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7.《壶口瀑布》表格式教案

来源:好兔宠物网


武威第十四中学 “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

编写时间: 2018年5 月20 日 学期总第 课时 修改时间: 年 月 日 授 课 时 间 学 科 语 文 授 课 班 级 课 题 《壶口瀑布》(第一、二课时)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八( 、 ) 教授者 三课时 课型 设计者 语文组 王丽红 王丽 刘芳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1.反复朗读,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 抓住关键语段,品味文章优美语言,掌握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三 维 目 标 理解黄河壶口瀑布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教学步骤 抓住关键语段,品味文章优美语言,掌握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抓住关键语段,品味文章优美语言,掌握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1

一、新课导入 说起“瀑布”,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么壶口瀑布是否也如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如一道白练从天而降呢?它有什么特点?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壶口瀑布》。(板书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 速读课文,积累 文中基础词语。 学生结合具 体语境理解词义 合作与探究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寒噤(jìn) 推搡(sǎng) 雾霭(ǎi) 出轧(zhá) 汩汩(gǔ) 怒不可遏(è) 挟而不服(xié)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推搡:使劲推;推挤。寒噤:寒战。 雾霭:雾气,形容雾气腾腾的样子。 出轧:(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簇拥护卫。 多形容旧时官吏出巡时的声势。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被震聋了。 2.作者简介。 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 交流作者资料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2

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3.资料链接。 黄河像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宽约4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黄河壶口瀑布古已闻名,《水经注》载:“禹治水,壶口始。”明代有位诗人写《壶口》一诗赞道:“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双腾虬浅直冲斗,三鼓鲸鳞敢负舟。”明代陈维藩在《壶口秋风》诗中描写到“秋风卷起千层浪,晚日迎来万丈红”。黄河西出昆仑,源远流长。雄伟多姿的龙门、世称“九河之蹬” 合作与探究 合作与探究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的孟门山(位于龙门与壶口之间)与四时迷雾的壶口瀑布最为壮观,号称黄河三绝。壶口瀑布更以它气吞山河之势、声绝九霄之壮著称于世。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有什么不同?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2.作者为什么要两次去壶口?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分别有什么特点? 因为第一次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便匆匆逃离了。雨季的壶口瀑布特点:危险,气势磅礴,令人胆战心惊;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特点:雄伟壮阔,刚柔相济。 3.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还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还写了脚下的石。写如钢似铁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目的是为了写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到一定程度时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写出黄河之水无穷的力量。

3

(二)再读课文,深层探究。 4.作者在描写雨季和枯水期的壶口瀑布时,分别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的? 分别是从瀑布的声音、气势、景物及感受等方面来描写的。 5.雨季和枯水季的壶口瀑布在声、势、景物及作者感受等方面各有什么不同? 季节 声 势 景 感 雨季(铺垫和渲染)略写 隐隐如雷、震耳欲聋(刚) “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水浸沟岸, 雾罩乱石 危险、气势磅礴,令人胆战心惊(撼人心魄的壮美) 枯水季 (借物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情感)详写 隆隆冲去、轰然而下(刚) 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柔) “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 合作与探究 合作与探究 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凝重”“猛烈” “龙槽”“深不可测”;大水“向龙槽里隆隆冲去”时“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大水“向两边涌去”时,“平平的,大大的,如飞毯抖落”。(波澜壮阔) “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有坚忍不拔的精神。(雄伟壮阔、刚柔相济)

4

作 业 板 书 设 计 积累好词佳句。 壶口瀑布 从瀑布的声音、气势、景物及感受等方面来描写 季节 声 势 景 雨季(铺垫和渲染)略写 隐隐如雷、震耳欲聋(刚) 组长查阅 感 教 学 感 悟 武威第十四中学 “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

编写时间: 2018年5 月20 日 学期总第 课时 修改时间: 年 月 日 授 课 时 间 学 科 语 文 授 课 班 级

八5

设计者 教授者 语文组 王丽红 王丽 刘芳 ( 、 ) 课 题 《壶口瀑布》(第三课时)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课型 新授课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1.反复朗读,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 抓住关键语段,品味文章优美语言,掌握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三 维 目 标 理解黄河壶口瀑布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教学步骤 抓住关键语段,品味文章优美语言,掌握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抓住关键语段,品味文章优美语言,掌握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 教师活动 一、新课导入 黄河壶口瀑布不仅危险、气势磅礴、雄伟壮阔,还有刚柔相济的品性,那么作者是怎样把它表现出来的呢?全文仅仅是为了表现黄河壶口瀑布的雄伟与壮阔 速读课文,积累 文中基础词语。 合作与探究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吗?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再次走近《壶口瀑布》。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朗读指导。 1.朗读全文,把壶口瀑布震撼人心的气势读出来,把自己的感悟、体验读出来。 本文语言优美,意境雄浑,感情真挚。要读出黄河壶口瀑布的雄伟壮阔的气势,如“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一句中的“冲进去,冲进 去……”要读得有力;第3段中的“排排涌来,其势 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 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第4段中“不, 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6

要读得有气势、语气坚定,透着一股无坚不摧的力量。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这段要读得声情并茂,铿锵有力。 (二) 主旨探究。 交流作者资料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7

2.作者为什么将黄河水的各种不同形态与人的各种情感联系在一起? 水的各种形态与人的各种情感是有相通之处的,水流经不同的地点会有不同的形态,人遇到不同的境遇也会有不同的情感,如: 喜:“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怒:“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哀:“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怨:“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 愁:“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 合作与探究 合作与探究 语言品析 语言品析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成溪。” 3.纵观全文,你觉得文章只是在向我们介绍黄河壶口瀑布这一胜景吗?作者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感悟? 作者由黄河壶口瀑布的气势磅礴、雄伟壮阔,联想到黄河博大宽厚的品质,作者由黄河的精神联想到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中华民族。本文不仅是写壶口瀑布、黄河之水,更是在写一种哲理,一种无坚不摧、百折不挠、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三)语言品析。 4.本文运用了大量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来写黄河水,请从文中找出并品味其妙处。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中的“涌”“挤”“撞”“推搡”等动词,写出黄河水从上游涌向壶口时的势不可挡的磅礴气势,表现了催人奋进、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2)“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中的“跌”写出了壶口险峻的地势,表现了河水之急,瀑布之险。 5.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8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河壶口瀑布声大如雷,雨季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景象。 (2)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雨季(铺垫和渲染)略写 隐隐如雷、震耳欲聋(刚)“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黄河柔而无形的水比作“飞毯”“钢板”,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水势变化之大,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表现出来了。 (3)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河水柔和、优美等不同的形态。 (4)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于黄河水以人的品性,表现了河水外柔内刚的品性,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四)写法分析。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全文写景细腻,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写景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一是把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巧妙联想,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写法分析 写法分析 9

作 业 描写你熟悉的某一自然景观,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能进行多角度描写,并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语言尽量做到优美且富有表现力,300字左右。 壶 口 瀑 布 板 书 设 计 游记散文 磅礴雄壮的气势 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坚韧刚强的精神 比喻、拟人和排比 教 学 感 悟

组长查阅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