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点一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极写山水之美,宴会之乐。 滕王阁上的聚会,既有长辈如阎公者,又有童子如“我”者,胜友如云,高朋满座。宴会之盛,好比当年睢园竹林之聚,文采风流,可比曹植谢灵运。良辰美景之中,有贤主,有嘉宾,有文人,有武士,难怪作者深深感叹:“四美具,二难并。”人生难逢的快慰之事都让作者享受到了。因此,他不断的感叹:“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幸承恩于伟饯”,“奏流水以何惭”。
兰亭集会,是在山水明丽的会稽山阴,作者用简约的笔墨描写出集会时的情景:远有崇山峻岭,近有茂林修竹,天高地远,清风习习。群贤毕至,又为这青山绿水平添了几分高雅。他们来这里不是狂饮大嚼,不是猜拳行令,而是在曲水中漂起酒杯,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简洁的笔触,写尽了兰亭集会的流风雅韵。 异:两种境界,各臻其善。
《滕王阁序》用墨如泼,写出人间万千气象。 王勃笔下,景物的境界是阔大的。登高望远,“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作者不但写眼前景,而且通
过想像,将整个洪都大地都收拢于自己的视野之内:襟三江,带五湖,控蛮荆,引瓯越。作者笔下的色彩是浓艳的,山是“层峦耸翠”,阁是“流丹溢彩”,抬望眼,落霞绚烂,碧水澄澈,铺锦列绣,文采斐然。 《兰亭集序》笔调清新,有世外桃源之风。 王羲之描写兰亭周围的山水,用的是近乎白描的手法。他写到山岭树木,写到流水天气。每种景物只用一字修饰,山是“崇”,岭是“峻”,林“茂”而竹“修”,流“清”而湍“激”,真是做到了“字不得减”。虽是简笔,却让我们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兰亭旁,该是群山环抱,曲水弯绕,楼台亭阁,错落有致,仿佛世外桃源。 比较视点二:悲时运,感人生 同:乐极而悲甚。
王勃由宇宙之大想到人生渺小,由毕至的群贤想到自己“三尺微命,一介书生”。虽“有怀投笔”,却“无路请缨”,于是,文章也由热情洋溢转为扼腕浩叹,“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并由“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自伤身世。
王羲之由“快然自足”的“曾不知老之将至”,想到人生短暂,“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旺盛的生命终
要走向死亡。正因为生活美好,才引起诗人对生命的留恋。
异:同途而殊归。
王勃在文中把悲势蓄得很足,但是,他毕竟从悲中走将出来了。他认为贾谊被贬,非无圣主;梁鸿被逐,非乏明时。那么可以推想,王勃对自己的不得重用,是有一种“端坐耻圣明”的感慨,是想奋发有为的。于是,又乐观旷达地唱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就让我们从原先的压抑当中感受到了振奋。
王羲之悲的是人生苦短,在文章中,他始终没有走出悲的境地。由“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引起“岂不痛哉”开始,到“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而发出的“悲夫”结束,自始至终处于一种难以抑制的悲哀之中。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知人论世,让我们从如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虽然对于《滕王阁序》的写作时间历来有多种说法,但不管怎样,都不能否认王勃写作此文时还是年轻气盛。因此,他在文中抒发的悲情,未必真的是他自己的悲愁,他真的到了“老当益壮”之年吗?非也。所以,在写过悲情以后很自然地转入写豪语。另外,王勃生活的年代正值唐朝初年,社会安定,国势昌盛,在那
个泱泱大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王勃还是很有信心有所作为的,这可能是王勃最终走出情感低谷的时代根源。
王羲之的序给我的感觉一如我印象中魏晋衣冠的那种灰色、玄青色,虽有其灰暗的一面,却也不失其清越、飘逸,观之疏朗清俊,那种灰暗可能来自于那个纷乱的年代很普遍的有些消极避世的心态,而那种清越飘逸源自于那种看破红尘式的超脱。而王勃的序虽是辞藻华美、秾丽之极,他所关注的事情却只是停留在追求宦达、立功扬名的层面上。或许是阅历尚浅,他没有王羲之的那份深沉,或许是生于太平盛世,他没有魏晋文人对生死、对兴亡的深切的体悟,他的这篇文章在思想深度上不及王羲之,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潇洒、旷达、那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却是《兰亭集序》所缺少的。前者体现了魏晋风骨,后者代表了唐人风范,可谓各有千秋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传统名篇,为读者所熟识。由于同属于“序体文”,
也引起不少学者的研究。同是属于“序”体文的《兰亭集序》(后简称《兰》)与《滕王阁序》(后简称《滕》),在阅读中,让读者总觉得有一些格格不人。其原因何在呢?本文从“序体”、风格、背景、结构、精神、艺术手法等逐一进行比较,以求得对二文本透彻的把握。 一、“序体文” 概说
