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铱催化剂催化甲醇羰基化制备乙酸研究进展

来源:好兔宠物网
2012年第1期 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 专家论坛 一3一 铱催化荆催化甲醇羰基化制备乙酸研究进展 宋勤华袁国卿邵守言陈国昌凌晨闫芳曹宏兵 (江苏索普(集团)有限公司一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联合实验室) 摘要:乙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铱催化剂是最近发展起来的甲醇羰基化生产乙酸的重要催化剂。 本文介绍了铱基催化剂体系的工业化发展过程,影响因素,催化机理,存在的缺点,和克服这些缺点科学上所 做的探索,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铱基催化剂甲醇羰基化醋酸 Abstract:Acetic acid is an important bulk commodity chemica1.Iridium—complex catalyst is an important catalyst developed recently for manufacture of acetic acid by the c ̄bonyhtion of methanol method.This paper introduced its commercialization,influence factors,catalytic mechanism,shortcomings,and potential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avoid these problems.Long—term research goal ofr acetic acid synthesis was also given. Key words:methanol,acetic acid,carbonylation,catalyze 一、铱基催化剂体系的工业化发展过程 要是因为水煤气反应消耗一部分CO。 均相过渡金属催化剂中,最成功的工业化应用 CO+H2O_十CO2+H2 (2) 之一就是甲醇催化羰基化法生产乙酸【 。目前,每年 铱催化剂的工业化是甲醇羰基化法生产乙酸发 全世界生产乙酸900万吨左右,其中大约80%的乙 展的第三个阶段。在采用铑一碘化物催化剂生产乙 酸是用这一工艺生产的[3.41。在过去50年里,甲醇羰 酸的过程中,其他公司(包括BP公司,Hoechst- 基化生产乙酸的工业化过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Celanese公司)分别从Monsanto公司获得了生产许 MeOH+CO MeCO2H (1) 可证。BP公司1986年获得了许可证,在同一年, 第一阶段:BSAF公司1960年利用钴催化剂在 Hoechst—Celnaese公司获得了用LiI改进的铑催化 较高的反应温度和压力下(250 ̄C左右,600 bar),首 剂专利。20世纪90年代初期,BP公司采用改进了 先实现了用甲醇羰基化法生产乙酸的工业化生产, 的铱一碘化物催化体系开发出了新的甲醇羰基化生 乙酸的产率按甲醇计算产率是90%,按CO计算产 产乙酸的方法,称之为Cativa 工艺[1o1。和传统的 率70%,该方法生产的乙酸纯度不高,主要副产物是 R_h催化剂相比,该工艺大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 高级醇、高级醛和高级羧酸,产物分离成本较高[5-8]。 反应在水含量较低的条件下进行,并减少了液体副 第二阶段是Monsanto公司开发了反应活性和 产物的生成.提高了CO的转化率。BP公司1995年 选择性更高的催化剂:铑一碘化物催化体系,反应的 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将该工艺实现了工业化,随后采 温度和压力也比较低(175 ̄(2左右,30 bar)。同时, 用该工艺分别在马来西亚、英国、韩国、中国和印度 Monsnato公司也开发出铱催化剂 。Monsanto公司 等建立了商业化工厂。 