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兔宠物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陶行知的大学理念博采众家之长

来源:好兔宠物网
二 期 重庆陶研文史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专刊 No3,2011.G。n。ralN。.43 ,陶行知的大学理念博采众家之长 孙丹年 1946年初,陶行知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的时候, 社会大学是陶行知先生在重庆时和各界进步人 他创办了一生中最后一个教育实体,也是“生活教育” 在大陆民国时期发展逐渐成熟的最后一个结晶—— 重庆社会大学。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次 成功实践,是生活教育本体论“社会即学校”的最高表 现形式,以“民主与创造”为最大特色。 陶行知创办社会大学的依据所在,首先是民意取 向即社会民生的需要,第二是推行生活教育从而推动 民主政治发展,最终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文化道义需 要,第三是实践“民主的创造、创造的民主”从而实现 生活教育运动中一个重大转折的需要。 与育才学校相同,社会大学是在当时公共教育行 政的目光之外的。它深刻地被当时的政治局势所影 响,却又与国民政府教育行政无关,不为政策所左右, 不受教育部门管辖,不被行政部门的计划、考核所限 制,甚至连登记备案的手续都没有。当然也没有财政 拨款和补贴。它存在于当时的教育体制之外。 陶行知提出了独创的大学理念并付诸实践。陶 行知创办社会大学的理念,是继承、革新中国古典“大 学之道”而来,也是对国外最早的现代大学思想理念 的传承和发展,还能从同时代的中国第一流教育家共 同创造的有关大学教育的精神财富中,追溯到其博采 众家之长的集大成思想来源。 陶行知创办社会大学的民主政治思想基础,是孙 中山三民主义思想与西方(主要为美国议会制)民主 政治思想的结合,同时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路线 也不谋而合。在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总体框架之内, 陶行知的主张得到民主党派中有识之士的积极支持, 也得到中国共产党大力支持。 陶行知的主要助手之一、中共党员方与严这样给 社会大学定位:  ’士共同筹建的一所“夜大学”,也是我党支持建立的, 陶先生自己叫它“在野大学”(见方与严《我与生活教 育》《重庆陶研文史))2009.3)。 创办大学必须具备三大要素,即优秀的教师,优 质的生源,独立的办学理念。 孔子是校长兼教授。……苏格拉底也做校长也 做教授。……有了学者做先生,有了学力够的好学的 学生,有了大学之道,于是就构成了社会大学。(见陶 行知《谈社会大学)1946年3月30日的讲话) 陶行知充满独创性的大学理念不是孤立的。陶 行知博采众家之长,融合了中国古典的、外国经典的 大学传统,以及当代著名大学校长的先进理念,集大 成而形成自己的大学理念。 陶行知大学理念最主要的渊源,来自于中国古典 教育思想中最权威的理念,即孑L子的“大学之道,在明 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孔子的“大学”理念见于 儒家经典《礼记》。《礼记》为孔子的弟子及再传、三传 弟子所记述,其内容主要是有关儒家学说及文物典章 制度的重要著述。《礼记》共收入49篇文章,其中《大 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四书》,被列为封建 时代读书人的必读教材。许多学者认为《卒L记》的“大 学”概念,包含了四种意义:成人终身教育、“大人”教 育、大学校、大学问。其根本指向为“大学问”。(见《词 海・哲学分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意 思大致为:第一个“明”是动词,意为“了解”和“彰明”; “明德”指人类具备天生的光明的德行,人性本向善, 是有着内在本然基础的;“明明德”指通过学习启发, 使人类自觉认识、彰显善良美好的天性,这种道德实 践的动力是由内而发的;“新民”是承担教化责任,在 二 嘉翥 期 重庆陶研文史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2。周年专刊 G。Nno。.r3a,l2.0N1。-14 3觉悟了自身善德之后,去帮助其他人净化心灵,而自 己也要“日新其德”,不断做“新人”;“至善”指的是心 灵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达到自我与自然高度统一的 境界。