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成都新场古镇传统文态空间解析与营造启示

来源:好兔宠物网
・城乡规划与环境设计・

成都新场古镇传统文态空间解析与营造启示

吴 斐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611756)

  【摘 要】 在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小城镇逐渐失去原有的特色,陷入风貌趋同的危机。文中研究成都新场古镇传统文态空间的形态特征,分析地域文化在空间中的表现形式,探索富含地域文化内涵的空间营造方法,为新时期小城镇空间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 古镇; 地域文化; 文态空间  【中图分类号】 TU984.2

  文化源于城邦,城邦聚显文态,文态呈示文明。文态

简而言之是指文化的状态,不同的地域文化赋予每个小城镇各异的文态内涵与风貌特色。文态空间是以城市建筑布局

[2]

和风格为基调,并体现出“美的秩序”的空间环境。它反映了人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构成的社会习俗、价值观念和生活思维方式及发展的状态。从特定地域环境中生长出来的,紧密结合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文态空间才是富有生命

[3]

力的。

[1]

【文献标志码】 A

新场古镇南临江河,北依二堰河,形成了两水环绕的船型格局。水系格局不仅满足场镇的交通运输需求,也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至清雍正年间(18世纪20~30年代),新场路网格局已初步形成,主要包括正街和河坝场等7条街巷。其中正街(包括上正街和下正街)、河坝街平行于河道,由香市街、水打庙街、上字库巷、桶市巷、张翼庙巷加强纵向联系,形成类似井字形的路网骨架(图1)。

1 新场古镇概况

1.1 地理环境

新场位于成都平原西部,大邑县西南,东距县城10km,距成都58km,西与邛崃接壤,南邻王泗镇,北通江镇、花水湾和西岭雪山。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雨充沛,四季分明。境内地貌属山丘坝兼有的类型,有数条河流水系纵横贯穿,生态环境适宜,物产资源丰富。1.2 历史沿革

新场古镇是大邑西部最早的建制镇,始建于东汉时期,原名清源。宋明时形成具有防御功能的思安寨。明朝嘉靖年间于头堰村兴起场镇,始称扇子场或半边街。清康熙年间,由于地理位置有利,水陆便通,陆续有外省客商云集,商贸逐渐繁荣。雍正年间于原清源市兴置市场,逐渐取代了明

[4]

嘉靖以来的扇子街集市,故人称“新场”。至民国初期,场镇得到进一步发展,传统的空间格局也出现了多维度扩张。本文主要以清末民初时期形成的场镇空间为研究对象。

图1 清末民初时期新场空间格局

2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传统空间形态

文化是具有地域性的,在不同地域文化的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的空间形态。新场传统空间的营造充分考虑了地域性因素,形成了独特的风貌形态,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态空间。2.1 水文化与古镇格局

成都平原河网纵横,水资源丰富,孕育了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与水的紧密联系促成了具有蜀域特色的水文化,并在城镇的选址与布局中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新场古镇位于成都平原西部与邛崃山脉的过渡区,地势较平坦,具有典型的川西林盘特点。背靠邛崃山脉,面临川西平原,紧依江河的城镇布局充分体现了传统村镇建构的山水观念。

2.2 民俗文化与一般性活动空间2.2.1 赶场———街巷空间

四川地区的传统小城镇又称为“场镇”,赶场的风俗产生于传统的贸易模式。随着农业经济发展,出现了商品交换的需要,村民将物资运输到附近交通较为便利的地点进行交易,进而产生了早期的草市,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定期商品交换的集市。传统的集市并不像现在的市场占有一定的面状区域,而是沿街形成线型的贸易空间。新场是临近农产品的集散地,商品经济繁荣,清中时期(18~19世纪)形成了木材、煤炭、茶叶、大米和杂粮等五大市坝。直到现在,新场仍然保留着传统的赶场习俗,每逢2、4、7、10,附近的农民和百姓都会聚集到这里进行物资交换。

新场正街宽度约4.2m,平行于河道呈蜿蜒状。沿街房屋大都为清、民国时期建筑,基本为1、2层。由于湿热多雨的气候影响,沿街建筑都有1.3~1.5m的屋檐出挑。这种构造不仅具有避雨通风、乘凉避暑的功能,同时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檐下空间,构成了公共空间—过渡空间—私密空  [定稿日期]2014-12-01

[作者简介]吴斐(1989~),女,硕士研究生。

22

四川建筑 第35卷3期 2015畅6

间的序列(图2)。檐下是居民重要的生活场所,摆龙门阵、吃饭、打牌等诸多日常活动都在此开展(图3)。此外,檐下空间还是是室内店面的延伸,陈列在檐廊下的货品在吸引买家的同时也将交易活动带入建筑内部(图4)。在赶场时,宽阔的檐廊又成为集市的一部分,拓宽了街道的实际空间。