关于“序体文”,一直是颇有争议的话题。几种比较成熟的观点认为,古汉语中关于“序”的解释大致归为四类:第一类是“书序”,即作者自己陈述作品的主旨、著作的经过的“自序”以及对他人所作的著作的介绍性评述。第二类是“赠序”,唐初出现的,即亲友别离时的赠言。第三类是明代时从“赠序”演化而来的用来祝寿的“寿序体”。据说清末京师大学堂曾经以慈禧寿序为考题选拔人才。第四类是唐宋乐曲的一种体裁,宋词调名有“莺啼序”等。那么由此观之,《兰》便属于第一类了,即书序。可以说《兰》是“兰亭诗集序”。写作者与朋友一起吟诗作赋而作,也可写为《兰亭诗集序》。
《滕》的归类各家不一,故历代有不少的学者为此深入探讨。笔者同意《滕王阁序》的“序”是“记序”的说法。因为当时阎公于宴会上指阁为题,虚邀众人即席赋文,以决品第。而王勃当时省亲,邂逅巧
遇,出于古代文人素有的雅趣,以诗文会友。他这个不速之客便在不知阎公设宴初衷的情况下,遣兴挥毫而为之,且激怒了阎公。这样的背景下哪里说得上“临别赠言”!况且王勃根本不认识这一帮洪州的官僚、达士,抑或只是闻其名却素无交游,完全出于“以诗文会友的习惯”来到阎公的“虚邀”的聚会。在此背景下而作的“序”又如何会是“赠序”呢!
《滕王阁序》实际上就是《滕王阁记》。“序”在古代经常与“叙”相通。《古代汉语词典》解释“序”的义项之一就是“记叙、叙述”。《汉语词典》解释:“序”文体之一种,与“叙”通,陈述作者之意趣也。“记序”作为一种文体“古已有之。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足以佐证:“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叙天伦之乐事。群芳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渐康乐。幽赏未己,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园酒数。”我们断然无法将其定为“序言”或者“赠序?,只能将其定为“记序”。 《滕》则是王勃参加盛宴“即席赋诗,并写下了这篇序”,原名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当时
的情景是,阎公大宴宾客,其目的在于扩大自己的女婿的知名度,具有明显的“人才炒作”色彩。希望通过“宇文新州”等人的雅集,让自己的女婿“作序”来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一登龙门”谋取前程。王勃闯宴滕王阁出于阎公的意外,王勃省亲路过南昌,临时参加宴会。对于这位“不速之客”,阎公席间“请众宾序,至勃不辞”。可见阎公对宴请的宾客心知肚明,只是临时闯入的王勃不知里就。由此可见此“序”应当与宴会密切相关,设宴的目的在于“请序”。另外,文章的原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可见其文本特色为“饯别序”,其实应该说是“记序”更为妥当。 冯家琦先生在他的《为“滕王阁序”的“序”正名》一文中也提出质疑: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二册:王勃南下省亲路过这里,参加了盛宴,即席赋诗并写下了这篇序。“即席赋诗并写下了这篇序”这似乎就是将《滕王阁序》看作《滕王阁诗》的“序言”了。另外,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古文鉴赏辞典》将其定位为“临别赠言”:“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蹊径。”与新教材配套的
教师教学用书在“课文说明”里,说两种意思兼而有之。在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干脆回避了这个问题。如此种种,说明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争议,只是没有定论罢了。 二、《兰》、《滕》写作背景之比较
兰亭诗会之时正是玄风极盛的时代,在玄言暗雾的弥漫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抛开干瘪的谈玄说理,序文借山水独抒性情,流溢全篇的是一种鲜活无比的人世挚情。序作者既然已经认识到“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而已,一种豁达阔大、顺其自然的胸怀也便油然而生:“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生命过程是如此匆忙,任情而为,因性而动又有何不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何不“快然自足”?只当“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那么就“感慨系之”以求解脱罢了。本文来自-我3爱4语5文-(我爱语文 http://www.52yuwen.com公益语文第一站),如果不是,请前往浏览
王羲之作《兰》时尚任会稽太守之职,已经5l岁了。从他59岁的一生来看,也是垂垂老矣的“晚年”了。“情之所钟”的王羲之在《兰》文中大肆张扬一己人生感受,把“不能已己”的人生体验,转化为艺术
审美的内容。文本低回慨叹,打动了世代读者的心。然而梁太子萧统的《昭明文选》却没有选这一篇,有人推测是由于它过于伤感,所以见摈。这虽然属于臆说,却不无一定道理。
