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工程规范
光缆施工技术规范
第 1 页 共 21 页
技术规范
第一章 传输线路 ...........................................................3
第一节 架空光缆 ........................................................3
1.1 杆路 ............................................................3
1.1.1 配杆原则 .................................................3 1.1.2 配杆高度 .................................................3 1.1.3 立杆 ......................................................4 1.1.4 拉线 ......................................................5 1.1.5杆路编号 ..................................................7 1.2 架空吊线 .......................................................8
1.2.1吊线的安装 ................................................8 1.2.2 吊线的垂度 ...............................................8 1.2.3 辅助吊线 .................................................9 1.3 光缆 ...........................................................10
1.3.1 光缆的安装工艺 .........................................10 1.3.2 光缆标识 ................................................13 1.3.3 光缆防护 ................................................14
第二节 管道光缆 .......................................................17
2.1 安装工艺 ......................................................17 2.2 光缆防护 ......................................................17 2.3 光缆标识 ......................................................17 第三节 埋式光缆 .......................................................18
3.1 线路路由 ......................................................18 3.2 光缆埋深 ......................................................18 3.3 光缆防护 ......................................................19 3.4 光缆标识 ......................................................21
第 2 页 共 21 页
技术规范
第一章 传输线路
第一节 架空光缆 1.1 杆路 1.1.1 配杆原则
1.标准杆距50米,原则上不大于60米,尽量减少75--100米以上的长杆档。
2.与其它建筑物的最小水平净距: 与通信线间距 与房屋间距 与公路间距 与强电线间距
H米 1.5米