选择了铑一碘化物催化剂进行商业化生产,并于 1970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建立了第一个工业化工 二、铱催化剂催化甲醇羰基化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厂。在随后的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Monsanto 1 CO的分压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工艺成为生产乙酸的主要方法,到1991年,用该方 CO的分压对铱催化甲醇羰基化反应速率的影 法生产的乙酸占到世界总量的55%。该工艺的选择 响【砌见表1。 性按甲醇计算>99%,按CO计算只有85%左右,主 一4一 专家论坛 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 2012年第1期 表1 CO的分压对铱催化甲醇羰基化反应速率的影响 /{JJ(barg)CO分压(bar)羰基化速率(n1o1.dm .h ) 反应条件:190 ̄(2,1500rmp,乙酸甲酯(648 reoto1),H20 (943 mmo1),乙酸(1258 mmo1),CHal(62 mmo1),H2IrCk(1.56 ertoo1).羰基化速率在乙酸甲酯转化50%时测量。 表1是CO的分压对铱催化甲醇羰基化反应速 率的影响,可以看出,当CO的分压大于10 bar时, 甲醇羰基化反应速率影响较少依赖CO的分压。例 如当CO的分压从25.5 bar降低到13.5 bar时,羰 基化速率由10.1 mol・dm-3.h1变为10.4 tool・dm_3- h~.对反应速率几乎没有影响。当CO的分压小于 10 bar时.其反应速率随着CO分压的减小而迅速 减小。 2助催化剂的影响 助催化剂的加入能够显著地提高催化剂的反应 活性和选择性。助催化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w n1.x2]、Re 31、Ru【11,12, 、和Osil ̄. 的羰基或卤羰基化 合物,另一类是Zn、Cd、Hg、Ga和In的碘化物【111切。 催化体系中只有助催化剂,没有铱,甲醇羰基化反应 不能进行。 25 2O C E 15 。 E 10 m 奇 rr" 5 O 0 2 4 6 8 1O Additive:It molar mtJo 图1助催化剂用量对铱催化甲醇羰基化反应速率的影晌 图1是助催化剂用量对铱催化甲醇羰基化反应 速率的影响问(190 ̄(2,22 bar,1950x10 Ir)。可以看 出,在此反应条件下,随着InI,用量的增加,反应速 率增加了1倍,而随着g ̄u(CO),I2]用量的增加,反应 速率甚至能达到原来的3倍。需要注意的是碘阴离 子助催化剂(例如LiI和Bu4NI)能够使催化剂中毒 [41n1 ,加入该助催化剂后反应速率反而降低。1995年 BP公司工业化生产时就采用了Ru作为助催化剂, 主催化剂是铱一碘化物[ q 叼。 加入助催化剂不仅能够提高Ir催化剂的反应 活性,还能提高乙酸的选择性,减少副产物的产生。 虽然也有水煤气反应发生,但是和R_h催化剂相比, 其水煤气反应的速率较小,从而减少了CO:和cH4 的生成。生成每吨乙酸CO 的排放量,CativaTM工艺 比Monsanto工艺减少30%左右。由于Ir催化剂催 化甲醇羰基化反应对CO的分压变化不明显,因此 反应可以在较低的CO流量条件下进行。上述因素 综合作用的结果使CO的转化率由85%左右(Rh) 提高到了大于94%(Ir)。乙酸的选择性按甲醇计算 大于99 ̄/6。BP公司在韩国的分公司Samsung—BP,采 用Ru促进的Ir催化剂.乙酸的生产能力提高了 75%。另外,Ir催化剂产物中副产物乙醛和有机碘化 物的含量也比较低。 3 H20含量对催化体系的影响 30 耋 毛 2O 墨 1O O 【H20]/%(w/w) 图2 H2o含量对甲醇羰基化反应速率的影响 图2是H2o含量对甲醇羰基化反应速率的影 响闱【190℃,28 bar,30%MeOAc(w/w),1950xl0 Ir 或者等摩尔量的Rh1。