识情况。 1.列提纲和修改能力低 表5 列提纲和修改的情况 每次作文都写 列提纲的情况 2% 19% 45% 34% 老师要求才写 基本不写 从来不写 自己先改再交 修改的情况 5% 与同学讨论修改后再交 6% 等老师批阅后再改 67% 从不修改 21% 表5显示每次作文都写提纲的很少,老师要求才写的占10%,基本不写的占45%,从来不写的占 34%。由此可看出,列提纲作为中学生重要的作文习惯,大部分同学没有建立。对于修改,自己先改再 交的占5%,与同学讨论后再交的占6%,等老师批阅后再改的占67%,从不修改的占21%。访谈中就 此问题进一步了解发现,他们能完成作文就已长舒一口气了,基本不怎么修改。 2.作文目的和读者意识不明确 表6表明只有8%的学 生会经常询问作文目的,带 着目的去写作;有23%的学 作文目的意识 生会考虑到作文的读者对 象,更多的同学是没有目的 作文读者意识 和明确读者对象的盲目写 很明确 5% 表6作文目的和读者意识 常问 0% 多问 8% 较少问 30% 从不问 5l% 有时考虑 7% 偶尔考虑 21% 从没考虑 67% 作。访谈中问到“作文后你的读者是谁”,几乎所有被访同学马上说出是老师。但遗憾的是老师本身就 是一个让学生畏惧的读者,无法激发学生作文的冲动和欲望;另外,这个读者由于时间和精力等方面的 原因,对于学困生的作文或让优秀生改或写个干巴巴的分数,长此以往的结果是学困生越发成了低成就 动机者,失去了作文的信心。 (五)导致作文困难的因素 作文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既包括学生主观方面也包括客观方面的。 表7导致作文困难的因素 教学方法不当 作文写作方法需改进 38% 62% 不喜欢 47% 能力不行 32% 不够努力 41% 其他 20% 表7反映导致作文困难的因素中,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占38%,学生作文写作方法需改进的占62%, 自己不喜欢的占47%,自身能力不行的占32%,自身不够认真努力的占41%,其他的占20%。本题设 置了多选要求,主要因为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多因素的影响结果。这些调查因素中内部因素既有可控的 学习方法、认真努力等,也有不可控的能力。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我们发现大部分学困生把作文水平 的影响因素归因于可控的努力,这是一种积极归因;这部分同学相信只要今后认真努力,作文一定能写 好的。对于把作文影响因素归因于能力不行的,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归因训练,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 感,从而提高作文学习的动机。另外,外部因素如教师的教学方法要进行改进,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要 加强。如访谈中有同学提到,家长老是质问他:为什么给你买了作文书,你还是不会写作文”这无形中 使学生认为自己就不是写好作文的那块料,助长了学生的习得性无力感。另外还有部分学困生提到 “有时我们不交作文,老师也不问”、“我们写完作文后老师让小组长批,有点不服气”“上课就是老一套, 没意思”……这都说明教师的教学方法、家长指导作文的观念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解决中学生作文困难的策略 解决学困生的作文困难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需要学校良好的教育环境,也需要教师教育观 24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l2月 念的转变和家长的监督。同时,作文是一种技能,需要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练习。因此,在尊重学生的 基础上,需要具体分析学生作文困难的原因,并提出可行性的帮扶建议。由于每个学生的作文困难不 同,则其需要的解决办法不同。帮扶不同学生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选择的采用。 (一)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愿意写 前面对于影响作文困难因素的调查分析表明:对作文不感兴趣是学生作文中的最大困难。美国教 育家唐纳德・格雷夫斯提出,随处乱涂乱画,是儿童适用符号本能的体现。由此看来,每个人都具备写 作的潜能。对作文程度好的学生调查发现,他们的作文之所以写得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喜欢写 作。心理学研究也证明,在轻松、愉快、民主的教学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高,才能积极参与到教学 活动中。因此,应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困生作文的兴趣和动机使他们愿意写作文。除了教师作文命题 等的教学改革外,本文认为兴趣迁移、温馨评语、建立作文档案袋是较好的方式。 1.巧用兴趣迁移。全国十佳优秀班主任青岛开发区的薛跃娥老师把后进生称为潜能生,满怀希望 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点燃他们的智慧之光。多元智能理论也提出不存在单纯的某种智力和达到目标 的唯一方法,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发掘各自的大脑资源。传统运用纸笔测验判为学困生的学生, 他们其他方面的智能往往很有优势。访谈中就发现作文困难的学生有很多兴趣爱好和闪光点,如有同 学喜欢音乐、有同学喜欢绘画、有同学喜欢帮助别人等等。作文教学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通过 迁移兴趣点来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使学生在某件事情上显示自己的知 识,在智力活动中表现自己,表现个人,便能唤醒冷淡态度的学生,把他们从智力惰性中拯救出 来。”