H米(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 1千伏以下: 2米
1--10千伏以下:3米(应尽可加大间距)
注:H为杆高。(通信杆路与输电线路交越时,交越杆尽可能远离输电线立杆,最近处与电力线交越杆不少于通信杆高的倒杆距离) 3.单线有线广播的净距:
平行长度在1公里以内:30伏距11米、60伏距22米、120伏距43米;平行长度在2KM以内:30伏距22米、60伏距43米、120伏距86米。
4.双线有线广播的净距:
平行长度1公里:60伏距9米、120伏距18米。 注:30伏以下的广播线路,隔距不小于倒杆长度。 5.档距较大的跨越杆应选用加强型电杆。 1.1.2 配杆高度
跨越其它建筑的最小隔距:
跨公路:5.5米,乡村土路:4.5米,市区街道:5.0米
第 3 页 共 21 页
技术规范
跨房屋:1.5米,跨通信线:大于0.6米
注:特殊情况下吊线最低点与地面间距不小于3.5米,正常情况下应保证在4.5米以上。通信光缆线路与输电线路相交越时,尽量选择在下方穿越保持标准间距并采用绝缘保护。在冬季气温较低季节施工中,应尽可能加大与其它线路的交越间隔距离,特别是与高压大跨度电力线交越时,充分考虑输电铝绞线热膨胀系数,避免夏季出现电力输电线路垂度加大造成二线相碰的事故。
在工程施工测量中,应根据路由地势起伏情况合理的使用各种规格型号的电杆,使通信线路通过配杆尽可能降低起伏坡度。严禁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只考虑杆路的通过性,不考虑起伏加大,只图方便不讲合理,造成工程完工后大量坡度变更大于20%,增加过多的吊.顶档辅助装置。 1.1.3 立杆
1.电杆杆洞埋深:
杆长 普通土 硬土 水田 石质 7.0米 1.4 1.2 1.4 1.0 8.0米 1.5 1.4 1.6 1.2 9.0米 1.6 1.5 1.7 1.4 10 米 1.7 1.6 1.8 1.6
2.电杆洞深是确保架空线路质量的最重要的一个施工环节,在实际施工中应根据实际地形 .地势.土壤结构来确定杆洞深度。立杆地点为松软土或回填土或水田或坡地应加大洞深20cm,在特殊地带不能确保洞深的条件下,应采取技术措施如用水泥混凝土保护等方法,确保杆路稳定。电杆洞回项时,应边回边夯实并应当回填完成后堆积20cm高,避免雨后回填土下沉。 3.直线电杆应在中心线上,电杆在中心线左右偏差不大于5CM,电杆本身应垂直,杆面正确。(如图1-1-1)
第 4 页 共 21 页
技术规范
图1-1-1
4.角杆应在线路转角点内移,水泥电杆内移15CM。 1.1.4 拉线
1.拉线洞埋深: 拉线程式 7/2.2 普通土 1.4 硬土 1.3 水田 1.5 石质 1.0 7/2.6 1.5 1.4 1.6 1.1 7/3.0 1.6 1.5 1.7 1.2 2.拉线洞深是确保架空线路质量的最重要的一个施工环节,在实际施工中应根据实际地形 .地势.土壤结构来确定杆洞深度。立杆地点为松软土或回填土或水田或坡地应加大洞深20cm,在特殊地带不能确保洞深的条件下,应采取技术措施如用水泥混凝土保护等方法,确保杆路稳定。拉线洞回项时,应边回边夯实并应当回填完成后堆积20cm高,避免雨后回填土下沉。 3.拉线的制作:
地锚埋设深度要求达到标准,槽口斜开45度至洞底,拉杆出土长度不大于60CM,应在30--60CM之间。拉线抱箍距杆梢应在20--50CM之间,距吊线大于20CM,拉线抱箍在吊线上方。一般地拉线应比吊线大一程式,转角大于60度时应设置双条拉线。(如图1-1-2)
第 5 页 共 21 页
技术规范
图1-1-2
(1) 拉线上把的制作: (如图1-1-3)
图1-1-3
(2)拉线中把的制作:
7/2.2 一个夹板 间隔280MM 缠100MM、间隔100MM收口。
7/2.6 一个夹板 间隔230MM 缠150MM、间隔10MM收口。
第 6 页 共 21 页
技术规范
7/3.0 两个夹板中间间隔30MM,间隔100MM,缠100MM,间隔100MM收。 (3)四方拉线的制作:顺线拉杆上抱箍位置应距杆顶30CM。侧面拉线抱箍位置距杆顶80CM处安装。制作方法与7/2.2单股拉线规格相同。
不论在什么样的地形设置双方拉或四方拉线,二侧拉线均要求保持相同角度。
