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课改论文:“新课改”后的应试工作探究

来源:好兔宠物网


新课改论文:“新课改”后的应试工作探究 自2007年以来,我省实施“新教改”后的毕业班已过两届,这也意味着高考对“新课改”的检验应该已经到了一个小结,适应的阶段了。作为身处教学一线的普通中学教师,对“新教改”体例下的高考工作应该有一定的思考和探究,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对自身的职业和社会应尽的责任。

为了实现现行的教育教学模式与实施“新教改”之后新的教育教学体例的“无缝焊接”,并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成功,笔者认为学校作为“教改”的基层单位,应展开进行一系列改革。“新教改”更注重人的因素,这不仅是针对学生的,在改革初期更应突出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所以学校应拿大魄力,下大决心,进行大力度的改革,争取将本校人力资源最大化,让教师自觉融入自身的工作当中,尝试将“新课改”理念与关乎学生前途命运的高考相结合,才能有所突破。

“新课改”首先是对学校管理层面上的改革

在“新课改”的推行过程中要取得卓越的成绩,领导的重视自不待言,而将领导既要推行“新课改”理念落于实处,又想在高考成绩取得好的成绩,则应归于学校高效的管理体系。

如建立年级组负责制,以下按照学科分为不同的备课组,由备课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的教学研讨交流活动,这样相

应建立了学科负责制和班级负责制的组内责任模式。这种做法以往在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学校有过尝试,效果较好。学校只对年级组在宏观上予以指导和后勤保障方面的支持,其他工作均由年级组通过民主讨论决定。这样不但落实了责任,更调动了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这不仅能是教师资源在工作中实现优化,而且能培养一批在教学教研上独挡一面的年轻人。各班主任也在落实责任中充分发挥其创造性。能真正做到了灵活、务实、高效,同时也能培养一大批年轻优秀班主任。

“新教改”最终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出其优越性,必先在学校、教师身上体现出其优越性。这样以来,从各科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到各班管理模式的生成都最大限度体现出了民主、个性化的特点,而年级组则只需突出其组织协调功能。

“新课改”与“双基“的结合

一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大纲中都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最显著的地位, “新课改”推行后,一些教师过分关注改革的形式,而忽视了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新课程标准》特别提出“学科课程的目标是在丰富多彩学科活动中实现的,其中,学科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由此可见,“新课标”也是将“双基”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上。因此,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但不能将“双基”视为首要任务的理念一概否定。

如现在教学层面上在各校风行的 “同课异构”活动,大多是走形式或用来评比,其实它的真正意义在于作为教研组内提高课堂效率讨论的依据,使教师自觉转换角色,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另如传统教学中能较好地加强学生识记、运算能力等方法也不应一概排斥,如能有效加以运用,就能避免“新课改”流于“新形式”。 “创新立足于知旧,思维来自于训练”,既自觉遵循了“新教改”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扎实的知识功底,使他们在今年的高考中游刃有余。这才是真正的不唯成绩、不妨成绩,向学生负责的做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