《兰亭集序》是《兰亭集》的序言。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时尚任会稽太守之职召集谢安、谢万、孙绰等四十一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行了上巳节的修楔仪式,并借此写下了一系列的同题《兰亭诗》,会后这些《兰亭诗》被整理成《兰亭集》。书圣王羲之挥毫泼墨,为集子写下序言。传说这篇序文用鼠须笔写在蚕茧纸上,被认为是他平生最得意的一札,后人也以其“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艺术而评定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将其精湛的书法艺术和真挚的情感融人序文,为我们记录了一次恬然飘逸的上巳聚会,展现了一群文人名士的倜傥高雅与风流文采。
王勃写作《滕》是被贬官之后。王勃在任沛王府修撰时,因为游戏文字获罪权贵而被罢官去职。据《新唐书·文艺传》记载:“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愤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籍,为僚吏共
嫉。”在他出任虢州参军时,又因为杀官奴被判死刑,后遇到大赦幸免于死。其父福畴,却受到株连,由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记载: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人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酣,辞别,帅赠百缯。又《唐摭言》卷五载:“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周公意属于婿盂学土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日:‘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在理解写作背景的同时,也知晓宴会主人对人才的赏识。 三、文本内容、结构比较
史料记载,兰亭集会包括两层涵义:一是风俗层面的上巳聚会;二是文化层面的诗文聚会。《兰》首先提到上巳节的“修禊事也”。从先秦到两汉,关于上巳“修禊”仪式的记载很多,且各有称谓:或称之“祓
禊”,或谓之“祓除”,或名之“祓斋”,均指人们在郊外水滨举行的洗浴除灾、祓凶祛垢的风俗仪式。序文很明确地交代了聚会的地点是“会稽山阴之兰亭”,会稽在现今的浙江绍兴一带。这里风景秀丽,名山特多:从上虞七十里到溪口,从溪口随江上行几十里,是嵊山,这一带翠竹掩映,溪流迂回婉曲;戴公山丹崖苍石交相辉映,清流激湍蕴于其间;谢岩山则山填深峭,巨涧奔激;东边的四明山千岗万崖,巍与天敌;西边的丹池山更是积翠缥缈,云蒸霞蔚。果如序言所云“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秀丽中透露着灵润,自然中蕴藏着谐和。
序文结尾着眼于“死生”二字,无限惆怅地慨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冷静地注视着俯仰之间化为陈迹的现实,感叹“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个人感伤之余,又表现出一种对人类漫长历史的觉醒与关照,于苍茫浩叹中逸趣无穷。无怪乎袁宏道《兰亭记》感慨:“羲之之兰亭记,于死生之际,感叹尤深。晋人文字,如此者不可多得。”王羲之既深通老庄的自然大道,倡言一种本真任性的生活;又不同于老庄的齐生死、等万物,绝对忘情于人世。他一边悠游于山水自然,一边又惆怅于“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从序文反映的思想情怀来看,王羲之首先关注的
是情性而不是干瘪的玄理,作者首先是文士诗人而不是玄言思想者,整篇序文一扫溺玄清谈的陋习,真实自然,情味隽永。从永和九年的诗会起,兰亭的文化盛会一直长盛不衰。诗人雅士们或经兰亭故池联句,或于兰亭侍宴赋诗。尽管朝代更迭,然而再聚兰亭,念念不忘的还是“曲水邀欢处,遗芳沿宛然。名从右军出,山在古人前”(《经兰亭故池联句》)。惆怅于心的还是“几多诗笔无停缀,不似当年有罚觥”(蒋堂,《诸官诗成因书二韵于后》其一)。兰亭诗会是东晋玄学暗夜中的熠熠清辉。《兰亭集序》是文学发展处于低谷阶段的一面闪亮耀目的旗帜,风流倜傥、飘逸高迈的诗序作者以见情见性的创作呼唤着文学抒情本质的回归,给后世文学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对于《滕》的阅读研究,应抓住具有特色的三句警句,以提纲挈领地展开文本。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来描写山容水态,来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这两句写出了深秋时节色彩变化之美。该句不同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还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着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
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写出了山水之“质感”,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之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彩霞,红色,自上而下;孤鹜,白色,自下而上。一红一白,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景。该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旬相对,而且在同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因为骈体文追求“对偶”、“用典”与“词藻华丽”。
