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说明书
修建性详细规划 (2012-2020)规划设计说明书
一、项目概况
洛阳城市概况
洛阳市位于豫西中部山区,地处东经118°08′-112°59′,北纬33°39'-35°05'之间。东西长170公里,南北宽169公里。土地总面积为平方公里,2005年末人口万人,占全省的%,其中农村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水平3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平均人口密度422人/平方公里,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85人/平方公里)。 洛阳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旅游城市,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著名人文景观有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佛教“祖庭”白马寺、夏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等。
洛阳老城历史变迁
洛阳自古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的美誉。今洛阳老城历史悠久,为金兴定元年(1217)在隋唐城遗址上兴建而成,时为金中京城,距今已有794年历史。自建成后至解放前城池基本未变,故称“老城”,是洛阳迄今尚存的唯一一座古代城池,也是洛阳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一座古城,现城墙遗址以内面积约2km2。 据元《河南志·宋城阙古迹》载:“金初仍宋制。正大初,以河南为中京,改河南为金昌府。筑城东拒瀍河,南接东城之南郭,西亦因东城之西郭,北缩于旧(城)一里。”这段叙述清楚地说明了老城与隋唐旧城遗址的关系,亦表明了今日所见洛阳老城的四至。 另据1989年编写的《洛阳市老城区志》,老城城墙在金元时期仍为夯土结构,至明洪武六年(1373)始包砌城砖,至此老城轮廓最终确定。明初城墙周廻八里三百四十五步,墙高四丈,环城共设观敌台39处,城开四门:东建春门,西丽景门,南长夏门,北安喜门。四门外均有月城,上建阙楼。城外开凿城壕,壕阔三丈,宽五丈,引瀍河及涧河水入其中。 明清以来,老城一直是河南府治或洛阳县治所在地,是洛阳及豫西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明代曾分别封伊王、福王于洛,其王府遗址尚存。民国时期的河洛道尹公署、豫西行政长官公署等均设于洛阳。自1920年起吴佩孚就在洛阳号令天下,并于1923年8月迁河南省长公署至此,改洛阳为河南省会。1927年5月冯玉祥攻占洛阳后也在此就任河南省主席,设豫西行政长官公署于老城内的福王府,1932年,国民政府因淞沪战事吃紧而临时驻跸洛阳老城,定此地为行都,历时近一年。 老城城墙曾毁于明末李自成攻洛之战。清顺治二年(1645)、六年(1649)分别重筑,康熙年间又重修四座城门并建城楼,历清一代,屡有修葺。1937年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民政府于1938年1月设洛阳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驻防地,1938-45年间程潜、卫立煌、蒋鼎文分别在此任司令长官。1938-39年洛阳频遭日机轰炸,城内百姓无从躲藏,死伤惨重,为便于疏散、减少伤亡,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于1939年12月发布命令拆除城墙,改为环城道路。1944年5月日寇企图西进占领豫西,守卫洛阳的国军第15军64、65师和14军94师共万人在15军军长武庭麟率领下于5月4-25日坚守洛阳21天,浴血奋战5万敌军,最终仅约2000人突围,其余全部阵亡。惨烈的洛阳保卫战使整个老城遭受重创,百姓亦死伤万余,大部分建筑毁于一旦。目前老城内的居住建筑多为战后,特别是1970年代以后陆续修建的。
1946年,河南省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征集豫西各县民工十万余人重建洛阳城墙。
2002-04年,洛阳市人民政府投资3000余万元在老城东门遗址处建造了现在的仿古“丽景门”,
门高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包括城门楼、瓮城、箭楼、城墙和丽京桥,护城河等部分。 老城及其周边文物古迹众多,现存文物古迹64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比较著名的有始建于东汉的董公祠、妥灵宫,源于隋朝的周公庙,唐武则天时期建造的明堂,宋代的文峰塔,元代的府文庙,明清鼓楼及山峡会馆等,这些建筑亦大部为战后或近期重修而成,其中府文庙和安国寺正在修复中。
洛阳老城保护概况
洛阳在1950年代首次总体规划编制中就根据城市历史悠久、历代古城遗址埋藏于地下的特点,形成“避旧建新”的规划思想,为周秦汉唐以来历代城市遗址的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形成了历史城市发展的“洛阳模式”。1990年代编制了《老城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并于2000年颁布了《洛阳老城历史街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2008年新编制了《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年编制了《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老城片区)保护规划》。这些规划及管理办法的出台充分说明洛阳市各级政府对历史文化名城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洛阳市领导多次指示强化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整治,使宝贵的文化资源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完整彰显并充分发挥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凸显其作为洛阳城市建设中优势品牌的地位和作用,真正使老城成为“五都荟洛”胜景系列中的核心要素。 2010年,洛阳市将老城保护与振兴纳入城市近期实施计划,进一步提升老城在整个城市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在市政府的领导下,老城区人民政府于2002年成立了历史街区管理委员会,根据《洛阳市老城历史街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洛阳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城市总体规划及保护规划和有关文件精神开展工作,其具体职责包括:1,协同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历史街区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管理维护东、西、南大街传统商业建筑;3,维护维修历史街区内有特色的步行街和有价值的民居院落;4,维护历史街区的传统格局和风貌;5,禁止违章搭建,保证视线通廊的完整性;6,维护街区特色空间;7,保护城河及古树名木;8,维护东、西、南大街和兴华街的环境卫生及经营秩序。随着历史街区保护与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老城区人民政府近期成立了东、西南隅保护整治指挥部,着手开展居住环境、民居种类、商业经济及市政设施状况调查研究,为规划实施做好准备。同时,河南省及洛阳市文物部门也在积极开展重要文物建筑维修工作,对国保单位府文庙、省保安国寺等的保护维修已全面展开。 为强化老城及文化遗产的保护,洛阳市和老城区人民政府还于近期开展了一系列相关规划设计工作。例如中州东路空间整治规划设计、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这些规划与设计在2008年《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2010年《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老城片区)保护规划》所确定的原则基础上对具体地块及相关建筑都提出了保护与整治要求,是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的最新进展。
规划背景
2006年,洛阳老城东、西南隅被列为洛阳市历史文化街区。 在洛阳城市化进入高级阶段(城市化率40-75%左右)后,文化驱动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也将从被动性的消极维护方式转变为主动性的积极利用方式,从而大大改善了历史空间的生存环境。在这一背景下,洛阳市于2008年颁布实施了《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条例》,为该遗址的保护提供了可靠保障。近年来洛阳市对商、周、秦、汉、唐古城遗址的保护已全面展开,同时各级政府也认识到,对宋金-明清洛阳城的保护与整治将使洛阳历史文化资源的地位得到战略性提升,为此洛阳市在近二年内分别启动了《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老城片区)保护规划》和《洛阳市老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力图在保证历史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前提下鼓励历史空间与环境的合理再利用,发挥历史资源的重要价值,本规划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社会经济条件
规划范围为洛阳老城东、西南隅,总用地面积公顷,截止2010年共有户籍人口7470户,21207人,户均人。实际居住人口约18000人。
近年来老城社会经济事业发展迅速。 2010年一般预算收入完成亿元,比上年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亿元,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500元,比上年增长7%。为全面推进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洛河为轴线,南北两岸对应发展,新区开发与洛河以北老城区旧城改造并重”的城市建设发展战略,老城区人民政府将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整治作为工作重点,力图在保护的原则下使宝贵的文化资源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
二、对现状资源与上位规划的评估
老城空间特点分析
城市发展连续性:目前所见洛阳老城系宋金时期在隋唐洛阳城故址上建造而成,经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传承和不断改造,延续至今。老城所在区域拥有深厚文化积淀。自地下的隋唐文化层、宋金文化层、明清文化层共1500年的地层叠加到地面所能见到的明清-民国-共和国600年的空间形态叠加,使洛阳老城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从地下至地上展现出连续性的城市历史变迁过程。
城市格局整体性:尽管老城经历多次战火摧残,真正的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所乘无几,但其城市空间格局基本完好:传统街巷系统仍然存在,地标性古迹部分留存,城墙遗迹仍可追寻,城河水系尚存大部。因此,在城市层面上宋金至明清时期的洛阳老城格局仍较为清晰完整地保留下来。 城市空间多样性:洛阳老城现存文化遗产多集中在东、西南隅及其周边地区。 地形地貌:老城地形地貌大体平整,稍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趋势,符合古代城市规划选址要求,自然形成背山面水、格局方正的平面形式。瀍、涧、洛水围绕老城东、西、南三面,以瀍河和中州渠为城河水源,古时城内并有多条水渠穿过。
总体布局:城内布局规整,充分利用地形建造重要公共设施,如城隍庙、府文庙、县衙、察院、鼓楼等均设置在地形较高处。这种严整规范的格局似如隋唐洛阳城的缩小版,是北方府、县城市的典型案例。
传统街巷:老城街巷宽度多在2-6m之间,与沿街建筑檐口高度之比为1:1-1:2左右。街巷走向显然受到地形影响,西南隅地势较为高敞平坦,街巷呈横平竖直布局,东南隅向东南倾斜明显,街巷走向顺应地形多呈斜角转折状,其中一些应为原有水道改造而成。不少街巷内保留有高大乔木,更增加了老城古朴沧桑之感。
民居形态:老城现存民居类型多样,从常见的三间三进模式到罕见的双五进套院住宅组团,以及二路或三路三进模式等(详见民居类型分析表)应有尽有。说明老城作为明清洛阳中心生活区,居住着各类不同的居民。 公共空间多元化:洛阳老城是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生活性场所。城内存在多种祠寺庙观及许多店铺市场,同时还有书院、会馆等文化设施以及王府、县衙、察院等官府机构,形成了以十字街为中心、以东西南北四条商业大街为主轴、以城门及王府、县衙、城隍庙、府文庙、文峰塔为制高点的空间格局,在这种秩序井然的环境中形成了多元丰富的城市生活。
现状资源优势
历史悠久、地位显赫:洛阳老城原有十分宝贵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洛阳数千年城市文明的空
间载体和历史见证。洛阳老城位于夏、商、周、汉魏、隋唐故城遗址带的中心,其选址、建设与发展直接受惠于隋唐洛阳城的空间格局,继承和延续了古代都城的规划思想,在中国城市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遗产丰富、内容多样:老城的传统空间格局、街巷系统、民居群落、戏曲艺术、民风民俗等文化遗产种类齐全,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
城市活力突出、发展形势良好: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价值的重要性已经获得战略性提升,它们正在成为未来城市竞争和成长的核心动力。老城在这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机遇。
现状资源劣势