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H2o 含量的减少,Rah催化剂催化的甲醇羰基化反应速 率逐渐降低,而lr催化剂(无论加助催化剂的还是 未加助催化剂的)随着H o含量的减少,其反应速 率先增加后降低,当H2o含量在5%左右时,反应速 率达到最大值,这是Ir催化剂区别Rh催化剂的一 个显著特点。由于Ir催化剂催化甲醇羰基化反应可 以在H2O含量较低的条件下进行,其乙酸的提纯分 离成本因此而能够降低30%左右。 4 CH3I的影响 2012年第1期 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 专家论坛 一5 所示的反应条件下,当反应体系中CH3I的含量在 临界值以上时。CH31的含量的变化对反应速率的影 响很小,而在H。o含量在2%(w/w)的反应体系中, CH3I的含量由8.4%提高到12.6%(w/w)时,R.u促 进的Ir催化剂催化甲醇羰基化的反应速率由15 mol・dm ・h1提高到29 mol・dm-3・h一。因此,各种反 应因素要优化组合,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催化活性和 图3 CH31对Ir催化甲醇羰基化反应速率的影响 乙酸的选择性。降低生产成本。 图3是CH31对Ir催化甲醇羰基化反应速率的 影响[1q[20%(w/w)MeOAc,5.7%(w/w)water,1880 三、铱催化剂催化甲醇羰基化的反应机理 xl0 Ir,总压力28 barg,190 ̄(2]。可以看出,当CH3I 关于铱一碘化物催化甲醇羰基化反应机理。早 的用量达到8%以后,CH3I用量的变化对反应速率 期的研究主要是Monsanto公司Forster等人[17---24]。到 影响很小.这是Ir催化剂区别Rh催化剂的又一显 20世纪7O年代出现了其他一些报道 吲.随着铱催 著特点。 化剂的工业化。其机理的研究报道也越来越多 。 上述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例如。在图3 ∞ I 【HI嚏。。 iN,co)2 co 卜 CO ̄+2 l Hl HI I— co2+2扣i oD iIHo。)2{2]- 尊oO{ 图4 lr催化剂催化甲醇羰基化反应机理 图4是Ir催化剂催化甲醇羰基化反应机理 . 时,决定反应速率的步骤是: 其中“WGS”是水煤气反应机理。Ir催化机理要比 [Ir(CO)2I]+CH3I [MeIr(CO)212] (3) R_h的催化剂复杂的多,当年Monsanto公司选择 在CH3I含量较高的反应体系中,甲醇羰基化 R_h催化剂进行工业化.主要是因为Rah催化剂的选 反应按照“阴离子循环”(anionic cycle)机理进行, 择性高和Rh的动力学催化机理比较简单。 此时,决定反应速率的步骤是: 图4中Ir催化剂的催化机理包括两个催化循 [Ir(CO)2I3Me]一 [MeIr(CO)zI2】+I一 (4) 环过程,在不同的条件下按照不同的催化机理进行: [Ir(CO)213Me]一失去I一的立体反应式如下: 在H o和碘化物含量比较低的条件下,甲醇羰基化 反应按照“中性循环”(neutral cycle)机理进行。此 一6一 专家论坛 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 2012年第1期 一号 誊 惩三二 四、lr催化剂甲醇羰基化反应生产乙酸存在的缺点 及替代方法 无论是P3催化剂还是Ir催化剂催化甲醇羰基 化反应生产乙酸。都要用到碘化物作共催化剂,这就 导致了反应溶液中含有氢碘酸。氢碘酸对生产设备 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而且氢碘酸的分离成本较高,因 此如何制备既能够避免这些问题,又具有高活性、高 选择性的催化剂.成了人们研究的重点。 1993年Howard 等人在一篇综述中列举了解 决此类问题的一些催化剂.即用固体酸负载到金属 氧化物或分子筛上。随后的报道i,s5-o]中发现,用金属 离子交换的杂多酸,M 。柏],对于二甲醚的羰基 化反应是一种有效的催化剂,产率能到达90%以上。 2006年CheunglS'l等人用酸性分子筛作催化剂,催化 二甲醚羰基化反应制备乙酸甲酯,得到了大于99% 的选择性。这些催化剂催化二甲醚的羰基化反应很 有效,但是催化甲醇的羰基化反应效果不理想,主要 是因为甲醇失去氢的反应生成H2o,抑制了催化剂 吸附COt4J。 也有报道 指出,含铜的沸石分子筛对甲醇羰 基化(气相反应)具有活性。