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意识视角诠释体育意识
来源:好兔宠物网
第4卷第4期 2012年4月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 Vo1.4 N0.4 Apr.2012 从哲学意识视角诠释体育意识 许泽程,尚成 (湖南警察学院警体部,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体育意识支配和指导人的体育行为,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是学校体育教育目标之一。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从哲学意识角度对体育意识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论述了体育意识的本质及功能,揭示了体育意识的内在结构及特性,阐 述了体育意识的判别标准,提出了体育意识的培养机制。旨在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正确把握体育意识的实质内涵提供帮助, 使得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关键词:哲学意识;体育意识;功能;结构;特性;判别;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B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2)04—0012—03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种生理存在,人类的自然属性 是其社会本质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身体状况构 成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基础。人作为自 然界极其重要的一员,在不断地适应并改造自然的过程 以及体育所包涵内容的全部精神现象的反映。体育意识 的培养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主观能动性,能 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适时地运用所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 和技能去参与各项体育实践,以达到增进健康、提高身体 机能和愉悦身心的目的。也就是说,体育意识是决定人们 中,也从未放弃努力改造自身。体育之本源正源自于人类 对自我的改造,这种改造是构筑在对自身和体育了解和认 识的基础上的,体育活动作为一项以人为主体的实践活 动,必须是在某些意识的支配和指导下进行的。在对体育 意识的探索和剖析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为了认识某些体育 现象来认识体育现象,而是旨在为了更好地指导体育实践 活动,促进体育实践发展。从而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才是建立体育意识的终极目的。 体育意识的水平层次与人们接受体育教育的层次有 直接的相关性。重要的是:教育者要知道学校体育教育是 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环境及从事终身体育的意识、习 惯、能力和技能的主要阶段,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体育意 识的主渠道。随着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体育教 育目标的逐步转变,提高和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成为体育教 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任务。研究和剖析体育意识 的内在本质和机制,有助于澄清体育教师在体育意识上的 一是否参与或以何种方式参与体育实践的主导因素。 人的体育活动过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一是体育认识, 一是体育实践。过去我们将认识的能动性等同于意识的能 动性,认为有了体育认识就有体育实践,这是一种片面的观 点。我们可以说体育实践来源于体育认识,但体育认识并不 能直接指导体育实践,这其中有一个中间环节,这个中间环 节就是意识的设计活动。也就是说,在体育认识结束后会发 生“能动的”飞跃的话,这飞跃首先是发生在体育认识过程 与体育意识的设计过程之间,然后是发生在体育意识的创造 过程与体育实际行动过程之间,从认识到实践不能直接飞 跃。所以,体育意识的活动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 段是认识体育;第二阶段是设计体育。或者说,体育意识有 两种功能:一是认识体育;二是设计体育。认识体育的目的 是接受、储存体育信息,设计体育的目的是加工、输出体育信 息。由此,我们可以将人的体育活动过程细分为三个阶段, 即认识体育、设计体育和实际体育行动。前二个阶段实际上 就是体育意识的活动过程,可见体育意识在指导人们体育实 些模糊认识,使得对学生体育意识培养能做到有的放 矢,同时对推动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全民健身计划 的落实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践活动中的重要性略见一斑。 