缺少有效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 历史文化资源呈零散分布状态,难以形成合力。
一些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与可展示度之间的关系不相匹配,影响了资源效益的发挥。
现资源综合评估
2.4.1 洛阳老城整体价值评估
洛阳在中国古代都城历史上地位显赫。洛阳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河洛地区不但最早进入文明时代,而且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从夏代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建都史长达1500年,建城史长达4000年,洛阳以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而在中国历史发展和城市建设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明清洛阳老城是典型的北方古代府城之一。洛阳老城始于宋金时期,坐落于隋唐洛阳城遗址北部,规划延续隋唐城的方形型制,形成依山环水的格局,以及依赖洛河、瀍河等水系的社会经济-空间结构,是体现古代城市规划建设思想的典型范例,具有突出的普遍性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直接相关的空间形态。
文物众多、分布面广。目前,在城市建成区内现有世界文化遗产 1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其他不可移动文物7百余处,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初步普查数据,目前建成区历史建筑约有200处。已经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已经初步设立了保护标志,建档工作基本完成;现有历史文化街区2处,其中老城区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公顷。
洛阳唯一留存古城,格局基本完整。据《老城区志》记载,洛阳老城是金兴定元年(公元1217年)在宋河南府的基础上兴建的,至解放前城市基本格局完整如初。老城内街道以东西、南北大街为主干道,素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
洛阳历史发展的社会影响至为深远。隋初开凿的大运河将中原与江南紧密联系在一起,开创了北方都城与江南经济发达地区之间南北联动的格局,为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证,也是古代世界区域及城市带规划与建设模式的一大创举。明清洛阳城延续隋唐洛阳城依山面水、方正格局的规划理念,仍然作为地方社会经济和政治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2.4.2 洛阳老城相关文化遗产价值评估
洛阳老城是明清时期地方水陆交汇枢纽,在洛阳古代城市体系中位置重要,价值突出。洛河是洛阳成为城市的摇篮,明清洛阳老城延续了历史上不同时期城市与邙山及洛河关系密切、形成山-城-河一体的南北空间格局及沿洛河东西扩展的社会经济格局。目前还存在许多反映这一城市历史的历史遗存。
明清洛阳城作为府治或县治所在地,一直是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保留了许多明清时期的文化遗产。
近代洛阳在文化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特别在抗战期间为守卫华北、抵御日寇西进谱写了可歌可泣
的一页。
始建于宋金时期的城墙城河体系是洛阳城的重要防御措施和地标,自其建成后的800多年间,历代政府一直对其不断重修加固。
重要文化资产
根据《洛阳老城东、西南隅保护规划》,规划用地包括遗产总数16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项,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
府文庙:河南府文庙始建于金元时期,重修于明嘉靖六年(1527)。文庙依东南隅中部台地而建,坐北朝南,布局严谨,层次分明。其明清格局自南向北依次为琉璃陶朔彩龙壁、棂星门、辟雍、泮池、石桥、戟门、大成殿、后殿,共六进院落。是国内较少见的元代建筑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长期以来文庙破损严重,现有关部门正予以重修。
安国寺:寺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3),位于立德坊东南,北坐高台南面新潭,东望码头,西视津桥。该寺与当时的白马寺、大福先寺、香山寺、奉先寺等都是洛阳著名大寺,至明清时寺院规模仍很庞大,其中路建筑自南向北分别为山门、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其中藏经楼藏书之多为全省各寺院之冠。藏经楼东为河南府僧纲司驻地,是管理河南府一洲十二县寺院的官署。楼西为方丈及僧人生活用房。 安国寺在五代、金、元、明、清历代都进行过大修。清嘉庆十八年(1813)大修时拆除了原钟、鼓楼和大门,在大门原址上重修二层楼阁,上悬大钟,改安国寺为钟楼寺。嘉庆末年又恢复安国寺名号。民国时,冯玉祥改寺院为学校,文革中又改为校办工厂,2011年2月起开始大修。该寺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文峰塔:塔位于东南隅东南角,始建于宋,毁于明末,清初重建。明清时塔下还有湖泊和庙宇,塔、湖、庙交相辉映,形成当时河南府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文峰塔为密檐砖石塔,四方形,高约30m,由塔基、塔身、塔刹(已毁)三部分组成。基座以青石砌筑,边长,高,塔基和塔身之间嵌有铸铁,以保持整座塔的牢固性。塔身九层,通体用青砖砌成,从第一层至第九层逐层递缩,最高层每边长3m。一至八层向北各开一弧形拱门,门上皆有题额;第九层则四面各开一门。文峰塔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河南府城隍庙建于明初,占地120亩,中轴线上的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辕门三间、山门三间、南戏楼三间、六角石柱亭一座、北戏楼三间、卷棚三间、威灵殿五间、殿前两庑配殿各六间、后殿(寝宫)七间上下两层。1927年冯玉祥将城隍庙改为中山公园,1930年又改为河洛中学,1950年代末新建的中州路从城隍庙后半部穿过,拆除了北戏楼及东西12间配殿,1992年中州东路拓宽时将三间卷棚拆除。南部为洛阳市第三十中学的一部分,北部归洛阳市第六中学使用。洛阳有城隍出巡之俗,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人们抬举城隍像出巡老城四关四隅,然后再将塑像送入庙内。城隍庙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鼓 楼:据《洛阳县志》载,鼓楼原建于府前街福王府,亦称谯楼。明万历四十二年(1615)建福王府时移建于现址。清顺治十三年(1656)及乾隆十年(1745)曾两次大修鼓楼,乾隆年间东门内大街改为古楼街。鼓楼券台上原为两层木构建筑,后因长久失修,于1972年拆除。2002年,洛阳市政府为保护老城明清风貌,重新修复了古楼。鼓楼券台为大青砖砌成,高三丈余,台南北两侧有三尺登楼台阶。鼓楼拱券门宽一丈五,高二丈,东面门上镶一石匾“就日”,西面为“瞻云”,均为金代中京留守亲书。鼓楼现为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妥灵宫:位于文明街与四眼井街交叉口处,毗邻府文庙。传妥灵宫始于汉代,系曹操为寄放关羽首级而建,后来成为寄放灵柩之处。历史上妥灵宫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其平面曾由山门、义勇殿、拜殿、武安殿、配殿、廊房等组成。清顺治、乾隆时均予重修。其中乾隆时期的平面格局包括伽蓝殿、拜殿、大殿、配殿及廊坊等建筑,并有驻宫道士主持日常事务。民国时这里曾为“河洛日报”社所在地,解放后长期作为文庙街小学东院使用。现为一组坐东朝西、包括山门、鼓楼、廊坊及三间殿宇的院落,为2006
年重修而成,院内留有一块“妥灵宫殿”字样的清代石刻。妥灵宫现为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董公祠:位于东大街132号。是为纪念东汉“强项侯”京兆洛阳令董宣而建。始建于明代,建筑座北向南,祠内正殿一间,卷棚一间。现院内存有民国期间的洛阳县同善局产业碑一块和乾隆四十一年(1776)“岁次丙申”石碑一方。董公祠现为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城墙遗址与城河:老城城墙城门拆除于1939年抗战时期,1946年部分修复,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又逐渐消失。目前在东门遗址内尚存早期城墙遗址一部。目前老城南、北、西侧城河仍然存在,唯东侧城河遗址已被新建居住小区所覆盖。
北宋衙署庭园遗址:衙署庭园遗址位于集市街西侧,北临中州东路。遗址东西两侧是2条长廊,宽米,长达50余米。衙署门址位于庭园以南40米处,由地袱石、门扉结构、车道和踏道组成。车道由两排平行的石条组成,石条的中线间距米,即为当时车轨的宽度。该门址建于夯土之上,两侧设地袱石、门扉结构、车道和踏道组成。车道由两排平行的石条组成,石条的中线距离米,即为当时车轴的宽度。该门址建于夯土之上,两侧设地袱石以立排柱,中有车道和踏道,横中部有严谨的门扉结构,应属于宋《营造法式》中所述的在地袱石之上立有排叉柱的“过梁式”木构门洞。北宋衙署庭园遗址,是目前我国古城中首次发现宋代园林,其保存情况之好、保存面积之大,前所未见,为研究宋代大型官府衙署的园林建筑布局的整体风貌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北宋衙署庭园遗址发掘被列入国家文物局199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成果之一。
唐代宣仁门遗址:洛阳隋唐城东城宣仁门遗址考古发掘始于1996年10月,结束于1997年1月,发掘范围444平方米。遗址位于老城区西大街,东距十字街口40米左右。宣仁门坐西朝东,是隋唐洛阳城东城东垣上唯一一座城门。平面形式为一门三道,中门道大部分压在西大街下,北门道则压在街北5层住宅楼下未能全部发掘,故此次仅发掘了南门道和中门道的西南角。从考古报告看,唐宣仁门应当横跨现西大街而建,而现东、西大街也应是隋唐时期东出皇城的一条大道的一部分。当时这条道路应比现东、西大街宽阔的多。宣仁门南门道是唯一完整发掘出的门道,其宽,长,门道内有两条车道,间距,车道与两侧步道的铺地形式有所不同。另,南门道与中门道之间隔墙厚,据此可大致推测出宣仁门的平面形式。宣仁门既有唐代中期以前的风格,同时又具有许多宋代城门建筑的因素,是隋唐城门向宋元城门的过渡形式。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隋唐两京地区都城城门的形制及沿革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另外,宣仁门东通上东门,横穿洛北里坊区,西通东城里的十数个衙署。该遗址对理解洛阳郭城东北片之格局、解决洛北里坊的分布以及了解东城内的道路和衙署分布,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居遗产
老城中尚存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传统民居,大型院落共74项 。 体现老城历史变迁过程的新民居系列,典型院落共37项 。
传统街巷遗产 传统街巷56条。
如上所述,洛阳老城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种类齐全,而且文化内涵深厚,通过有效的保护、修复和整治,可获得较高的展示度和国际影响力,为提高洛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做出贡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
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 10项:象庄秦氏妇科,飞腾八法——针灸,杨氏沙园膏药,洛阳宫灯,殷天章专门喉科,赵氏中医正骨,纯德堂口疮散,福安堂傅氏膏药,毛家笙制作技艺,南无拳。
上位规划实施评估
2.7.1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评估
洛阳于1988年编制了第一部《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90年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实施。此次规划的指导思想是:高瞻远瞩,对历史负责,为后人着想,解决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战略性问题。该规划强调了洛阳在中国古代文明和都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提出重点保护:(1)三山(邙山、龙门山、周山);(2)五水(洛水、伊水、涧河、廛河、金水;夏都、商都西亳、周王城、汉魏城、隋唐城、金明老城);(4)三片(王湾、孙旗屯、矬李遗址);(5)五点(白马寺、关林、周公庙、潞泽会馆、山陕会馆)。其中“金明老城”是洛阳唯一留存的历史城区。该规划根据洛阳文化遗产特点,为着重揭示历史文化内涵,展示古都历史和名城特色,规划建设遗址显示体系、博物馆体系、诗廊文碑体系、雕塑小品体系、园林绿化体系、民俗文化体系、名土特产体系。强化三条轴线:夏城、商城、汉魏城、隋唐城、金明老城、王城东西25公里一字排列,为历史轴线;邙山上清宫至龙门为南北景观轴线;现洛阳城市轴线。形成三个风光带:邙山远眺风光带;洛河两岸洛浦秋风风光带;龙门山色风光带。 该规划为洛阳老城保存至今创造了重要条件,为老城文化遗产的保护奠定了思想基础和规划原则。
2007年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时编制了《洛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洛阳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对新的历史时期中洛阳老城的保护提出了重要的规划原则。《洛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正确处理了保护和利用、繁荣和宜居、引导与控制等关系,使城市现代化与尊重传统文化和谐共存、各得其所。