这类催化剂和Pd/CeO 联合使用制备无卤催化剂,能够催化甲醇羰基化反 应生成乙酸[s41。该反应只用甲醇。甲醇降解生成 CO。然后CO和甲醇反应生成乙酸。只用甲醇制备 乙酸的报道[55-591较多,不过其所有催化剂不是无卤 催化剂。 用碳氢化合物直接制备乙酸,虽然不属于甲醇 羰基化反应的范围,但仍然值得关注。Lin等人 1994年报道了用甲烷制备乙酸,反应方程式如下: CH4+CO+1/202啊÷AcOH (5) 该反应用R.hC13作催化剂,在HCI存在的条件 下.100 ̄C进行反应得到了乙酸。加入Pd/C共催化 剂。能够增加乙酸的产率。随后用甲烷直接催化制备 乙酸的研究逐渐增多[60-75]。其催化剂除了Rh之外, 还包括Pd和Cu[ ̄-691、Vm71】以及超强酸阎。 五、结论及发展趋势 和R_h催化剂相比较,Ir催化剂催化甲醇羰基 化反应生产乙酸的主要优点是:(1)1催化剂稳定性 好;(2)较少地依赖CO的分压,从而提高了基于CO 的产率(大于94%);(3)水的浓度较低,减少了分离过 程而降低了生产成本;(4)降低了副产物丙酸、乙醛 等的生成进而提高了产物乙酸的质量。 目前,工业上羰基化法生产乙酸的工艺是主流 工艺,虽然取得了相当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但是 仍有很多地方需要去完善。虽然乙酸的选择性大于 99%,但是产物中仍然需除去丙酸。无论是 催化 剂还是Ir催化剂,都需要碘化物作为共催化剂。这 就需要价格昂贵的能够耐氢碘酸腐蚀的生产设备。 因此,无卤催化剂无疑能够进一步降低乙酸的生产 成本。另一个工程上关心的问题是均相催化剂和产 物的分离,虽然在含水量很低的条件下,采用现代工 艺,其纯化乙酸的成本很低,但是高活性、高选择性 的固体催化剂更能降低生产成本。用甲烷或乙烷直 接催化生产乙酸仍然是研究的长期目标。 参考文献 【1】M.J.Howard,M.D.Jones,M.S.Roberts,S.A.Taylor, Cata1.Today,1993,18,325. 【2】N.Yoneda,S.Kusano,M.Yasui,P.Pujado,S.Wilcher, App1.Cata1.A,200l,221,253. [3]A.Haynes,Catalytic Methanol Carbonylation,Advances in Catalysis,Publisher:Academic Press Inc Elsevier Science,201 0, Volume 53,1-45 [4】A.Haynes,P.M.Mmilfsi,G.E.Morris,G.J.Sunley,H. Adams,et a1.J.Am.Chem.Soc.2004,126,2847. 【5】W.Reppe,H.Friederich,N.von Kutepow,W.Morsch, US2729651(to BASF),1956. [6]W.R.eppe。H.Friederich,US2789137(to BASF),1957. f7】H.Hohenschutz,N.von Kutepow,W.Himmae,Hydrocar- bon Process,1996,45,141. 【8】N.yon Kutepow,W.Himmle,H.Hohenschutz,Chem. Ing.Tech.1 965,37,383. 【9]F.E.Paulik,J.F.Roth,Chem.Commun.1968,1578. 【10】G.J.Sunley,D.J.Watson,Catalysis Today,2000,58,293. 【1 1】M.J.Baker,M.F.Giles,C.S.Garland,G.kafeletos,Euro— 2012年第1期 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 专家论坛 一7一 pean Patent 0749948(to BPChemicals)1996. 【121 M.J.Baker,M.F.Giles,C.S.Garland,M.J.Muskett,G. Rafeletos,S.J.Smith,J.G.Sunley,R.J.Watt,B.L.Williams, European Patent 0752406(to BP Chemicals)1997. 【13]c.s.Garland,M.F.Giles,A.D.Poole,J.G.Sunley,Eu- ropean Patent 0728726(to BP Chemicals)1996. 