体育意识的概念及功能 二体育意识的内在本质及结构 体育意识可以理解为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脑中 的反映,包括人们对于有关体育的态度、要素和观念形态, (一)人与体育的三个层次和三重关系 现代意识理论将人的主观世界分成三个层次,一是感 收稿日期:2012—02—27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课题(XJKO8TMC001) 作者简介:许泽程(1964一),男,湖南湘潭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研究。 l2 性的层次,二是理性的层次,最核心的层次是需要。人与 态是产生体育意识的根本和先决条件,没有认知状态就形 外部体育世界的接触不只是感觉,还包括意识活动和实践 成不了体育意识;而情感状态和意志状态在体育意识的发 活动,人与体育也可以看成是由需要、理性、行动三个层次 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调节和升华的作用。它们三种状态 构成的。综合来看,人与体育及其主客观世界的构成和活 之间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统一完整的态度状 动可以用图1来表示:这是一个由外向内,又由内向外运动 态。是在认知体育的基础上,产生体育需要和体育行为,形 的过程,是从客观到主观,又从主观到客观的过程。 成对体育的情感体验,培养体育精神与意志。体育素养的 构成,包括了对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认识水平和掌握,以 及对体育的接受和吸收能力。体育素养与人们反映体育 的深度和广度呈正比例关系。 三体育意识的基本特性 (一)内稳性 有了体育意识就能产生一定的体育行为,但体育意识 并不能直接与体育行为划等号,体育意识是一种内在结 构,表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具有内隐的特性。 (二)客观性 体育意识是客观体育现象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体育 现象是体育意识形成的源泉。没有体育现象的客观存在, 图1人与体育三个层次构成示意图 就没有对体育客观反映的体育意识。 (三)社会性 人与体育的关系,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也不能仅仅 人是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的统一体,也是社会发展 从认识与实践两方面去理解,还要加上需要的因素去理 需要的反映。人的体育意识就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不是 解。所以,这种关系变成了三重关系:当主体人反映客体 先天的,它是通过长期的社会生活,通过人与人的交往和 体育时,这种关系是认识关系;当主体人改造客体体育时, 相互作用,通过社会环境持续不断的影响,通过大量的体 这种关系是实践关系;当客体体育满足主体人时,这种关 育实践活动而逐步形成的。体育意识一经形成,就会作用 系是价值关系。如图2所示。人们的体育活动最终是为了 于人们的体育活动,并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增强。 满足其需要,所以,上述三种关系的顺序是:认识一改造一 (四)主客体对象性 满足。 体育意识是人们针对体育中的某一现象,它具有主体 人与客体体育的对应关系。主体是个人时,就形成个体体 育意识;主体是群体时,就形成群体体育意识。客体体育 处于不同方式时,反映出不同的体育意识,比如科技体育 意识、竞技体育意识、群众体育意识等。 (五)发展性 事物是发展的、进步的,体育意识亦是如此。尽管体 育意思形成以后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有的甚至融为人格 的一部分,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观念模式的改变,以及 社会环境氛围的影响,更有价值、更能满足人的需要、更合 人性的体育意思逐步发展进步。可以说,体育意思的发展 图2主体人与客体体育三重关系示意图 进步是社会与文明的发展进步。 (六)能动性 (二)体育意识的构成 体育意识的能动性的表现实际是一种体育心理过程。 体育意识的存在与三种东西相关,一方面,它与主体 它能够调节和升华人对体育的情感和意志品质;能够左右 内在的需要相关;另一方面,它与主体外部体育现象相关 人们的体育实践,或消约或增强;或限制或推动;并能够在 (通过感觉、行动),同时,它与主体自身体育素养相关。因 体育实践活动中对自己和活动提出要求。 此,体育意识的构成也应当从与它相关的三个方面去理 (七)系统性 解,而不能只从一个或两个方面去理解。体育意识的结构 从系统论角度看,体育意识就是一个态度控制系统, 是在这三方面因素“交合”作用下生成的。它主要由内在 对体育的各种态度状况形成有机联系,同时又与系统之间 体育需要、对体育态度状态和体育素养构成。内在需要使 紧密相连,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它们彼此联系、彼此 人们从内外两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不仅向外看到体育现 影响,从一种态度可以推知另一种态度。 象,更重要的是能看清自己与体育的关系。亦即认清体育 对我们自身的作用和意义,对我们生命、生存、发展的价 四体育意识的判断与鉴别 值,由此产生内在的体育需要。体育态度状况包含了人们 体育意识活动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它是 对体育的认知状态、情感状态和意志状态。其中,认知状 看不见,摸不着的。教师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过程中,如 13 何判别学生的体育意识呢?要想了解学生的体育意识,只 有通过学生的言语、表情和外显的体育行为来进行分析和 判断。