2.7.2对《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评估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完成于2011年。该规划根据街区历史遗产的特点和分布状况提出老城“一环、两轴、两片、六节点”的总体结构,要求在街区保护和整治时要严格遵循历史原真性原则,尽量多地保存真正的历史建筑,坚持街区风貌完整性原则 在对历史建筑进行抢救、维护、修整避免仿古造假,将洛阳古城打造成洛阳历史文化展示网络中的重要核心枢纽。
2.7.3对《洛阳市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评估
《洛阳市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于2011年。该规划在《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的基础上针对老城基础设施整治与更新问题,在道路交通、市政管线、服务设施布局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标要求,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开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三、规划总则
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
《河南省文物保护条例》2003
《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05 《河南省环境保护条例》2008
《河南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2002
《洛阳老城历史街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200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2003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200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2006 《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2000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3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2005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 《城市黄线管理办法》2005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2005
《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2008 《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8-2020》2008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老城片区)保护规划》2010 《洛阳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1
规划指导思想
遵循《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8-2020》和《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老城片区)保护规划2010-2020》所确立的保护原则;
贯彻有效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确定本历史文化街区相关保护整治工程的技术措施; 为可持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整治工作制定技术细则。
规划原则
1、强调全面保护,多方利益协调发展的原则。 2、强调重点保护,永续利用文化资源的原则。 3、强调文脉延续,合理梳理空间格局的原则。 4、强调科学规划,合理调整功能结构的原则。
规划在全面认知洛阳遗产构成的基础上,科学评估老城东、西南隅遗产的价值、特色和历史作用; 明确各类保护对象,在遵循既定保护区划的基础上落实保护技术措施,明确地块指标体系和工程实施要求;
合理调整用地功能,激发街区活力,提升空间与环境品质,使洛阳老城东、西南隅成为一个宜居、宜赏、宜游和怡乐、怡商的充满历史感与地方感的历史文化街区。
规划目标
为贯彻落实《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8-2020》和《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老城片区)保护规划2010-2020》所制定的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及保护整治措施,切实保护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老城片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指导各类传统民居维修、整治与改造,以及道路及市政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特编制本规划。
1、提升洛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国际影响力。 2、丰富洛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内涵。
3、树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整治的典范。 4、强化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经济活力。
规划范围
本规划用地范围:北起中州路,南至南城河,东依小区西界,西抵西城河,规划面积1 00hm2。本规划与上位规划《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老城片区)保护规划2010-2020》规划范围.)大体相当,但考虑到规划实施可行性,去除了用地周边现有多层小区等近期难以拆除地块,实际规划范围有所缩小。
规划性质
本规划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和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同时又是规划范围内建筑保护、修缮与整治设计,相关工程设计施工的技术依据;
本规划与上述相关规划相衔接并共同构成洛阳老城东、西南隅保护与整治实施工程的指导性文件。
为洛阳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片区-老城东、西南隅的保护与整治提供技术依据和操作规程; 调查、挖掘东、西南隅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在规划中进一步评估其价值,提升洛阳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实力和国际知名度; 协调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发挥老城东、西南隅集历史文化街区、传统生活区、传统商业区、度假休闲旅游区为一体的综合功能,促进老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立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资源基本信息库,确定优先保护行动计划,为建筑层面的保护、修缮与整治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规划分期
本规划实施时序原则上与《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8-2020》和《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老城片区)保护规划2010-2020》保持一致,分为近期、中期、远期。
近期实施期限为2012-2014年:主要完成街区保护的起步项目,对重点地块实施保护、修缮与整治。 中期实施期限为2015-2020年:全面完成街区基础设施的改造更新,全面整治街区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基本形成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功能齐全、格局完整的街区格局,。 远期实施期限为2021-2030年:完善街区保护整治工作,使本街区成为洛阳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节点之一。
规划成果构成
本规划的成果由三部分组成:规划说明书、规划图件、规划数据库和基础资料汇编;
规划说明书为法定规划条文,图件是文本文字的图形表述,与文本文字共同构成法定文件; 规划数据库是规划管理的基础和依据;基础资料汇编包括规划中引用或涉及的历史文献复印件、说明部分中未包括的历史地图、照片,规划专题研究报告。
四、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总体布局
总体布局结构为:一环、两轴、三片、八节点
“一环” :城墙遗址-城河文化公园。在清理整治城墙遗址、恢复东、南城门、梳理城河景观的基础上塑造环城文化公园,使其成为反映、展示宋金-明清洛阳老城历史文化的地标,为城市提供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意义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
“两轴” :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形成的传统文化与休闲商业文化轴,在强化传统商业文化功能的同时突出老城自隋唐以来的历史文脉,形成开放性的带状博物馆群系列; “三片” :1,以府文庙-鼓楼-妥灵宫-玉虚观,建筑群及遗址公园为中心,形成以儒学思想、祭祀文化、地方文艺为核心内容的传统文化片区;
2,以府城隍庙-西大街传统商业群落-公园巷民国建筑群为中心,形成民俗展示、商业文化和娱乐休闲为主要功能的传统商业片区;
3,以安国寺-察院建筑群为中心,形成反映佛教及官学传统的文化片区。
八节点 :丽京门民俗文化节点;西南角楼-工业遗产节点;安国寺-南门公园节点;文峰塔文化景观公园节点;柳林街民俗博物馆群节点;东门历史公园节点;唐宣仁门遗址公园-十字街广场节点;北宋衙署花园遗址公园节点。
功能分区
在总体布局结构基础上形成十字街商业文化带、东南隅传统居住片区、西南隅传统居住片区、环城景观带、中州东路都市商业带五大功能片区。
十字街商业文化带:以建设传统十字街为主,重点建设城隍庙、宋代衙署、宣仁门、鼓楼、东门、南门节点以及多个历史院落,将文化融入传统商业街,形成能够展示洛阳地域特色的商业文化带。 东南隅传统居住片区:根据历史记载和现行地形地貌,恢复水系,以产权地基院落为单位,对民居采取整治、修缮或改造的规划策略,建设洛阳传统居住片区,体现当地居民生活风俗。
西南隅传统居住片区:根据历史记载和现行地形地貌,恢复水系,以产权地基院落为单位,对民居采取整治、修缮或改造的规划策略,建设洛阳传统居住片区,体现当地居民生活风俗。
环城景观带:以建设洛阳老城城墙遗址公园为主,恢复建设南门、东门和角楼节点及部分城墙,结合护城河及文峰塔节点,形成环城景观带。
中州东路都市商业带:保留中州东路的商业气氛,重点打造历史文化街区东、西路口,察院景观和兴华街中州路交叉口节点,做好都市商业与传统商业过渡衔接。
五、用地规划
东、西南隅保护与整治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建筑形态发生很大变化:
1,传统民居建筑形态改变。过去数十年来,由于战乱和疏于维护,大部分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已基本改变,在原有宅基的基础上发展起了新的民居式样。其基本特征是:砖混结构、红砖立面、平屋顶、二层为主;
2,宅基形式发生变化。产权分割是传统民居发生改变的重要驱动力,促使传统院落进一步分化,形成
“院落中的院落”的现有格局;
3,主要街巷沿街立面发生变化。现有街巷虽保持了原有尺度和走向,但立面形式大多发生了变化,致使整个街区呈现出以现代红砖为主的立面质感和色彩,与洛阳传统街巷形成较大差距。
空间格局发生很大变化:
解放后在街区内陆续新建、插件了一些单位大院、工厂、学校和住宅(表),这些建筑高度多在3-6层,明显突出于街区轮廓线,与作为街区空间基质的民居院落在体型体量上形成较大落差。
街区基础设施十分落后:
目前街区内主要下水管道建于1953-81年,少量建于1984-87年,给水管道建于1960年代至改革开放初期,近年来随着街区商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电力、能源的需求也快速增加,各种管道/管线容量均已无法满足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
居住建筑质量相当低下:
许多民居院落已年久失修,质量低下,形成危房。(数据表)
规划原则的确定
根据街区保护与整治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提出以下针对性的规划原则
1,确保历史文化街区历史真实性的传承和延续,强调街区空间格局的整体性保护; 2,确保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的完整性,强调街区传统景观的网络化保护; 3,确保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功能的连续性,强调街区历史文化氛围的营造;
4,确保历史文化街区生活环境的改善与提升,强调基础设施的有效及合理更新。
总体思路
1,理解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演化规律,以传统院落为基本空间单元控制和引导街区保护与整治工程的发展。
本规划以现有宅基权属为依据、以房地产管理模式为基础划分地块单元,在现有宅基的基础上确定建筑保护、修复与整治方案。除非宅基过于狭小、难以满足合理生活空间的布局,一般不对现有宅基范围做调整,这样可以保证对建筑的维修、整治不会对街巷界面或街坊肌理产生影响,便于街区传统风貌的延续。
2,民居类型的传承与延续。保护、修复街区中现有的74个重点民居院落,并以这些传统院落为蓝本,作为其它需要整治的院落的类型参照。街区开辟的公共空间亦以院落单位为依据。
3,建立民居保护与修复施工工法。从重点民居的保护和修复中总结出具有针对性的施工工法,用以指导街区其它民居的改造和整治,在保持原有基本构造做法的前提下对传统工艺予以适当改进。(墙体砌法、屋面做法、梁架、门窗、外墙粉刷...)