“明明德”和“新民”的最终指向是“至善”。结合 《礼记》的整体内容看,“至善”即努力将儒家追求不懈 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到精益求精,永无止境。 1946年5月陶行知在上海沪江大学发表《社会 大学运动》演讲,在正式开讲之前说: ……孔子办大学,兼办附属中学,先生兼校长,他 也有一个大学之道。而孑L子的大学之道,当然不适合 于今日,孑L子当然是没有男女同学的。虽然如此,孔 子的社会大学,要在今日立案,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 事呢!(《社会大学运动》,《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 668页) 孔子的“大学”思想以“自身修养”为基点,以“平 天下”为终极目标,启发、陶冶和规范了中国的读书人 两千多年,铸就了儒家士子的传世风范。为了使古典 的“大学之道”适应抗战胜利后的社会需要,陶行知将 “自身修养”与“争取民主”相结合,将其基点改为“人 民”,将终极目标改为“人民幸福”。正如从美国回国 时,陶行知把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翻了半个跟斗”, 现在他把孔圣人的“大学之道”也翻了半个跟头,将孔 圣人强调的核心价值观“仁、礼”和建设完善的封建制 国家,改变为追求民主平等、福禄寿喜的“人民之幸 福”。 陶行知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他独创的大学之道 的意义,1945年1月28日,他在四川璧山县国立教 育学院演讲时,再次解释他的“大学之道”: ……今天我们的“大学之道”,不是“在明明德,在 亲民,在止于至善”;而是:“在明大德,在亲大众,在止 于大众之幸福。” 所谓“大德”,就是“大公无私”。 所谓“亲民”者也,只是过去知识分子的优越感, ……我们是主张“亲大众”的,……要“文化、精神、学 术下凡”。 要亲大众,必须实行文化下凡四部曲:一、钻进老 百姓的队伍中去,与老百姓站在一条战线上,同甘苦, 共患难;二、熟悉老百姓,要说出老百姓心中所要说的 26 话;三、教老百姓;四、与老百姓共同创造。 “大众之幸福”包括“福、禄、寿、喜”四个字。一、 “福”——老百姓需要和平、安全、乐业,不让少数人专 有福气。二、“禄”——吃得饱,穿得暖,不啼饥号寒。 三、“寿”——卫生,健康……四、“喜”——要和科学、 学术等等结婚,皆大欢喜。一切均是自愿的,不是压 迫的,也不是“埋头苦干”。要是埋着头,一干就干得 不高兴,而是挺着胸膛,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地做去。 (《创造的社会教育》,《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565页) 陶行知的大学理念,与同时代其他大教育家的大 学理念也息息相通,他博采并融合世界上著名大学校 长的理念从而形成自己独创的大学理念。 人类关于“什么是大学”尤其什么是“现代意义上 的大学”的认识,经历过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毕业于 牛津大学的纽曼主教1852年所著《大学的理念》提出 大学是“训练和培养人的智慧的机构,是一种状态或 理性训练”的博雅教育,到柏林大学的创立者洪堡奠 定“学术自由”价值,使教授“教学自由”和学生“学习 自由”成为世界大学的基本准则,再到德国大学模式 与美国的实用主义精神相结合,发展出使大学活动扩 展到大学之外的“威斯康星大学模式”,进而使大学成 为社会进步和社区发展的“服务站”。陶行知在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的导师杜威系统地赋予教育功利主义 价值:“个人一切能力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效率”是 教育的两个同样重要的理想,“务必使目前为社会所 需的技术科目获得一种人文性质的问题”。作为一种 功能独特的社会组织,大学与社会其他政治经济机构 并足而立,160多年来,其最基本的价值和品行一以 贯之,没有改变。(见杨东平主编《大学精神・序》) 杨东平教授认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主 要是向西方学习的产物。大致是清末民初学习日本, “五四”之后学习美国,1950年代之后学习苏联的过 程。