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4年春季高考语文模拟题1

来源:好兔宠物网
山东省2014年春季高考

语文模拟试题(一)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本卷共18个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字母代号选出,填涂在答题卡上。 一、(24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潜力(qiǎn) 提防(dī) 麻痹(pì) 情不自禁(jīn) ....B. 刹那(shà) 琴弦(xián) 干涸(hã) 叱咤风云(zhà) ....C. 应用(yìng) 殒身(yǔn) 戏谑(xuâ) 茅塞顿开(sâ) ....D. 剖析(pōu) 悄然(qiǎo) 奖券(juàn) 挑拔离间(ji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不假思索 万籁俱寂 有条不紊 好高鹜远 B.拖沓冗长 励精图治 怨天忧人 惟妙惟肖 C.指桑骂槐 焕然一新 弥天大罪 贻笑大方 D.赏心阅目 众口铄金 游目骋怀 大相径庭 3.依次填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日本一年一度的商业捕鲸活动 国际社会日益强烈的反对。

②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防止灾区疫病流行和水源污染已经到了 的地步。 ③美好的东西常常产生于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而舒适的环境, 有利于事物的成 长, 未必有利于其品质的提升。

A.遭受 刻不容缓 即使 也 B.遭到 迫不及待 即使 也 C.遭到 刻不容缓 虽然 却 D.遭受 迫不及待 虽然 却 4.选出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A.一时间,满天大雾把什么都遮没了,就是远处的电线杆也躲得杳无音信。 ....B.西安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进入攻坚期,全市人民不懈努力,志在必得。 ....C.“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的负责人待人谦和,不论遇到谁,总是付之一笑。 ....

D.你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谁?是前一刻的你,你战胜了前一刻的你,就战胜了你的外强中...干的对手。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看了新时期英雄吴斌的动人事迹,对我启示教育很大。

B.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过多吃糖不仅会诱发儿童肥胖症,还能导致儿童贫血、消瘦。

C.文章以分段的形式,把作者所想象得到的、所观察得到的、所感受得到的生活碎片,以质朴简洁的语言,连缀成一个艺术整体。

D.夏日的千佛山,真是我们纳凉避暑、休闲娱乐的好季节。

6.下列诗句中,描写内容不属于我国现行法定节假日的一项是( ) A.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文秀) B.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 C.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 D.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 7.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黍离》采用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将忧愤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

B.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元和十年”,是以帝王年号纪年;“戊戌变法”中的“戊戌”,则是以天干地支纪年。

C.司马迁的《史记》、范晔的《汉书》、班固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D.《我很重要》的作者毕淑敏和《我的四季》的作者张洁都是当代著名女作家。 8.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客 中 行 唐·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A.李白的家乡不在兰陵,兰陵点出了作者客居的地方。

B.虽是客居他乡,但因地美、酒美,因而也就丝毫没有流露出他乡生疏凄凉的感觉。 C.“但”字意思是“只要”,“醉客”字的用法是“使客人醉酒”。 D.“不知何处是他乡”的意思是:主人不知客人的家乡在哪里。 二、(18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9~14题。

(一)

①森林是以树木为主体的许许多多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森林里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森林资源按自然属性可划分为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两大类。其中生物资源又可分为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三类。植物资源包括林木资源(乔木、灌木和竹子)和非林木资源(藻类、地衣、苔藓、蕨类和其他种子植物等);动物资源主要包括哺乳动物、爬行动物、森林昆虫、鸟类和鱼类等;微生物资源主要包括各种菌类、支原体、衣原体等。非生物资源主要是指支撑森林生物的林地土壤、水分等资源。可见森林是地球上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资源库,而且其主要部分即森林生物资源部分,是可以持续利用的可再生资源。

②森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同时,森林还具有维护地球生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价值。

③森林可以给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木材产品和林副产品。木材产品主要包括原木、锯材、纸浆材、人造板材等;林副产品主要包括森林动物与微生物提供的各种产品等。为人类提供这些产品无疑是森林的重要功能。

④森林是生态平衡的主要调节器。森林可以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使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是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纽带,对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起着中枢和杠杆作用。可以说没有森林就没有生态平衡。

⑤森林能够有效地涵养水源和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凭借庞大的林冠、深厚的枯枝落叶层和发达的根系,能够起到良好的蓄水保土和减轻地表侵蚀的作用。据测算,5万亩森林的蓄水量约有一百万立方米。在森林被破坏或无森林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许多河道和水利设施不断受到泥沙淤积,经常造成水灾。

⑥森林能够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目前地球上的500万~3000万种生物中,有一半以上是在森林中栖息繁衍。

⑦森林能够有效地缓解“温室效应”。由于近代人类大量使用石化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升高,引起地球上的“温室效应”。每公顷森林平均每年可吸收20~40吨二氧化碳,同时放出15 ~ 30吨氧气。

⑧ 森林能够有效地净化空气和降低噪声。据有关专家研究,一公顷森林平均每年能吸引700多千克的二氧化碳,可减轻工业酸雨的危害;城市中路旁的林带可以阻挡沙尘,滞尘率高达70%~90%。同时林带还有降低噪声的作用,噪声经过30米宽的林带可降低6~8分贝。

⑨森林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又有巨大的生态环境效应,这是任何其他东西都无法代替的。

9.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对森林的价值进行说明的?选出归纳正确的一项( ) A.森林的构成和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资源基础。

B.森林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又有巨大的生态环境效应。

C.森林可以给人类提供木材产品和林副产品,还能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D.森林有巨大的生态环境效应和它能维护地球生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价值。 10.第⑤段中画线句子列举数字进行说明有什么作用?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森林在涵养水源方面的重要作用。 B.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森林必须要有充足的水资源才能存在。 C.说明森林被破坏或无森林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D.说明许多河道和水利设施不断受到泥沙淤积,经常造成水灾。