4,基础设施更新。全面更新街区基础设施,增加必要的地下管线。
辖区居民住房情况
辖区居民住房总面积约万平方米,居民房屋多为平房为主,部分多层楼房为附。其中平房约占70%,五至七层楼房约占17%,10%为商业用户;另外辖区企业用房约占总住房的3%(多为二层以下平房)。人均居住面积约为平方米。
人口规划
截止2010年街区共有户籍人口7470户,21207人,户均人。实际居住人口约18100人。 现状容积率,规划容积率。
辖区总人口10607人(均为城镇户口实有数),其中有房屋的8923人,约3570户,户均人口人;居住外辖区本地户口有房屋的1684人,422户,户均人口4人。
用地性质规划
将周边护城河、绿化用地纳入到研究用地,东至新街路、南至吕氏街、北至中州路、西至金业路,形成一完整的地块,占地。
用地平衡表
用地性质 用地代码 面积(公顷) 百分比(%) 二类居住用地 R21 中小学用地 R22 商住混合用地 C21/R21 市属办公用地 C11 商业用地 C21 办公用地 C23 服务业用地 C24 旅馆用地 C25 图书展览用地 C34 文娱用地 C36 医疗卫生用地 C51 文物古迹用地 C7 道路用地 S1 游憩集会广场用地 S22 社会停车场库用地 S3 邮电设施用地 U3
公园 G11 街头绿地 G12
建设用地
水域 E1
合计
备注:察院、宋代衙署、宣仁门遗址地块为文娱用地,在建设时需征求文物局,共同建设地块,保证地下遗址遗存,设置地下博物馆。
核心保护范围的保护与整治措施
核心保护范围的划定:
根据宅基图则对保护规划所划定的核心保护范围的边界予以核准落实,对部分穿过院落宅基或与道路走向不相吻合的段落予以适当调整。调整后的保护范围为公顷。
整治措施:
根据用地现状及其建筑情况,把核心保护区内外用地性质分为5个层级: 1,保护性地块 -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等关键性地块; 2,维修整理地块 - 紫线范围内的其它地块; 3,保护性整治地块 - 原则上紧挨紫线的地块; 4,整治性改造地块 - 新建筑/红砖为主的地块; 5,水系与开放空间地块。
对待不同的用地采取不同的方式。
院落保护、修复与整治
经过本轮调研,根据产权等因素,我们共发现东、西南隅各类院落1824个,其中划定保护院落90个(含历史建筑42个),多集中在核心保护范围内。对这些院落的保护与整治根据历史原貌存在程度分为如下方式:
把重点保护范围内外院落性质分为5个层级(以院落为单位):
1,严格保护院落 -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建筑;包含国宝、省保、市保和本次增加保护院落 2,保护整治院落 - 仍然保持原有院落格局但部分建筑已被改造的院落,按照原有院落格局建设; 3,结构保护院落 - 保持原有院落格局,可能恢复为传统院落; 4,格局保护院落 - 按照原有院落格局新建建筑。 5,保留建筑/院落
街区格局保护与整治
基本原则
保护明清以来街区发展演化的历史脉络,保持街区空间形态所具有的多样性特征。
保护重点
地形地貌保护:本街区的地形地貌反映出宋金洛阳老城在其形成时期的择地观念与建设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隋唐洛阳城的形态特征,是古代城市规划理念、规划原则的重要物证,应予严格保护。在街区复兴、院落整治、基础设施更新的各种工程项目中应注意不得轻易改变地形地貌,尽量保持原有坡度和坡向,保持原有地面标高。
重要遗址保护:宋金洛阳老城是在隋唐洛阳东城位置上兴建的。本街区内已发掘出一些隋唐和北宋时期的城市遗址,唐宋地层厚度约为。故本街区全部范围均规划为地下文物埋藏区,予以严格保护。由于长期战乱,本街区民居建设中有开挖地下室的传统,1970年代建设的人防工程深达12m,覆盖了核心保护范围的大部分区域。对已有地下工程应逐项核查,确保没有文物信息的遗漏。今后在各类保护及基础设施工程、道路工程和水系恢复工程中应优先进行勘探,发现文物应尽量就地保护和展示。
唐宣仁门遗址保护:1997年考古工作结束后对遗址予以填埋,就地建设了中天集贸市场。该遗址唐代地层深度为左右,规划拆除现有市场,结合街区基础设施更新工程建设地下遗址博物馆,地上开辟为十字街历史公园,形成街区中的隋唐历史地标。
宋代衙署遗址保护:该遗址南北长约95m,东西宽约50m,考古发现了较为完整的衙署及后花园格局,道路铺地和建筑基址清晰可见。规划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遗址保护复建衙署建筑,恢复宋代花园,形成街区中的北宋历史地标。 城墙遗址保护: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对环城景观带及东门、南门复原的规划意图,规划在深入研究历史资料、开展详实考古发掘和方案论证的基础上恢复东门和南门及其两侧局部城墙,建设环城遗址公园。城门复原设计应以保持历史真实性为原则,不得采用现有西门和北门的建设模式及形式。东门与南门复原可形成街区外围的明清历史地标。 洛阳老城照片
玉虚观及四眼井遗址保护:玉虚观遗址位于府文庙东的台地上,始建于金大定十年(1170),乃“全真七子”之一刘处玄的道场。旧时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六月十五、九月十五为庙会,彼时商贩云集,十分热闹。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河南府学重修妥灵宫,将原妥灵宫遗址上清初建造的奎光阁搬至玉虚观玉皇殿遗址上,从此玉虚观改称玉皇阁。民国十六年(1927),为兴学建校,豫西行政公署下令拆除玉皇阁,与西侧的河南府学及府文庙连为一片开办洛阳师资训教班。1956年,上海内迁洛阳的三家企业联合成立“河南省外贸包装进出口公司洛阳联营制盒厂”,在此作业至今。民间传说此处为汉末“曹操点将台”故址,与其南侧的妥灵宫及四眼井遗址构成汉代风貌景观。规划搬迁现有工厂,露出原有高台地貌,勘探发掘地下遗迹,恢复四眼井旧貌,开辟遗址公园,形成东通操场街、南接妥灵宫及四眼井、北联鼓楼、西邻府文庙的老城传统文化中心,展示老城上至汉代,下至明清的久远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存。
文物节点设计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内现有文物保护单位1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除大院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鼓楼、妥灵宫和董公祠)。隋唐洛阳城已毁于战火,绝大多数遗存为地下埋藏,目前地上古迹遗存多为明清时期留下的,但是保存现状不容乐观,大多数都是年久失修,且周边历史环境也发生了一定变化。
表:洛阳历史文化街区文物 文物保护单位名称 级别 类型
年代 河南府文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古建筑 元代 位
河南府城隍庙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筑 明代 文峰塔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筑 清代 安国寺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筑 清代 鼓楼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筑 清代 妥灵宫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筑 清代 董公祠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筑
清代
表:洛阳历史文化街区大院
院落名称 类别 保护级别 格局 地理位置
李家大院 古建筑 市级保护单位 三间三进式四合院 西大街136号 于家大院 古建筑 市级保护单位 四进式四合院 义勇前街 马家大院 古建筑 市级保护单位 七间头四进式四合院 西大街91号 董家大院 古建筑 市级保护单位 面阔五间四进式大院 农校街32号 林家大院 古建筑 市级保护单位 面阔三间二进式小四合院 仙果市街36号 潘家四合院 古建筑 市级保护单位 三间头三进式明清式建筑 阜安街9号 史家大院 古建筑 市级保护单位 座两套、五间头四进式多连四合院落 营林街18号 庄家大院 古建筑 市级保护单位 五间头四进式四合多连大院 营林街27号 王家大院
古建筑
市级保护单位
三间头三进式大院 中和巷8号
1、 河南府文庙修缮
河南府文庙是国家级文保单位,必须要有符合法定文保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详细的勘测设计,现已经有
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设计研究中心对其进行勘测,并完成了《洛阳河南府文庙勘测报告暨维修保护设计》,对文庙的建造位置、价值评估、历史沿革、现状勘查、建筑形式和构造、维修施工图做了详细的研究和设计,本轮《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老城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修订重点在于街区的修建性规划设计,对于文庙部分,请参考《洛阳河南府文庙勘测报告暨维修保护设计》。
2、 河南府城隍庙和安国寺修缮
河南府城隍庙和安国寺是省级文保单位,必须要有符合法定文保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详细的勘测设计,并报文物局进行审批核实,本轮《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老城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修订重点在于街区的修建性规划设计,对城隍庙及安国寺只是提供意象参考。
另外, 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安国寺大雄宝殿进行了抢救性维修,内容包括对屋顶、墙体、地面、糟朽立柱以及月台等进行大规模的更换、加固等。经过近一年的维修保护,安国寺大雄宝殿的面貌焕然一新。 安国寺大雄宝殿的修缮工程完工后,洛阳市古建保护中心计划将对大雄宝殿南侧的天王殿进行现状勘察,制定详细的保护维修设计方案,呈报上级主管单位,申请资金对其修缮,安国寺古老恢弘的容貌和气势将逐步展现。安国寺的保护与修缮请严格参考洛阳市古建保护中心的安国寺修缮方案。
3、 文峰塔和鼓楼保护
文峰塔是省级文保单位,现建筑保护较好,主要是周边环境整治,其详细设计请参考图纸文峰塔节点。 鼓楼是市级文保单位,现建筑保护较好。
4、 妥灵宫和董公祠恢复设计
董公祠位于今老城东大街132号,即民主街南口与东大街交叉处西侧路北,始建于明代,原建筑座北向南。查阅历史资料,对董公祠进行恢复修缮。建筑采取五间五进式格局,面宽约25米,南北长80余米,内设置前殿、二殿、大殿三座,另设置厢房多间,东西跨院。大殿内设置董家灵牌,恢复宗祠祭主传统,每年定期举行。建筑利用当地材料及本土工艺,以增强传统风貌。大门采用板门,窗户采用打窗大花格装饰图案,屋顶以坡项瓦屋面为主,瓦顶为坡度较大的硬山式,前檐较后檐高、出挑大。建筑整体采用青砖,利用本地坚硬的青石和花岗岩,作为建筑地基、石阶、铺地。
妥灵宫位于今文明街东端。该宫坐东向西,有门楼三间,通道一间,卷棚三间,大殿三间,供关羽像。现原建筑几乎全毁,仅存石碑二通和门房通道三间,遗址为文明街小学家属院。本轮《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老城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根据历史资料对妥灵宫进行修缮恢复。
5、 大院修缮
大院修缮参考人居环境专题院落修缮图。