¨l( ”特级教师袁浩就善于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记叙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不失时机地运用“迁 移”规律,把学生对自己所爱事物的浓厚兴趣,逐步迁移到写作上来。 2.采用温馨评语。温馨评语是以“我——你”交流形式展示学生闪光点,并加以鼓励的评语形式。 对学生的作文成品分析和访谈反映:大多数教师的评改方式还是比较单一,如只写分数、或分数加评语。 评语更是如语句不通顺,条理不清楚,中心不明确等这些沿用了好几十年的评语模式。这些生硬、刻板, 冷冰冰的评语,使学生如堕云雾之中,觉得作文很抽象,认为作文是一件很难的事。因此,应改变以往评 语中教师作为说教者的形象,采用温馨评语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正如苏霍姆林 斯基所说:“如果你指望靠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来激发学生对学习、课程的兴趣,那就永远培养不出学生 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要使学生亲自发现兴趣的源泉,使他们在这种发现中感到自己付出劳动并有 进步,这本身就是一个最重要的兴趣。” _( 如即使学生作文中准确使用了一个成语或是几个标点符 号,甚或从原来的不交作文到按时交作文等,老师也都要努力发现并给以表扬。开发区的薛跃娥老师认 为老师就应该像孙悟空有一双火眼金睛,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 要说明的是温馨评语并不是只表扬学生,而是发现闪光点的同时,发现其不足以帮助其认识到自己 的问题所在。如除了实施差异评分还可以采用一文多做(用各种符号指出应该修正之处令学生自己修 正后再写),引导学困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并予以积极地评价,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 的作文兴趣和信心。 3.建立作文档案袋。如果说兴趣迁移和温馨评语对短期作文兴趣的激发效用很大,那么针对作文 学困生转化过程的反复性问题则需要建立作文成长档案袋。教师要根据每位作文学困生的作文困难特 点、学习方式及个性特点建立不同的档案袋。档案袋可以及时收集学生的作文、El记、周记、读书感悟、 作文活动照片等。这些内容中既有教师的温馨评语、同学的精彩点评、又有学生的自我修改、反思,他们 都反映了作文学习中成长和进步的轨迹。这足以能够让每一位学困生在成长档案袋中享受快乐、享受 成功,从而增强作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激发作文热情。如可以在每个作品后附一个表格: 第28卷第4期 栾贻爱,等:中学生作文困难的原因调查及解决策略 25 审题 立意 选材 结构 语言 自我评价 同学评价 教师评价 进步的地方 努力的地方 通过这个表格可以让学生更科学、理性的理解作文进步的原因并指出努力的方向。 (二)鼓励学生写放胆文,让学生有话尽情写 作文成品分析中可以发现内容空洞无物和错别字多的问题也较多;问卷调查和访谈中学生也说无 话可说;有时即使起笔时有内容可写,但越写越没有内容可写,要么写着写着就涂了要么就是撕掉重写, 反复几次就放弃了,最后勉强凑够字数或抄袭一篇交上。仔细分析可以看出有两种情况:一是字词掌握 不牢即基础知识薄弱;二是没话写即看到题目大脑空白,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借鉴国内外作文 教学理论我们认为应鼓励学生写放胆文。“放”之一是自由写作,遇上不会写的字词可以用各种方式表 示,这可以解决因字词等问题导致的作文思路短路的问题;“放”之二是放手让学生写自己所见、所闻、 所思、所感,以解决作文无话可说的问题。 作文教学中多重水平加工理论 儿 ’认为,作文是多重加工、多重水平的行为。既包括低级的书写 水平也包括高级作文策略。对于低年级学生和作文困难的学生来说,他们不仅存在低水平加工诸如书 写、标点等,而且也包括选材立意构思等高水平加工的问题。为了保证工作记忆的顺利运行,学生作文 时可以绕过低水平加工。如遇上不会写的字词可以用画图、符号等各种方式表示。这样做,学生不受语 言约束,心理放松,也就不会出现文章语句少,作文内容空洞无物了。具体作法是,让学生写放胆文,即 不要求学生作文时写出完美的书面语句子,而是让学生自由写作,遇上不会写或不太熟悉的字词可以用 各种方式表示。这样做可以解决因为语言约束阻碍写作思路的问题。我国学者李元昌老师、魏书生、钱 梦龙老师都曾实践过。需要注意的是,作文完成后要让学生自己通过查阅字典等多种方式解决作文中 遇到的困难,并把这些内容单独记录在“积累本”上。 “放”之二是放手让学生写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解决作文“无话可说”的问题。学生生活 是非常丰富的,但为什么还是无话可说。主要还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作文是什么?他们以为作文就是作 业,所以“要一板正经,板起面孔来说话”。殊不知“作文就是生活,就同我们的说话、吃饭、工作一样”。 因此教师应先给学生破除套在大脑中的紧箍咒,这样他们就可以放下作文难的包袱。当然,作文还不等 于说话,作文运用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并与他人进行交流。说话可以借用身体和表情,会在 某些地方不合语言法则;作文必须合乎语言法则。“放”之后还必须会“收”,就像叶圣陶先生所说:“有 所积蓄,尽量用文字发表;每逢用文字发表,须尽力在技术上用功夫”l4_(脚们。“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 源头活水来”,要解决作文“技术”的问题需要通过引导多读经典名著;多做读书笔记、积累精美语词并 迁移运用到每次的作文中。 (三)利用仿写策略,让学生学会如何写 ‘ 访谈中发现中学生作文困难除了上面的无从下笔,不知道写什么,还有表面上也在不停地写,但是 作文的方法、内容的组织等不正确、不合要求。如记流水账、不能展开写、虎头蛇尾、详略不当等。访谈 中有学生谈到在《最难忘的一件事》和《自我介绍》两个题目中选择了前者。