11.第⑦段画线句子中的“缓解”能否改成“消除”?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可以。森林既能吸收部分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轻温室效应;也能吸收所有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消失。

B.可以。森林虽不能完全吸收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轻温室效应;却能吸收所有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消失。

C.不可以。森林虽然能吸收所有温室气体,降低温室气体浓度,使温室效应消失,却不能吸收二氧化碳,因而不能减轻温室效应。

D.不可以。森林只是吸收部分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轻温室效应;不能吸收所有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消失。

(二)

①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②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③„„„ ④„„„

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⑥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⑦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12.文章先写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发现,后写他对革命实践的贡献,原因是( ) A.他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B.先提马克思贡献最大的方面。 C.这样写可以使文章内容层层深入。

D.这样写可以充分表现作者对马克思的崇敬之情。

13.第⑥段中,“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对于加点词注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样”和“这”指代的是同一内容。

B.“这样”指代他的两个发现以及许多领域的深刻研究。 “这”代“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C.“这样”指上段中“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这”指“他作为科学家”。

D.“这”指代“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14.第⑥段中,“感到衷心喜悦”与“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两种喜悦程度的差别说明( )

A.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相比,马克思更看重应用科学。

B.马克思主要从人类社会的进步,从革命的角度注视科学的发展。

C.马克思认为应用科学是立竿见影的,只有应用科学才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D.马克思认为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三、(8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18题。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15. 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去就:舍生就死。 B. 恨私心有所不尽 恨:痛恨。 C. 不可胜记 胜:尽 D. 不得通其道 道:理想。 16. 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各项的一项是( )

A.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B.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 C.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D.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17. 与“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中的“乃”用法相同的项是( ) A. 臣乃敢上璧 B.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 乃有所不得已也 D.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18.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著述的事例,意在自况。 B.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C.在作者看来富贵顺达者难成大事,唯有历经磨难.卓越非常之人才能发愤而有所成就。 D.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70分)

四、(15分)

19.将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20.补写出下面名言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五句)(5分)

同学们,你们是否像毛泽东一样编织过“指点江山,(1) ”的梦想?是否像李白一样拥有“(2)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能否像马克思一样恪守“面对我们的骨灰,(3) ”的职业操守?能否像韩愈一样拥有“(4) ,师之所存也”的理性目光?能否像苏轼一样拥有“寄蜉蝣于天地,(5) ”的豁达胸襟?能否像蔺相如一样拥有“吾所以为此者,(6) ”的宽宏包容?“海阔凭鱼跃,(7) ”,让我们把握成功的机遇,去弹奏生命的乐章!

21.仿照下面例句的修辞和句式特点,另选两个话题,再写两个句子。(3分) 例句:园中的兰花,并不因为牡丹的娇艳而羞于绽放。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指出下面一则通知中格式和内容上的四处错误。(4分)

通知

劳动节即将到来,现决定召开会议,研究庆“五一”的活动安排,请学生会干部准时参加。

此致 敬礼

校学生会 2014年4月28日

不当之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5分)

阅读下文,完成23~27题。

秃的梧桐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活了! 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些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作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碑。

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两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就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阴了。

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葱茏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

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上醉得枫叶殷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花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风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又是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桐树,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斜阳中。

——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似地说。

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23.为什么人们说“这株梧桐,怕再也难活了”?而作者却说“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3分)

24.第七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在说“它现在长了新叶”后还要补充“或者更会长出新枝”?(3分)

25.文中描写其他植物在秋风中的景象,抓住了哪些主要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26.文章采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有何寓意?(3分)

27.结尾为什么归结于明年?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六、作文(40分)

2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闻一多在《色彩》中吟道: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人生的色彩无一不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用心中七彩的笔,描绘出属于自己的色彩。 要求:请以“为生命着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角度自选。

语文模拟试题(一)参考答案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

(共三个大题,18个小题。1~14每小题3分,15~18每小题2分,总计50分)

1 C 10 A 2 C 11 D 3 C 12 A 4 B 13 C 5 C 14 B 6 D 15 B 7 C 16 C 8 D 17 A 9 B 18 B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70分)

四、(15分)

19.(3分)古时候富贵却声名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述,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被人称道。

20.(5分)(1)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2)长风破浪会有时(3)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4)道之所存(5)渺沧海之一粟(6)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7)天高任鸟飞 21.(3分)(1)山间的小溪,并不因为大海的咆哮而停止歌唱。(2)路边的幽草,并不因为大树的挺拔而怯于站立。

22.(4分)(1)应写出上款“全体学生会干部:”(2)开会的具体时间没有写清楚。(3)开会的具体地点没有写清楚。(4)“此致”、“敬礼”应删去。(5)落款中单位名称应该写在日期的上一行,即把“校学生会”放到“2014年4月28日”的上面。 五、(15分)

23.(3分)人们说“怕再也难活了”,是因为梧桐为蚂蚁所蚀,为风所摧折,变得光秃。作者说“谁说不会再活呢”,是因为梧桐在与蚂蚁和风的搏斗中,不曾挫了志气,每到春天,总是吐出新绿。

24.(3分)表现作者对梧桐顽强的生命力充满信心。

25.(3分)衰败,枯瘦,凄冷。衬托梧桐“亭亭如青玉”的身姿和不畏秋风的坚强意志。 26.(3分)文章采用了象征手法,写梧桐从茂盛到秃枝,却依然屹立不倒,实际上是借写梧桐象征人的气节,表现作者的志趣。

27.(3分)是对梧桐顽强的生命力的礼赞。既表达了对梧桐的敬仰,又表达了对梧桐命运的关切。 六、(40分) 28.(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