1.1.5杆路编号
1.杆路编号原则:对新建杆路编号,对产权为其它部门的杆路不编号。在新建杆路上中间介入部份电力或广电杆路时,对外部门杆路在竣工图中作连续正规编告,在现场不编写杆号。
2.按每一光缆环路上基站—基站段为一个独立的杆号编制段。例:南外移动大楼—杨柳垭共68根电杆即南外为1号杆,杨柳垭为68号杆。所有杆号的编制方向,从南外移动大楼引上杆为1号杆至赵家—大足—渠县—石梯—铁山方向为大号。分支线路另编写新杆号,编制原则按基站段分写杆号段,近为小号远为大号。(如图1-1-4)
图1-1-4
3.对分支杆路编号:
分支杆号应以主环杆路为小号,分支末端为大号的原则。 杆号的编号标准:
第 7 页 共 21 页
技术规范
a.距地面不小于2米; b.字面应面向公路或街道; c.标出杆路走向简称
4.杆路中的编号在竣工资料中应与现场编号完全统一 1.2 架空吊线 1.2.1吊线的安装
1.工程中采用8米电杆时吊线抱箍在电杆上的位置距杆顶不小于60CM,正常情况下可设在距杆顶80CM处,以留够装置拉线抱箍的位置。工程中采用7米标准杆时,吊线抱箍距杆顶40cm。
2.吊线最低处应达到标准高度,在路由复测时应尽可能选择坡度较缓地带,正常情况下坡度变化不宜超过杆距的2.5%,如特殊地形限制,变更坡度大于5%--10%时,吊线需加装仰角辅助装置。
3.杆路上架设的第一条吊线时,应将吊线装置在车行道的反侧。在原有杆路上加挂吊线,新设吊线应距原有吊线40CM。在安装吊线过程中,严禁变换吊线方位。 1.2.2 吊线的垂度
气温30℃,杆距50米时垂度为215MM; 气温35℃,杆距50米时垂度为235MM;
气温25℃,杆距50米时垂度为197MM;
注:如档距约在55米时,垂度需加大40MM。附挂杆路时,吊线垂度应根据原有杆路质量情况合理调整。(如图1-1-5)
第 8 页 共 21 页
技术规范
图1-1-5
1.2.3 辅助吊线
杆距大于120米以上的应做辅助吊线,辅助吊线应比主吊线大一程式,且电杆两端的吊线必须做终结。(如图1-1-6)
图1-1-6
第 9 页 共 21 页
技术规范
1.3 光缆
1.3.1 光缆的安装工艺
1. 光缆通过吊线接头时,衬环处需绑扎。(如图1-1-7)
图1-1-7
2.光缆通过每一根电杆时采用PVC软管20CM长保护。(如图1-1-8)
图1-1-8
3.杆路上每隔200米做一处小预留采用pvc软管50CM长保护,距电杆中心二侧30CM绑扎,光缆下垂约20CM。(如图1-1-9)
第 10 页 共 21 页
技术规范
图1-1-9
4.光缆大预留:采用特种抱箍支架固定,盘留直径要求统一,直径为50--60CM。(如图1-1-10)
图1-1-10
5.预留长度的确定:
(1) 各局(站)内预留30米
第 11 页 共 21 页
技术规范
(2) 引上杆预留6米 (3) 接头重叠长度12米 (4) 长杆档二侧预留6米
(5) 每200米小预留0.3米(如图1-1-11)
图1-1-11
(6) 每500米一处大预留6米(如图1-1-12)
第 12 页 共 21 页
技术规范
图1-1-12
(7) 架空光缆伸缩率0.7--1%
6.光缆预留支架的安装:当杆路上只有一条光缆时,预留支架的方向面向前进方向。当杆路上有二条光缆在同一条预留时主干光缆支架面向前进方面配线支缆或小对数光缆的预留支架面向前进方向的返面。
7.光缆接头盒应安装在离电杆1米左右位置,并作滴水弯预留处理(如图1-1-13)
图1-1-13
1.3.2 光缆标识
1.同路则多条光缆同吊线敷设,每隔2根电杆应分别对不同的光缆进行挂牌。(城区部份)
2.同路由多条光缆在一点分支或有不同走向时,在分线杆需挂牌。 3.在郊区同路由有2条以上光缆时,间隔200米(即光缆小预留外)需挂牌。
4.同路由郊区只有一条光缆时,间隔500米需挂牌。(如图1-1-14)
第 13 页 共 21 页
技术规范
图1-1-14
5.光缆吊牌的规格: 1.3.3 光缆防护
1.防雷地线:利用角杆拉线入地的方式,即采用4.0铁线绑扎至杆顶高于杆顶10CM,尾端与拉线抱箍螺钉相连。(如图1-1-15)
第 14 页 共 21 页
技术规范
图1-1-15
2.穿越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的保护:(如图1-1-16)