6、 察院和唐代城墙地下遗址设计 对察院小学进行搬离,按照历史资料对察院进行复建,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对古建复建的要求,本轮《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老城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只是对其进行范围划定及其示意建筑形式。 对于唐代城墙地下遗址,本轮《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老城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议采用地下展示的方式,对于深入设计,应该听取文物有关部门审核及专门的文物遗址设计认证,本轮提出一个参考意见。
六、交通、竖向及街巷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
1、规划原则
满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需要,保持原有街巷系统的基本格局。 步行优先,减少汽车通行量。
传统街巷是街区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份,路面铺装应与历史氛围相协调。
2、街巷系统
以现有道路为基础组成交通,原则上不在街区内开辟新的道路。 东、西、南、北大街以步行功能为主,原则上不予行车
主要路段达到6米以上、且不影响文化旅游和文化景观为前提开设车行系统。 主要路段为6米以下的街巷仍然保持以步行为主的交通方式。
上述不同尺度、规模的街巷承担起不同的交通功能。
3、传统街巷保护、改造与整治
街区内的传统街巷系统比现有民居群落反映出更为久远的历史,构成街区历史格局的主体框架应予认真保护、慎重修复。
洛阳老城素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的说法,喻街巷众多、文脉深厚。现仅东、西南隅街区内就有57条大小街巷,其中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为主要街巷,均为宽阔,其余均尺度较小。按街巷历史、宽度和功能将其分为三类:
类型一 - 主要大街 - 东、西、南、北大街,宽7-30m,条石铺砌
东、西、南、北大街构成洛阳老城的主轴。其中东、西大街应为在隋唐洛阳城东城外上东门大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大街向东横跨瀍河直通12km外的东汉白马寺,是洛阳城自隋唐起沿用至今的一条主要东西向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在十字街西侧发现的唐宣仁门遗址是这条千年大街的关键物证和历史地标。
南、北大街(北大街现名兴华街)分别位于隋唐东城外的立德、清化坊西侧,应由沿东城城墙外的徽安门大道演化而来,该大道北至外郭徽安门,南抵洛河,是隋唐东城外南北向第一大道。故南、北大街与东、西大街的历史一样久远,一同构成跨越一千五百年、奠定宋金-明清洛阳老城格局的历史十字轴线。保护与修缮:保护四条大街的地形地貌和走向,更换道路铺地,改柏油路面为条石路面,条石应保持粗糙表面,不得打磨平整,条石规格参照唐宣仁门遗址发掘出的唐代路面石材尺寸。北大街路面改造应跨越中州东路延伸至老城北门(安喜门)。道路两侧建筑仍以传统明清样式为主,对不影响整体风貌的新建民居予以保留、整治,并不应建造任何仿唐风格的建筑。在管线及道路工程施工前应对四条大街开展勘探,进一步查明与隋唐底层的关系。根据考古勘探结果在大街适当地方设置地下“历史橱窗”,展示大街历史以及宋金洛阳城与隋唐城之间的传承关系。
类型二 - 重要街巷,宽6-10米,块石铺地
现有主干路段为5-10m宽的街巷均可单向通车,构成街区内的主干路网,共计16条(表 )。 规划基于重要街巷形成街区车行交通系统(详交通专项规划说明),并在不拓宽道路的前提下更新地下管线系统,保持传统街巷界面不变,维修加固典型传统街巷立面。
类型三 - 次要街巷,宽2—5米,乱石铺砌
除去主要大街和重要街巷外,其余均为次级街巷,共 条。 次级街巷是历史文化街区的“毛细管”,主要承担步行交通功能。
东南隅街巷保护与整治规划一览表 序街巷名称 曾用名 起迄地点 长度(m) 街巷宽度现状路面 规划路面 号 (m) 1 兴华街 北大街(南中州东路-南大街 155 30 柏油路面 条石铺地 段部分) 2 南大街 中山南街 兴华街-南门口 417 混凝土路面 3 东大街 鼓楼街 十字街口-新街 784 碎石柏油路面 4 柳林街 二仙庙街 西接四眼井,东接成功街,南333 白灰碎石柏块石铺地 至东和巷 油路面 5 明新街 该街呈“U”形,南北向两条,275 水泥路面 口朝东大街。东西向一条,东起成功街,西至草场街。 6 文明街 府学门街 道尊街-三复街 211 柏油路面 7 民主街 县下坡、县民主西街-东大街 411 柏油路面 前街、专署前街 8 豫路街 御路街 东大街-三复街 180 柏油路面 9 三复街 三府街 南大街-文明街 280 柏油路面 10 操场街 草场街 道尊街-明新街 150 柏油路面 11 中和巷 文明街-东和巷 164 柏油路面 乱石铺地 12 鼎新街 解元街 南大街-豫路街 240 柏油路面 13 四眼井 文明街-柳林街 192 柏油路面 14 水道口街 南大街-西和巷 156 水泥路面 15 广平街 西接水道口,北通三复街,南163 柏油路面 至煤渣坑 16 西和巷 水道口-中和巷 190 柏油路面 17 东和巷 西和巷-文峰塔 351 柏油路面 18 百佳胡同 南起东大街,向北不通 85 水泥路面 19 连市胡同 鼎新街-三复街 115 柏油路面 20 道尊街 东大街-文明街 165 柏油路面 21 成功街 马蹄街 北接明新街,南至洛阳市二十279 路面结构 二中,中向西通柳林街 22 中兴街 西接中和巷,北连四眼井,东252 柏油路面 至二十二中
西南隅街巷保护与整治规划一览表 序号 街巷名称 曾用名 起迄地点 长度(m) 路幅宽度现状路面 规划路面 (m) 1 西大街 西门口街-兴华街 806 白灰碎石柏条石铺地 油路面 2 农校街 察院街 南大街-仙果市街 221 柏油路面 块石铺地 3 义勇前街 义勇北街-西大街 410(西南隅 柏油路面 177) 4 仙果市街 旧府下坡 西大街-敦志街 186 柏油路面 5 顺城西街 安乐南街-顺城东街 248 柏油路面 6 营林街 西接魏家街、东至敦志街、220 柏油路面 北通马胡同、南连阜安街 7 敦志街 墩子街 仙果市街-顺城东街 190 柏油路面 8 安乐南街 马王庙后 安乐北街、公园巷-马市街 461 柏油和水泥路面 9 安乐北街 安乐后安乐南街、公园巷-西大街 314 柏油路面 街、利费街 10 顺城东路 顺城西街-南大街 250 柏油路面 11 阜安街 炮坊街 西起志仁里,东至洛阳一236 柏油路面 乱石铺地 中,北拐营林街,南通顺城东街 12 井胡同 连生街-西大街 341 柏油路面 13 马胡同 里仁巷-营林街 149 柏油路面 14 亨通街 东连南大街,南接顺城东222 柏油路面 街,向北系死胡同 15 连生街 连升街 西与安乐南街相连,东接志225 柏油路面 仁里,南通顺城西街 16 里仁巷 魏家街-鲜果市街 221 柏油路面 17 安乐东街 魏家街-井胡同 95 柏油路面 18 魏家街 西大街-志仁里 210 柏油路面 19 志仁里 魏家街-顺城西街 200 柏油路面 20 东后道 西大街-中州东路 220 混凝路面 21 西门口街 西大街-西关桥 264 3 柏油路面 22 农校后街 仁义胡农校街-南大街 211 水泥路面 同、察院后街 23 公园巷 府城隍庙西大街-安乐北街 236 柏油路面 胡同 24 西后道 西大街-死胡同 50 柏油路面
传统街巷保护 序号 街巷名城 保护等级 长度(m) 宽度(m) 1 东大街 重点传统街巷 784 西大街 806 南北大街 417 仙果市街 186 农校街 221 三复街 280 营林街 220 豫路街 180 里仁巷 221 敦志街 190 连市胡同 115 阜安街 一般传统街巷 236 马胡同 149 公园巷 236 井胡同 341 连生街 225 公园巷 236 成功街 279 农校后街 211 鼎新街 240 街巷界面规划
1规划目的
必须严格控制和有效引导街巷界面,按照传统历史特点和功能布局、合理控制建设活动、使建筑外立面与传统街巷环境相契合。必须严格保护历史建筑、结合使用功能合理控制立面形式、材料和色彩等环境要素,保护提升历史环境氛围。 2规划原则:
提倡多层次历史文化的叠加展示,保护修缮各时期的优秀立面,严格按照现有宅基权属,以院落为单位对不良立面进行改善整修或拆除恢复,保证立面的多样性,并且体现洛阳城市发展的延续性。 3规划措施:
经过调研,将现存街巷的街巷风貌分为五类,既老建筑界面、风貌较好的街巷界面、风貌一般的街巷界面、影响风貌的街巷界面和红砖界面,采取保护修缮、改善整修与拆除恢复三种的规划策略。
a 对于老建筑的街巷界面,特别文保、历史建筑和重点建筑,保护建筑本体,对其门窗墙体进行妥善修复,清理改善沿街电表等影响街道传统风貌的设施。
b对于风貌较好的街巷界面,不改变建筑本体,统一规划管理店面广告、招牌,清理改善沿街电表、空调室外机等影响街道传统风貌的设施。
c对于风貌一般的街巷界面,原则上不改变建筑体量,利用传统建筑手法修缮破败的建筑。对于功能更新的建筑,适当增加门窗以适应商业经营,控制立面材质和色彩。
d 对于影响风貌的街巷界面,改造风貌差、质量差的建筑,控制建筑体量及风貌,控制窗墙比和门窗样式,使改造建筑与周边传统风貌相协调。
e对于红砖房的街巷界面,在近期及不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基础上予以保留,远期可参考整治立面自
停车场,主要广场规划
停车场
分别在东、西、南门入口广场处开辟地上和地下停车场,面积 40000㎡,停车位 1000 辆。
花园巷酒店停车场:开辟地下停车场 4000㎡,100个车位,入口处设小规模地面停车场,停车位12辆。
城隍庙停车场:城隍庙西侧规划宾馆地下。面积 6000㎡,停车位150 辆。地面铺砌条石。
东门广场停车场:规划开辟地下停车场,面积 3000㎡,停车位121辆。地面设大巴停车位,地面铺砌条石。
南门广场停车场:规划开辟地下停车场,面积14520㎡,停车位531辆。地面设大巴停车位,地面铺砌条石。
沿顺城东街与西街设置地面停车,可在路边停车,面积1300㎡,停车位50辆。
主要遗址公园与广场
十字街文化广场及宣仁门遗址公园:面积约450㎡,表面材料采用条石,规格与宣仁门遗址出土唐代道路石板一致。
南门广场: 面积约2050㎡,表面材料采用条石,规格与宣仁门遗址出土唐代道路石板一致。 东门广场:面积约2000㎡,表面材料采用条石,规格与宣仁门遗址出土唐代道路石板一致。
文峰塔景观公园:面积约10000㎡,除去水面外道路表面材料采用条石,规格与宣仁门遗址出土唐代道路石板一致。
城隍庙广场:面积约1000㎡,庙宇外道路表面材料采用条石,规格与宣仁门遗址出土唐代道路石板一致。
竖向规划
老城历代均靠城壕沟渠坑塘自然排水,规划保护这种自然坡向和坡度。
根据地形地貌,规划南大街自十字街向南,纵坡为2-3%,接入南门外城市管网; 北大街(兴华街)以十字街为分水岭,北向流入中州东路城市管网;
西大街以仙果市街为分水岭,西段向西排向西城门外城市管网,东段向东接入东大街干管。 街区西南隅地势总体平缓,自然排水坡度为2-3%。
东南隅南北高差较大,东大街以北为自然南坡,排水坡度为2-3%,以南仍为南坡排水坡度为2-3%。
七、综合管网规划
给排水规划
7.1.1 供水现状
规划区外围新街路、九州路、金业路、中州东路已敷设市政供水管道,为规划区提供生活等用水。 7.1.2 用水量预测
规划区用地主要为文物古迹用地、混合用地、商业用地及居住用地,主要为公建用水和生活用水,规划
区用水量采用分类加合法预测用水量。
根据规划地块用地类别和各类用地单位用地面积用水量指标预测规划区用水量,依据国家相关用水量标准并参考洛阳市现状单位用地用水量确定用水量指标,用水量预测如表所示。 用地类别 建筑面积(m2) 日用水量标准(m3/万m2) 最高日用水量(m3/d) 大型商业、酒店 114705 60 传统商业 171518 30 文化设施、医院 74116 80 学校、文教设施 16877 20 行政办公 31259 20 住宅 4206户 (m3/户) 道路、广场 196600 10 公共绿地 220900 10 未预见水量 10% 合计 经计算,规划区总用水量约为6600立方米/日,时变化系数取,则规划区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为 440 m3/h。 7.1.3 规划水源
根据《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以下简称总体规划),规划区用水由市政管网提供,水源来自九州路和中州东路现状市政供水管道。 7.1.4 管网布置
