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月光曲导学案(教师版)
2019学年上学期六年级语文科第七单元导学案(老师版)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______ 姓名 家长签名__________ 日期_______
22、月光曲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
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写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写实写和联想相结合的作用。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2、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在自读自悟中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月光曲》的美好。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了解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音乐家,他从小就随父亲接受了严格的音乐训练,学会了弹琴与作曲,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贝多芬26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两耳失聪,但仍坚持创作。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钢琴奏鸣曲》三十二首。他的音乐创作,集古典派之大成,开浪漫派之先河,对欧洲音乐艺术的革新与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奥地利维也纳逝世,终年57岁。
2、准确读写下列词语。
1
谱写 幽静 蜡烛 失明 纯熟 陌生 清幽 琴键 陶醉 苏醒 飞奔 记录 莱茵河 霎时间 微波粼粼 3、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阅读“资料袋”,了解贝多芬。 4、看拼音把词语写正确,相信你是最棒的!
lái yīn hé là zhú mò shēng máng gū niang (莱 茵 河 ) ( 蜡 烛 ) ( 陌 生 ) ( 盲 姑 娘 ) qín jiàn wēi bō lín lín shà shí jì lù ( 琴 键 ) ( 微 波 粼 粼 ) ( 霎 时 ) ( 记 录 ) 5、根据句子的意思,概括词语。
(1)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 纯熟 ) (2)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 沉醉 ) (3)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 水天相接 ) (4)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 ( 微波粼粼)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入情景。
同学们,刚才我们听的曲子叫《月光曲》,关于这首曲子背后有个美丽传说,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听?
因为贝多芬听了(穷兄妹)的谈话很受感动,了解到他们很热爱(音乐),而且盲姑娘还很懂(音乐),所以弹琴给他们听。 2、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弹完一曲时,月光照进窗子,一切是那么美好,盲姑娘这样懂音乐,激发了贝多芬的创作激情,因此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全文可以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1 ):总起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部分( 2-10 ):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二)我能把第二部分按起因、经过、结果分层,并归纳层意。
2
第一层( 2 ):讲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 3-9 ):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奏《月光曲》 第三层( 10 ):讲贝多芬把即兴创作的曲子记录了下来。 (三)我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
四、合作探究,学习课文第三自然。 1、“这首曲子多难弹啊!······那有多好啊!”
这句话体会盲姑娘十分热爱音乐,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并渴望能亲耳听到,渴望能亲手弹好。
2、“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这句话体会到了哥哥因无法满足妹妹的要求而(遗憾愧疚)
3、“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随便说说”说明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的善解人意,让我们感受到淡淡的凄楚和酸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那种被生活所迫,而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热爱的无奈。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家听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
二、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自主学习,找出不理解的句子。 三、品读句子,体验感情。 (一)学习第六自然段。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3
(1)“多纯熟”“多深”指的是什么?
“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
( 2)句子中两个“您”各指什么?
第一个“您”:是盲姑娘在猜想这弹琴的人到底是谁? 第二个“您”:是盲姑娘做出了判断,肯定此人就是贝多芬。 (3)两个“!”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用心在倾听(音乐)。 (二)学习第八、九自然段
1、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描绘了《月光曲》的内容?是什么给了他创作的灵感?
在月光下,茅屋的一切是那么的清幽、朦胧,充满了诗情画意,盖住了穷困和凄凉,此情此景深深打动了贝多芬,对兄妹的同情之心也油然而生,要将美好的音乐给予穷苦而爱好音乐的人们。于是,顿生的创作灵感。
2、找一找:哪些句子是写盲姑娘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用“ ”把它画出(第八自然段的1-2句和第九段的1、7句)
哪些句子是写兄妹俩听琴声产生的联想,用“~~”画出来。(第九自然段的2-6、8句)
3、体会第八自然段中两处 “清幽”的作用。
第一次的意思是说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是那么朦胧,那么美,就连破旧的茅屋也显得诗情画意。
第二次的意思是说月光的秀丽、清幽。从中可以体会到美好乐曲的产生,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4、品读第九段,说说从皮鞋匠所联想的画面中,感受到贝多芬即兴演奏的乐曲旋律发生了哪些变化?文段向我们展示了哪三幅画面?
第一幅:第2-3句 (月亮)升起,海面平静——旋律(舒缓、轻柔) 第二幅:第4句 (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旋律(渐强、起伏) 第三幅:第5-6句 (月光)照耀,风起浪涌——旋律(高昂、激越)
5、研读第九段最后一句,为什么皮鞋匠从妹妹那恬静的表情中能猜想她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
因为音乐是相通的,兄妹俩同样爱音乐、懂音乐、知音乐,听同一首曲子时,感受也是一致的。
4
6、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平时观察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系,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四、课堂小结
是的,正是出于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贝多芬凭借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演奏技巧,借着清幽的月光面,在一对穷鞋匠兄妹的茅屋中,即兴创作出广为流传的《月光鸣奏曲》。 五、拓展延伸
贝多芬回到客店后,是怎样把《月光曲》写下来的?发挥你的想象,请把它写出来?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课《学评》。 2、预习第23课。 板书设计:
22、 月光曲
同情
贝多芬 -- --- -感动------ 穷鞋匠兄妹 同情热爱穷苦人民 手足情深 丰富的想象力 爱音乐
高超的演奏技巧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