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09春《原理》试题(B卷)

来源:好兔宠物网
中国农业大学

2008 ~2009 学年春季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B卷)课程考试试题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三 四 总分 一、单项选择题: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的括号中。

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2.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意识的能动活动 D.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4.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

A.阶级斗争史 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 D.文化发展史

5.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6.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D.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A.生产过剩的危机 B.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8.金融资本是由( )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9.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 )

A.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B.生产关系为标准 C.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为标准 D.以阶级斗争为标准 10.“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

A.是矛盾的 B.是两回事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

考生诚信承诺

1.本人清楚学校关于考试管理、考场规则、考试作弊处理的规定,并严格遵照执行。 2.本人承诺在考试过程中没有作弊行为,所做试卷的内容真实可信。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二、不定项选择题: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请将所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的括号中。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 A.法国启蒙思想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 )

A.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B.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前进性与曲折性 C.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 D.社会形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3.“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C.这两种观点是相互补充的 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 )

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C.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是( )

A.并不创造剩余价值 B.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 C.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D.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具体原因是( ) A.市场问题日益严重,要求利用国家力量来扩大 B.社会化大生产所需巨额投资需要国家资助

C.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家直接干预 D.对于不能直接获利的基础理论研究只能由国家来承担 7.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 )

A.坚持按劳分配的标准 B. 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8.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是长期的和艰巨的,是因为( ) A.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力落后

B.封建主义传统长,缺乏近代民主的传统

C.社会主义国家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 D.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建设规律的探索是一个过程 9.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两次飞跃是( )

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B.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发展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D.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10.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的根据是( )

A.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B.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 C.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 D.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来实现

2

三、辨析题: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写清题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2.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四、分析题:2个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写清题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在中国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都对认识(知识)的来源进行了探讨。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摘自孔子《季氏》

材料2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摘自孟子《尽心上》

材料3 “实者,圣贤不能性(生)知,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其任耳目也可知之事,思之辄决;不可知之事,待问乃解。天下之事,世间之物,可思而知,愚夫能开精;不可思而知,上圣不能省。” ——摘自王充《实知》

材料4 “人为已有知,由耳目有受也;人之有受,由内外之合也,”“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 ——摘自张载《大心》

材料5 “宇宙间的道理,都是先有事实,然后才发生言论,并不是先有言论,然后才发生事实”,“夫维新变法,国之大事也,多有不能前知者,必待行之成之而后乃能知之也”。

——摘自孙中山的《孙中山选集》上卷 请回答:

(1)材料1认为知识的来源是什么? (2)材料2与材料1的共同点是什么?

(3)材料3、材料4、材料5的共同点是什么? (4)材料3、材料4、材料5与材料2有何区别?

2.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及其内容。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