合理建设供水系统,在规划区内完善现有供水管网;对年久失修、渗漏严重的供水管道按规划进行整修改造,供水盲区补充建设供水管网。
结合用地规划及道路网设计布置给水管道。规划沿主要街道和较宽胡同布置给水管道,给水管网设计成环状,以保证供水的安全性。不满足环状管网布设要求的给水支管应满足室外消防给水要求。 给水管网末端水压,应按国家标准不低于设置。
规划区消防水系统采用生活给水与消防给水共用系统,规划给水干管管径均为DN200 。
给水管道、阀门井、室外消火栓等各类给水设施的布置应结合街道铺装及古城风貌进行建设。 给水管道布置及管径详见《给水工程规划图》。
污水工程规划
7.2.1 排水体制
规划区排水体制采取雨、污分流制。 7.2.2 污水量预测
规划区污水主要由居民生活污水和公建污水组成,生活污水和公建污水排放系数均取,污水收集率为100%,规划区最高日用水量为6600立方米,则预测日污水排放量为6000立方米。 7.2.3 污水系统规划
根据总体规划,规划区污水排入规划区东侧的现状瀍东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 规划区北侧的中州东路及中部的南大街已敷设污水干管,规划污水管均匀布置在规划区主要街道及较宽胡同内,收集管道两侧污水汇流至现状污水干管,向东排至九洲路污水主干管,污水经东郊污水泵站提升向东排入瀍东污水处理厂。
对于现状可利用的现状排水管道可改造为污水管道,结合污水管网规划进行合理保留。结合规划区地形及现状污水干管布置污水管网系统,污水管道采用重力流形式。规划污水管道埋深结合地块内排水的要求及街道下综合管线的布置,污水管径按污水量确定,最小管径为300mm。 污水检查井的设置应结合街道铺装及古城风貌进行建设。 污水管道布置及管径详见《污水工程规划图》。
雨水工程规划
7.3.1 排放条件
规划区雨水排放条件为规划区内的水系。 7.3.2 雨水量计算
雨水管渠流量计算采用以下公式:Q=F•q•ψ 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 ψ——径流系数;
F——汇水面积, (hm2); q——暴雨强度,(L/s•hm2)。
暴雨强度按洛阳市暴雨强度公式计算: q = 3336(1+)/(t+ 式中:q ——暴雨强度,(L/s•hm2); P ——重现期,(年); t ——降雨历时 (分钟),t=t1+mt2。 t1 ——地面集水时间 (分钟),采用10分钟; t2 ——管内径流时间 (分钟); m ——延续系数,圆管采用2。
7.3.3 雨水系统规划
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为1~3年,综合径流系数采用。雨水管出口内顶高程不低于排入水系1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
规划区内部南大街、北侧中州东路已敷设有雨水排水管线。规划区北部的雨水经雨水排水管收集向北排至北侧中州东路现有雨水排水管网,其他地区的雨水经雨水管收集后排入规划区内水体,经规划区周边水系排出本规划区。
规划区内雨水管道沿规划区内主要街道及较宽支路布置,雨水就近排入雨水管道或附近水体。规划雨水管道采用高强度的高分子聚合塑料管材,最小管径为300 mm。 路面宽度小于米的街道设置雨水边沟,雨水经雨水边沟收集后排至附近雨水排水管网。雨水边沟要进行防渗漏处理,以防止渗漏雨水对其它工程管线造成危害。
雨水口、检查井、雨水边沟等雨水设施的改造和设置应结合街道铺装及古城风貌进行建设。 雨水管道布置及管径详见《雨水工程规划图》。
电力工程规划
7.4.1 现状
规划区北部现有青年宫110KV变电站一座,为规划区供电,现状低压线路架空敷设影响古城景观视觉效果。
7.4.2 电力负荷预测
规划采用单位用地面积指标法进行负荷预测。按照《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的相关规划用电负荷指标,根据规划建设用地的类别、数量、负荷特性并结合规划区实际情况,选定单位建设用地用电负荷指标。 用地类别 建筑面积(m2) 负荷指标(kW/万m2) 用电负荷(kW) 大型商业、酒店 114705 1000 11470 传统商业 171518 600 18290 文化设施、医院 74116 800 5920 学校、文教设施 16877 500 845 行政办公 31259 600 1878 住宅 4206户 (KW /户) 33648 道路、广场 196600 20 393 公共绿地 220900 10 221 合计 72665 综合同时系数为,规划区用电负荷为,本规划区变电站装机总容量约为。 7.4.3 电源
根据总体规划,保留现状青年宫110kV变电站作为规划区电源。由110kV青年宫变电站引出多路10kV电力线路埋地敷设引至规划区内各10kV变电所。 7.4.4 变电设施规划
依据变电站供电范围,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分区配电网。中压配电网采取110kV变电站-10kV环网柜-10kV/变配电室配电方式。各分区配电网之间用联络母线连接形成多个环网,提高供电可靠性。 规划区内各用户按照建筑性质和使用要求设置10kV变配电站,各10kV变配电站应结合所在用地进行设置,大型商业建筑、医院、学校可建设室内变配电站,预留建筑面积约300-400平方米;中、小型传统商业点、文化设施、住宅小区配电可由设置路边或空地上的箱式变电站或利用地下车库配置的变配电站供电。进线回路按用电负荷的等级配置,尽可能配套配置环网柜。变配电站应靠近负荷中心,应结合古城保护与整治进行建设或设置电力设施。 7.4.5 线路敷设
废除现状的中低压架空线电力线路,本规划区内10kV中压配电线路及低压配电线路均采用电力电缆埋地敷设的方式。
电力管线回数同时考虑10kV变电所环网双回线、10kV出线、市政路灯线路、低压主干线路以及散热管孔,主要街道线路比较集中,采用12-24根玻璃钢排管;胡同线路数量较少,采用6-12根玻璃钢排管;所有交叉路口采用24根涂塑钢管。排管管径为150mm。 8.4.6 道路及景观照明 (1)原则
本着“美化古城、营造古城夜景”的思路,遵循“节约能源、绿色照明”的原则,结合绿化、古城街道景观进行道路及环境照明设置。 (2)供电电源
路灯电源引自规划设置的照明配电箱,路灯采用分区集中控制。宽度大于6米的主要街道可采用双侧错开等布置方式;宽度小于6米的胡同采用单柱灯、壁灯等方式单侧布置。 (3)路灯控制方式
道路照明采用光电与定时联合控制的方式,兼有半夜减灯装置,光电和定时联合控制可根据室外日光照度和时间是否满足要求,来开断照明回路。半夜减灯装置可根据设定时间在半夜零点以后切除部分照明回路,以节约能源,也可以采用计算机管理无线遥控方式。 (4)夜景照明
结合古城步行街道、广场、公共绿化带形成的古城良好的文化艺术休闲体系,该处的景观照明将构成古城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配合园林绿化规划,建议选取防水性能及绝缘性能良好的地灯、草坪灯和投光灯,并结合庭院灯进行布置,光源尽可能多选用LED光源。 电力管线布置详见《电力工程规划图》。
电信工程规划
7.5.1 电话用户预测
固定电话需求量按主线普及率法进行预测,根据总体规划,规划区主线普及率为70线/百人,预计本规划区电信线路为万线。按现有国家有关建筑规范及国家电信设施标准的规定每万平方米公共建筑100线、每户住宅2线、每万平方米室外设施10线进行预测,则预计本规划区电信线路为万线。二数据比较接近,取较大值,本规划区电信线路所需万线。放线比取,本规划区电信线路交换机需万门。 7.5.2 电信设施规划
交换局应按照大容量、少局所,对重要用户能够重叠覆盖的原则进行建设,同时应大量采用远端模块或新型用户接入方式使用光纤尽量靠近用户。
规划区北部现有电信支局为规划区提供电话、宽带等多种电信业务服务。 规划区南部现有一座移动交换支局,规划区内现有多个移动通信基站。
规划在区西侧设置一座电信业务营业厅,建筑面积150平米,可与商业用房合建。 7.5.3 邮政规划
规划区北侧现有一座邮政支局为规划区提供各项邮政服务。
规划靠近电信业务营业厅,设置一座邮政业务营业厅,建筑面积150平米,可不单独占地。 7.5.4 通信线路敷设
规划区电话干线段采用光缆,光缆连接到电信接线箱。电信管道管孔数须满足电话光缆、数据通信、其它通信、有线电视和备用线路的铺设需要,不同用途线路应分孔敷设。电信干线路由选用12孔通信管束,支线路由选用7孔通信管束,埋深为冻土层下。 电信管网布置详见《电信工程规划图》。
供热工程规划
7.6.1 热负荷预测
根据总体规划确定规划区内采暖指标:民用建筑取50W/m2,公共建筑取65 W/m2,进行负荷预测。经计算,规划区集中供热总负荷约为23MW。本规划区总用汽量约h。 7.6.2热源
热源为洛阳城市供热管网。本规划区供热进线为由北侧的中州东路和南侧的九都路上的DN300供热主管经南大街引入,本规划区供热主干管为DN200。 7.6.3供热管线敷设
供热管道近期按枝状布置,远期在供汽范围内布置复线主干管,增强供热能力,保证供热能力,保证供热稳定性。
供热管道沿道路于地下敷设,沿主要道路的热力管道采用在地沟内敷设,沿道路敷设的供热管地沟一般布置在慢车道靠人行道一侧。供热管道今后也可随供热技术进步直接埋地敷设,埋设深度一般在~。 热力管道在地面下敷设时,东西走向位于路北侧,南北走向位于路西侧,在主要排污管道异侧。 大型商业用户用汽直接由供热管网引入蒸汽,直接或降压使用。冬季采暖及生活热水用汽可通过换热站将蒸汽置换为95~70℃采暖热水和60℃生活热水,由二级管网送入各用户使用。换热站设置应根据应控制在单座容量负担5~20万m2建筑面积,每座换热站占地为200m2,地块中有地下车库或地下仓库的可设置在地下。
文物保护紫线范围内部分热力管难以敷设供热管道的地块的采暖能源用燃气或电力替代。
燃气工程规划
7.7.1 现状
规划区现状使用液化天然气,规划区中部的兴华路、南大街及周边市政道路已敷设中压煤气管道。 7.7.2 用气量预测
根据总体规划,居民用气指标取3140MJ/人•年(75千卡/人.年),规划区居民人口万人,燃气气化率取100%,公建用气量按居民用气量的100%计,未预见用气量按总用气量的5%计,供热工程规划区采暖用供热负荷为23MW,天然气热值按Nm3计,本规划区用气量计算结果详见下表。 项目 指标 人口数 用气量 (万人) (万Nm3/年) 居住用气 3140 MJ/人•年 公建用气 居住用气量的100% 采暖用气 其它 占非采暖用气量的5% 总计
根据天然气用量的预测,规划区的年用气量为1000万Nm3/年,日用气高峰系数取,日用气量约为万Nm3。 7.7.3 气源及供气方式
根据总体规划,远期规划区燃气采用天然气,气源来西气东输及其二线工程,燃气由中州东路和南大街现状燃气管道接入,液化天然气作为辅助气源。 7.7.4 燃气管道系统
规划区采用中低压两级供气管道系统,中压气经调压柜(箱)降压为低压气后接入用户。调压柜(箱)结合绿地设置或设置于地下,每座占地约6平方米,距一般建筑物外墙面不小于4米,距道路红线不小于1米,应尽量减少对景观环境的影响。
规划中、低压燃气管线采用埋地敷设方式,环状、枝状联合布置,燃气管道一般沿街道西、南侧敷设,埋深为冻土层下。
燃气管道布置见《燃气工程规划图》。
环卫工程
7.8.1 规划原则
(1)配合古城环境整治和旅游开发,为游客和居民提供清新整洁的古城环境。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规划区实行垃圾分类、密闭式收运、就近回收利用资源。环卫设施的设置应方便游客居民的使用,防止二次污染,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保持古城清洁容貌。 7.8.2 垃圾收集 生活垃圾:通过垃圾袋收集垃圾集中在住宅小区或街边垃圾站,由人工或小型机动垃圾车运至分区垃圾转运站,最终送至垃圾处理厂。
商业垃圾:现场进行分类处理,废料按生活垃圾一样收集处理; 建筑垃圾:由建设单位根据环卫部门和古城风貌保护的要求及自行收集和清运处理,或由环卫部门代运到指定的地点处置。 7.8.3 环卫设施规划 (1)垃圾箱
垃圾箱应美观、耐用、防雨、阻燃,设于街道两侧或游客停留观赏区、广场、停车场等的路口,主要旅游步行街按间隔20~50米设置,主要街道按50~100米设置,胡同内部按照100~200米或两端设置。垃圾箱应按可回收、不可回收和废物分三类空间设置,其分类色彩可按国际通用标准决定也可按洛阳古城特色色彩设置。 (2)公共厕所