“老当益壮,宁移自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可以说这是文本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句。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追求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为之执著,就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中,也未能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之,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处于人生“低谷”,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值得肯定。“老当益壮”“自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已作成语广泛使用。
《滕》到底作于何时?五代自今多种说法:一是五代时南昌人王保定在《唐摭言》中的“l4岁”说(宋代
李防,《太平广记》减去一岁,“年十三,省其父至江西”);二是欧阳修主修的《新唐书》由宋祁撰《王勃传》中的往交趾省父“道出钟陵”即“上元二年重阳”说,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沿用此说;三是明代万历年间曾经任江西布政使的陈文烛在《重修滕王阁序》中的“咸亨中”说,清初的吴楚才等《古文观止》注中具体为“咸亨二年”,王勃时年22岁;四是清人蒋清翊在《王子安集注》中出“省父”六合县之说,有人凭此说又据《滕王阁序》中“指吴会于云间”句,断定王勃第一次游江南时作,时年19岁左右(王勃《山亭兴序》中“乐天知命,一十九年;负笈从师,二千余里”可证)。弄清事理,不可妄说。陈良运教授的观点值得借鉴,从《王子安集注》理出的9篇文章1首诗:王勃犯事后回到家乡3篇、南下省亲途中6篇1诗。按文中可察年月排列,从中可以清晰地窥见王勃这2年间的心路历程,内疚、自责又渴望“复旧职”;在《滕》中表述的感情乃至文句,在南下第一、第三、第四文和诗中就已经成型了,所以到滕王阁后能一气呵成。9篇文章可以确证:王勃南下省亲经过南昌的时间应该是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时年26岁。从写作者的原始文本求证毋庸置疑,历史的迷雾应该澄清。您看到的这篇文章拷贝自我爱语文
http://www.52yuwen.com(规模最大内容最全分类最细的公益语文教学网站)。
《兰》叙事结构依次是,时间:永和九年,暮春之初。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景物: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气气清?,惠风和畅。人物:群贤毕至,少长成集。盛况: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感受:信可乐也。综合评判,其写法是:写景抒情,叙议结合。
《滕》文本结构基本态势为,宕开一步,从地理位置人笔:豫章、洪都;翼轸、衡庐;因为写作者路过此地,并非主人的贵宾,参加盛会应该说荣幸之至,于是赞颂之辞在情理之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时间:九月、三秋;追述历史:孟学士,王将军;景物:落霞,孤鹜,绿竹;触景生情抒发怀才不遇之情:时运不齐命运多舛;交代写作缘由:临别赠言,登高作赋。
五、写作思路内在精神与艺术手法之比较 笔者认为,解读一篇文章的思路,应从作者经历、时代背景、写作动机、文章层次、关键词语诸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特别要抓住写作动机和文章层次。而行文思路往往取决于写作动机,所以先抓写作动机,往往是理清思路之首要。就具体文章而言,有的写作动
机在文章之外,有的写作动机在文章之中。在文章之外的需研究作者结合文本写作者背景、心情,在文章之内的需分析具体内涵及在文中的位置。王羲之的《兰》,俯仰古今,怅触万端,疏爽自然,不事修饰而情味隽永。上乘魏代清新通脱之势,下开陶潜清新朴实之风,实属东晋散文中难得的精品,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然而尽本人目力所及,还没有发现一篇文章尽窥该文思路之妙。现在您看到的这篇文章拷贝自我爱语文http://www.52yuwen.com/(我爱语文 规模.最大.内容.最全.分类.最细的公益语文教学网站)。 《兰》体现写作动机的句子应在文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故”,既是对上文的总结,也揭示了上下文的因果关系。“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紧扣文体,说明结集的内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阐明结集之意义。“斯”,一语双关,既指《兰亭集》中的诗文,更指本篇序文。“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是最能体现作者观点和情感的句子,也是写作本文目的之所在。作者认为尽管时代不同,情况各异,但人们抒发情感的方式、人们的情趣是一样的。“怀”“致”是作者议论、抒情的基础,也是后人“有感”的接隼点。这种不因时代和情况的