城乡规划与环境设计・

可以看出,新场的戏台都是设于寺庙前的,与酬神祭祖有着紧密的联系。戏台空间不仅是节庆时开展庙会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平日贸易集散的地方。在空间构成与功能上既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又满足了底层的市井生活。2.2.3 休闲茶文化———茶馆空间

自古川人知快行慢,崇尚闲散安逸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的休闲文化。此外,成都地区茶文化的盛行,是盖碗茶文化的起源地。在此背景下,茶馆空间应运而生,明清时期四川的茶馆尤为兴盛。在新场大大小小的茶馆也随处可见,成为小镇中不可或缺的休闲聚会场所。如曾经的上字库茶馆(图5)、黄鹤楼茶馆繁极一时,如今已改变用途,成为民用住宅。

图2 街道空间序列

图5 上字库茶馆

图3 正街街道空间

图4 檐下商品展示

2.2.2 戏曲———戏台空间

兴起于清代前期的川剧因其通俗易懂、兼容并蓄的艺术形式符合广大移民的欣赏习惯,成为场镇中最为普遍的文化活动。数量众多的各种戏剧演出,必然导致专用的场所———戏台的产生。新场古镇中原有3座戏台:(1)财神庙面正街入口处原搭有一架空戏台,戏台下右侧为饭馆,左为面馆。戏台前是小坝子,内有10余家土布摊与茶市。(2)张爷庙面江侧设有万年台,戏台与庙宇之间有一大坝,内有血旺摊、零酒摊。戏台空间有着明确的属性划分,戏台右侧设高板凳,供女性看戏;左侧为茶园,供客人看座;中间大坝系男性站立看戏的空间。(3)璧山寺对侧的万年台曾是新场的主戏台。旧时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开始,壁山寺会举行盛大庙会,戏台上会上演一个月的大戏。同时,这个戏坝也是炭市所在地。

茶馆不仅是吃茶、摆龙门阵、玩牌之地,一些小的民俗活动也会在其中开展,如玩友、圣谕等。“玩友”是一种川剧坐唱,又叫“摆围鼓”,一般采用清唱的形式,俗称“板凳戏”,镇中许多茶馆都以此来招揽客人。“圣谕”即在茶馆、街道庙堂或村落院坝等小地方开宣讲台的活动,用一张方桌和一把宽椅便能吸引来众多听众聚集。此外,茶馆还衍生出多种社会功能:诸如袍哥、行帮把秘密社会活动陆续带入茶馆;各地士绅以及居民在这里解决债务或者人事纠纷、商议各种活动。分享权利和满足精神需求的同时,也使得茶馆的社会功能更

[5]

为多样化。2.3 移民文化与会馆空间

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运动带来了大量移民,形成了人口来源繁杂、多种文化交融的移民社会。各移民群体对场镇的建设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移民会馆的大量兴建。新场地处偏远并未受到战乱的影响,至民国初期(20世纪初叶),在外省客商、移民,以及本土财团等社会团体的共同努力下促成了湖广会馆、广东会馆、江西会馆的建成。三大会馆位于下正街,毗邻而建,呈集中抱团的形态。但后期遭到破坏,现仅存广东会馆单体建筑,坐西朝

东,占地370m(图6)。

会馆对于维护各移民团体自身的利益,争取发展空间以及维持自身文化惯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同乡聚会的重要场所。会馆空间不仅承载着各项经济活动与民间文化活动,同时也体现了外来群体凝聚力量、彰显团结的精神诉求,并且在整个场镇的形态及空间格局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位于主要街道两侧的会馆建筑打破了原先均质的、统一的场镇空间肌理,成为了场镇重要的标识和控制节点。

四川建筑 第35卷3期 2015畅6

23

・城乡规划与环境设计・

好的契合了自然地理环境,注重协调处理场镇与水的关系。水系不仅加强了场镇与外界的交通联系,也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现在还能看到当地居民在二堰河中洗衣洗菜的场景,再现了传统滨水空间的特色。

地理因素不仅是一个背景,更是形成地域特色的重要因素。古代营造理念中“抱阳负阴”、“背山面水”、“藏风纳气”等风水文化完美呈现了自然环境引导下的地域特征。在当下小城镇的建设活动中,应遵从“设计结合自然”的原则,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优势与劣势,营造出因地制宜的城镇空间。3.2 满足人的需要,创造空间活力