按照《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结合规划区实际情况,公共厕所以二类水冲式公共厕所为主。公厕设置指标按每座服务半径300~500m设置,规划沿主要步行街道及靠近游客停留观赏区设置,规划区内共设置公厕5座,每座占地60平米左右。规划区内公共建筑内部厕所应向公众游客开放。
(3)垃圾收集点
根据规划区不同功能区域布置垃圾收集点。名胜古迹区、商业区、居住区等在各自用地范围内选址建设垃圾收集点。开放公共空间及游客停留观赏区应结合景观风貌合理的选址建设垃圾收集点。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尽量不超过100米。 (4)垃圾处理 根据总体规划,规划区内生活垃圾全部收集送至规划区南侧的现状垃圾转运站,转运站的垃圾运送至垃圾处理厂统一处理。
规划区内设置的环卫 设施均应符合古城风貌,便于垃圾清运。
公共安全规划
7.9.1 防洪规划
(1)防洪标准
根据总体规划,确定规划区的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排涝标准为三年一遇。 (2)防洪规划
根据总体规划,规划区水系防洪结合瀍河治理进行,同时对规划区西侧的铁路防洪渠进行综合治理,加强河道疏通和治理,建设完善河道贯通工程,提高规划区水系排洪能力和调度能力,提高规划区防洪标准,防洪堤建设与古城风貌保护相结合。 根据规划地形高程,规划区的排水出路为两个分区,一是规划区北部的雨水排放至中州东路下的城市雨水管网,二是规划区其他部分地区的雨水排放至规划区内的水体,再经规划区周边水系排出规划区,规划水系两侧绿化保护带宽度结合规划区景观风貌进行控制,应不小于3米。 7.9.2 消防规划 (1)消防工程规划
根据总体规划,规划区北侧有一座现状二级消防站,规划区属于其保护范围,距离符合接到报警后5分钟内消防队可以到达本规划区任何一处的要求。结合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修缮和改造,逐步提高各类建筑的耐火等级,对用火、用电设施进行全面改造,控制建筑密度,考虑防火间距。各项建设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消防规范,健全消防设施,新建工程规划建设时保留消防通道和建筑物的防火间距,做好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的消防工作。 (2)消防给水
城市消防用水量按同一时间内2次火灾和一次灭火用水量为25升/秒确定。城市消防给水管道与生活、生产给水管道共用,采用低压给水系统。消防给水管道应保证生产、生活用水量达最大时仍然满足消防用水量。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八章有关规定布置规划区消防给水系统,给水管网应连成环状。 结合市政给水工程设置室外消火栓。室外消火栓间距应满足相邻两个消火栓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达到保护区的任何部位,消火栓设置间距不超过120米。 (3)消防车通道
以规划区主要街道作为主要消防通道,东西大街作为主要旅游步行街考虑消防事故时消防车的通行。作为消防通道的街道,要求保证消防事故时车辆通行宽度不小于4米,净空不小于4米。 (4)重要名胜古迹单位保护
名胜古迹、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必须根据防火等级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监测通讯设施、建立相应的消防队伍、落实消防工作责任人,并有规律的组织开展日常消防巡逻演练工作。
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建筑应按《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中有关规定对建筑内电气线路进线安全改造,增设各类相应的消防器材。展示游览性质的建筑应设应急照明与安全诱导指示照明设备。木构建筑和重要文物建筑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并与城市消防系统联网。 ( 5 ) 规划区内其他各类建筑耐火等级以一、二级为主,控制三级,严格限制四级耐火等级建筑。各类建筑物均应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进行消防检查、改造。地下车库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淋装置。 7.9.3 人防规划 (1)规划原则
规划区人防以人员疏散、防空救灾及文物保护单位的防护为主,合理布置人防工程。 (2)文物保护单位防护
以加强保护为前提,合理确定人防工程布局,文物保护单位应注重平时保护与战时抢救相结合。 (3)人防工程建设
规划区新建工程基础开挖深度3米(含3米)以上民用建筑,必须利用地下空间依法修建防空地下室等人员掩蔽工程。
电信、消防、公安、交通、医院等单位新建或翻建时必须按规划建造专业掩蔽所或物资储备仓库。 7.9.4 抗震防灾 (1)设防标准 根据总体规划,规划区建设工程应按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进行抗震设防,重要的生命线工程、重要设施、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古迹地点及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应适当提高设防标准,均按照八度进行设防。 (2)避震疏散场所
规划区内房屋密集,开阔场地较少,规划避震疏散场所结合规划区周边东、南、西三面水系的绿化带、休闲广场和单位操场布置。其布局符合以下要求:
就近疏散,方便居民及游客就近疏散,疏散距离控制在在500米以内。 疏散场地周围无次生灾害源,有防止疏散人员注意水域安全的标识。
道路通畅,能就近疏散至城市主要道路的通道。 地势较高,场地较好不致积水或有相应的排水措施。
尽可能利用规划区内运动场、停车场、单位院落等空旷场地作为紧急避难疏散场地。 (3)震时疏散通道
规划主要疏散通道有中洲东路、东西大街、南大街、新街路和金业路。避震疏散道路必须保证主、次干路畅通,平 时不允许搭建临时建筑阻碍交通畅行。
游客停留观赏区、胡同内均应设置安全疏散标识,引导疏散人员就近疏散至疏散通道和疏散场所。
管线综合规划
7.10.1 规划原则
(1)考虑各专业管线在施工时的可实施性和旅游区日常使用的特点,合理地安排各种管线的平面及竖向位置。
(2)结合街道铺装、景观效果及古城风貌合理安排管线的平面及竖向位置。
(3)道路红线宽度大于等于6米的道路布置雨污水管道,红线宽度小于5米的道路仅布置污水管道,雨水排除可采用带篦子板的明沟等方式。 7.10.2 管线组成
规划区设有给水管线、污水管线、雨水管(边沟)、燃气管线、电力电缆、电信电缆六种管线。 7.10.3 管线综合平面规划
规划区内街道、胡同的宽度多为米,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及非标准图设计的处理方法,在维持保护区内历史传统风貌和胡同格局,保持胡同规划宽度的条件下将各种市政管线引入胡同内部,同时尽量满足国家规范、行业管理及安全的要求。 根据相关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相关研究,按照居民生活最基本生活要求的顺序,按不同宽度胡同断面,确定不同宽度街道、胡同市政管线布置的横断面方案。规划胡同宽2米及2米以下的仅布置给水管线和雨水边沟;胡同宽3~4米的优先布置给水、污水管线、雨水边沟,其次布置电力、电信埋地管线;街道宽~6米的布置给水、污水、电力、电信、燃气管线、雨水边沟;街道宽6~7米的布置给水、污水、电力、电信、燃气、雨水管道。所有管线应结合现状改造和道路建设或改造一次埋设到位。
八、环境保护规划
环境保护规划
规划依据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3)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3,《城市区域噪声标准》(GB3096-93) 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05 5,《河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2006
规划原则
1,以国家环境保护法规为依据,结合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要求制定详细修复、整治方案。 2,以保护街区生态及环境为主体,保护重点是水体和空气环境质量。
3,环境保护的关键是结合街区实施项目,确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环保目标及方案,具有可操作性。
环境保护目标
1,环境空气控制目标:一类功能区
2,水环境质量控制目标:三类水体(依据总规要求确定)
3,噪声环境质量控制目标:一类标准适用区;昼间55kb,夜间45kb。
环境保护措施
1,制定环保实施计划,由政府部门监督执行。 2,定期对街区内空气、水质质量进行监测。
3,街区内一律不设置有污染源的建设及活动项目。 4,街区内所有工程管网一律采用地下敷设。
5,街区内一律不得采用煤燃料,一律实施液化燃料,减少大气排放污染。
7,街区属生态敏感区,应严格保护、科学处理、合理利用地表水。所有服务性项目生活污水一律经污水处理达到国家标准后方可排放,设置无能耗污水处理池,该处理池必须满足国家实用技术要求标准。
噪声环境保护措施
1,重点为降低交通噪声,进入街区车辆一律禁止鸣笛。
2,街区内不设置高音喇叭,不设置室内娱乐及夜总会等高噪音设施。 ,3,文明施工,减少各种机械噪音,夜间停止施工。
环境卫生规划
1,垃圾的产生与处理
以平均每人每日产生1kg垃圾量计算,街区日产生垃圾为日,垃圾清运为100%,本街区可不设垃圾转运站。在主要游览线路上每隔50M设置垃圾箱一个。 2,地面清洁
街区内配置密封式垃圾专用运输车辆一个。成立专业清洁队伍,每日清扫地面2次,并实施每天定点定员保洁。 3、公厕
保留街区内现有11座公厕。生活粪便一律经化粪池进入污水处理系统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后,进入排水系统。要求每个公厕必须定员定时打扫公厕室内卫生,随时进行保洁,所有公厕均采用水冲式,并设置顾客清洁文明设施。 园林绿化
涉及环卫方面的园林绿化应做到:
1,对空地100%载种草皮和地被植物,避免尘土飞扬和水土流失。
2,定期对绿化用地进行清理,包括叶面洒水清洗,清理丛林内垃圾,修剪枯枝败叶等。 水体
涉及水体环卫方面有以下要求
1,水面垃圾、污水的定期清理,设定专员每日进行保洁。 2,雨后对垃圾及时进行清理。
3,对水面周边场地施工区建筑垃圾排放进行监理,并做到及时进行清理。
九、防灾及安全规划
指导思想
作好地质灾害评估,街区建设应加强防灾、防火能力,保障居民和游客生命安全,保证街区公共设施质量安全。
防洪规划
街区标高低于中州东路,且东、西、南三面临水,有遭受洪灾的可能性,在街区建设与经营中须作好防洪工作。
防地质灾害规划
街区地下12m处有建于1970年代的人防工程,覆盖面较广(详人防工程分布图),因年代已久,且当时施工质量一般,故如遇雨有发生地面塌陷的可能。应在人防工程沿线设置警示设施,对地下情况实施监控。
防火规划
街区可能发生的火灾主要为建筑火灾,为保证历史文化遗产的安全,提出下列措施: 1,制定防火规章,设置专业防火队伍和人员,定期进行员工培训,提高防火人员素质。
2,按照防火规范设置专门的防火栓、消防水池以及灭火器等,作到有备无患。沿街每80-100m设置一个消防栓,每个院落须另行设置消防栓,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重要历史建筑及传统民居须设置手推式干粉灭火器,由专人保管。
3,加强防火宣传,控制火源,重点地区设置防火宣传告示牌,制定奖惩条例。
4,街区内不得随处吸烟,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重要历史建筑及传统民居内外严禁吸烟。设置游客吸烟处,并设巡逻员,在开放期间,对游人实行防火监控。
5,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重要历史建筑及传统民居若高出周边建筑屋面则须设置避雷针。
其它灾害的防护规划