为什么连“自己”都不会 写,被“憋住”,思路完全停顿不前呢,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构思障碍”。对于这部分学生用额外增加练 习次数的方法训练可能适得其反。又如写《我的妈妈》,他知道妈妈有许多值得写的事,可是他不知道 从何处写起,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作文方法进而学会如何写。 仿写是帮助学生掌握作文方法,学会如何写的重要策略。因为如果把作文方法直接告诉学生,一方 面是很枯燥,另一方面也违背了作文方法作为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特点。鲁迅先生说:“凡是已有定评的 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都说明着‘应该怎样写”’。事实上,模仿是学生作文的心理需要,是教学的必要 26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2月 手段。任何学习,开始时都离不开模仿。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指出:“一个人学习语文从模仿开始,一 直在模仿。不仅模仿书上念的,也模仿四周一切人说的和写的。”作为榜样的范文,可给学生提供最直 接、最形象的写法指导。对他们来说,这样做比任何讲授都清楚。 对于仿写似乎很多老师都已意识到其重要性,并在实践中进行了尝试。访谈中却经常听到这样的 抱怨:我讲了作文方法、也提供了范文,但学生还是写不好。反思作文教学现状,依据范文的作用,笔者 认为仿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使范文和目标文有一定的差异度。即范文题材不相似,却在其中隐含着同样形式的例文,学 生需经过一番思索之后才能找到作文的思路。学生寻找思路的过程是思维艰苦活动的过程,找到思维 结果后,由于来之不易,学生会伴随着成功体验,更有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灵感突然 来临的顿悟。相反,若给他们一篇差不多的范文,学生获得思路的过程过于容易,甚至不需要怎么思考 便可以“依葫芦画瓢”的完成作文,其中也没有顿悟的成就感,大脑中也没有留下思考的痕迹。如果再 遇到相类似的作文,若没有例文的引导还是不会写。 2.要对范文中的方法进行概括。前面提到,有顿悟会有成就感,但如果不总结概括仍然不能迁移 到其他作文中。奥苏贝尔在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中指出结构越好的知识表征,越容易迁移。因此,在学生 经过作文实践后,要引导学生概括总结经验以备“举一反三”。 3.仿写与创新结合。仿写可以减少学生开始作文时的困难,提高作文兴趣;但它不是作文的目的, 而只是作为“拐杖”。因此,教学中还要注重仿写与创新结合,不能让学生一味地模仿;要引导学生从有 意模仿到无意模仿,逐步甩掉模仿这一拐杖,完全用自己的构思和语言去写作。 要让学困生掌握“如何写”,除了仿写之外,还要注意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学生作文所表达的是 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些内容都是观察和思维的结果。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无论是选择安排 材料,还是组织语言、用词造句,都离不开观察和思维。例如,学生作文中常常出现的用词不当、句子不 通、条理不清等毛病,这固然是由于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较差,同时也是因为观察不够仔细,思维不够严 密。语言文字的表达和观察、思维活动正是这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文教学既要培养提高学生的语 言文字表达能力,也要促进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引入元认知策略,让学生更好地写 元认知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Flavel1)在1976年提出来的。其核心意义是对自己 认知活动的自我反思、自我体验、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的高级心理活动。它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也 是当前国际教育心理学界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近几年开始引入作文教学中。《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 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到: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语句,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 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这些目标 的设定,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了元认知的相关内容。据研究:作文水平高的学生能善 于监控自己的作文过程、选择更佳的作文策略,善于评价作文策略的效果,及时修正策略,完成作文任 务。而作文能力差的学生缺乏如何调节和监控写作过程的重要知识。如访谈中有同学提出在作文开始 前,思路特别乱,不知该怎么办;有同学看过题目后提笔就写,写一会儿就停下来冥思苦想,有时甚至写 不下去;还有的同学说作文时“基本上想到哪儿写到 ̄IIUL”或“写一步,算一步”,对自己的作文评价不 高。这些都是没有很好的作文调控能力导致的。 引入元认知策略也符合写作活动的本质。写作不是一个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可重复的过程。学生 在作文过程中需要前后调整和修改。