第 15 页 共 21 页
技术规范
图1-1-16
当通信光缆穿越10千伏以上输电线路时,在二侧电杆上应做吊线接地,采用7/2.2钢绞线与吊线相连,并在立杆时绑扎至杆根埋设。
3.一般情况下的保护:
杆路每间隔1000米应做一处吊线接地,采用7/2.2吊线直埋延伸与角钢接地体相连。钢绞线与角钢应采用较大螺钉加大垫片紧固。
4.架空光缆吊线接地电阻标准: 土壤电阻率 100以下 100-300 接地电阻 20Ω 30Ω 5.架空电杆避雷线接地标准: 普通土 夹砂土 砂 土 80Ω 100Ω 150Ω 6.与输变线路穿越二侧电杆: 接地电阻应达到25Ω以上
接地装置的好坏,直接影响架空线路的防雷效果以及设备和人身安全,因此在施工中应按标准操作,用专用仪器测试。
7.架空光缆与其它线路交越时的保护:
架空光缆在城区或郊区施工时,由于受地形的限制某些地段的线路间距基本达到隔距,但考虑自然因素需对我方光缆和干线进行保护。即采用
第 16 页 共 21 页
310-500 35Ω 501以上 45Ω 石 质 200Ω 技术规范
PVC软管绑扎,二端超出其它线路宽度1米。
第二节 管道光缆 2.1 安装工艺
2.1.1 按照设计要求做好人孔光缆预留。
2.1.2 光缆在人孔穿放时,每条光缆穿放何种颜色子管,在竣工图中应标明。 2.1.3 接头盒的固定,采用卡箍将接头盒固定在孔壁上,两端的预留盘要放整齐、美观。 2.2 光缆防护
光缆在人孔中的保护采用PVC软管全程包扎,并沿托板固定。(如图1-2-1)
图1-2-1
2.3 光缆标识
2.3.1 在每个人孔内需吊挂光缆吊牌(可采用塑封和铅皮牌) (如图1-2-
第 17 页 共 21 页
技术规范
2)
图1-2-2
2.3.2 地下室(预留)至ODF架,明显处也需挂牌
第三节 埋式光缆 3.1 线路路由
3.1.1 线路路由应安全稳固,选择地势相对稳固变化小,不易受水淹、冲刷和塌方地带。
3.1.2 线路路由应尽可能避开开发规划区、水库、矿区及公路扩建地区。 3.2 光缆埋深(如图1-3-1) 敷设地段土质 普通土、硬土 半石质(沙跞土、风化石等) 全石质、流沙 埋深(米) ≥1.2 ≥1.0 ≥0.8 第 18 页 共 21 页
技术规范 市郊、村镇 市区人行道 穿越铁路、公路 沟、渠、水塘 公路排水沟(石质) ≥1.2 ≥1.0 ≥1.2 ≥1.2 ≥0.4
图1-3-1
3.3 光缆防护
3.3.1 光缆线路穿越铁路、公路采用钢管保护 3.3.2 光缆沿公路敷设时应采用半硬塑料管保护 3.3.3 光缆穿越沟、塘、水渠时应在上方覆盖水泥盖板
3.3.4 光缆穿越市郊、场镇及建筑区动土可能性较大的地段采用竖铺红砖保护
3.3.5 光缆位于斜坡上易受雨水冲刷时应做堵塞保护
3.3.6 光缆穿越梯田等陡坎时光缆应采用护坎保护(如图1-3-2、图1-3-3)
第 19 页 共 21 页
技术规范
图1-3-2
图1-3-3
3.3.7 光缆穿越或沿靠山涧、水溪时应设置漫水破或挡水墙保护
3.3.8 雷暴日数大于20日的地段,在光缆上方30cm处敷设直径6.0mm镀锌铁线作防雷线,防雷线连续敷设长度应不小于1KM
3.3.9 光缆在机房内应将其金属构件用导线连接到机房的保护地排上
第 20 页 共 21 页
技术规范
3.3.10 应在光缆接头处设置检测标石 3.4 光缆标识(如图1-3-4)
图1-3-4
3.4.2 需要检测光缆内金属护层对地绝缘、电位的接头点均应设置检测标石 3.4.3 有可以利用的标志时,可用固定标志代替标石 3.4.4 标石埋深60cm,出土40cm,标石周围土壤应夯实
3.4.5 普通标石应埋设在光缆的正上方。转弯处的标石应埋设在光缆线路转弯的交点上,标石朝向光缆弯角较小的一面。标石应面向公路。
3.4.6 标石一般用钢筋混凝土制作,规格有两种:一般地区使用短标石,规格应为
100×14×14cm;土质松软及斜坡地区用长标石,规格为
150×14×14cm
3.4.7 标石编号为白底红(或黑)漆正楷字,字体端正,表面整洁。编号应根据传输方向,自A端至B端方向编排。一般以一个中继段为独立编号单位。标石的白底最好使用建筑用外墙涂料
第 21 页 共 21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