1、其它可能发生的灾害有:地震、风灾、冰雹等。
2、管理部门应提高防灾意识,平时应注意天气预报与可能发生各种自然灾害的信息,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应立即提出相应措施,将可能造成的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3、街区内每个街坊均开辟小型绿地或开放空间,若遇紧急情况可作避难之处。
十、绿化规划
规划原则
1,认真保护街区现有236棵大树。 2,选择本地树种加强绿化。
绿化分区与树种选择
根据功能分区结合街区肌理和地形特征,规划分为四个绿化片区:
1,环城绿化带
设计原则:基本格调为自然、舒适、生态,强调空间的历史意象。绿化种植设计以密林草地结合花灌木自然式配植为基调,以灌木、乔木相间树阵表达城墙走向。道路两侧不宜栽植整齐的行列树,而应以孤植和成组相间方式形成良好的生活氛围。 树种选择
树阵:香樟、银杏、三角枫、大叶女贞等。
生态停车场:雪松、香樟、苦竹、柳树、朴树等。 城河两侧:柳树、朴树、青杠、榆树、枫扬等。
道路两侧孤植树及组树:香樟、黄桷兰、雪松、桂花、榆树等。 2,府文庙-妥灵宫片区/城隍庙片区/安国寺片区 设计原则:强调具有纪念性的台地自然景观。要形成联系不同建筑群的绿色纽带并保留东、西、南、北重要的通视走廊,绿化格调追求高雅而幽静。 树种选择:
庭院绿化:不宜过多的种植景观树种,宜栽种侧柏、国槐等传统的适合寺庙环境的树木。 台地绿化:五针松、南竹、迎春、紫藤常春藤、茶花、杜鹃、海桐等。 3、街巷绿化、院落绿化
设计原则:自然野趣、生态舒适。
树种选择:本地树种,比如水杉、楸树、杜仲、喜树、枳椇、少脉椴、七叶树、黄连木、榉树、元宝枫等。
4、文峰塔景观公园片区
设计原则:强调自然山水园林景观和自然、幽静氛围。
树种选择:季相构图以突出春秋两季为主。包括雪松、柳树、白兰花、香樟、桂花、扑树、银杏、合欢、榆树、竹类、紫薇等。
滨水植物:柳树、水晶蒲桃、樱花、垂丝海棠、桃花、紫薇、紫荆、红枫、红叶李、乌柏、三角枫等。
十一、景观及文化设施规划
景观规划
1、引导景点
东、西、南三座城门外设置文化标志突出城关空间意象。
东关大街的铺地形式应与东、西大街基本一致,延伸至“孔子入周问礼碑”处; 南关外凤起路的铺地形式应与南、北大街基本一致,延伸至洛河。 2、街区标识系统
在街区各入口处、广场、停车场及街巷里都设置能够反映老城历史文化特点的标识系统。标识系统应导向明确、视觉效果突出。
对路牌、门牌、路灯、店招,及街道家具、历史遗迹标识都应专门设计制作。
文化设施规划
1、南门文化广场
广场以明清风格的旗杆为标志,以复原的南门建筑为中心,以木构吊桥为亮点,形成具有浓郁历史
感的公共空间。广场可开发地下空间,陈列隋唐以来以洛水与城市关系为主题的展览,举行演艺活动。强调始于隋朝、以洛阳为北端的大运河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东门文化广场
广场以明清风格的旗杆为标志,以复原的东门建筑为中心,以枯山水广场为亮点,形成具有浓郁历史感的公共空间。广场突出隋唐洛阳城与汉魏洛阳城之间的渊源关系,以直通白马寺的东关大道为纽带将这两座古都遗址联系起来,这可能是洛阳迄今能够找到的最早的古道。 3、府文庙-妥灵宫广场及高台遗址公园 广场周边建筑群仍以明清风格建筑为主,唯府文庙东侧高台上可以以适当尺度建造具有汉代风格的文化建筑。街区内文化街上有洛阳豫剧团缺乏表演场所,可以此处作为弘扬地方文艺的理想之处。 4、城隍庙文化公园
1927年冯玉祥执政洛阳时曾拆除城隍庙一部,驱逐信众,开放其为“中山公园”,并改西大街为中山西路。规划恢复城隍庙格局,以南部为开放绿地,修复第三进原有的南、北两座戏台,作为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并使城隍庙成为从中州东路进入西大街的便利孔道,修补西大街狭长空间所形成的不适感。
5、宋代衙署遗址公园
搬迁集市街集贸市场,根据完整的考古资料开辟遗址博物馆,展示北宋衙署及后花园遗址。 6、十字街及唐宣仁门遗址博物馆
以唐宣仁门遗址为宋金洛阳城的隋唐坐标,一下使今天洛阳老城的历史向前延长了500年,也使十字街这个原本充满民国商业建筑情调的路口获得了隋唐皇气的庇护。一个出现在闹市中心的唐代城门博物馆会形成一种引人入胜的文化气息,让城市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7、公园巷民国民居群落
该建筑群建于古代河南府治遗址之上,是一排九间二层青砖建筑,稍带有民国初年流行的西洋式样。原建筑为两组并列的多进院落,据老人回忆这里曾经是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第十五军军部,军长武庭麟在此指挥了21天的洛阳保卫战。该院落当时毁于战火,仅存一进使用至今。规划修复民国大院,开辟为洛阳抗战纪念馆和民国风味的文化酒店。 8、文峰塔景观公园及水系
文峰塔以东历史上是老城最低处,原是一片水塘,遇旱时吸纳、存储老城中的雨水,遇涝则将多余蓄水向东排入城河和瀍河中。塔西北方还曾有数条南北或东南-西北走向的水沟,原属城市排涝系统,后陆续填埋。规划依原有水沟走向沿等高线重新开凿,形成覆盖老城东南的水系,同时恢复文峰塔水塘,建设文峰塔景观公园。
9、柳林街民俗博物馆及新民居群落
利用现有三层红砖外墙的塑料厂厂房作为民间艺术家和收藏家的展示基地。该厂建于1970年代,红砖厂房简陋但颇有历史的沧桑感,掩映在一片建于同一时期的2-3层红砖平顶住宅建筑中,二者相得益彰,形成一个时代的缩影。规划对这些红砖建筑逐渐予以加固维修,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10、文革防空洞
老城于1970-79年代建设了覆盖东、西南隅大部分地区的防空洞系统,其规模之庞大、设计之巧妙、施工之艰辛,令人赞叹。当年的这个防空洞系统可以容纳近18000人,人口保护率达100%。防空洞以红砖砌筑,高,宽,覆土层厚8-10m,洞底距地面10-13m。规划提出两种利用防空洞的方案:
其一,将防空洞开辟为地下游览项目。经过加固整治后可以开展“红色旅游”; 其二,采用“地源热泵”技术,将防空洞恒温恒湿空间作为生态社区的能源介质。
水系规划
根据地形地貌以及历史水系的走向与痕迹,分别在东、西南隅适当开辟景观水系。水系的开辟不仅为
街区增加了新的景观要素,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街区历史意象,
东南隅历史上的低洼坑塘
序号 坑塘名称 位置 储水量(m³) 备注 1 无名坑 位于四眼井街东头 740 南北长米,东西宽16米,深米 2 水孟坑 位于柳林街 13600 3 煤渣坑 位于西和巷西端路北胡同内50米处 918 红砖浆砌,周长70米,深3米,为不规则长圆形储水池 4 莲花坑 位于柳林街 2200 5 孟坑 位于中兴街 1053 长26米,宽15米,深米呈长方形
十二、建筑风格、功能要求及体量控制
建筑风格控制
1、总体风格控制
保持街区自明清经民国至今所形成的多元化建筑风格,形成多重历史景观的叠加与并存。同时在建筑保护、维修、整治、更新工程中采取以传统材料、传统形式、传统工艺和传统格局为主的施工工法。 2、建筑布局
保持街区现有建筑布局。任何形式的保护、维修、整治与更新都应以既有宅基为基本单元,不得轻易调整。
3、层高控制
坡屋顶民居以檐口高度为控制点,平屋顶民居以屋顶最高体部的布告为控制点。规划控制民居建筑以二层为主,檐口高度不高于6m,并坡屋顶的坡高比不大于1:2。各个地块的建筑高度控制详见地块控制细则中的相关图则与指标。 4、建筑立面材质与色调
建筑保护、修复、改造与更新工程均以采用传统材料为优先考虑。建筑形成青灰或土灰色基调。 6、材料
以本地区生产的传统建材为主。
主要建筑风格、容量控制
详见 地块控制细则中的相关图则。
十三、分期实施规划
规划期限
1、规划期:2011—2012年,1年。 2、近 期:2013—2015年,3年。 3、远 期:2016—2020年,5年。
工期实施
整个工期可按八个板块、二个片区、二个工期实施。
第一期工程:
东、西、南、北大街基础设施更新:更换所有管线,局部地段新建小型管沟; 城隍庙地块整治与改造;
十字街地块保护、整治与改造。
第二期工程:
东、西、南大街全面整治; 府文庙-妥灵宫地块全面整治; 文峰塔地块全面整治; 南门与东门重建工程;
重要民居群落保护与整治; 街区景观整治。
第三期工程:
重要街巷基础设施更新与风貌整治; 其它重要民居群落保护与整治; 环城历史公园建设;
其它重要保护与景观整治项目。
根据企业投资、回报运营期策划,每一期工程可分为2-3个阶段。例如在第一期工程建设期间,可首先独立实施东、西、南大街全面整治、南门与东门重建工程,然后进入营运,第二阶段实施重要民居群落保护与整治。
在第二期工程建设期间,也可根据实际经济运行,将南门与东门重建工程、环城历史公园建设、重要街巷基础设施更新依序按三个阶段进行实施。
分期、分阶段实施有下列好处
1、一次性经济投资少、风险性投资小。
2、先期试运行经营,后期建设可吸取先期建设、经营管理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及时进行修正。 3、施工周期长、景观质量不因追赶工期而降低品质。
地块编号 004(001) 004(002) 004(003) 004(004) 004(005) 004(008) 004(009) 004(010) 004(011-1) 004(011-2) 004(012) 004(013) 004(018) 004(019) 004(021) 004(022) 004(023-1) 004(023-2) 004(024-1) 004(024-2) 004(025) 004(026) 005(002) 005(003) 005(004-1) 005(004-2) 005(007-1) 005(007-2) 005(007-3) 005(009-1) 005(009-2) 005(009-3) 005(010) 005(011-1) 005(011-2) 005(012) 005(013) 005(014) 005(015) 005(016) 005(017) 005(018) 005(019) 005(020-1) 005(020-2) 005(021-1) 005(021-2) 005(022) 005(024-1) 005(024-2) 总计 地块面积 地块建筑密度 0 47 地块容积率 2 1 0 1 1 1居住建筑面积 0 0 29164 0 0 0 0 0 0 0 0 0 0 2办公建筑面积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传统商业建筑面积 0 0 0 91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4大型商业建筑面积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5酒店建筑面积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6文化建筑面积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7学校建筑面积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8医院建筑面积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9公共建筑面积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宗教建筑面积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1市政建筑面积 0 0 0 0 0 0 0 0 0 40 0 0 96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96 0 总占地面积 0 5480 总建筑面积 25540 0 居住人口数 135 905 254 142 122 224 741 258 0 0 263 123 499 402 1388 972 0 0 244 0 372 0 107 321 424 1951 524 0 187 0 212 185 219 159 445 350 122 0 429 146 211 441 194 115 209 0 30 710 0 0 14733 技术经济指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