人是城镇空间的主体,也是一切活动发生的核心。新场传统文态空间对人性化的把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小尺度”。传统场镇空间是基于人的尺度而形成的,规模都较小。比如街巷空间的高宽比例契合了传统的人行交通方式。(2)“多功能”。不同的文态空间是在特定文化的引导下产生的,但并不局限于单一的文化功能。如场镇中部分寺庙、行业会馆,既是酬神祭祖的场所,也具有开展贸易以及民俗活动的功能。

源自当地人生活的、自下而上的设计才有利于促进人们积极使用,才能创造空间的活力。在小城镇的建设中应全面考察社会生活方式和人的活动,既要尊重当地人的传统习惯模式,同时也要考虑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新的需求,在空间设计上真正做到“以人为本”。3.3 延续历史文脉,丰富空间文化

地域文化总是处于不断的动态发展中,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与外来文化的渗透不断演进,但其始终保有固定的文化内核,从而形成连续的文化脉络。如今看到的新场古镇正是各个时期建造成果的累积叠加,是整个场镇历史文脉的物质外显。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中的建筑形式、空间尺度、色彩与符号等,都与当地居民的社会价值观相吻合,因此容易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当下的城镇空间创建并不是要一味保留旧的东西,而是要在延续文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满足时代需求,使城镇

[7]

“既古色古香更今色今香”。在传承和保护历史遗产的同时考虑城镇的实际发展需要,充分把握城镇的历史演变规律,将传统的地域文化融入现代城镇生活,形成新的城镇文化和特色,使小城镇空间保持时间上的连续性,既具有传统韵味,又富有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 张耘,万磊,张兵.城市文态规划研究与实践[J].建筑与文化,

2013(1).

[2] 郑孝燮.略谈加强文态环境保护[J].北京规划建设,2002(2).[3] 赵珂.城市文态空间保护与延续的探索———谈合川市草街镇

风貌规划设计[J].规划师,2001(3).

[4] 成都市大邑县枟新场乡志枠编写组.四川大邑县:新场乡志

(1911-1981)一至四卷[M].成都市大邑县出版,1984.[5] 刘涓.四川大邑新场空间变迁研究[D].深圳:深圳大学,2014.[6] 傅娅.成都平原传统场镇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3.[7] 陈大卫.城市文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J].中外建筑,1998(3).

图6 广东会馆

2.4 宗教文化与寺庙空间

因南方丝绸之路的开辟,巴蜀成为接触佛教文化最早的地区之一。天主教和基督教则主要是由西方传教士随封建中国的逐步开放而带来的。除此之外,民间宗教也对传统村

[6]

镇聚落形态和聚落景观有较大影响。

新场拥有众多寺庙:壁山寺、王爷庙、财神庙、水打庙、马王庙、川主庙、张爷庙、文昌宫。其中壁山寺(图7)始建于明崇祯末年(1644年),财神庙和张爷庙同建于清咸丰(1851年)前,各寺庙自建成之日起便成为了场镇的标志性节点。一年之中开展的民俗庙会和祭祀活动十分丰富,如正月初一娘娘会、二月十九观音会、七月初六壁山会等。各庙会活动的开展并不局限于单个寺庙场地,有时甚至扩大到整个场镇空间。在举行盛大庙会之时,各地村民便汇聚一堂,热闹非凡。同时寺庙空间还是不同行会专属的公共场所,切合了民众的宗教信仰与生活生产需求。清末民初时期(20世纪初叶),教会团体的散布渗透为新场带来了更为丰富的宗教文化。天主教教徒于下正街修建1座天主教堂,基督教教徒牧师孙文在上正街修建1座福音堂。这些教会团体的出现也为本土传统建筑添加了新内容,众多西方色彩的建筑元素逐渐融入到场镇后期的建筑形式中。

图7 璧山寺

3 借鉴与启示

新场古镇的传统空间形态是历代匠人智慧的累积,凝结了高度的建造技艺与经验。古人在营造城镇空间时并没有刻意的文化意识,而是贴近自然环境与人们的实际需要来进行设计。从这些传统的精品中汲取空间营造与设计的方法,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地域特色、塑造有文化内涵空间的有效途径。

3.1 契合自然环境,塑造空间特色

自然环境是人和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城镇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新场古镇在选址与空间布局上都很

24

四川建筑 第35卷3期 2015畅6

成都新场古镇传统文态空间解析与营造启示

作者:

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吴斐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611756四川建筑

Sichuan Architecture2015(3)

引用本文格式:吴斐 成都新场古镇传统文态空间解析与营造启示[期刊论文]-四川建筑 2015(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