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城市管理
珠海已经明确将努力建设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三型社会。到2020年建立特区40周年之际,基本建成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实现在珠三角地区人均首位,生态一流、文化繁荣、法治优良、社会公平的发展目标,成为广东发展新的增长极以及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中央党校副校长陈宝生会上强调:“30年我们走过来了,今后的路还很长。特区要一直‘特’下去,特的形式不能变,特的内容可以调整。”
南都讯 昨天,珠海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理论研讨会高规格举行。研讨会由中共中央党校理论教研部,珠海市委主办。来自中央党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行政学院的领导和专家对于珠海过去30年的发展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希望珠海经济特区一直“特”下去,先行先试,再闯新路。 回顾三十年
城市化、工业化和生态环境兼容的样板
在研讨会上,市委书记甘霖回顾了过去30年的发展历程,并称“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的跨越,G D P从1980年的2.32亿元增加到去年的1000多亿元,增长数百倍,人均G D P居全国前列”。
而专家们对珠海城市化路径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权威专家一致认为,珠海路径对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有特殊重要的样本意义。
专家称,如今的人口规模过度扩大造成了城市资源配置的被动调整,现在基本上以人口规模调整一切,但中国400多个城市85%以上缺水或是严重缺水,人为过度造城危害大。“城市到处都是高楼大厦,都是大马路大广场大绿地,什么CBD什么总部经济区,不少城市都要搞什么现代国际一流的大都市,城市化同质现象严重,甚至一些有特色的历史名城,都被以现代化名义破坏掉了。”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韩康在痛批城市化弊端时,肯定了珠海城市化路径。
在他看来,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完全可以和生态环境兼容起来。但这种兼容起来的例子很少,而珠海的城市发展对于生态环境是顺治,而不是逆治。“珠海不是做了理论的论证,模拟的论证,而是给我们做了一个样板,一个很好的案例。这个样板表明,不一定非得对生态环境进行逆治,是可以进行顺治的。” 下个“三十年”
一直“特”下去,努力构建“三型”社会
对于今后的发展,珠海已经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三型社会。而未来30年的主要发展目标和任务就是:到2020年建立特区40周年之际,
基本建成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实现在珠三角地区人均首位,生态一流、文化繁荣、法治优良、社会公平的发展目标,成为广东发展新的增长极以及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到2040年建立特区60周年之际,将把珠海建设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城市、创新城市和港口城市,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活力城市,以生态文明新特区的面貌,引领特区发展新潮流。
改革动力不足的问题也成为研讨会的焦点。如何规避这些问题,让特区火车头继续开起来?对此,中央党校副校长陈宝生不无感慨:“30年我们走过来了,今后的路还很长。特区要一直‘特’下去,特的形式不能变,特的内容可以调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从现实的角度论证特区必须“先行先试,再闯新路”,“特区必须由过去的优惠政策特殊政策,逐步融入中国对外开放改革的新形势当中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