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教学

来源:好兔宠物网


参赛论文

浅谈教学《詹天佑》中德育的渗透

广西来宾市象州县运江镇石鼓小学 姓名:黄云广

【简明摘要】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尝试熏陶爱国之情、洗雪耻辱,树民族之魂,振中华之威、指做人之明道、立创造之宏志的德育渗透。

【关键字】教学;德育的渗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把好教育度,找准德育点,选好渗透法,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我作了如下的尝试。 一、熏陶爱国之情。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他面对帝国主义者的狂妄自大和中国人民的极端藐视情况下,为维护祖国的尊严而勇敢受命。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他知难而进,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比原计划提早两年完成了修筑任务,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有力的回击,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

1

教学时,我结合这一教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受到熏陶,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二、洗雪耻辱,树民族之魂,振中华之威

要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过去,从而树立民族自尊感。《詹天佑》一文中告诉我们: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受帝国主义的欺侮。当清政府刚提出修筑京张铁路计划时,好多帝国主义国家都想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妄想控制我国的北部。他们既互相勾结,又互相争夺,百般阻挠,无理要挟,鄙视嘲笑,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中国人民的尊严、中华民族的气节受到了极大的侮辱。教学时,学生们个个义愤填膺。我抓住了这个火候教育学生: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有志气的人民。过去屈辱的历史让它永远过去,不再复返。我们要铭记在心,洗雪耻辱,树民族之魂,振中华之威,为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为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兴旺发达而勤奋学习。 三、指做人之明道。

《小学教育学》指出:“榜样教育又称示范教育,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影响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应少年儿童善于模仿、崇拜英雄、积极向上的特点。”教学时,我抓住詹天佑这一人物的精神品质,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勘测线路中,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教育学生对待学习要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2

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教育学生树立知难而进,勇往直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教育学生学习詹天佑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精神;他亲自带领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山顶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教育学生具有踏实肯干,身体力行和群众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吸引力、鼓动力。 四、立创造之宏志。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包括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要教育学生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创造出更多的奇迹。然而,小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前提,使他们从小就要有一种创造的志向。詹天佑在当时科学技术极其落后的情况下,为了缩短工期,在开凿隧道中,结合实际采用了中部凿井法和两端凿进法,从而提高了工效;为了使火车爬上陡峭的山坡,他又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这些都充分显示了詹天佑非凡的创造精神。教学时,我组织学生开展“我帮詹天佑想办法”的专题讨论,让大家开动脑筋,充分发表意见。从而形成了一种创造意识,使得为四化建设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更多奇迹的远大志向播进了每个学生的心田。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

3

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只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科特点,结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无声的深入学生的心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逐步地、不断地提高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的意识,使之成为能肩付起二十一世纪重任的合格人才。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