【1 4]c.S.Garland,M.F.Giles,J.G.Sunley,European Patent 0643034(to BP Chemicals)1995. 【15]J.H.Jones,Plaitnum Metals Rev.2000,44,94. 【16】M.J.Howard,G.J.Sunley,A.D.Poole,R.J.Watt,B.K. Sharma。Stud.Su正Sci.Cat1a.1999,121,61. 【17]D.Forster,J.Chem.Soc.Dalton Tram.1970,1639. [18】D.Forster,Adv.Organomet.Chem.1979,17,255. 【19]T.W.Dekleva,D.Forster,Adv.Cata1.1986,34,81. [2o]D.Forster,Ann.N.Y.Acad.Sci.1 977,295,79. 【21】D.Forster,Inorg.Nuc1.Chem.Lett.1969,5,433. [22】D.Fo ̄ster,Inorg.Chem.1972,11,473. [23】D.Forster,Inorg.Chem.1972,1 1,1686. [24】D.Forster,T.C.Singleton,J.M01.Cata1.1982,17,299. [25】T.Mizoroki,T.Matsumoto,A.Ozaki,Bul1.Chem.Soc. Jpn 1979,52,479. 【26]T.Matsumoto,T.Mizoroki,A.Ozaki,J.Cat1a.1978,51, 96. 【27]D.Brodzki,B.Denise,G.Pannetier,J.Mo1.Cat1a.1977,2, 149. [28】P.R.—Ell—is,J.M.Pearson,A.Haynes,H.Adams,N.A. Bailey,P.M.Maitlis,Organometlalics 1994,13,3215. [29】M.Bassetti,D.Monti,A.Hanyes,J.M.Pearson,I.A.Stan— bridge,P.M.Maitlis,Gazz.Chim.It1a.1992,122,391. 【301 P.W.Vickers,J.M.Pearson,T.GbafaL H.Adams,A. Hanyes,J.Phys.org.Chem.2004,17,1007. [31】M.Rahman。P.R.Bolton,J.Evans,AJ.Dent,I.Harvey, S.Diaz—Moreno,Faraday Discuss.2003,122,21 1. [32】R.Churland,U.Frey,F.Metz,A.E.Merbach,Inorg. Chem.2000,39,4137. 【33]S.Gautron,tk.Giordano,C.Le Berre,J.Jaud,J.一c. Daran,P.Serp,et a1.,Inorg.Chem.2003,42,5523. [34】S.K.Hasnip,S.B.Duckett,D.R.Taylor,G.K.Barlow, M.J.Taylor,Chem.Commun.1999.889. [35】R.Churland,U。Frey,F.Metz,A.E.Merbach,lnorg. Chem.2000,39,304. 【36]J.M.Pearson,A.Haynes,G.E.Morris,G.J.Sunley,P. M.Maitlis,J.Chem.Soc.Chem.Commun.1995,1045. [37]S.Gautron,N.Lassauque,C.Le Berre,L.Azam,R.Gior— dano,P.Serp,et a1.,Organometallics 2006,25,5894. 【38]T.Ghafar,H.Adams,P.M.Maitlis,G.J.Sunley,M.J. Baker,A.Haynes,Chem.Commun.1998,1023. [39】M.Volpe,G.Wu,A.Iretskii,P.C.Ford,Inorg.Chem. 2006,45,1861. [4o]A.Hanyes,A.J.H.M.Meijer,J.R.Lyons,H.Adams,In- org.Chem.2009,48。