教师不应仅关注作文结果,而且要关注作文的过程,“忽略了这一 点就是剥夺了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动机”l5_( 。为了训练学生的作文元认知能力,一般可以通过引导 学生在作文时思考以下问题:1.作文题的要求是什么?2.作文写完后给谁看?3.我需要哪些材料? 我已有了哪些?没有的该怎么寻找?4.我怎么安排作文计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重点写什么?5.我 这样做可以吗?需要改变方法吗?6.写完初稿后,我的结构是否合理?7.我的语言是否简洁?有没有 第28卷第4期 栾贻爱,等:中学生作文困难的原因调查及解决策略 病句、错别字和标点符号错误等。 对于以上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尤以作文的读者对象和作文修改的困难最大。 1.培养读者意识。新课标第一次提出“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作文中的读者对象不仅 影响到作文的动机更影响到作文过程中的思路调控、语言选择和作文后的修改。如关于旅游,若写给父 母看,就要以汇报为目的;写给兄弟看,主要以介绍为目的;写给游客看,则要以愉悦为目的。又如在批 改作文时,我们会发现学困生常用方言词语或网络语言等不规范词语,极大地影响了真情实感的表达。 而如果设定了读者对象,学生就有作文的需要,就会产生“鱼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倾诉欲望和热情,更 会从其读者接受能力和习惯出发注意思路的条理、语言的准确等,无疑会增强作文的表达效果。 2.提高修改能力。前面调查分析表明作文困难的学生大部分对完成的作文不做修改。即使个别 表示能修改也是对表面问题的改正,如改错别字、标点符号等;而围绕着读者和作文目的对文章进行增、 删、调、换的却很少。问及原因,大部分学生表示没有发现作文中问题。访谈中教师也无奈地表示即使 告诉了学生修改的方法,他们还是不会。修改能力作为程序性知识,其形成不是靠学生的自我摸索和教 师的言语告知,而要通过有计划的训练。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明确的修改步骤,学生作文后先按照修改 步骤自我修改,然后是同伴互改,最后交由教师修改。鉴于学困生作文的兴趣和意志力不强,这一过程 教师需要全程跟踪指导。至于修改步骤,国内的作文教材鲜有提及,而国外的语文作文教材却可以给我 们提供很好的借鉴,如美国、法国、日本的教材中都有作文修改提示单,提示学生每一步怎样修改,修改 什么。这样进行作文修改,既能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作文修改能力,也能丰富学生灵活的元认知策略。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A].苏霍姆林斯基选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儿苏]苏霍姆林斯基.兴趣的奥秘何在[A].苏霍姆林斯基选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刘淼.作文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叶圣陶.论写作教学[A].叶圣陶教育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儿美]魏姬.厄克特.教会学生写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吴忠豪.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The Cause Investiga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Diifculty in Composition Writing and the Solving Strategies LUAN Yiai ,GU Dongchen (1.Department ofChinese and Literature,Teachers College,Qingdao Univeniq,Qingdao 266071,Shandong; 2.Qingdao No.44 Middle&hod,Qingdao 266000,Shandong) Abstract:To enhance the language attainment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an all—round way is the basic concept of Chinese curriculum reform,but it is impeded gravely by students’difficulty in composition writing. Based on the intensive analysis of the cause of their dififculty in composition writing,we can achieve the fol- lowing solving strategies:taking varied measures to make students willing to write composi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herent law of learning;encouraging students to write what they think;using the imitating strategy to let students learn how to write;adopting the meta・cognitive strategy to let students better their writing. Key words:Chines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difficulty in composition writing;imitating strategy;me— ta—cognitive strategy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