在近现代中国,每一所大学的成长都与教育家相 连,这批教育家的主体是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其中 也包括陶行知),他们是现代大学的人格化象征。中 国大学教育的起点并不低,从清末到民国短短二三十 年的时间里,出现了以北大、清华、西南联大为杰出代 表的一批现代大学,造就了整整一代各个学科领域的 二 纛 期 重庆陶研文史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2o周年专刊 G NnO。.r3a l2,0N1o-14 3 学术大家、大教育家,谱写了现代教育史上壮丽的一 页。陶行知也成长于这股洪流之中并脱颖而出、另立 再看其他几位著名大学校长的言论,曾任复旦大 学校长的李登辉说: 高标(见杨东平主编《大学精神・序》)。 以“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兼容并蓄”奠基,从而使 北京大学升华为中国大学的“精神领袖”的蔡元培校 长,给大学下了这样的定义: 一教育的作用是什么?……即是把个人原有的潜 伏能力,导之使能充量发展也。所谓潜伏的能力,是 包括身体、智力、社会和道德各方面的。(见李登辉 《我们所最需要的教育》,载《大学精神》第l7页,原载 《复旦周刊》24期1929年11月4日) 原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华东师大 第一任校长孟宪成的一段话,几乎像是对陶行知创办 的社会大学所做的诠释: 现代大学的理想:一、智慧的创获;二、品性的陶 熔;三、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现代人是意识地以文化来 推进社会的发展的。 日,尽吾校同仁所能尽之责任。所谓大学者,非 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之资格而已 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 二日,破学生专己守残之陋见。……而大多数或 以学校为科举,但能教室听讲,年考几个,有取得毕业 证书之资格,则他无所求;或以学校为书院,媛媛姝 姝,守一先生之言,而排斥其他。 三日,释校外学者之怀疑。大学者,“囊括大典,网 现代大学的具体任务:一、研究;二、教学;三、推 广。大学对于社会的贡献,就在于它的研究和教学。 络众家”之学府也。(见蔡元培 匕京大学月刊发刊 词》,载《大学精神》第3页) 蔡元培的大学定义与陶行知的大学观点何其一 致,不同之点仅在于,陶行知的教育目的不仅使学生 成为“研究学术”的共同体(当然也包括学术共同体), 而是让学生具有社会生存能力和改造社会的能力,更 但也适应平民主义的要求,推广其知识于它的“宫墙” 以外,而有所谓“大学到民间去”的运动。……英美的 大学推广则是一件很有历史的事业。1873年在剑桥 开始,1878年牛津也仿行的大学推广,起先只是一种 “巡回演讲”,……后来发展为“大学辅导班”……到美 国则所谓大学推广,形成大学里一个庞大的组织;其 活动,则于推广课程之外,尚有家庭自修,通讯教学, 重要的是培养“无止境地为人民谋幸福”的精神。蔡 元培的“共同研究学术”中也包括“为人民谋幸福”的 含义,但是其目标比较具体,侧重点与陶行知有别,陶 行知的理念更具深广度。 暑期学校等繁多的部门。(见孟宪成《现代大学的理 想和组织》,载《大学精神》第76页) s (上接第24页)因为课改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关系到 背景下,校长的民主精神是统合各个方面利益关系的 基石。 学校各个部门的凝聚力,其中有学校与上级教育部门 的沟通,也有学校与社区的沟通,也有教师之间的沟 通。没有民主的精神,要使各个环节都顺利进行是很 综上所述,新课改对于农村校长是一个不小的挑 战,在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前面,只有坚持科学的教 育思想,才能够取得发展和进步。陶行知的校长观是 困难的。正因为新课改是一个挑战,更需要众人的合 作,各抒己见,推陈出新,总结经验和教训。如果校长 一中国教育思想的精华之一。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农村 校长们如果能够从陶行知的思想中获得一些启示,将 意孤行,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去进 行,非但得不到教师的支持使新课改顺利进行,反而 可能激化矛盾,引来更大的阻力。总之,在新课改的 有助于他们在面对新课改的问题时更加自信、理性, 更加游刃有余。 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