28. [41】A.Hanyes,J.M.Pearson,P.W.Vickers,J.P.H.Char- mant,P.M.Maitlis,Inorg.China.Acta 1998,270,382. [42】T.Ghafar,J.P.H.Charmant,G.J.Sunley,G.E.Morris, A.Haynes,P.M.Maitlis,Inorg.Chem.Commun.2000,3,1 1. [43】S.Gautron,N.La ̄auque,C.Le Berre,P.Serp,L.Azam, R.Giordano,et 1a.,Eur.J.Inorg.Chem.2006,1121. 【44】R.Whyman,A.P.Wright,J.A.Iggo,B.T.Heaton,J. Chem.Soc.Dalton Tmns.2002,771. [45】G.Su"‘ss—Fink,S.Haak,V.Ferrand,H.Stoeckli—Evans,J. Mo1.Cat1a.A:Chem.1999,143,163. 【46】A.Haynes,D.J.Law,A.Miller,G.E.Morris,M.J. Payne,J.G.Sunley,wo Patent 2005009939(to BP Chemicals) 2005. [47】M.J.Howard,M.D.Jones,M.S.Koberts,S.A.Taylor, Cata1.Toc ̄y 1993,18,325. [48 R.W.Wegmm,J.Chem.Soc.Chem.Commun.1994, 947. [49】G.G.Volkova,L.M.Plyasova,A.N.Salnaov,G.N.Kus- tova,T.M.Yurieva,V.A.Likholobov,Cat1a.Lett.2002,80, 175. [50]G.G.Volkova,L.M.Plyasova,L.N.Shkuratova,A.A. Budneva,E.A.Paukshtis,M.N.Timofeeva,et a1.,Stud.Sur£ Sci.Cat1a.2004,147,403. 【51】P.Cheung,A.Bhan,G.J.Sunley,E.Iglesia,Angew. Chem.Int.Ed.2006,45,1617. [52]B.Ellis,M.J.Howard,R.W.Joyner,K.N.Reddy,M.B. Padley,W.J.Smith,Stud.Surf.Sci.Cata1.1996,101,771. [53】T.Blasco,M.Boronat,P.Concepcio n,A.Corma,D. Law,J.A.Vidal—Moya,Angew.Chem.Int.Ed.2007,46, 3938. [541 G.Ormsby,J.S.J.Hargreaves,E.J.Ditzd,Cat1a.Com- mum.2009,10,1292. [55】H.Einaga,T.Yamakawa,S.Shinoda,J.Mo1.Cat1a.A: Chem.1995,97,35. [56】T.Ohnishi,T.Yamakawa,S.Shinoda,App1.Cata1.A 2002,231,27. [57l T.Yamakawa,M.Hiroi,S.Shinoda,J.Chem.Soc.Dalton 一8一 专家论坛 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 2o12年第1期 Trans.I994,2265. [68]M.R.Lin,T.Hogan,A.Sen,J.Am.Chem.Soc.1997, 119,6048. 【s81 T.Yamakawa,P.K.Tsai,S.Shinoda,App1.Cata1.A 1992, 92.L1. [69】C.G.Jia,T.Kitamura,Y.Fujiwara,Acc.Chem.Res. 2001,34,633. [591 L.C.Yang,T.Yamakawa,S.Shinoda,J.Mo1.Cata1.A: Chem.1998,130,249. r7o]M.V.KiriUova,M.L.Kuznetsov,P.M.Reis,J.A.L.da Silva,J.da Silva,A.J.L.Pombeiro,J.Am.Chem.Soc.2007, 129,10531. 【60]M.Lin,A.Sen,Nature 1994,368,613. 