具体说来,可以根据体育意识的构成,从以下几个 方面来加以判别。 (1)对体育知识、体育技术与技能、体育方法的掌握 程度。 (2)对体育功效和作用的认知程度,尤其看能否作出 评价性认识。 (3)对体育正向积极的情感体验程度,表现在依赖感、 认同感、必要感、赞同感和支持感等 (4)对体育的需要程度和体育行为意向程度。 在实际判别时,对体育的需要是前提,掌握体育基本 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基本评价是基础。同时,还应 具备对体育积极的正向体验意向,如果仅仅处在对体育一 定的认识水平,而没有思想情感上接应它、吸收它,在意向 上为之努力,那么,这仅仅是孤立的认识,无法形成体育意 识。因此,只有同时具有对体育需要、认识、情感体验和体 育行为,才能称得上有真正意义的体育意识。 五体育意识培养的机制 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过程中,尽管学生的个体境况 千差万别,每个人都有在不同发展层次上形成体育意识的 可能性。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是有条件的,其中既有个 人条件也有外部社会条件。培养体育意识的个体机制是: 提供不断产生体育需要的动力源;改变对体育的态度,使 之具有正向的体验和积极的态度;不断提高体育素养和文 化修养。 (一)提供不断产生体育需要的动力源 体育需要在体育意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体育需要由内、外两种因素组成。其中的内在因素中影响 最大的是身体健康意识,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是产生体育意 识的有效因素。在外在因素中,体育的环境氛围是形成体 育意识的普遍因素,这种体育环境氛围对人的发展产生诱 导作用,这就是环境致导力。同时,生活致导力(如追求生 活质量提高对体育行为的刺激力)、制度致导力(如全民健 身计划纲要、体育考核、体质合格标准等)、良好的人际交 往都能激励人的体育需要和体育行为。体育教师要充分 调动和挖掘人的体育需要的内、外在因素,并共同作用,促 成学生把体育与工作生活和学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真 正把体育和体育活动视为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共同 需要。 (二)具有对体育正向的体验和积极态度 具体来说,就是要求体育教师发挥学校体育教育资源 14 优势,运用宣传、教育、组织方法等手段,提高学生体育学 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对体育的认知水平,培养他们的体育 情感,有效激励和强化他们的体育行为意向,使其对体育 知之愈深,达到爱之愈切的目的。具体要求我们教师通过 体育课堂教学和体育正面宣传,营造积极的学习气氛和舆 论导向,使学生对体育的作用及其效能有良好的感性认 识,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体育带来的学习和生活的动力和活 力。同时,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唤醒 他们体育意识的被动接受状态,使他们的意识处于自觉活 跃状态,产生积极的体育情感。那些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体 育活动,就会引起学生各种正向的态度和体验,在多次感 受下,就会产生对体育活动赞同、喜爱、支持等情感;要避 免学生的负向态度和体验,以免对体育活动产生厌恶、反 对等情感。这就要求我们要研究不同境况、不同性格的学 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特点和心理感受,使组织开展的体育 活动与参与者的心理状态合拍。 (三)不断提高体育素养和文化修养 学校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重要场所。除 了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方法、技术和技能外,还应提高他 们的体育综合能力。也就是说,除了知道体育是什么,还 应知道怎样去从事体育。体育综合能力包括了锻炼能力、 竞技能力、评价能力、体育文化修养等诸方面能力。此外, 还应注重学生文化修养、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人的文 化素质、思想道德水平也是能否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的条 件。个人的体育行为与文化素养、道德品质是相互作用, 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周农建.摹本与蓝图——意识新论[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88. [2]王永昌.实践活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2. [3]戴三育.论体育观形成的规律[J].西安体育学院学 报,1998,15(2):9—12. [4]尚 成.对个体终身锻炼的微观审观[J].体育科研, 2001,22(4)l6—18. [5]程伟礼.灰箱,意识的结构与能[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87. [6]李建明.体育意识剖析[EB/OL].http://x ̄tw.baidu。 corn。2006—12—19访问. [7]枪 花.关于理解“意识”的几个误区[EB/OL].ht- tp://www.baidu.eom。2006—12一l9访问. (责任编校龙四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