变化而各异的“感慨”,正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解读文本的人口。
《兰》定型的风格:清新飘逸。《兰》似乎给人印象是消极的,笔者并不这样认为。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具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等等,曹操的“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之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著,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著其里”。 《滕》则属向上的力量:浓墨重彩。如何理解文本中流露的思想感情?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之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著态度。“望长安于日下”四句抒写了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等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
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老当益壮”几句,勉励同仁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为全篇警策。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同时,又反用“贫泉”“涸辙”、阮籍之典,说
明处困顿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作者以此展示了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 在艺术手法上,《兰》以散句为主,见用偶句,语言自然、清新、平实,接近口语,且很少用典,继承了两汉散文的优良传
统。
href=http://www.52yuwen.com>现在您看到的这篇文章拷贝自.我.爱语.文.http://www.52yuwen.com/(规模.最大.内容.最全.分类.最细的.公益语文教学网站)。 文学作品乃是作家内在情理的外在显现。作者的内在气质、个性特征必然要反映到文本的具体文辞上。 王羲之一生“不类常流”,且“放浪形骸”的魏晋风度,于是就决定了其《兰》的“真率萧闲,不事琢磨”的艺术风格,这也正是与《兰》的寄托深远、意兴旷达的内容相匹配。“真率萧闲”,低回慨叹,情溢于辞的真情流露。“群贤毕至,少长贤集”、“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皆为信手拈来;“引以为流殇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殇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充满情思韵味,又接近口语;“曲水流觞”使人想到“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滕》文辞优美,意境高远,格调笔法变化有致,思想意蕴深邃。有人评价为:诗与画的统一,景与情的统一,神与形的统一,自然与社会的统一,环境与气氛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山水与人文的统一,欢快与凝重的统一,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滕》脍炙人口、千古不衰的艺术魅力,具体表现在:
稽古引典:“物华天宝..陈蕃之榻”。引用西晋张华夜观天象和东晋陈蕃专门准备一榻接待徐稚的故事来证明此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满篇的用典,如“睢园绿竹”、“邺水朱华..临川之笔”、“奉宣室以何年”、“冯唐易老.. 岂效穷途之哭”、“喜托龙门”、“奏流水”等等。
比喻夸张连篇累牍:“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爽籁发.. 白云遏”、“层峦耸翠. .声断衡阳之浦”、“青云之志”、“贪泉”、“涸辙”、“谢家之宝树”。
多用借代:“綮戟遥临”:綮戟代阎公。“檐帷暂驻”:檐帷代车马,实指宇文氏。“仙人之旧馆”:代滕王阁。“帝阍”:代朝廷。“奉宣室”:代入朝廷做官。“抚凌云而自惜”:凌云代指司马相如的赋。因为汉武帝曾经
夸其赋“飘飘有凌云之气”。
礼貌谦辞随处可见:童子:王勃自称。三尺、一介:王勃自称。古代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懂事的小孩为“三尺之童”。“一介”同“一芥”,比喻自己渺小。微命:卑微的地位。趋庭、鲤对:在父辈面前接受教育的用语。鄙诚:称自己的诚心。家君:称自己的父亲。礼貌敬辞: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词宗、武库、名区、胜饯、龙门。
两篇文本分析比较,有助于阅读者深入文本内涵,全面透彻把握文本,达到欣赏借鉴之目的。 ---本文来源: 我爱语文[ / ]欢迎光临最大的语文公益网
05/12017.html
站
!
---http://www.52yuwen.com/Article/Class1/Class2/20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