【61】M.R.Lin,T.E.Hogan,A.Sen,J.Am.Chem.Soc.1996, 118,4574. f71】G.V.Nizova,G.Su"’Ss—Fink,S.Stanislas,G.B.Shul pin, Chem.Commun.1998,1885. [62】A.Sen,Acc.Chem.Res.1998,31,550. 【63]E.G.Chepaikin,G.N.Boyko,A.P.Bezruchenko,A.A. Leshcheva,E.H.Grigoryan,J.Mo1.Cata1.A Chem.1998,129, 15. 7[2】P.J.E.de Rege,J.A.Gladysz,I.T.Horvath,Adv.Synth. Cata1.2002,344,1059. 7[3】R.A.Periana,0.Mironov,D.Taube,G.Bhalla,C.J. Jones,Science 2003,301,814. [641 E.G.Chepaikin,A.P.Bezruchenko,A.A.Leshcheva,G. N.Boyko,I.V.Kuzmenkov,E.H.Grigoryan,et a1.,J.Mo1. Cata1.A Chem.2001,169,89. [741 R.A.Periana,G.Bhalla,W.J.Term,K.J.H.Young,X. Y.nu,O.Mironov,et a1.,J.Mo1.Cata1.A Chem.2004,220, 7. [65】I.H.Hristov,T.Ziegler,Organometallics 2003,22,3513. [66]K.Nakata,Y.Yamaoka,T.Miyata,Y.Taniguchi,K. Takaki,Y.Fujiwara,j.Organomet.Chem.1994,473,329. [75】R.A.Periana,O.Mironov,D.Taube,G.Bhalla,C.J. Jones,Top.Cata1.2I的5,32,169. [67】Y.Fujiwara,K.Takaki,Y.Taniguchi.Synlett 1996,591. 2011年乙醛、醋酸及其衍生物技术、市场研讨会 《论文集》有售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于2011年9月17-19号在云南昆明市召开了“2011年乙醛、醋酸及其 衍生物技术、市场研讨会”。现尚有少量《论文集》可供出售,每本100元(包括邮费),欲购从速,款到即 寄。《论文集》的主要内容有: 1)国内醋酸行业形势分析;2)我国醋酸产业形式及建议;3)醋酸生产技术进展与市场分析;4)锆材在 醋酸行业的应用前景;5)醋酸酯化合成乙醇工艺及经济性分析;6)铱催化剂催化甲醇羰基化制备乙酸研 究进展;7)醋酸中微量碘脱除技术研究及应用;8)甲醇羰基化合成醋酸的精制工艺;9)我国甲醇羰基化 生产醋酸工艺中脱碘技术进展;10)国产锆材在醋酸项目中的成功应用及展望;11)醋酸废水回收利用技 术现状及展望:12)我国醋酸主要下游产品的进出口分析;13)羰基化反应研究和工业应用进展;14)甲醇 羰基合成技术评述;15)甲醇羰基制醋酸催化剂的研究;16)我国醋酸酐的生产技术进展及市场分析;17) 醋酸、醋酐管线大口径高压旋塞阀密封泄漏解决方案;18)锆材化工离心泵的国产化及其在醋酸化工领 域的应用;19)采用高效率长寿命磁力离心泵的价值;20)努力发展醋酸下游衍生物;21)醋酸乙烯及其衍 生物的国内外市场分析;22)国内外聚乙烯醇的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23)精对苯二甲酸的技术进展与市 场分析;24)对苯二甲酸反倾销立案对行业的影响;25)乙腈的合成及其应用:26)溴乙酸合成工艺研究; 27)对位芳纶的开发及应用前景;28)草甘膦合成工艺路线的比较;29)国内外间苯二甲酸的市场分析30) 醋酐羰化法生产过程中的焦油成因;31)对苯二甲酰氯的生产和应用前景;32)硅胶负载硅钨酸催化合成 乙酸正丙酯;33)浅议近期醋酸生产和技术进展;等等。 一 j曩 毫 l 菰 | l ,| 曩_ 繇裱 穰泰蘸 ll l 0| n 辩舛 x 0睦 | 。 薷 亳谖 。 锫b 耋|惦 l≮ 蔼 疆颦吣臻婚 卜 、 吼1 瑚62 l l 甍E _ 'l 'l l j _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